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王佐之才的周瑜為什麼變成了人品低下的庸才
歷史春秋網
作者:張苕
周瑜形象的悲劇是由《三國演義》書中的悲慘命運、歷史與演義對比中的撕裂、以及歷史的大環境中的毀滅三方面共同形成的。
前 言
《三國演義》作為章回演義體小說成書已有數百年,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塑造的四百多個人物形象,幾乎每一個都讓我們津津樂道。在這群雄逐鹿,英雄輩出的一百多年中,作者用或誇張或醜化的手法刻畫了諸多臉譜化的歷史人物,也為許多人物匹配了非常經典的性格與命運評語。諸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曹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而作為全書主要配角的周瑜,卻只得到了「既生瑜,何生亮」這樣具有明顯貶低色彩的人物命運之語。這與歷史上「性度恢廓」,有「王佐之資」的儒將形象大相逕庭。究竟是什麼造成了周瑜在大家心目中心胸狹小、忌才妒能的負面形象呢?在《三國演義》中,走向悲劇的周瑜又為何在大家心中也走向了悲劇?
壹
《三國演義》之中無法擺脫的悲劇
根據《三國演義》中對於周瑜的性格描寫與立場定位,周公瑾悲劇形象大概有這樣幾個方面:
1、東吳沒有可以實現周瑜二分天下理想的實力與理由。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孫策託孤的片段裡,有這樣的句子「若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這裡可以明顯看出,孫策清晰地判斷出孫權不善於軍事鬥爭,只能夠保住東吳現有的地盤而不能夠更進一步。作者借孫策之口說出這個事實就是為了告訴讀者——孫權是個守成之主,整本書也不會讓他本人在軍事上有很大的作為。也就是說,書中的設定是孫策死後,東吳再也沒有進攻中原的實力,這與孫權「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的後續做法是一致的。
在《三國演義》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強烈的擁劉反曹傾向,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是漢獻帝的叔父,由他來實現匡扶漢室的理想名正言順。戲劇需要衝突,那麼劉備的對手也自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企圖指染神器的曹操。曹魏和蜀漢都能夠與漢政權構建合法性上的繼承,而東吳於漢政權而言始終是君臣關係。在這樣的安排下,東吳的孫權就變成了一個沒有明確定位甚至缺少存在感的角色,那麼東吳自然也沒有爭霸天下的理由。
再來看周瑜出場時對孫策說的「某願施犬馬之力,共圖大業」,就變成了悲劇的伏筆。所以周瑜是一個身處注定悲劇的陣營,為了心中理想而徒勞努力的年輕人。
2、東吳政權核心的年輕化與以周瑜為代表的孫策舊部之間有權力矛盾。孫權上位後,逐步籠絡了自己的一班勢力,比如周瑜推薦的魯肅、還有後期取得夷陵大勝的陸遜等人。在書中,這群年輕勢力多處受到舊部的阻礙,掌權之路並不順利。比如張昭說魯肅「肅年少粗疏,未可用」。包括書中對赤壁之戰東吳文臣諸多阻攔的描寫,也說明了作者在東吳方面的故事主線是孫權如何在一眾元老之中扶持自己勢力,從而達到切實掌握政權的目的。那麼作為孫策舊班底中最被重用的周瑜,客觀上就是東吳政權年輕化的阻力。這樣他本人的悲劇色彩又加重了一筆。
3、性格缺陷導致能力不能完全發揮。書中對於周瑜描寫最多的就是他同諸葛孔明之間的智鬥。比如初見時,周瑜想要諸葛亮去烏巢劫曹操的軍糧,借曹操之手除掉孔明。但孔明立馬點破借糧必然被擒的結果,讓周瑜不得不自引軍去斷曹操的糧道。此時周瑜自負妒忌的性格完美地反襯了大度機智的諸葛孔明。之後在為難孔明交十萬隻箭未果後,周瑜帶兵埋伏,欲在孔明借東風之後將其殺掉,卻早已被孔明知曉,孔明讓趙雲守在江邊從而完美脫身。這些行為又使得周瑜容不得人,不顧大局的形象躍然紙上。當然,在「討麻、保二屯,梟其渠帥,囚俘萬餘口」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書中周瑜有著很強的個人能力,但是心胸狹窄、恩將仇報和忌才妒能的性格讓周瑜不能掌控全局。他想殺諸葛孔明既是公怨——「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久必為江東之患,不如殺之。」又是私仇——「此人如此多謀,使吾曉夜不安。」這樣的公私不分使得周瑜始終未能發揮出真正的能力,反而被諸葛亮以三次棋高一著的勝利而氣得口吐鮮血、金瘡迸裂而死,如此無能為力的結局實在是悲劇。
