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布2020年200大供應鏈名單:要求綠色能源,「再生鋁」為主要發展項目.....(05/31/2021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蘋果公布2020會計年度供應鏈名單,遭移除的供應商,包含正隆、復揚科技、京嘉光電、達方、美律以及明翔科技。蘋果為了完成2030年碳中和,蘋果由紅轉「青」了,綠色能源製造成為蘋果挑選供應鏈的條件之一。
文:莊貿捷
蘋果公布2020會計年度供應鏈名單,外界紛紛盤點台灣供應商,其中台積電、鴻海及大立光仍入列,而台灣遭移除的供應商,包含正隆、復揚科技、京嘉光電、達方、美律以及明翔科技。本次最大看點是,為了完成2030年碳中和,蘋果由紅轉「青」了。
由於是否使用綠色能源,成為蘋果挑選供應鏈的條件之一,因此,供應商多奮力轉型,這當中又以「再生鋁」為主要發展項目,蘋果表示將持續推進製鋁技術,讓無碳鋁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解方。
蘋果公布供應鏈名單 主要台廠據點曝光
日前,蘋果公布2020會計年度供應鏈名單,受到外界矚目。其中,台灣護國神山台積電依然列位其中,報告中指出主要廠區,包括台灣新竹、台中、台南等。而蘋果自主開發處理器晶片、iPhone關鍵晶片,也都將由台積電獨家代工。
鴻海代工廠區,則遍及中國、印度、美國、越南和巴西等地;和碩集團主要據點分布中國、印尼、日本、澳洲等地;仁寶集團代工蘋果產品據點在中國重慶和江蘇;泰國佛丕府(Phetchaburi)和越南永福省(Vinh Phuc),而仁寶主要代工iPad產品。
另外,光學鏡頭廠大立光據點在中國廣東和台灣台中;光寶據點在中國廣東和上海,法人指出,光寶主要供應蘋果iPhone充電器。由於近年大立光股價疲弱,日前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報告指出,蘋果鏡頭供應鏈價格競爭最壞時期已過。
因此,台系光學廠大立光與玉晶光自2021年第3季起受惠蘋果新產品動能,並同自2022年開始受惠於蘋果開發的48MP高階鏡頭與AR/MR頭戴顯示器(HMD)帶動新升級週期。
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投控主要據點,包括中國江蘇和上海,供應蘋果系統級封裝(SiP)和WiFi模組產品,另外日本山形市(Yamagata)、韓國京畿道(Gyeonggi-Do)、新加坡、以及台灣高雄和桃園中壢廠,也是供應蘋果所需晶片先進封測基地。
被動元件廠國巨主要據點包括中國福建、廣東、江蘇;墨西哥塔茅利巴斯州(Tamaulipas)、台灣高雄、泰國北柳府(Chachoengsao)以及越南同奈省(DongNai)。
廣達據點在中國重慶和上海和泰國曼谷,法人表示廣達主要代工Mac筆電和Apple Watch;英業達據點在中國上海,法人指出英業達主要代工組裝AirPods藍牙耳機;緯創據點在中國廣東和江蘇、印度卡納塔卡省(Karnataka)以及美國德州。
電源供應商台達電據點在中國湖南和江蘇、台灣新竹和泰國北柳府(Chachoengsao);iPhone機殼可成主要據點在中國江蘇;通訊連接器正崴精密主要據點在中國廣東和江蘇等。
HDI廠華通主要基地在中國重慶、廣東和江蘇以及台灣桃園;IC載板廠景碩據點在台灣桃園和新竹;印刷電路板南電主要據點在中國江蘇及台灣台北和桃園;印刷電路板欣興電子據點在中國江蘇、日本北海道、台灣新竹和桃園;石英元件廠晶技據點在中國浙江和台灣桃園。
郭明錤報告指出,未來高速成長的折疊手機市場,將成為各大手機品牌兵家必爭之地,折疊手機可望帶動高階手機下一個超級換機週期。他認為蘋果可能在2023年推出配備8吋QHD+可撓式OLED顯示器之折疊iPhone,未來供應鏈將會改變。
蘋果承諾碳中和 供應鏈明顯綠化
蘋果去年承諾,將在2030年碳中和,持續在產品中提高低碳和回收的使用比例。因此蘋果在美鋁、力拓成立合資企業Elysis研發無碳冶鋁材料,去年中開始投入生產用於16吋MacBook Pro。
早在2018年蘋果就提及,無碳冶鋁的計畫,如今仍處於研發階段。因此蘋果提倡再生鋁製造仍是供應鏈主流,南平鋁業就是蘋果再生鋁的夥伴之一。於2019年開始為蘋果提供iPad、Macbook的鋁製機殼。
這一次公布的名單中,新進金橋鋁材為福蓉科技主要競爭者,該公司是亞洲中最大鋁材加工廠之一,除了手機的金屬中框與筆電外殼外,還跨足航空、汽車和建築等項目,並推動綠色工廠計畫,以天然氣取代重油,建置氣體、汙水處理系統。
另外,荷蘭帝斯曼(DSM)公司,為蘋果USB-C連接器主要供應鏈之一,為了實現「輕量創新」,目標將在2030年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三成,旗下新產品碳足跡較現有產品低65%。
