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電視台對於藏傳佛教認識不清,有時說「黃教格魯的僧人不可以結婚, ... 就像有一些瑜珈士,或者在家的修行人,他們的雖然是當上師仁波切,他們還是披白衣。 ... <看更多>
仁波切是什麼?
仁波切源於藏語,原義是「珍寶」,意義與和尚、阿闍黎、喇嘛、高僧相近。
在港澳譯作寧波車或仁寶哲。在漢語中仁波切一詞的用法並不普遍;
儘管在意義上仁波切與上師和活佛並不完全相同,但在漢語中大眾常用上師和活佛來稱呼仁波切。
僧人在三種情形下會被稱作仁波切,一是轉世高僧(即活佛)並被認證;
二是學問堪為世人楷模者,通常持有堪布學位(女性為「堪嫫」);
三是此世有很高修行的成就者。也就是說轉世高僧一定是仁波切,
但被稱為仁波切的人不一定是轉世高僧。
在西藏與不丹,此詞單獨使用時,亦指蓮花生。
這個稱號並不一定用作稱呼人物,有些物也稱作「仁波切」。
例如,西藏大昭寺的釋迦牟尼像也被稱為「覺窩仁波切」(Jowo Rinpoche)。
又如,西藏三大神山之首岡底斯山主峰被稱為岡仁波欽,既「雪山珍寶」之意。
仁波切在藏文稱為「rin po che」,它是仁謙「rin chen」這個詞的最高級,
而仁謙「Rin chen」一詞來自梵文的「Radna」,
意思是「珍貴」(順帶一提,「Radna」這個詞翻譯到蒙古文與滿文是「額爾德尼(erdeni)」)。
所以,「仁波切」的是「最珍貴」的意思。
蒙藏佛教對修行有成就、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轉世的人稱為“朱畢古”
(藏語)或“呼畢勒罕”(蒙語)。這個字的意義就是“轉世者”或叫“化身”。
“活佛”乃是漢族地區的人對他們習俗的稱呼,
這可能與明朝皇帝封當時西藏地方掌政的噶舉派法王為
“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給達賴的封號也沿用了這一頭銜多少有些關係,
這種封號和稱號在佛教教義上都是説不通的。其實蒙藏佛教中並沒有“活佛”這個名詞。
具備仁波切的條件
須有正統傳承的根本金剛上師之密法灌頂。
從金剛持至自己的根本上師,其間所有密法之傳承灌頂皆須圓滿,不可間斷。
須受阿闍黎灌頂,精通顯密佛法及菩提心學與怛特羅,
並具備火供等修法材料,熟悉所有經文儀規中說的修行方法。
自己有能力傳授密法時,須經根本金剛上師許可,方可對人傳法灌頂。
仁波切可以結婚嗎?
藏傳佛教主要可以分為格魯、薩迦、寧瑪等四大教派,
他們也各被稱為黃派、花派、白派還有紅派,而其中只有黃派被規定不許結婚。
仁波切可以結婚嗎 在 [新聞] 新活佛》六歲問鏡子:我背後的到底是誰? 的推薦與評價
記者張榮仁/專訪
小時候,年僅六歲的黃英傑在彰化鹿港老家,常會對著祖母的衣櫃鏡子照呀照。
和其他小孩比較不一樣的是,他心裡不斷興起疑問:「鏡子裡的我到底是誰?」
「鏡子裡的我的『背後』到底是什麼人?」
卅二年後,國內藏傳佛教今天舉行「第三世巴麥欽哲仁波切陞座大典」,黃英傑成為
典禮主角。
置身這樣的因緣,這位去年才結婚的博士生說自己內心平靜,只是責任加重,「繼續做
(弘揚佛法)該做的事」。
在藏傳佛教來講,「黃英傑」只是俗名,陞座典禮是代表教內地位崇隆的法王公開授證,
證明台灣出生的「黃英傑」是十八世紀西藏得道高僧「蔣揚欽哲旺波」的第三世轉世化身
;而「蔣揚欽哲旺波」則是佛教「文殊菩薩」的化身轉世。他成為第三世巴麥欽哲仁波切
後,掌管青海的七座寺院,其中的美千寺為法座所在。
黃英傑就像台灣成千上萬個平凡家庭裡長大的孩子一樣,本家在鹿港,父親從事貿易生意
、母親是家庭主婦。成長過程裡,並沒有因為他被證明是「轉世化身」的身分,而有過
特殊的、玄而又玄的「靈異」經驗。
黃英傑說,如果要說「特別」的經驗,記憶裡大概是國小一年級的時候,他在家裡的
照鏡子經驗。
「小時候關於鏡子背後的疑問,是不是在思索『前世』?我不知道。」黃英傑回憶,