4、戰爭年代個人的渺小與無奈。無論是周瑜還是諸葛亮亦或者是劉備和曹操,都是那個年代的英雄。他們都想要建功立業,想要成就一番事業。戰爭給予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他們在金戈鐵馬的戰場上縱橫廝殺,在一方天地裡指點方遒,然而誰也沒有辦法憑藉一己之力拯救這亂世。魯迅先生曾說「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戰爭就是將這些英雄們的壯志豪情展現給我們這些讀者看,讓我們與他們的義無反顧執著追求產生共情。然後看著英雄在戰爭中一個接一個地走向毀滅,將他們之中最有價值的感情毀滅在大時代的無情之中。這就是英雄人物悲劇的內核——求而不得,飛蛾撲火。
貳
隨著時代變化而逐步走向負面的形象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陳壽對於周瑜有著諸多讚美性的語句,他的形象也是非常正面的。「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正是陳壽對於周瑜的評語。陳壽是西晉王朝的官員,而西晉承自曹魏,所以《三國志》中尊曹魏為正統。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晉早已滅亡。就有很多人對於三國中的正統地位提出異議,比如北宋的蘇軾曾在《涂巷小兒聽說三國語》中提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時期的民間話本裡就已經有擁劉反曹的傾向了,那麼可能對於《三國志》中的立場就以相反的態度看待了。東吳就成為了遊走在善惡之間的角色,周瑜的形象也遭到了諸多加工。比如宋代話本《三國志平話》和元代雜劇《劉玄德醉走黃鶴樓》中,周瑜因為襯托主要角色而被加工成了一個只是貪戀美色而無所作為的反面角色。
到了南宋,政府偏安一隅,為了彰顯自己宋政權的正統性,朱熹寫了《通鑑綱目》,強調了尊劉反曹的思想。他本人是宋代最出名最有權威的大儒,自此擁劉反曹的思想深入人心,那些帶有擁劉反曹思想的話本一下子就擁有了更多的可信度,周瑜確立了在市民階層眼中的負面形象。《三國演義》成書在元末明初,元朝入主中原的近百年,在異族統治下的漢族文人得不到重用、懷才不遇,民族矛盾空前嚴重,他們將對朝廷的不滿發洩在文字創作中。他們尊蜀漢為正統也正是對於漢族正統地位的呼喚。
周瑜歷史形象與演義形象的反差讓現在的讀者更為其感到悲劇。年少成名,容貌出眾,多才多藝,風流儒雅,甚至屢建奇功,卻在大眾心中是個脾氣暴躁,目光短淺的小人形象,這實在是周瑜個人歷史的悲劇。
結 語
周瑜形象的悲劇是由《三國演義》書中的悲慘命運、歷史與演義對比中的撕裂、以及歷史的大環境中的毀滅三方面共同形成的。雖然《三國演義》醜化了周瑜的性格,但是也豐富了周瑜的人物形象,讓周瑜作為歷史人物的知名度遠遠大於各時代的明君賢相,促使了更多人瞭解和研究周瑜。兩種形象的強烈對比也讓周瑜這個歷史人物充滿了色彩,得到了無與倫比的戲劇張力。
「一張薄紙也可分正反兩面,箭垛也都能兩邊承受羽箭。一方面事情取決於人的策劃籌謀,一方面上天早把命運鑄就。哪裡能找到一枝生花妙筆,一張紙上寫盡這兩層道理?」不可置否,羅貫中等人在對於周瑜這個人物形象上存在想要兼顧民間話本與歷史形象的兩重考慮,他們想要盡善盡美,但終究不可能做到完美地無縫銜接。魯迅先生說「孔明多智近妖」,書中的人物不止周瑜一個出現了誇張又不合邏輯的矛盾,但瑕不掩瑜,《三國演義》依然是老少咸宜的經典。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
2、羅貫中《三國演義》
3、石觀海《中國文學簡史》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周瑜 #三國演義 #王佐之才 #庸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珠璣巷是南方民族的聚居地和眾多廣府人和客家人及海外赤子的發祥地,其獨特的人文歷史對嶺南經濟文化產生過深遠影響。珠璣巷位於廣東省南雄縣城北部偏東,在323國道南雄至江西大餘公路9公里處的沙水村。該巷南起駟馬橋,北至鳳凰橋,全長1.5公里,是古代五嶺南北梅關古道的必經之路,其古樸風貌猶存。珠璣巷有三街四...
