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樓/廣州博物館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誌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1989年6月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27),並在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一。清代以「鎮海層樓」及1986年以「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2013年3月,鎮海樓被2013年3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樓因樓高五層,俗稱五層樓。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海」。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鎮海樓樓高28米,呈長方形,寬31米、深16米。下兩層圍牆用紅石砌築,以上為青磚牆。底層牆厚3.86米,以上逐層遞減。有復簷5層,綠琉璃瓦蓋。飾有石灣鰲魚花脊。這五層高建築逐步向上收減寬度和深度,令到鎮海樓形似塔又似樓。廣府人將鎮海樓稱為「五層樓」,亦因為登樓所看的美景不絕,也被冠以「五嶺以南第一樓」和譽為「嶺南第一勝覽」。樓內常設《廣州歷史陳列》展覽,展示廣州五、六千年來的文化、風俗和城市發展等歷程。樓頂正面懸掛「鎮海樓」,露台可一矙廣州全景,直望珠江。改革開放後,大量高樓矗立,使之江景被阻擋,廣州的古塔大多已被遮蔽,無法直觀。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它是廣州傳統中軸線的起點和最高點。廣州博物館的前身是廣州市市立博物院,在1929年2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為中國大陸最早期創建的博物館之一。廣州鐘多以傳統建築形式為造型,如亭、台、樓、閣、塔等,鐘殼大多數採用銅胎琺瑯或者銅鍍金,色彩鮮豔,光澤明亮,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多為華南地區富人所擁有,形成了“廣鐘”流派。中國與鐘錶結緣於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用西洋自鳴鐘作為“敲門磚”獲得了進入中國的機會,並在肇慶住下。後來他將兩台自鳴鐘進奉給了萬曆皇帝,又得到留在中國的許可。而明清兩代的皇帝對西洋自鳴鐘更是極為喜愛,因此故宮博物院至今仍存留了2200多個西洋鍾。許多人以為古董鐘全是舶來品,其實故宮的自鳴鐘並非都是洋貨,很多是中國製造的,尤其以廣鐘居多。原來,在“清三代”的時候,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進口”了不少西洋鐘。為了投其所好,無論是各地的封疆大吏還是外國使團都用西洋鐘來“孝敬”皇帝。然而,畢竟是舶來品,皇帝對這種西洋鐘的裝飾風格未必非常喜愛,特別是在看不懂羅馬數字的情況下,提出了各種改動的要求,例如把羅馬數字改為大寫漢字,或者在鐘上鑲嵌各種珠寶。為了迎合皇帝的口味,到歐洲去採購鐘的官員把當地的名匠也帶到了廣州,在十三行對西洋鐘進行改造,還有許多廣州的幫工跟著他們學。經過一些時日,這些幫工學會了製作西洋鐘,並根據廣州的工藝設計出了廣鐘。當時,世界最頂級的鐘錶工匠都在廣州幹活,他們會在機芯裏簽名落款,產品的檔次之高可想而知。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