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龍洞街道天源路1190號,創立於1956年。是一個集科研、觀賞、教育於一體的植物園,占地面積300公頃,保存有熱帶亞熱帶植物6000多種,擁有世界一流的木蘭、姜科植物,以及棕櫚、蘭園、陰生植物等專類植物園30多個,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也是最重要的植物種質資源保育基地之一。華南植物園與世界上300多個植物園(樹木園)有種子交換業務和友好往來。園內種有不少珍稀瀕危植物,作為廣州人發源地的飛鵝嶺廣州第一村暨地帶性植被園也建於其中,是全國、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廣州市「十佳旅遊景點」。其中的龍洞琪林,在1986年入選為羊城八景。華南植物研究所的前身為國立中山大學(現為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由陳煥鏞於1929年創立。1954年,研究所改隸中國科學院,同時易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華南植物園由陳煥鏞、何春年研究員等創建於1956年,同年創建鼎湖山樹木園(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華南植物園和鼎湖山樹木園均隸屬於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2002年12月,中國科學院作出「兩所三園」戰略調整,撤銷華南植物研究所建制,改為華南植物園建制。2003年10月16日,經中編辦批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易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2005年5月,華南植物園「年近半百」珍稀植物小梨竹(Melocanna humilis Kurz)首次開花結果,其果形似鴨梨,果皮肉質多汁液,直徑3-5cm,重可達50-80克,故得名,約30-45年才開花一次,小梨竹不僅果實奇特,其繁殖方式也與眾不同,梨竹的種子在母株上生根萌芽,然後再從母株上脫落,繼而長成小樹苗,學術上稱為「胎生」現象。2017佔地近200畝。“廣州第一村”緣於20世紀50年代的考古發現:早在2200-4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種,因此被認為是孕育廣州人老祖宗的“發祥地”。 第一村景觀再現了南粵先民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生,並體現了當時人類利用鄉土植物的文化傳統。第一村兩側山坡通過類比自然森林群落結構配置鄉土植物,展示了廣州地區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的典型群落類型,配植望天樹、伯樂樹、紅花荷、粗壯潤楠、臀形果、禾雀花、橢圓葉木藍等觀賞植物。“先有龍眼洞,後有廣州城”,是龍洞街區民間流傳的一句話。有“廣州第一村”之稱的龍洞村,早在距今2200至4000年前已經有人類繁衍生息。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