南宋被誰滅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厚厚一部二十四史:權臣歷歷 篡位自立或抄家滅族 一
歷史春秋網
作者:梅毅(赫連勃勃大王)
導讀:堂堂一國之母,披散頭髮,光著雙腳,一步一泣,梨花帶雨,哀問自己名義上為帝國元首的丈夫:「不能救我一命嗎?」而皇帝已經萬念俱灰,不置可否,只說句「我也不知能活到什麼時候」,千般無奈,萬種委屈,皆在一言之中。最令人鼻酸之處,獻帝對同坐的郗慮(臣子奉另一臣子之命竟當皇帝面捕誅帝後而安坐)而感嘆的那句話:「郗公,天下竟有這種事!」
說到權臣,首先會想到曹操。羅貫中一部《三國演義》,不僅使短短幾十年的三國歷史膾炙人口,更使曹孟德蒙上千載罵名,以「白臉奸臣」的形象遺之後世。少年時讀《三國演義》,也真為漢獻帝的懦弱而嘆息,憤恨曹操的奸詐凶狠。而後讀正史,看到史家直筆曹孟德殺了董承之後,又要漢獻帝把董承的女兒董貴人交出殺掉。當時董貴人已懷孕,獻帝「累為請」,哀求多次,仍舊母子受刑而死。當時的伏皇后驚懼異常,給她父親伏完寫信,講述曹操的殘逼之狀,讓其父想辦法殺曹操。沒料想伏完是個草包,一直「不敢發」,當然很快就事洩,伏完就真的「完」了。《資治通鑑》這段描寫最精彩:
(曹)操大怒,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收皇后璽綬,以尚書令華歆為副,勒兵入宮,收(皇)後。(皇)後閉戶,藏壁中。歆壞戶發壁,就牽(皇)後出。時帝在外殿,引慮於坐,(皇)後被發,徒跣,行泣,過訣曰:「不能復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天下事寧有是邪!」遂將(皇)後下暴室,以幽死。所生二皇子,皆鴆殺之,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
中國良史的作者都是高明的文學家。堂堂一國之母,披散頭髮,光著雙腳,一步一泣,梨花帶雨,哀問自己名義上為帝國元首的丈夫:「不能救我一命嗎?」而皇帝已經萬念俱灰,不置可否,只說句「我也不知能活到什麼時候」,千般無奈,萬種委屈,皆在一言之中。最令人鼻酸之處,獻帝對同坐的郗慮(臣子奉另一臣子之命竟當皇帝面捕誅帝後而安坐)而感嘆的那句話:「郗公,天下竟有這種事!」
自漢以降,「這種事」屢屢發生,史不絕筆。成年以後,能靜心讀史書,觀二十四史,權臣逼帝,改朝換代,殺戮無遺,才知道曹操誅殺那麼幾個人實在是小兒科。如果當時他自己不動手,下場肯定如其後的子侄輩曹爽等人會被人一窩「燴」掉,嬰兒不免。究讀歷史,能發慨嘆,曹孟德父子英雄,不僅武功蓋世,平定北中國,而且文採華章,曹丕、曹植,龍子騰躍。即使曹魏王朝傳至最後的高貴鄉公曹髦,不僅眉目如畫,文採卓群,更能以善畫丹青之手親執兵刃,在喊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矣」的同時,二十歲的年輕人駕戰車直衝司馬府。雖然最終身為戈穿,殞於車下,其英烈之風,仍不減曹家風採!對於曹操,連崇尚儒家正統的司馬光都心悅誠服地承認:「(曹操)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與敵對陣,意思安閒,乃至決機乘勝,氣勢盈溢。用法峻急,有犯必戮。雅性節儉,不好華麗。故能芟夷群雄,幾平海內。」