據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報告指出,新上榜的奧地利稀土金屬加工商攀時,是全球碳捕捉與封存技術關鍵廠商,主要供應導電膜與薄膜電晶體面板的鎢塗層。
據蘋果近日公布的供應商責任進展報告顯示,全球已有超過百家家供應商承諾,未來將使用可再生能源。供應鏈環保化正在加速,也代表無碳冶鋁、金屬回收利用等環保、再生技術的成為趨勢,市場也可能進一步推升國際鋁價的走勢。
2018年蘋果執行長Tim Cook也強調,蘋果致力推動益於地球的技術,也期待未來能使用這種製程不直接排放溫室氣體的鋁金屬來生產產品。未來投資人也將持續關注這波節能減碳的風潮,才可以做好投資上的分配。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1739
♡
和泰興評論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再論核能與綠能的神話 - 福島核災起始屆滿10年,重讀〈核能神話〉
文: Tony Yen (顏東白) / 德國弗萊德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核能神話〉(La mythologie nucléaire,可參見https://bit.ly/3cCNFgI)由荷蘭神學家Willem Adolf Visser ’t Hooft於1978年6月刊登在世界報(Le Monde)上。在福島核災起始屆滿10年、台灣持續朝向以發展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轉型的路上,這篇涉及大量神話隱喻和符碼象徵的文章,或許值得我們再次審讀。
〈核能神話〉討論了兩個擁反核立場在神話中的原型:浮士德(魔鬼交易)和普羅米修斯(解放者)。Visser ’t Hooft說明,英國十六世紀劇作家Christopher Marlowe筆下的浮士德「經過24年自私自利的享樂之後,他該跌進地獄的時間也就到了」;歌德筆下的浮士德「為了眼前、犧牲未來」。
〈核能神話〉完成的時候,當時法國的核能機群尚在興建中,核能技術如同明日之星,放諸四海似乎都前途無量(我們的核一廠一號機也是在同年完工商轉的);三浬島、車諾比、福島等重大核災,皆尚未發生。今日回頭來看,Visser ’t Hooft的評論:「在核能的時代,普羅米修斯不會比浮士德更有助於照亮我們的道路。」尤為中肯。事實上,過去半世紀人類使用核能的經驗,確實就是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托費勒斯的交易;這一代的人類為了40年的電力,除了要承擔核安和核武擴散風險,還讓後世子孫必須管理萬年的核廢遺毒。
到了今日,自赫菲斯托斯的束縛中解放人類的重責大任,已經從烏拉諾斯、普魯托和索爾的信徒,移轉到阿波羅和泰風的信徒手上了。對此,自然期刊近期社論〈核能科技在供應全球能源的重要性正在下降〉(Nuclear technology’s role in the world’s energy supply is shrinking,https://go.nature.com/3tsOwHp)的結語可以看到最好的詮釋:「如果這個世界要達成淨零碳排,焦點必須是再生能源-它們最大的好處就是這些資源在所有國家都是免費可用的。」
就此來看,普羅米修斯就是綠能,或者更廣泛來說,整個邁向淨零碳排的能源轉型的原型了嗎?Visser ’t Hooft提醒我們,普羅米修斯在神話中有兩種形象:其一是雪萊的作品〈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https://bit.ly/3lAnQSB)賜予他的,也就是一位無政府主義式的反抗者:「我們在其作品上找不到任何悲劇性的成份,因為普羅米修斯所極力護衛是正面清白的,而宙斯所護衛的是反面黑暗的......它是以令人愉快的無政府狀態的形式作結。王位、祭台、法官座位與刑獄都被取消。」
把核能交給徹頭徹尾的無政府主義者的手中,「對負有責任的人來說,將是難以想像的。」Visser ’t Hooft並引用卡謬《反抗者》書中的一段話作註解:「普羅米修斯轉身一變,變成一位先教導、後發令的主子......他不再是普羅米修斯了,他是凱撒。」
核能或許有核安和核武擴散風險,不可避免必需被高度管制,而這樣複雜的管制要求注定核能無法作為人類社會的普羅米修斯(「提供照明或手機充電的科技,不應該需要牽涉到國家或國際的國防複合體」-前述自然期刊的社論如此說明);相較之下綠能顯然就沒有這些高度管制的必要,實際上大概也是最能廣泛觸及一般大眾的能源形式。分散式發電和能源民主的理想,只有透過再生能源才有機會落實。
不過,普羅米修斯在神話中還有另外一種更古老、更具悲劇性的形象,自Aeschylus的劇作〈普羅米西亞〉(Prometheia)問世以來便根植於人心。「(Aeschylus的悲劇)代表著人類願望與宇宙秩序之間一種不可避免的衝突」,意即人類工藝能力(Techne)和天命(Ananke)的衝突,而「Techne總是比Ananke脆弱」。
