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資本家」張謇的商海生涯|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中國歷史上,經科舉入仕是無數文人士子朝思暮想並為之奮鬥一生的目標,而狀元及第,更是科舉士人最高的榮譽,由此可以獲得令人炫目的功名利祿,光宗耀祖。但晚清有一位有幸考取狀元的讀書人,卻毅然決然地走上了荊棘叢生的創辦實業之路,並最終成為近代中國著名的實業家。他就是為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張謇。
「實業救國」思想逐漸形成
1894年,磋跌科舉考場26年的張謇終於考中狀元,被授以翰林院修撰,取得了官員的身份。但令許多人不解的是,他卻並未借此在官場中尋求步步高陞,而是轉而投身於創辦實業。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狀元辦廠堪稱令人驚異之舉,但對張謇而言卻決非偶然。數十年在科舉試場中的多次受挫,使張謇耗費了不知多少心血,同時也使其對功名利祿趨於淡泊。最後一次應試純粹是出於孝道,其父隨後病逝,更使他感到「一第之名,何補百年之恨;慰親之望,何如侍親之終」。由是之故,張謇對做官看得愈益輕淡。與此同時,張謇的經世致用與愛國救亡思想日趨強烈。甲午一役中國慘敗於島國日本,深深刺激了張謇的愛國之心,仁人志士紛紛呼籲「設廠自救」,發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以抵禦西方列強的擴張滲透。張謇的「實業救國」思想此時也逐漸形成,促使他毅然走上了創辦實業的道路。
然而無論如何,當時的張謇以狀元和翰林身份而走上興辦實業之路,可謂是一種「情操」上的犧牲。從一向居於「四民之首」,而且以清高自命的封建士大夫群體中的一員,忽然轉而與長期被視為「四民之末」的商人為伍,這在一般士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他本人也不是沒有經過思想交鋒。張謇投身實業後,仍堅持「言商仍向儒」,始終以儒商的身份出現。他強調自己興辦實業是為了籌措經費發展近代教育,即由士林出發,經過商賈又回歸士林,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在道義上尋求的一種依據。
創業過程困難重重
1895年,張謇聯合數位商董開始招股辦廠,其間雖經歷了無數的艱難曲折,但他始終未曾動搖。招募商股的過程十分艱難,張謇多次奔走於上海、武昌,有時連旅費都是靠賣字籌措。機器安裝之後,因資金短絀無法收購棉花,難以開工。張謇四處化緣,卻處處碰壁,最後還是依靠一部分地方公款支持,才使大生紗廠能於1899年開工。當時,正值土紗受排擠、機紗供不應求且價格上漲之機,因而大生紗廠開工後利潤較為豐厚,能夠站穩腳跟並得到進一步發展。
1901年,張謇又開始籌辦通海墾牧公司,希望將瀕於荒蕪的海灘改造成為近代棉紡織業的原料基地。這一舉措標誌著張謇的實業活動跨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從工業擴展到農業。創辦通海墾牧公司的過程同樣是困難重重,僅勘測地界、起草章程、籌集股金、解決地權糾紛、應對狂風巨潮等事宜,就使張謇心力交瘁,難以為繼。到1905年夏,好不容易建成7條長堤和一部分河渠,並開墾了7000餘畝土地,卻遭遇一場連續五晝夜的大風暴,一丈多高的浪潮將已建成的各堤全部沖毀,牧場羊群也幾乎完全失散,使籌建中的通海墾牧公司遭受毀滅性的打擊。但張謇並未因此氣餒,而是想方設法積極補救,在兩年時間內陸續修復被毀的各條長堤。到1910年,經過整整10年的艱苦創業,通海墾牧公司也終於建成。
商海生涯達到巔峰
1901至1907年是張謇商海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期。在此期間,他先後創立了19家企業單位,其中大多數是以大生紗廠為軸心,直接或間接為大生紗廠服務。1907年,大生紗廠召開第一屆股東會,決定將這19個企業單位合併,組成通海實業公司,由張謇擔任總理。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張謇又陸續投資創辦銀行、船棧、堆棧等十餘個企業,形成了一個以紗廠為中心、實力雄厚的大生資本集團。
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至1921年,大生資本集團在原有基礎上又得到進一步發展,張謇的商海生涯也隨之達到巔峰。由於大生一、二廠的利潤源源不斷且極為豐厚,為張謇擴張大生資本集團提供了資金條件。1914年在海門開始創建大生三廠,並且擬訂了建立四廠、五廠、六廠、七廠、八廠、九廠的龐大計畫。六廠於1919年開始籌建,但不久流產。八廠在1920年開始籌建。至1924年,大生一、二、三、八4個廠的資本總額已多達770餘萬兩。
除此之外,張謇還擴充了其他實業,尤其是在金融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成效顯著。1918年開始籌辦淮海銀行,次年11月正式營業;所辦大達輪船公司先後自置江輪7艘,航行滬揚、滬海兩條航線;另外,張謇還創辦或協助創建了大昌紙廠、通燧火柴廠以及許多服務性的企業單位;鹽墾企業系統在這一時期也獲得空前發展,到1920年,先後成立了10餘個鹽墾公司。實業巔峰時期的張謇,身兼多個大公司的董事長、總理等要職,儼然成為近代中國實業界的泰斗。