在東漢末年賊兵四起,生靈塗炭之際,曹操討董卓,破黃巾,徵袁紹,戮呂布,服張繡,梟袁譚,敗劉備,滅劉表,走馬超,又遠伐塞北,烏丸三種,鮮卑丁零,無不望風降服,致使戎狄屈膝,確實為一代豪傑!而在其有生之年,「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猶畏名義而自我抑制。至於他的子孫謀國,也是天道酬之,比起王莽之流以外戚竊國,不知要勝出幾萬倍。
曹操權臣出身,漸有天下。而後曹氏家國,又為權臣司馬氏所有。依理觀之,很有佛家因果報應的意味。羅貫中就幸災樂禍地做打油詩一首:「昔日曹瞞相漢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料四十餘年後,寡婦孤兒亦被欺!」
自古以來,王朝更迭只有兩種名義:禪讓和徵誅。權臣們奪國畏懼「篡弒」之惡,常借「禪讓」的名義。曹丕導演的「假禪讓」例子一開,晉、宋、齊、梁、北齊、後周、陳、隋、唐等等,無不借此名義。不過,曹魏,司馬晉,包括東晉的桓玄廢安帝,對前代帝君都沒有加以殺戮。漢獻帝,曹魏末帝曹奐,包括被虜的蜀漢劉禪,孫吳的孫皓,都得以善終。自南朝宋劉裕篡位,這位寒人出身的老頭子開始殺舊朝皇帝,再到沈約勸蕭衍不可「慕虛名」而「受實禍」,南朝北朝相蹈此習,末代的少年皇帝及鳳子龍孫們下場極慘,無一善終。
東魏權臣高歡逼走了北魏孝武帝,迎立孝靜帝,由於心裡有愧,對新皇帝恭禮有加。高歡死後,其子高澄襲位,對孝靜帝很是放心不下。史載這位青年皇帝好文學,美容儀,能臂下挾石獅子翻宮牆,箭術精妙,很像他的先輩北魏孝文帝。身為大將軍的高澄派中兵參軍崔季舒監視孝靜帝的一舉一動,連吃飯喝酒說什麼話都要一一細稟。有一次孝靜帝在鄴東打獵,馳逐如飛,監衛都督(應該叫「監視都督」)就叫嚷:「天子您不要跑馬,大將軍會怪罪!」還有一次,高澄侍宴,舉一大斛直抵孝靜帝下巴:「臣高澄勸陛下飲酒。」封建等級社會,真正的臣下怎敢能直接「勸」皇帝飲酒!孝靜帝也急了,不悅道:「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也不想這麼活著了!」高澄大怒,指帝大罵:「朕,朕,狗腳朕!」並命令崔季舒猛搗靜帝三大拳,然後奮衣而出。連打皇帝都不親自動手,令屬下代擊,真是聞所未聞。
不久後,高澄被家奴刺死,其弟高洋襲大將軍位,很快就上演「禪讓」戲。靜帝不得已,與嬪妃辭訣。高洋派輛破牛車在東上閣等著接靜帝搬家,值班的小班長趙德跳上車作押解狀從後面抓持,孝靜帝以肘擊之,最後發怒:「朕畏無順人,授位相國,你是什麼奴才,敢逼人如此!」而對跪滿庭院淚如雨下的后妃,風神俊朗的孝靜帝還忘不了自嘲一句:「此日之事能和漢獻帝、常貴鄉公(曹魏末帝曹奐)相提並論啊。」這句話錯了。漢獻帝和曹奐「禪位」後好酒好肉好宮殿活了多年。高洋當皇帝不久,就用毒酒鴆殺孝靜帝,並其三子。
高洋初當皇帝時勵精圖治,北中國大半為其所有。而後沈湎於酒,動輒肢解烹煮虐殺臣下,有一天忽然向他妹夫元韶發問:「漢光武何故中興?」元韶是魏朝皇族,因為是高氏女婿,一直活得還不錯,此時只得老實回答:「因為王莽沒有把劉姓皇族全部殺絕。」於是高洋把魏朝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全部殺光,把元韶也囚入地牢,餓得這位駙馬爺啃自己衣服活活噎死。過了一陣,高洋又在晉陽把諸元疏屬也全部殺淨,或祖父為王,或身為顯貴,皆斬於東市,嬰兒投於空中承之以槊,共殺721人,棄屍漳水,以至於後來剖魚的人常在魚腹腔中看見人的指甲,致使鄴城人好久都不食魚。高洋又留下東魏王子元黃頭一個人,讓他和一些死囚從高台上以席為翅,飄悠而下,事先講好摔不死就饒他一命。死囚們紛紛摔成肉餅,惟獨元黃頭靈巧身健,求生心切,竟能飛到紫陌慢慢降下(估計有點像現在玩滑翔傘的技術),高洋食言,全然不顧「君無戲言」的古訓,把元黃頭交給御史關在獄裡餓死,還不如摔死來得痛快……
