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兩本書讓我戒掉社群網站成癮,把時間花在新的習慣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和《原子習慣》的綜合應用
------------------------------------------------------------------------------------
部落格好讀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2-books-to-quit-social-media-addiction/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以下簡稱《為什麼》)的作者 Charles Duhigg 是一位得過普立茲獎的記者,書中他引用許多研究文獻和實際案例來佐證和剖析他對於「習慣迴路」和「改變習慣」的觀點。書中列舉了許多生活、學界、業界的實際故事來說明習慣迴路,為整個論述的過程增添了許多色彩。作者也提到改變習慣的執行指南,以及用例子說明這套方法的效用。
《原子習慣》的作者 James Clear 則從心理層面出發,先解釋了習慣對於個人發展為何會帶來巨大差異,接著再用絕大部分的篇幅,說明他提倡培養新習慣、戒掉舊習慣的四個步驟。跟前一本比較起來,《原子習慣》更像是一個行動手冊,先說服你改變習慣為何重要,再給你處方教導你如何執行。
選讀這兩本書的原因
自從iPhone推出「螢幕使用時間」的統計和提醒後,我發現自已使用社群網頁的時間就一直居高不下(臉書和PTT)。雖然自己知曉,但沒有個好方法來貫徹,總是不斷地落入發願、嘗試、失敗的迴圈。
每個人都有想要戒掉的「壞」習慣,舉凡情節重大的例如酗酒、抽菸、嗜吃;生活習慣例如昂貴的咖啡、漫無目的逛網頁、滑手機爬社群媒體。
另一方面,人們也有想要建立的「好」習慣。例如固定的運動時段、閱讀書籍的時間、寫筆記記錄生活。
但是習慣這檔事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大部分人都會遇到虎頭蛇尾的挫折感,剛開始熱切地改變習慣,但過了一兩週就打回原形。然後我們再來怪罪自己缺乏恆心和意志力,沒能好好地維持。到底為什麼改變習慣這麼難?
讀完這兩本書,或許會讓你豁然開朗;甚至更進一步,應用書中所學培養自己的新習慣。本文除了摘錄兩本書中精華,也舉出我的親身經驗。
如何改變習慣
《為什麼》花了近半篇幅,反覆地舉例、論證一個難以撼動的事實:生物會本能地受習慣牽引著,走過的生活軌跡和行為模式,都是受到環境的「提示」,以及完成行為後的「獎勵」所制約。我們對於獎勵的渴望是強烈的,如果沒特別思考其他的可能途徑,我們總會不加思索地採用舊的習慣行為來獲得這份獎勵。
書中舉例青少年時期就借酒澆愁的人們,透過酒精獲得了精神舒緩和放鬆的獎勵,即使成年之後仍會採取同樣的行為來滿足這份渴望。因此潛意識裡就會埋藏著,喝酒是最有效可靠的解憂方式。
所以該如何改變習慣?用一句話和一張圖足以總結《為什麼》的精華:如果想改變習慣,最佳方式就是:你必須保持舊的提示,並提供舊的獎勵,但插入一個新的行為模式。
《原子習慣》作者是個以改變習慣成名的部落客,他主張要改變習慣必須先從改變心態做起,「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例如想要培養讀書的習慣,心態不該把目標放在每個月讀兩本這種結果上,而要打從心底認同自己要成為一個讀書的人。
有了正確心態的基礎後,就可以遵循建立新習慣四步驟:1) 讓提式顯而易見、2) 讓習慣有吸引力、3) 讓行動輕而易舉、4) 讓獎勵令人滿足。反之,若要戒掉舊習慣,則用同樣的步驟朝反方向操作。
戒掉社群網站成癮
《為什麼》是我約莫今年1月讀完的,當下決定運用書中流程,戒掉每天閒逛社群網站的習慣,尤其是臉書和PTT。後來透過朋友推薦再接觸到《原子習慣》,以下把兩本書綜合運用的6個步驟和結果做個分享。
1.認出慣性行為
身處科技業的我,下班回家後很累、很無聊,開始社群網頁的無盡迴圈,不斷看各種動態、新聞和參與各種社團討論直到洗澡睡覺。
2.做實驗找出獎勵
每一天測試一種行為,記錄事後的情緒和想法,持續兩週:1) 玩電腦遊戲、2) 看電影和影集、3) 單純閱讀書籍、4) 不瀏覽網頁,只參與社團討論、5) 只瀏覽網頁,不參與互動。經過交叉測試,前兩項讓我發現想要的不是娛樂。
分析自己閒逛社群網頁的習慣,是為了接觸新資訊、看新聞。參與社團討論大多是分享資訊給網友,而不是批評和閒聊。所以我想要的獎勵是「獲取新資訊和分享想法」。
3.改變身分認同的心態
我設定自己成吸收資訊的分享者,想培養的習慣是透過閱讀吸收資訊和寫作分享觀點。
4.使舊習慣隱而不見、讓它困難重重
起初,我把手機上的臉書和PTT軟體藏在層層資料夾裡,但最後總是能以最快的手順開啟它們。一週後,我把這兩個軟體從手機上刪除。其次,在電腦瀏覽器安裝 LeechBlock NG 套件,設定某些網頁只有在特定時段可以使用。例如臉書和PTT我設定只有 22:00-22:30 允用。
5.插入新的行為模式、讓它輕而易舉
把沒在看的書收到櫃子裡,桌上只放兩本正在看的書,避免自己分心。買了事務板夾,夾著廢紙隨時做閱讀筆記。
6.讓獎勵令人滿足
新的習慣開始在 Medium 平台發文,滿足於拍手數和追隨者增加的感覺。
舊的習慣則改變成,參加閱讀和寫作相關的社團,分享跟討論的內容更為聚焦,也有助於新習慣的發展。
結果
截至目前,完全戒斷手機上的社群網站。電腦上的使用,也僅止於特定時段,雖然偶爾會因為發文關係偷偷解鎖,但之後應該會朝向更有規律的使用方式。
但是要完全戒斷社群網站是何其困難的事情,尤其是經營社群和保持人群聯繫,忽略社群的龐大流量和群眾效應是很可惜的事。我採用的折衷做法是《一週工作4小時》書中提到「批次化處理」的方法來克服。
與其無時無刻地盯著社群網頁,不如改成每天、每兩天、甚至每週才撥出固定的時間,一次性地瀏覽、處理社群網頁的事務30分鐘,其他時間一律不看。這個做法的好處除了省下時間之外,更能夠讓自己聚焦精力在想要專心完成的事務上。
要先習慣自律,唯有透過自律才能真正自由
讀完這兩本書後,讓我想到經典名作《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 Mortimer J. Adler 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
True freedom is impossible without a mind made free by discipline.