熱心文化公益和地方社會事業
張謇在近代中國不僅以實業活動著稱於世,同時也以熱心文化公益和地方社會事業而聞名遐邇。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之心,對地方自治以及文化教育和地方公益事業十分熱心。張謇曾說:「以國家之強,本於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者,惟賴茲善。」1903年,張謇在自己的家鄉通州創辦了師範學校,接著又興辦了通州女子師範學校,這在當時可謂開風氣之先。他意識到師範教育對於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加快國家近代化的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對創辦師範學校傾注了諸多心血。1904年,張謇又設立了「通州五屬學務處」,作為統籌推廣新式教育的具體辦事機構,並相繼興辦了一批中學和小學,1906年創建吳淞商船學校,1914年又創辦了河海工科學校。
在地方公益和慈善事業方面,張謇也曾經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04年,陸續設立公共植物園、新育嬰堂;1905年,創建南通博物苑,此為中國最早建立的博物館;1909年,改良地方監獄,籌議設立導淮水利公司;1913年,開始修築軍山氣象台,3年後建成;1916年,創辦盲啞學校;1917年,所建圖書館和公園相繼落成;1919年,籌建更俗劇場;1920年,創設繡織局、女工傳習所。經過張謇的努力經營,南通逐漸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小城鎮,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近代新型城市,他本人也因此而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好景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經濟滲透與擴張,從而對民族資本企業的發展形成強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張謇急於建立龐大的企業體系,投資領域過於寬泛,其結果不僅影響了大生紗廠的正常生產,還導致整個大生資本集團的惡性信用膨脹。
由於一直找不到解除困境的良策,整個大生資本集團的虧損越來越嚴重。到1925年,僅大生一廠的債務就已高達900餘萬兩,大約是其資本總額的260%。是年7月,上海方面的中國、交通、金城、上海四行和永豐、永聚錢莊組成債權人團,全部接辦了大生各廠,大生企業系統實際上已宣告破產,1926年,張謇在南通與世長辭。儘管如此,他用畢生精力創建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福利事業的精神,卻廣受後人的好評和敬佩。1929年胡適曾為《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作序,稱讚張謇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他做了30年開路先鋒,造福於一方,影響於全國,這種評價應該說是符合歷史實際的。一代儒商張謇的商海生涯,將永遠載入中國近代史的史冊,受到人們的敬重和紀念。
作者簡介
朱英,湖北武漢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時期新式商人社團研究》、《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概論》、《晚清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商業革命中的文化變遷——近代上海商人與海派文化》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士林紙廠歷史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謝謝網友子瞻分享他的父親於1964年3月25日在臺北市中山北路四段銘傳商專拍攝的照片,圖中可見跨越基隆河的中正橋和士林吊橋(亦稱社子吊橋),畫面右邊高聳煙囪處是士林紙廠;當時基隆河即將進行截彎取直工程,後來這段河被填平成為現在的基河路和士商路。
1963年9月,葛樂禮颱風狂掃北台灣,使得士林地區發生嚴重的水災,整個社子地區淹了三天。當時許多專家認為,基隆河在士林地區的彎曲河道不利於洩洪,是造成淹水的主要原因,於是政府立即著手進行基隆河的整治工作。
行政院於1964年核定基隆河下游自圓山鐵路橋至社子島間辦理截彎取直工程。
1965年,政府對基隆河進行了第一次的截彎取直工程,將環繞劍潭與士林的舊河道填平,並在社子島上開鑿一條新河道,將基隆河這段河道拉直,並在新河道上建造了百齡橋以利兩地之間的交通。而位於士林夜市旁的基隆河舊河道,在截彎取直改道工程後,原本計劃要開闢成人工湖,後來因為缺乏經費,而於1979年填平(後來開發成為基河路和士商路)。