厚厚一部二十四史,權臣歷歷:秦朝李斯、趙高,西漢霍光、梁冀,曹魏司馬氏,西晉司馬倫,東晉桓溫,東魏高歡,西魏宇文泰,南朝宋劉裕,齊蕭道成,梁蕭衍,陳朝陳霸先,北周楊堅,唐朱溫,後周趙匡胤,北宋高俅、蔡京,南宋秦檜、賈似道,元朝阿合馬、脫脫……朱元璋建立明朝,削弱宰相職權,最終閹堅弄權,宦官大成氣候,一個魏忠賢就已經「九千歲」了,種下亡國之禍。
有明一代,權臣只有張居正一人而已。清朝權臣差點當皇帝的只有攝政王多爾袞,後來的曾國藩、李鴻章小心翼翼,國柄在手仍一心忠於王室,最後的袁世凱一直被小溥儀念叨:他會不會是曹操?——果真是曹孟德之流,只不過世易時移,國人已不喜歡再有人當皇帝,春秋大夢,八十三天戛然而止。一代雄傑,活活憂死。
由此可見,權臣持國,只有兩種下場——一是先封王,受九錫,加黃鉞,然後搞「禪讓」,成為一朝開國之君;二是忠於王室,又戀於權力,或生時被殺,或死後宗族覆滅,鮮有善終。無論如何,子孫都難逃辱死。特別是南朝時期,王朝短命,幾十年就一個輪迴,可稱是「現世報」。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曹操
南宋被誰滅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國「國史」認同的建構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南院(馬來西亞南方學院)講授「中國通史」的第一堂課,總會要求學生上到台前,把他們印象中,在中學時代死背的「中國歷史朝代系譜」寫在黑板上。同學們一般公式性的敘寫,會是:「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似乎以為這就是標準答案。然而,像這樣的一條「八股系譜」,就是中國歷史不可質疑的定律嗎?
顯然不是的。你可以去質問:為什麼會是「魏晉南北朝」?而不是「蜀晉北南朝」呢? 《三國演義》裡不就尊崇劉備之蜀漢,貶斥曹魏之「挾天子以令諸侯」嗎?而宋齊梁陳之「南朝」,只不過是偏安政權。後來隋之統一中國,其權勢實源自「北朝」。各位,你們不是看過《蘭陵王》、《錦繡未央》嗎?請問那時候是北朝強,還是南朝強?為什麼我們卻常言「南北朝」,而不稱「北南朝」呢? 難道這就僅是因為「南朝」是漢人的政權,而「北朝」乃「非我族類」的「五胡亂華」之局?瞭解歷史,豈不荒謬!
更值得玩味的是,為什麼是「宋─元─明─清」?我問學生:「您們有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嗎?《天龍八部》裡頭的那個喬峰是哪一族/哪一國人?」
學生回答:「契丹人,遼人!」
我再問:「您們還記得岳飛嗎?他向誰大聲說:『還我河山』?」
學生回答:「金人,女真族人!」
好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其與北宋政權對峙;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佔有了宋朝半壁江山,為什麼在我們熟啃的「中國歷史朝代系譜」裡竟沒有他們可以「擺放」的「正統」位置?
