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父母離異後,年幼的我成了父親的出氣包,常常無緣無故被父親毒打,可以說是從小被打到大的。
小時候,因為父母離異再加上媽媽不在身邊,我時常感到焦慮不安。那時候,我常半夜睡到一半不小心尿床,起來後就會被爸爸狠狠痛打一頓。
當時,父親不但沒有察覺到我的不安,安撫我因為父母離異造成的心靈創傷,反而還常常打我出氣。後來,父親再婚,情況依舊沒有好轉。每當我又被打時,繼母總在一旁冷眼旁觀,甚至默許縱容父親的暴力行徑。
過去的我,總是習慣逃避兒時的這些痛苦,在別人面前,會刻意假裝自己家庭幸福美滿。然而,當這樣的我長大,也為人父母後,卻讓我傷害了我最不願意傷害的寶貝兒子。那時的我時常控制不了情緒,在孩子面前說一套做一套…
取自《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
************************************
我常回想到剛開始討論原生家庭創傷的概念,那時大部分人還是相信「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我提出不同看法時,道德壓力很大,可是我的內在矛盾也不小—因為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這根本不需要專業人員才會知道,多看幾個家庭,多看看身邊當父母的人,就可以得到類似的體驗。
然而,創傷會在代間相傳的現象,這確實要對家庭有比較多的接觸,才會看得比較深刻。作者自己在童年並沒有得到良善的對待,但經過她的覺醒與轉化,成了一股力量,開始自助利他。
「作者希望透過本書讓所有的父母重新學會好好愛自己,因為唯有父母先愛自己,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各位朋友可以發現,有相關經驗的心理工作者,結論都非常類似。作者提到的概念,我在還沒看這本書之前,也不斷地強調。
現在大家比較願意去檢視「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的不合理,也願意以比較謙遜的態度面對父母的工作。我對現代的父母懷抱著希望,也跟各位朋友分享這本書裡的概念,我們能修復自己,孩子也能順便受益。祝福大家!
************************************
妳的童年是否曾被父母傷害過?
【朴宰蓮】
修復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創傷
我在演講和進行諮商的過程中,有機會遇到各式各樣,如:牧師、醫生、法官、學生、教授等來自不同職業背景的人。雖然每個人的背景不同,但當他們在進行對話練習時,都同樣有一些不想面對的回憶,需要好好清理。更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當中有很多人都曾經活在家庭傷害的陰影下,他們無法擺脫父母帶給自己的傷害,將痛苦的回憶深埋在心底。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如果我們不願意面對,沒有好好修復在原生家庭裡所受到的傷痛,當長大後,為人父母時,會變得混亂而不知所措,甚至可能會讓我們變成自己最不想成為的父母。
越是逃避抗拒,越無法解決問題
當我開始進行諮商輔導相關工作時,發現很多人的問題,源自於兒時遭受虐待的陰影。每次聽到這些事,我的內心都很痛苦,同時也感覺自己身上背負了更強大的責任感和使命。身為母親的妳,如果也跟我一樣,外表看起來像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小時候卻曾經遭受父母虐待,那麼,請妳務必要細細讀完以下這段文字。
在節目中或是演講時,我曾經多次分享過關於我個人的兒時經驗。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父母離異後,年幼的我成了父親的出氣包,常常無緣無故被父親毒打,可以說是從小被打到大的。坦白說,因為我父親還在世,要將過往這段不堪的回憶公諸於世,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但在我心裡清楚明白,我會繼續這麼做。
小時候,因為父母離異再加上媽媽不在身邊,我時常感到焦慮不安。那時候,我常半夜睡到一半不小心尿床,起來後就會被爸爸狠狠痛打一頓。但再怎樣都不應該因為尿床而打小孩,更正確地來說,無論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也不應該痛打孩子。
當時,父親不但沒有察覺到我的不安,安撫我因為父母離異造成的心靈創傷,反而還常常打我出氣。後來,父親再婚,情況依舊沒有好轉。每當我又被打時,繼母總在一旁冷眼旁觀,甚至默許縱容父親的暴力行徑。
我相信勇敢面對傷害,就能出現療癒的力量。我知道,當我願意把從父母那受到的傷害真誠地說出來時,透過這樣的方式,最終我也能有機會去理解當時他們的處境和心情。
逃避兒時的痛苦回憶,成為父母後將會反撲
過去的我,總是習慣逃避兒時的這些痛苦,在別人面前,會刻意假裝自己家庭幸福美滿。然而,當這樣的我長大,也為人父母後,卻讓我傷害了我最不願意傷害的寶貝兒子。那時的我時常控制不了情緒,在孩子面前說一套做一套,對需要在依附關係中尋求安全感的孩子來說,很難理解大人情緒上的矛盾。
「這孩子真的是該打!」
像這樣把「打孩子」這件事合理化的言語是從哪裡學來的呢?可能是因為自己小時候被父母打時,父母經常說這句話,因此無意識地儲存到腦海中。等到自己也當了父母後,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就會認為孩子做了「該打」的事。
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要去思考,到底該用溫柔堅定還是用威脅恐嚇的語言來和孩子溝通?令人驚訝的是,很多虐待孩子的父母,通常都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或言語對孩子來說是種虐待。因為誰都不想背負著罪惡感,所以自然地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然而,用暴力方式管教孩子,只要開始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久了就會變成一種習慣。一開始可能只是輕輕打,到後來就會越打越大力。無論是打人的,或是被打的,都容易產生暴力傾向。因此,必須要徹底杜絕家庭暴力才行。
.
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從每個育兒挫折的片刻,看出內在的需要,用自我對話發覺真實感受,找回愛的力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4474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