河道改道後之土地漸形荒蕪,故台北市政府於1979年6月變更完成基隆河中正橋至士林吊橋間之都市計畫,並委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北部地區工程處辦理「基隆河廢河道改善利用計劃工程」。
該工程於1982年5月30日開工,分為三階段施工,分別為整地及設置臨時排水與下水道、填沙與地質改良、道路與地下管線統一埋設等。首先進行埋設臨時排水設施工程,以打樁機埋設事先於中壢預鑄場製作之品管良好板樁、箱涵,以利清除該區汙泥並於固化後運棄,再以大興號抽砂船挖取淡水河河砂做為回填廢河道之材料,填沙完成後再施以首度引進國內之塑膠排水帶工程,以便加速該地區沉陷速度,提高黏土層壓實度,以利後續開發建設之用。
工程期間拆除了士林吊橋及中正橋(昔日士林中正路上跨越基隆河廢河道的橋),俾使廢河道兩側土地可供連接,以及建築擋土牆、覆以植披與填壓路面鋪設柏油之整地工程,最後於1985年8月交地予業主台北市政府。該工程不但改善士林地區排水及環境衛生,並促使該區繁榮,更使台北市多出42公頃可資運用之土地。
在基隆河改道前,座落於基隆河上方的士林吊橋是當地民眾往來基隆河二岸的重要聯絡通道,對於士林人而言,意義非凡。應當地居民要求,市府都更處將在承德公園(當年吊橋座落處)之轉角綠地上,塑造一個紀念空間,讓大家可以透過照片與文字解說,了解基河路發展的歷史與士林夜市周邊的發展沿革。
《認識士林吊橋》
連接社子與士林,東西向橫跨基隆河的士林吊橋(另名社子吊橋),於1937年動工興建,1939年3月竣工啟用,西連今大南路與承德路口,東接今大南路與基河路口,供行人與自行車通行;後來因為市府將基隆河截彎取直,並實施「基隆河廢河道改善利用計劃工程」,而於1985年遭到拆除。1997年通車的台北捷運劍潭站的外觀,即是以士林吊橋的模樣為藍本而設計的。
士林吊橋東端沿著大南路直走,便能抵達士林市場,亦是士林觀光夜市的入口;吊橋東側旁邊高出路面的獨立屋蓋在固定吊橋鋼索的橋墩上,橋墩邊的小斜坡曾是許多孩童課後的遊樂場(溜滑梯),橋邊的輾米廠再吵,也無損大家遊玩的興緻。
1979年基隆河廢河道整治完成規劃,1982年整地施工,1985年交地使用後,士林吊橋隨即遭拆除。
士林紙廠歷史 在 黃郁芬 台北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六大加分主張——【空間文化】
這片土地上的文化財,是留給下一代的的瑰寶。
我認為,文化資產對我們這塊土地的意義,不僅是爭取讓實體的文史建物繼續留存,除了在文資審議的程序與理據上需更完善充分,最重要的是,在認列歷史建物後的保護、研究、規劃、管理運用也同等重要。
我們也應該思考,在產權所有者、市府文化局、所在社區之間,在文化資產的角色與功能,讓保存之後的活化使用能夠與社區居民產生連結,適度發揮公共功能,也能夠讓歷史悠久的建物空間再次產生意義,活在我們的日常之中。
由於私人產權複雜、公部門不積極、文資法與都更條例互相衝突等問題,非常多具備潛力的文化資產,不被政府機關重視而消失。最嚴重的問題是,已經具備法定文資價值或列冊追蹤的建物,因「文化局沒有實際權限保護已具備法定價值的文化資產」,遭到行政部門強制拆除或是人為破壞。例如:北投星乃湯、雲林議會舊宿舍群、新竹西大路溫宅「太原第」等文化資產。產權問題甚至讓建物在「文資審議中以莫名的理由而否決保留」。
台北曾有「東洋小巴黎」之稱,原因是日本統治時期蓋了許多馬薩式屋頂的建築,這是法國第二帝國時期相當流行的建築風格,可是現在的台北人卻鮮少人知道這些建築是否還存在,甚至根本沒人知道台北曾有這樣的美稱。
士林北投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大屯山、北投、社子到唭哩岸、石牌,見證了台灣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在陽明山上有美軍宿舍群與威權時期的行館、防空洞,在北投有歷史悠久的溫泉旅館與日式木造建築,在士林有先總統官邸與紙廠等文化資產。
我希望能夠將這些具備文史價值的紋理脈絡,並且讓這些故事能夠被市民傳頌,打破台北「市容醜陋」的印象,讓我們做一個有歷史文化記憶的台灣人,找尋屬於我們的根。
#六大加分主張 #空間文化
#議會新生聽你心聲
#選擇黃郁芬
#士林北投加分
📷我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voteyufen/
📱LINE
http://line.me/ti/p/%40vjd4690p
⛽️線上捐款
https://donate.spgateway.com/voteyufen/2018
💪芬工合作
https://goo.gl/forms/NPVjZdjOG9sqA1Zg1
📦捐贈物資
https://goo.gl/forms/58Nvs3NBPdvkYZoG3
士林紙廠歷史 在 2022.7.11 直擊百年歷史士林紙廠土地開發案之前期拆除工程 的推薦與評價
2022年7月11日中午,我在台北市 士林 區福德路的 士林紙廠 ,直擊這兒的土地開發案之前期拆除工程。 士林 紙業之 士林 舊廠區已通過文化資產價值審議,在 士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