一、異族歷史地位的邊緣化
難道說,這又是另一個「非我族類」的心理作祟?那,為什麼自稱「蒼狼之子」的成吉思汗,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卻又被整個地納入「中國歷史朝代系譜」裡頭?難道說, 是否要等到被「異族入侵」,「完全」征服了「全中國」,這些「異類」所建立的政權才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正統」的「國史」?同學們頓時陷入納悶的思索之中。
但歷史的詮釋,常常又是充滿矛盾的。所謂的「正統」的中國斷代系譜,不過是經過「人為」的詮釋了的程式設計。我們知道,遼、金、元三朝,均為「非漢族」所建立的王朝。昔時漢族向以「夷狄」視之。傳統上,以漢族為本位者,很難容納這批「異類」。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流,異族入侵中原,似乎是要等到他們能夠「漢化」之後,才可以在中國「正史」上佔有一席之位。就像大清帝國滿人那樣?
二、漢化史觀主導歷史詮釋
一些傳統的歷史學者,諸如繆鳳林,在其《中國通史要略》就說:「夷狄」乃「多歆羨華夏之文教,用漢人以啟其政學。」研究遼金元史之專家姚從吾亦認為:契丹的漢化是由於 「東亞文化的中華文化富於人情味」所致。
在這種史觀思想主導下,欲論說「遼、 金、 元」三朝歷史的重要性,我們似乎就必須得先對「漢化」(「同化」?)大力著筆。否則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歷史就很難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了。難怪,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會說:「蒙古入主,對中國正如暴風雨之來臨。」
遼朝、金朝的歷史,被傳統史學視為「偏統」。但,若單從「族」立場來看,卻也不能解釋元朝的地位。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畢竟是徹徹底底的滅了南宋,「征服」了中國。 這段歷史完全無法抹煞。況且為了要解釋朱元璋建立之明朝的正統地位,則元朝無論如何也不能在中國朝代系譜中刪除。為了維繫正統觀,傳統中國史的斷代,就成了我們今天背得滾瓜爛熟的「唐─宋─元─明─清」了。這實在是一條相當矛盾的斷代法則。 怎麼我們一直沒有去質疑?
我們一直沒有分清楚的是,歷史系譜的敘述,其實是一種歷史的「詮釋」。其中確有某些「史實」依據,然則,與此同時,也夾雜著不少族籍本位意識、文化認同,甚至是政治權力的角力和操控。
一個國家的歷史論述,往往是一個「國族」歷史認同的建構。於是在「正統」與「偏統」之間,在中國斷代法則的遊戲裡,遼、金、元史因而仍會不斷的被詮釋再詮釋下去。然而,實事求是,歷史敘述不應該僅是如此這般的「一元論述」吧!
走筆至此,不禁有個疑問:馬來西亞的「國史」系譜,應該怎樣寫?默迪卡,馬來亞的獨立,是靠巫統?馬來人?三大民族?各族群?多股力量?還是英國殖民者的「寬宏大量」?獨立建國,啊!可敬的東姑國父。哎呀!還有那個「我方的歷史」陳平──該怎樣記述?
(原刊於2005年9月24日《馬來西亞東方日報.東方名家.邊城南風專欄》,於2019年1月10日修訂。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南宋被誰滅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珠璣巷是南方民族的聚居地和眾多廣府人和客家人及海外赤子的發祥地,其獨特的人文歷史對嶺南經濟文化產生過深遠影響。珠璣巷位於廣東省南雄縣城北部偏東,在323國道南雄至江西大餘公路9公里處的沙水村。該巷南起駟馬橋,北至鳳凰橋,全長1.5公里,是古代五嶺南北梅關古道的必經之路,其古樸風貌猶存。珠璣巷有三街四巷,即珠璣街、棋盤街、馬仔街;洙泗巷、黃茅巷、鐵爐巷、臘巷。今住居民38l戶,1742人。現有姓氏為何、謝、曾、黃、鍾、賴、劉、陳、郭、周、董、雷、戴、張、楊、歐陽、李、王、熊等159姓,其中雷姓是佘族,其餘諸姓均為漢族。