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疫苗的問題 讓專家說給你聽,國家衛生研究院Podcast頻道「COVID-19疫苗大小事」專輯🆕】
🆒 EP 31 COVID-19疫苗大小事(17)--如何鼓勵對疫苗有疑慮的朋友去打疫苗 (林煜軒醫師)
🗒精彩內容:
本集統整了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與《刺胳針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兩篇頂尖期刊的文獻,讓對疫苗有疑慮的朋友,能以個人層次與系統層次的鼓勵方式,來提昇疫苗的接種。
🎧從手機聽國衛院Podcast
1⃣iOS蘋果手機:https://apple.co/3lswfHN
2⃣Android手機:https://bit.ly/3zqcLc5
🎧從其他APP聽國衛院Podcast:http://bit.ly/3rDtdSW
🎧從Youtube聽國衛院Podcast
1⃣國衛院Youtube:https://youtu.be/m1S2-Hfcemo
2⃣林煜軒醫師研究室Youtube:https://youtu.be/oJOD6-HuSu0
#國家衛生研究院Podcast
#國衛院科普活動
#國衛院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衛普ㄒㄧㄢ知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irstory
KKBOX
Spotify
Pocket Casts
SoundOn 聲浪
📢「國衛院Podcast團隊」希盼透過多媒體平台向大眾宣傳科普資訊,讓更多人認識國衛院。並規劃於未來邀請不同的來賓,一同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寶貴經歷。在此謝謝大家對國衛院Podcast的支持 !!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國衛院podcast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莫德納混打高端之我見 莫德納第二劑應該開放BNT混打嗎?
送上昨晚的podcast!
這集前半講一下關於莫德納混打高端之我見,後半解說黃瑽寧醫師在有話好說關於施打青少年,還有打加強針的觀點。
1.最簡單較沒有爭議,也比較實際的解法應該是第二劑混打BNT。許多人的莫德納第一劑施打後即將到達10~12週,這幾個月BNT到貨可能會較多。高端的產能要提供打高端28天後的第二劑,還有陸續增加的施打第一劑人口。就算臨床試驗做出來莫德納混打高端數字不錯,他短期內是否能補上這第二劑的缺口,我個人是懷疑的。
2.我之前說過加拿大一開始政策延後到16週,但他們後來是10週左右就打上了第二劑,因為Delta入侵還有供貨趨穩,並沒有大家都延後到16週!因此目前我們看到的資料是莫德納一劑10週左右的資料保護力不錯,但是否能繼續持久下去,這部分是不太知道的。
3.我個人覺得沒有人能強迫你打疫苗。如果做出來結果是好的,真的開放莫德納第二劑混打高端,也就是多一個選擇,願意的人會去打,你不願意就不要去打,我是覺得這沒有什麼。莫德納的第二劑不良反應較高,如果做出來不良反應較低,但中和抗體不會輸給兩劑莫德納,這也是個合理的選擇呀。
4.學理上來說,這是有機會成功的。我同意謝醫師和施老師以下的說法。
此研究的主持人謝思民老師表示,莫德納疫苗雖然是mRNA疫苗,但引發免疫反應的抗原是經過轉譯後生成的免疫蛋白S2P,而此蛋白與高端疫苗使用的次單位蛋白相同,皆來自於美國國衛院(NIH)技轉,最後刺激免疫反應的最終抗原相同,具抗原一致性,也是選擇混打兩種疫苗的原因之一。
施信如老師表示,她本就建議mRNA疫苗可混打蛋白質疫苗,樂見莫德納疫苗混打高端疫苗臨床試驗啟動,雖然兩種疫苗來自不同平台,但莫德納及高端疫苗的蛋白質相同,她認為以科學角度分析,這樣的混打組合可行性很高。莫德納疫苗作為第1針先將mRNA打入體內,除激起較強免疫力,也會產生與高端疫苗相同的蛋白質,若第2劑疫苗混打高端疫苗,將此蛋白質打入,就可再次刺激免疫系統記憶力,提高體內抗體保護效果,理論上這組混打抗體不會太低,且可降低心肌炎等莫德納副作用風險。
5.我個人意見,以高端公司若想進軍國際,除了提了很久的保護力要去驗證,他應該要去走第三劑的市場,不是第二劑混打。應該去做AZ AZ後,或是兩劑mRNA後的第三劑。目前國際熱烈討論加強針的問題,若以後會走到每半年每一年都要施打疫苗,那安全性較高的次單位蛋白疫苗會很有優勢。
6.做個結論,為了解決莫德納第二劑的問題,我個人還是建議應該開放莫德納混打BNT,可以從已經10~12週的65歲以上民眾開始,也趕緊補上這群高風險人的第二劑,為了Delta準備。而開始做AZ混高端,莫德納混高端的研究,我是贊成的。能多些選擇都是好的。
p.s. 剛剛自由時報報導後天有108萬劑自購莫莫要來。好吧我白寫了😞
國衛院podcast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上課囉!】
五種研究必學統計一天搞懂,SCI 發表在望!
