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我講英文有夠乾】: 看完「魷魚遊戲」只講得出 It’s great. 嗎?
大家也看了魷魚遊戲了嗎?很多紐約的 #美國朋友 跟我說
・It’s way better than the Hunger Games.
・I binged the whole 9 episodes (一次追了九集).
・It’s graphically brutal. (超級血腥殘忍)
・Totes worth a watch. (Totes 是 totally 的口語寫法)
但當我問問身邊的人會怎樣用英文聊這部劇時,台灣人的對這部影集的描述常常是:
・It’s really good.
・I liked it!
・You should watch it.
・I highly recommend it.
當然,這 4 句話在語意上、用法上沒有問題。但如果你想要用得更 #道地、#到位,請繼續讀下去。
1️⃣ 傳統無啥用的 solution:
面臨這樣的問題,傳統上不少英文老師會建議你去查閱同義字字典,去 #升級自己會的形容詞。但,其實不斷用 It’s adj. 的方式
或去升級 “like” 這個動詞,調成 I enjoyed watching it. 只是繼續圍繞在相似的想法裡頭,英文還是 #沒有質的變化。�
2️⃣ 從「#思維模板」、母語人士的「#說話習慣」下手:
其實不管是魷魚遊戲、還是 The Hunger Games、還是其他相似種類 (genre) 的電影,英美國人會講述的方式「大同小異」,並 #不會因人而異。這樣的好處就是我們有個範圍可以學習這些「思維模板」。不只是一兩個字的片語、搭配詞,而是整體「表達的方向」。
例如:
✔︎ 在表達從第一集就ㄉㄧㄠˊ住時,你可以說:�
I was hooked from the first episode.
It had me hooked from the start.
✔︎ 在表達很棒時,他們不會只說 It’s great. 他們會說
It's hands down one of the best series I’ve seen on Netflix.
One of the best shows I’ve seen in a long time.
✔︎ 其他正向表述、讚揚的講法還包含:
It’s worth a watch for sure! (值得一看)
It has set a high bar for other movies of this genre. (把標準提得很高)
It has definitely lived up to the hype! (真的如大家所說般地好 )
之所以為思維模板,就是母語人士ㄧ要描述電影觀後感時,
#幾乎都會馬上想到這些用法。我們不應該再走「中文想這樣講 — > 翻成英文」這樣的路。
記得,英文要學好不是要變成「逐字翻譯大師」。要從慣用思維、表達習慣下手。
🔥 如果你 / 妳喜歡這樣從思維下手,學習語塊不學單字的學習方式,歡迎你加入我在好學校 (Hahow) 上開設的線上課程 #3D英文筆記術。 站上大折扣剩下最後 3 天,不要錯過囉!
https://bit.ly/3mYj83s
(輸入折扣碼 GR2183,單堂 88 折、兩堂以上 83 折。)
Photo credit: Netflix
因人而異相似詞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心靈小品】覺察抱怨,健康疏導情緒
✒文:陳慧蓉🖼圖:菊子
遇到不如意事,我們免不了會「抱怨」以抒發情緒。但是你可曾發現,一開始抱怨,不順眼的事情就愈來愈多,負面情緒愈滾愈大?
什麼是抱怨?