Aeschylus的劇作以普羅米修斯和宙斯以達成和解作結。在氣候緊急狀態的當前,這樣的結局似乎更有深刻的意涵-綠能如果做為人類社會的普羅米修斯,其任務顯然不是要帶領人類打破自然界加諸於社會的環境限制;正好相反,正是重新肯認這些環境限制的存在,能源轉型取得了最大的正當性。人類終究必須擺脫過去200年的叛逆期,以更成熟永續的姿態和大地之母蓋雅達成和解;而綠能是這條和解之路上不可或缺的要素。
當我們把普羅米修斯在神話中的兩種形象統整起來,關於綠能在人類社會所應擔任的角色,就更佳清楚:理想的能源轉型,應該要將人們從社會內部的不平等結構中解放(無政府主義者的形象),但同時也要讓社會運作本身回歸到自然界所允許的環境限制底下(和解者的形象)。在綠能的時代,必須要是這樣兩者兼具的普羅米修斯,才能照亮我們的道路。
圖片說明:Prometheus Carrying Fire - Jan Cossiers (1600-1671) - Prado Museum
♡
和泰興評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田野調查作為研究方法,是帶著問題意識的研究者有意識的選擇。研究者會進入研究對象生活場域蒐集各種經驗現象語言與非語言資料,在「出田野」之後,研究者必須變身成為說故事的人,對田野裡的發現進一步歸納、分析、組織並轉譯來呈現研究者如何理解田野當地觀點。趙于萱是《尋找台灣味》作者群的其中一位,她在書中帶我們從地理學視角,了解台灣水耕蔬菜在泰國變身成為一種高價食材的過程。透過于萱過去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的這篇文章,看到她如何從對於田野現象的好奇發展研究課題,透過實地產銷各方的田野調查發現,來說一個尋找台灣味的故事。
------
《同場加映》百工@台北【從詮釋到應用:《尋找台灣味》與《厚數據的創新課》夏夜分享會】
活動詳細介紹: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66468584129168/
本次活動我們邀請到《尋找台灣味》的主編洪伯邑老師來談談田野調查資料的詮釋轉譯,接著百工版主宋世祥會帶大家從《厚數據的創新課》來看見田野調查資料的創新應用方法。
日期:2020-07-31(五)19:00-21:00
地點:旬印咖啡
票價:0元(百工回饋讀者的說書分享會,參加活動免費,鼓勵行動支持好書與咖啡書店)
席次有限,請把握機會喔~
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go/anthrosummer2020
-------
為什麼他們要去泰國種菜?
在曼谷的百貨超市裡,看得到標榜「台灣菜」的水耕蔬菜。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其實是有台商將台灣的水耕蔬菜技術跨境引入泰國,而在泰國就地生產,用台灣設備、台灣種植技術與台灣菜種,在泰國生產水耕蔬菜。
由於水耕蔬菜比一般土耕蔬菜成本要來得高,因此起初尚未有穩定通路時,銷售並不好,主要是透過台商間的人際網絡進行推廣。當時台商會館、台商學校都是重要的銷售管道。雖然農業是副業,對於從事製造業的台商而言並不是經營主力,但高昂的成本和不成比例的收益,也曾使他們考慮放棄。
直到2011年的泰國大水災,這種植物工廠能夠抵抗自然環境限制,再加上位置沒有受到災害影響,有別於曼谷鄰近地區其他蔬菜供應地,能夠在此期間穩定地供貨,因緣際會地與泰國一家大型百貨超市簽訂合約,才因此開啟了大規模的通路,也漸漸越做越大,成為曼谷最大的水耕蔬菜供應商。
台灣帶去的農業技術,在泰國發芽
然而,在得到穩定通路後,並非代表一切穩定,消費者願不願意買帳也是一個問題。泰國和台灣的飲食習慣本就有差異,面對如A菜、地瓜葉、絲瓜這種外來的全新菜種,以及「水耕菜」這樣不同於土耕的口感,想要創造需求,必須先教消費者「怎麼吃」。因此在前期,台商甚至曾攜帶鍋具到百貨公司超市現場,面對面示範如何煮菜、並且提供消費者試吃。
隨著泰國本身人均收入的上升,以及漸漸興起的健康飲食意識,我在田野調查中發現:水耕蔬菜市場其實越來越大,甚至泰國本身也逐漸出現其他大型的水耕蔬菜廠,可見這個市場仍處於一個不斷變動的階段。
我的研究著重在討論這個市場形成的過程,以及探討背後台灣農業技術的跨境移轉。需要關注到許多不同面向,從生產端的「在農場中如何種菜」到消費端的「百貨超市如何賣菜」,需要許多深入的觀察,也常被朋友開玩笑說「你到底是讀地理系還是農業系?田野就是到『田』裡面做研究嗎?」老實說我很樂在其中,透過這樣一個海外的移地研究,也使我能夠更深入了解研究地。若非因為這個研究,我想也不容易有機會和泰國的農場工人聊天,上傳統市場了解台灣和泰國在飲食習慣上的差別。
(引用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35/article/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