“珠璣巷人南遷”的原形態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和南雄珠璣巷人世代口頭相傳的,對此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講粵語的老百姓家中珍藏的族譜中均有此記載。南宋鹹淳年間,荒淫的宋度宗不理朝廷事務,任由奸相賈似道弄權誤國。其時,後宮一胡姓妃子,因厭惡宮廷生活,嚮往普通百姓的天倫之樂,於是偷偷跑出皇宮。宋度宗一日欲招幸胡妃,發現其已逃亡,即令兵馬四處搜尋。面對天羅地網的搜查,胡妃自知難於逃脫,便投江自盡。恰巧,南雄珠璣巷一商人黃貯萬雇船到京城臨安做生意,站在船頭欣賞美景時,見江心飄來一溺水女子,忙將其救上船施以湯藥。此女子即是胡妃,被救後慌稱姓蘇。一來二往,胡妃與黃貯萬情投意合,願同往珠璣巷結百年好合。受皇命追查胡妃的賈似道因搜查不到胡妃,也只好向宋度宗複命說胡妃已投江自盡。胡妃隨黃貯萬到珠璣巷後,夫唱婦隨,男耕女織,過上了普通百姓的平靜生活,胡妃也將中原文化、栽培菊花等技藝傳授珠璣巷平民,大家相處十分融洽。誰知,好景不長,珠璣巷內一賭徒因賭輸錢,欲敲詐黃貯萬不果,無意中得知胡妃即當年官府追查的胡妃。為了得到賞銀,賭徒於是向官府告發,胡妃藏匿在珠璣巷。當奸相賈似道接到告發,心中卻犯了愁,當年自己曾向皇上聲稱,親眼看見胡妃溺水,親自驗屍,如今胡妃卻還好好地活著,那麼自己不就是有“欺君之罪”。於是,賈似道定下一條“殺人滅口”的毒計,欲將珠璣巷人統統殺絕,不留活口,將胡妃還活在人間的消息埋滅。賈似道便向宋度宗慌報:南雄珠璣巷人欲謀反。昏君宋度宗下旨:血洗珠璣巷。面對即將到來的大禍,珠璣巷人驚恐萬分。這時貢生羅貴挺身而出,召集眾人,共謀集體逃亡之計。經過商議,認為珠江三角洲地廣人稀,適合生存。在羅貴的帶領下,珠璣巷人97戶33姓,伐竹木結筏,告別家鄉珠璣巷,順著湞江、北江前往珠江三角洲地區。胡妃則為了不再連累珠璣巷鄉親,在面對朝廷大軍洶湧而至之時,她毅然跳上岸,與朝廷大軍周旋,拖延時間,使珠璣巷人逃亡贏得時間。而後,胡妃投井自盡。
南雄市是中國廣東省韶關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大庾嶺南麓,毗鄰江西、湖南,自古是嶺南通往中原的要道,是粵贛邊境的商品集散地,史稱「居五嶺之首,為江廣之衝」、「枕楚跨粵,為南北咽喉」。三影塔是廣東省唯一有絕對年代可考的宋塔,至今雄姿猶存;三影塔位於南雄市區永康路,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西元1009年),明代正統十一年(西元1446年)重修過。三影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影塔原名延祥寺塔,是延祥寺的一座建築物,是廣東省僅有的有絕對年份可考的北宋早期磚塔。在光滑如鏡的寺壁上,竟然可以反射出三個塔影,一影向上,兩影倒懸,所以延祥寺塔被稱為三影塔,可惜這座古寺廟早已毀掉。
南宋被誰滅 在 金國滅掉北宋只花2年,為什麼花了60年都攻不下南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金國滅掉北宋只花2年,為什麼花了60年都攻不下 南宋 ,還被數次反攻? ... 金朝灭亡后,蒙古攻宋46年,这四十六年中 南宋 朝廷在干什么? ... <看更多>
南宋被誰滅 在 風生活- 南宋最後一個小皇帝自殺,十幾萬臣民跟著投海 的推薦與評價
不是宋朝、元朝,是宋帝國、蒙古帝國!他們都不是中國,國名、種族都不一樣,不然中國一滅再滅,不覺得怪怪的嗎? 3 yrs. Jason Young. ... <看更多>
南宋被誰滅 在 [閒聊] 南宋聯蒙滅金是正確的嗎? - 看板historia 的推薦與評價
相對中東 中亞 西夏 歐洲 俄羅斯等國
南宋對於蒙古的抵抗是最久的
至少在重慶那邊一直打不下來
記得金哀宗當初有提議要和南宋聯手抗蒙
但被當時宋朝皇帝拒絕(是誰?)
假如當時南宋肯和金朝聯盟
共同對抗蒙古
戰局有扭轉可能嗎?
金朝應該是被南宋滅掉的還是蒙古???
--
==============內衣小站============
https://tw.myblog.yahoo.com/ck72kim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2.102.14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