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抱怨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心中懷藏怨恨」,另一種是「對他人訴說心中的不滿、怨恨」,相似的詞彙還有懷恨、埋怨、訴苦。更深入一點看,「怨」的涵意除了恨,還有哀愁,舉例來說,我們說愁眉苦臉的人很「哀怨」,其實就是在形容不抱希望的無力感。
生活中不論是大小事,都有可能成為抱怨的對象,抱怨的方式因人而異,心理教育學家鄭石岩分析,抱怨有兩大類型,一種是外顯型,性子急的人會與人爭吵,較平和的人就念一念、講一講;另一種是內隱型,雖有不滿,但只在內心嘀咕或生悶氣。但不論是什麼形式,抱怨都包含憤怒、瞋恨與無力感等負面情緒。
當心抱怨副作用
吐露怨氣確實可以逞一時之快,但是太頻繁地抱怨、過度倚賴抱怨回應問題,會在生理、心理與人際關係留下副作用,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抱怨打壞人際關係
有些人習慣將抱怨當作拉近人際關係的手段,例如以抱怨打開話匣子,或是在聚會中抱怨家人、天氣、社會,瞬時間大家同仇敵愾,你一言、我一語地爭相說出心中的不滿,從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歸屬與支持。
然而黃文翔指出,這樣的支持與安慰只是揚湯止沸,不能根本解決問題。表達不滿,把一切自己感受到不圓滿的部分,歸因於外在的人事物,這樣的抱怨是帶有攻擊性的。這種攻擊性、負面的情緒,會一直散發負面的能量,對別人與自己會有負面的影響。
●抱怨破壞身心健康
有人認為抱怨可紓解內心壓力,有助身心健康。對此國防大學心理與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曾麗娟表示,抱怨某個程度是壓力跟負向情緒的出口,適切的抱怨是有功能的,但是過度的話,會不斷累積負面能量,對健康有傷害。
黃文翔也指出,身心是緊密連動的,念頭會透過中樞神經,傳導至自律神經,影響肌肉、器官與內分泌系統。抱怨的攻擊性言語,會讓身心都會受到負面影響。如果抱怨的對象是自己,怨自己命不好、能力不好、沒有好的家世背景、外貌等等,會產生對自己的攻擊,容易導致憂鬱。若是怨別人、怨環境,這類對外的攻擊,會產生憤怒,但是憤怒之後,接著會有一種無力與挫折感,之後還是會回到憂鬱的狀態。
●抱怨限縮自我功能
「抱怨時,腦子以為問題已經解決,跳過深思、面對問題的過程,會限制問題解決的能力。」鄭石岩分析。許多人抱怨完,就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或許在富含情緒的怨言中,對方根本沒有理解他的訴求;或是跟完全不相干的對象抱怨,問題當然依舊存在,下次遇到同樣的狀況,還是會重複抱怨。
更嚴重的是,一味把問題歸咎他人,會消磨自我功能。因為這樣做,一來無法學習解決問題,二來無法養成健康的情緒習慣,三者會導致缺乏穩定、堅毅與承擔的人格特質,潛能與創意無法全然開展。
「同樣地,如果抱怨形成社會風氣,人們只用抱怨來回應公共問題,彼此互相指責,卻沒有人採取真正有助益的行動,社會也會陷入停頓,無法進步。」鄭石岩語重心長地說。
抱怨之外的選擇
「抱怨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不要的東西上,做為藉口逃避自己嚮往卻沒有完成的目標。」將「不抱怨運動」推展到全世界的鮑溫牧師(Will Bowen)指出,抱怨不會改善我們的處境,只是原地打轉,甚至將目標愈推愈遠;而且過度抱怨與習慣性抱怨還侵蝕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轉念與採取積極的作為,才是最重要的事。
曾麗娟分享避免過度抱怨,可以透過禪修提高覺察力,「觀察自己所說的話中,正面的多,還是負面的多?知道自己在抱怨時,就停下來,對眼前的事不給批評、不給比較,以直觀的方式看待,並嘗試用不同角度看事情,心境就能夠轉變。」
黃文翔也肯定正向思考的作用。他指出,正向思考的時候,大腦處理訊息的速度比較快,而且會散發正向能量,讓身邊的人覺得舒服、喜歡接近,自然匯聚好人緣,因此比較容易成功。當遇到抱怨不停的病患,他會提醒:「你只是想抱怨嗎?還是真的想要改變?」引導病人將力氣放在真正有用的事情上。
我們每天有無數個念頭上上下下,每個念頭都牽動情緒,情緒又影響了身心健康。如果經常處於負面情緒中,就好像生活在垃圾堆裡面。想要迎接清爽開朗人生,就從覺察抱怨開始吧!