⠀
#針對新手設計,這堂課直接站在「剛起步研究者」的立場,重新思考統計,留下真正會用到的知識,並用實際的範例讓您理解。並延續到之後的互動實作時間,親手操作。
⠀
#不再害怕統計,其實我們也曾經這樣,但寫過數十篇論文後,回頭看才發現,其實害怕是被「製造」的,而如果用正確的方式教,上手更容易,恐懼也能歸零。
⠀
用學「開車」來比喻的話,傳統的教法,從汽車的歷史、內燃機原理、空燃比與活塞行程依序教下來,我們背了許多公式與細節,經過了許多考試,但卻依然不會開車。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們留下的,是對「汽車」的敬畏與恐懼:「統計好難喔、統計好深奧喔、統計好多公式喔。」
⠀
有 Google 的時代,我們不需要大量背誦。有 #MedCalc 的時代,我們不需要記得統計公式。懂得怎麼 #正確使用工具,就行。
⠀
我們的教法,在安全的環境下,帶各位盡情的上路練習,讓你真的踩油門、真的享受駕駛樂趣,在卡住的時候,還有教練立刻示範給你看「這樣做就可以避開問題囉」,讓你真正懂開車,然後才把用得到的各種背景知識,適度地分享給你。
⠀
⭐ 跨出論文發表第一步,最適合新手的研究課程。
⠀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統計的實際應用讓你不再害怕
☑ 親手畫出漂亮的數據圖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
☑ 研究計畫申請的管道與訣竅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
🔸 9/12(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台南班僅此一場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以上,名額有限請把握。)
⠀⠀
【📥 課後學員回饋】
⠀
🗣️「這堂課印象最深刻的是統計圖表製作,把 Excel 上龐大的數據,透過 MedCalc 瞬間就產出圖表,照著互動實作手冊的步驟,竟然就變成超精美的圖表!期刊上才看得到的圖表,我竟然也畫得出來,原本抽象遙遠的統計出現在面前時,變得很平易近人。」(童綜合 游粱田 醫師)
⠀
🗣️「課程在短時間內就讓我熟悉新的軟體,而且 MedCalc 的製圖功能,可以依照自己喜好做得非常美觀,使用上也很直覺,容易上手。另外也透過講師整理的表格讓我理解到,常用的這些統計方法該如何挑選,減少對於統計的恐懼感。」(台北榮總 徐湘婷 醫師)
⠀
【🪄 資深講師陣容】
⠀
#陳一銘:與科內的實驗室、國衛院、老人醫學 與 健保資料庫 的團隊均有合作,主題圍繞著老人醫學與免疫風濕專長,發表超過 160 篇 SCI 論文。四度獲得「青年醫師論文獎」。
⠀
#吳爵宏:連續兩篇 original article 於頂尖期刊 Radiology 刊登,並獲邀與雜誌主編連線訪問,錄製 Video Podcast,向全世界讀者介紹研究成果,發表超過 60 篇 SCI 論文。
⠀
#蔡依橙:SCI 文章超過 60 篇,聚焦在自己的專業核心、投稿命中率高達八成、標竿論文引用超過 100 次的策略型研究者。曾指導多位醫師發表 SCI 論文,並登上國際舞台。
⠀
【🎖 近期學員快訊】
⠀
▪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施打 COVID-19 疫苗後,產生暫時性耳鳴與耳蝸病變之個案研究,獲 QJM 刊登!
⠀
▪ 蘇子佩醫師團隊,關於 FDG PET 與 FLT PET 對轉移乳癌治療效果與預後之研究,獲 BMC Cancer 刊登!
⠀
▪ 吳靖農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疫情前中之遠距耳鼻喉科互動看診適用性研究,獲 Biomedical Journal 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