但只記得因為這種疑問,後來有次忍不住提拳打破鏡子找答案,結果換來長輩一頓打罵,
因為換新鏡子花了父母親七十元,這數目在當時夠吃七碗陽春麵。
而真正和佛教因緣接觸,也是最關鍵的是發生在大一。
黃英傑記得,當時有親友告訴他,常念文殊菩薩的心咒可以開智慧。
「這對一般的學生來講,或許認為開智慧是對學生念書會有幫助;但我的反應卻是文殊
菩薩是誰?我想認識這個人。」
「從此,我常念文殊菩薩心咒,也從參加法會逐漸接觸佛教佛法,開始有系統的接觸學習
!」黃英傑說。他因此從十八歲起穿梭法會,曾為達賴喇嘛、薩迦法王、直貢法王、
貝諾法王等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與南傳佛教高僧,擔任各種顯密教授法會現場口譯超過
一千場,受法灌頂數千種。
巴麥寺寺主洛昆桑仁波切尋訪找到黃英傑,這七年的驗證多半還是洛昆桑與他的互動。
如果說比較傳奇的驗證,就要談在美千寺的際遇。
黃英傑曾到美千寺訪問,經過掌管美千寺的喇千仁波切特許,為寺中各種聖物做拍攝紀錄
。當時瓊贊法王也去視察美千寺,美千寺把一尊古老的長壽佛像送給他;法王要回西藏
之前把佛像贈給洛昆桑仁波切。
黃英傑結束青海行時,向洛昆桑辭行,洛昆桑仁波切又把佛像轉贈給他。黃英傑一看,
就知道這是寺裡的聖物--這也是一個因緣。
「每一個人都是轉世再來,」黃英傑解釋,這世為人,代表前世種下基本的善業,每個人
都該把握這一世「行善積德」。
有人覺得生活困苦、命不好,但這通常是物質生活的匱乏,別忘了還有更重要的精神層次
,豐富了精神生活,日子還是可以覺得過的快樂。
黃英傑是在家修行,他去年才結婚;至於後代,他會慎重考慮要不要生。
【2005/12/24 聯合報】
新活佛》黃英傑 去年剛結婚
記者陳碧華/台北報導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黃英傑被認證為白教第三世巴麥欽哲仁波切。
去年剛結婚的他,不免讓人好奇:仁波切可以結婚嗎?
這個疑問可以理解,在台灣看到的漢傳佛教,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分得很清楚:出家人一定
就是「出家」,不跟家人同住,本來就沒結婚的當然不可以結婚;原本有婚姻的,也要
離了婚,才能出家。在家居士則只是學佛,沒有這些限制。
藏傳佛教不然,許多修行人示現在家身。噶舉派有名的祖師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很多人
看過,他跟隨他的上師馬爾巴修行,上師給他很多苦頭吃,他有幾次受不了,都是「師母
」代他去求情。
密勒日巴得大成就後,有人建議他娶妻,他這樣說到:「馬爾巴上師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
,才娶太太,我沒有這樣的力量。」他還舉例:「獅子跳躍的地方,兔子不自量力跟著去
跳的話,一定會摔死。」
對照現在的藏傳佛教,許多修行人終身不婚;也有很多藏傳佛教的法王弘法時是帶著妻子
同行的,方便生活上的照料;而法王的妻子通常因緣際會,跟隨法王走上修法之路。
目前藏傳佛教四大教派,達賴喇嘛所屬的格魯派(俗稱黃教)規定出家人不得結婚,其餘
沒有嚴格限制。至於日本的佛教,不少派別娶妻生子、吃肉喝酒一如常人,看在漢人眼裡
就更奇了。
【2005/12/24 聯合報】
https://udn.com/NEWS/NATIONAL/NAT5/3079470.shtml
今天將在法會中陞座的黃英傑,是第三世巴麥欽哲的功德化身,
賜名為昆秋滇津種都林巴。記者杜建重/攝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4.16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