◎本文摘自《人生》雜誌367期
更多心靈小品 https://pse.is/3b4wkr
#心靈小品
因人而異相似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人啊,在演化的初期,就從與世界的互動中,產生了客體(object)的概念,object這個詞在語源上既是「我們遇到的」,也是「朝我們拋擲而來的」。
-
也只有人類,會有客體的概念,它和自己本身作為主體(subject)的存在區分開來。粗糙的說,主體就像是觀察者的視角,而客體就是被觀察的人事物。
-
這份演化的禮物,意味著人類將永遠與世界疏離。世界永遠被預設為主體的意識給觀察,人類與世界之間永遠隔著「我」與「我之外的其他事物」。
-
人類永遠無法像其他動物一樣,完全依照自然律,活在無任何主\客體區分的世界中。無生、無死、無我、無他。
-
不過,這項既是禮物也像是詛咒的演化結果,也讓人類獲得了反思的能力。我們除了能思考自己觀察到的外界事物,也能對自己內心「對於外界事物的思考」進行思考。
-
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意識到自己正在想什麼」、「思考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想法」。所謂反思,就是一份關於思考的思考,二階思考。
-
為了能夠思考心中的念頭與圖像,我們把它們變成了客體。也就是說,原先是觀察者角色的主體,現在變成了被觀察的客體。那麽,問題來了,現在又是誰在觀察這些被變成客體的主體呢?
-
就在我們產生了另一個主體,那像是二階觀察者一般的主體,同時,也產生了法國思想家米榭塞荷所謂的「先驗客觀性」(transcendental objective)。也就是說,在我們把主體變成思考對象的那一瞬間,似乎同時注意到了自己思考的極限,以及克服這種極限的方法。
-
米榭塞荷認為,這整個過程就像是一股湍急的漩渦:
「主體不斷在這股漩渦中先驗地構成客體,而客體也同樣不斷反過來構成主體。這樣的循環在電光火石的瞬間無盡地重複。」
-
我,不只是對於外界的事物進行思考,更是不斷對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思考。
-
當我注視著眼前的你,我不由自主的思考著你對我的生命所投下的影響。同時,我也將作為客體的你,轉變為某種暫時形成的主體,來觀察「正在思考你對我的影響的自己」。
-
不僅如此,我們還有機會,再往前推進一層,把心中這份「我總是站在你的角度來觀察“正在思考你對我的影響的自己”」的「觀察者主體」,先驗性地構成「被當成思考對象的客體」,進行反思。
-
上岸後稍微喘息一下,以上是關於反思,電光火石且無盡反覆的漩渦。反思的漩渦,時而讓人興奮、愉悅、充滿生命力,時而崩潰、抑鬱、疲憊,但它卻是累積智識不可或缺的關鍵。
-
會想太多嗎?因人而異。
-
畢竟「太多」是源於一個人他擁有的太少,所相對出來的概念。月薪一萬五的打工族,每週吃一頓無菜單頂級料理就是開銷太多。平常沒在運動的人,突然參加全馬路跑就是跑太多。而心智能力,和財富、肌耐力相似,都是可累積、可被鍛鍊的。
-
永遠沒有「我覺得自己想太多」,只有就是因為我平時想太少,才會到了關鍵時刻,可用的思路少到只剩下「我覺得自己想太多」。
因人而異相似詞 在 因人而異的近義詞? - 雅瑪黃頁網 的相關結果
因人而異 的同義詞. 因人而異近義詞:. 一視同仁,因地制宜. [拼音] [yīn rén ér yì]. ... <看更多>
因人而異相似詞 在 因人而异还有同义词 - 百度知道 的相關結果
词目:因人而异拼音:yīn rén ér yì 释义: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出处: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然而风格和 ... ... <看更多>
因人而異相似詞 在 因人而異的同義詞- 相似詞查詢 - KM查询 的相關結果
因人而異 是什麼意思,因人而異的近義詞,因人而異的反義詞,因人而異的同義詞,跟因人而異類似的詞:因人而宜,不能一概而論,個人差異,個體差異,而異,體質不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