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無諗過死?」
在防止自殺志願機構「撒瑪利亞會」當了義工十三年、有份接聽防止自殺熱線的賴美芳(May)表示,機構會向每一通來電的求助者問這問題。對於一個想自尋短見的人來說,再談死亡不是應該要有顧忌嗎?
「當然唔係要推佢去自殺,而係話畀佢知我洞悉到呢件事,我明白你內心感受。如果呢句說話放嘅位置啱,來電者會覺得有人明白佢,會將心入面嘅感受話晒你聽。」May解釋說。
義工一直短缺
May直言,雖然義工招募的成績不俗,但當中不少人在訓練後,都因不認同這處理求助者的手法而選擇離開,令接聽熱線的義工數量一直不足;加上不少義工做了四、五年,亦會因抵受不住壓力而離開,May估計要維持熱線中心24小時服務,需要超過200人,但現時恆常義工卻只有約80名。
她承認,當接線義工的確不是優差,形容是承載別人的眼淚,「因為有同理心,起初做其實唔慣,人哋喊我又一齊喊。」May用了約兩年時間才能調整心態,「每日生活壓力已經咁重,返嚟又要聽啲沉重嘅嘢。」但她覺得事情有意思,因此不會輕言放棄,「生有好多人做,但死就好多人忌諱而唔做,正正係無人做,我有一種感動想繼續行落去。」
有自殺念頭不是錯事
回望最初,May記得自己加入是因為身邊要好的朋友,在毫無先兆下自殺離開,令她一度自責。她想起當時自己對自殺的想法也是「咁使唔使死?」,但成為義工後,逐漸覺得自殺並不是傻事,「我會多咗一份體諒去明白啲有自殺傾向嘅人,有自殺念頭唔係錯嘅事,而係點樣同信任嘅人講。」
社會高壓氣氛造成負面情緒
聽了多年熱線,May粗略估計10個來電中,有7個是要情緒支援多於危急狀況,她認為是與社會高壓氣氛有關,「社會上謾罵聲音太犀利,好多時我哋撳低唔開心嘅情緒,因為好多人話有負面情緒係唔啱,但其實唔係。」
她又留意到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大了很多,「譬如一個青年人一定要有用。」學生選科時揀選一些科目會被大人批評「搵唔到食」,而批判則造成壓力,認為青少年壓力問題值得關注。
校園的「守望者」
於是機構2010年起走入校園,招募中學生成為「守望者」,透過教授辨識抑鬱症、自毁自殺傾向徵兆及聆聽技巧等,希望學生之間可以互相關注情緒問題,從而減少自殺機會。負責統籌活動的May表示,接觸過不少的學生,都面臨巨大的學業壓力,有些更對她說因為功課實在太多,有時候真的抑壓了自己的情緒,沒有時間去想。
May期望社會正視青少年情緒問題,如投放更多資源讓青少年去認識自已與情緒,「例如要認識自己有無講唔出、埋藏心底嘅情緒,而唔係最後先爆發出嚟。」又冀自殺議題早些讓青少年知道,「其實愈傾訴,愈唔會催促自殺。」
聆聽重於提供意見
她寄語學校要給予青少年空間,「無論點樣,聽咗先,我唔會好快要佢哋(青少年)聽唔同嘅意見,因為佢唔係要活出我嗰一套,佢要自己去搵自己要行嘅路。」
陪伴與聆聽,非常重要,對學生如是,對來電求助者也如是。
今集《港。故》說說義工在通往自殺路途上的救人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中學生情緒及求助狀況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有無諗過死?」
在防止自殺志願機構「撒瑪利亞會」當了義工十三年、有份接聽防止自殺熱線的賴美芳(May)表示,機構會向每一通來電的求助者問這問題。對於一個想自尋短見的人來說,再談死亡不是應該要有顧忌嗎?
「當然唔係要推佢去自殺,而係話畀佢知我洞悉到呢件事,我明白你內心感受。如果呢句說話放嘅位置啱,來電者會覺得有人明白佢,會將心入面嘅感受話晒你聽。」May解釋說。
義工一直短缺
May直言,雖然義工招募的成績不俗,但當中不少人在訓練後,都因不認同這處理求助者的手法而選擇離開,令接聽熱線的義工數量一直不足;加上不少義工做了四、五年,亦會因抵受不住壓力而離開,May估計要維持熱線中心24小時服務,需要超過200人,但現時恆常義工卻只有約80名。
她承認,當接線義工的確不是優差,形容是承載別人的眼淚,「因為有同理心,起初做其實唔慣,人哋喊我又一齊喊。」May用了約兩年時間才能調整心態,「每日生活壓力已經咁重,返嚟又要聽啲沉重嘅嘢。」但她覺得事情有意思,因此不會輕言放棄,「生有好多人做,但死就好多人忌諱而唔做,正正係無人做,我有一種感動想繼續行落去。」
有自殺念頭不是錯事
回望最初,May記得自己加入是因為身邊要好的朋友,在毫無先兆下自殺離開,令她一度自責。她想起當時自己對自殺的想法也是「咁使唔使死?」,但成為義工後,逐漸覺得自殺並不是傻事,「我會多咗一份體諒去明白啲有自殺傾向嘅人,有自殺念頭唔係錯嘅事,而係點樣同信任嘅人講。」
社會高壓氣氛造成負面情緒
聽了多年熱線,May粗略估計10個來電中,有7個是要情緒支援多於危急狀況,她認為是與社會高壓氣氛有關,「社會上謾罵聲音太犀利,好多時我哋撳低唔開心嘅情緒,因為好多人話有負面情緒係唔啱,但其實唔係。」
她又留意到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大了很多,「譬如一個青年人一定要有用。」學生選科時揀選一些科目會被大人批評「搵唔到食」,而批判則造成壓力,認為青少年壓力問題值得關注。
校園的「守望者」
於是機構2010年起走入校園,招募中學生成為「守望者」,透過教授辨識抑鬱症、自毁自殺傾向徵兆及聆聽技巧等,希望學生之間可以互相關注情緒問題,從而減少自殺機會。負責統籌活動的May表示,接觸過不少的學生,都面臨巨大的學業壓力,有些更對她說因為功課實在太多,有時候真的抑壓了自己的情緒,沒有時間去想。
May期望社會正視青少年情緒問題,如投放更多資源讓青少年去認識自已與情緒,「例如要認識自己有無講唔出、埋藏心底嘅情緒,而唔係最後先爆發出嚟。」又冀自殺議題早些讓青少年知道,「其實愈傾訴,愈唔會催促自殺。」
聆聽重於提供意見
她寄語學校要給予青少年空間,「無論點樣,聽咗先,我唔會好快要佢哋(青少年)聽唔同嘅意見,因為佢唔係要活出我嗰一套,佢要自己去搵自己要行嘅路。」
陪伴與聆聽,非常重要,對學生如是,對來電求助者也如是。
今集《港。故》用七分鐘,說說義工在通往自殺路途上的救人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bit.ly/oncckonggu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