想獲得真正自由就必須高度自律。
我們想要改變習慣,莫過於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掌握更多的人生自主權。
透過有效的習慣改造指南,轉化那些虛擲時光、百害無益的舊習,擺脫直覺式、本性式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打造出高度自律的生活。懂得掌握習慣的規律並調整之,形塑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樣貌,才能達到身心靈的真正自由。
習慣不會限制自由,而是創造了自由。事實上,沒能掌握習慣的人往往擁有最少的自由。—《原子習慣》
前叉 調整 ptt 在 不禮貌鄉民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2年總統選舉-作票疑雲】
當初2012年1月14日的總統大選
國民黨是否有涉嫌作票 ??
我幫大家整理幾個可能支持這個論點的說法
推論 1.
如我這張圖所示,在『選舉前』七天 (1月7日)
就已經有匿名者在網路上預告總統大選的得票數
而這位網友還不只預告一次,他總共預告了三次
他在文章裡不斷強調,這一切早就已經注定好了
不須要再爭了
這些文章是匿名者在網站 【未來事件交易所】
所發布的,當時他發布的時候,在意的人並不多
但為什麼事後會在網路上引起大騷動?
因為開票時,馬英九的得票數就是689萬票
而689這個數字,也正好是香港特首梁振英的得票數
那位匿名者到底是誰? 沒人查得到
當時PTT的網友猜測,他就是計票中心的其中一員
因為開票結果早就已經透過電腦程式安排好
所以他才能夠事先知道開票的結果
一般人其實在選舉前都會預測票數,我也會
但正常人不會去預測689這種數字
如果讓我來推估,我都是猜600萬或700萬這種整數
零碎的三位數能夠這麼精確的命中
是否是早已經安排好的數字?
推論 2.
開票過程,蔡英文的票數曾經被中選會調整下修
這是當時的新聞,有網友截圖為證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124/21061.htm
大家可以看這段計票中心所開出來的流程影片
在總票數200萬票以前,蔡英文都是穩定領先4~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lvIGCf6-WI
但過了晚上六點 (也就是250萬票左右)
蔡英文的得票數開始停滯,馬英九的得票開始暴衝
最後在400萬左右,終於出現死亡交叉
蔡英文從此得票數再也沒有超過馬英九
有人說馬英九的得票數會暴衝是因為剛好開到國民黨的大票倉,所以他得票數才會爬高,但說來奇怪,國民黨有大票倉,民進黨也有吧?? 為何整個開票過程只有馬英九的得票會暴衝?
推論 3.
馬英九與國民黨,這四年來對蔡英文的恐懼
不管是挺藍或挺綠的鄉民應該看得出來,馬英九與國民黨這四年來非常忌憚蔡英文,已經到了恐懼害怕的程度
照理說,蔡英文是個手下敗將,當年選舉輸給國民黨80萬票的一介女流罷了,為什麼這四年來國民黨依然不斷的用各種文宣攻擊蔡英文??
甚至透過媒體,安插各種頭銜給蔡英文
( 比如暴力小英或空心蔡)
為何贏家會這麼害怕輸家?
2008年總統大選的手下敗將謝長廷,為何國民黨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小夫的影子已經薄到大家快看不到了)
或許是因為蔡英文的實際得票數,遠遠超出中選會的公布票數,而這實際的票數,只有中選會與國民黨知道
我在此呼籲,2016年的總統大選
大家一定要一起去開票所監票
如果明年開票的結果,蔡英文又輸給洪秀柱
我衷心希望,民進黨可以大膽的提出驗票
不要擔心被冠上 "驗票就是輸不起" 的帽子
因為驗票,是為了保住台灣的民主價值
千萬不要讓台灣人再苦四年了
(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