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惡鬥 建設台灣
近年來國內投資動能不足,政府部門與公營事業投資亦均呈現負成長,公共建設經費更自97年達高峰後,就逐年下降,以致於未能發揮提振景氣及促進政體經濟結構改善的效益。
且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 WEF)「2016-2017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基礎建設競爭力全球排名第13名,落後新加坡、香港、韓國等國;在各國網路整備度方面,台灣排名19,亦落後星、韓、日、港等國,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顯示我國基礎建設與網路建設仍有大幅成長空間。
由於過去政府政策長期重北輕南的結果,導致中南部或偏遠地區各項公共建設遠遠落後於大台北都會區,亦阻礙中南部地區經濟發展。而政府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包括軌道建設、水環境建設、數位建設、城鄉建設等,目的便在於促進國家及地方整體發展與區域平衡,縮短區域落差。
另綠能建設及數位建設均係帶動、配合產業轉型的重要項目,讓國內綠能產業在國際上有競爭力,並讓台灣能有機會參與數位經濟帶入產業的工業革命浪潮。
對於外界質疑前瞻基礎建設經費龐大,恐造成政府財政沈重負擔,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沒有效益評估等;基本上,行政院在提出前瞻計畫時,已同時考量財政紀律問題,平均每年總預算和特別預算合計仍受公債法15%的流量限制;存量限制部分也不會增加,維持現有負債占GDP 34.6%比重,在年度預算維持2兆的情況下,仍可以維持穩健的財政政策。
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總體效益,行政院亦均做過評估,預估8年投入8,824.9億元經費,可直接帶動公民營企業投資共17,777.3億元,累積可提高實質GDP規模8年9,759億元,並創造4至5萬個工作機會。
政府如何在不景氣下,扮演擴張性刺激景氣角色,是社會上許多人的期待;過去兩週立法院舉辦了6場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公聽會,各界已做充分討論,在野黨若對於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特別預算仍有意見,仍可在未來的審查會上提出。因此,我們誠懇呼籲回到實質立法程序,讓法案可以順利進行審查。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