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晉身高科技設計師的廖小子 】
如果要向國外提出一個本土硬漢設計師作為台灣代表的話, 廖小子 (廖俊裕)是一位很容易浮上腦袋的設計師。肌肉、音樂、霸氣、手繪、藝術、民俗,這些tag可能都是大家對他整個人的刻板印象,但他也的確沒有檯面上下之分,在媒體表現出來的感覺跟他私底下其實差不多,但可能多了點纖細與多感,而這些細節也能從他作品當中感受。well 你知道,他天蠍的。
看到廖小子在 FB 大聲張揚「現在我也是高科技設計師了!因為我拿到了 Wacom Cintiq Pro 16!」時,說真的當下噗哧地在電腦前笑了出來,看過他幫拍謝少年的專輯「兄弟沒夢不應該」繪製的原稿的人一定也會想:你一個高師大美術系正科班底子出來,手繪強到爆的人也在跟人家用繪圖螢幕?「我也是一個可以與時俱進的設計師啊!如果等到大家都用繪圖螢幕然後只有我還在用全手繪,感覺我好像老人....哈哈哈哈......」他靦腆(?)地笑說。其實他早期也跟隨過使用繪圖板的潮流,但他覺得他很重視手繪當下眼睛與手指之間連動的直接感,繪圖螢幕的好處是可以直接在螢幕上畫畫,跟手繪的感覺差不多,而現在 Wacom Cintiq Pro 16 做到感壓 8192 階的靈敏度其實已經與在紙上作畫沒有太大差異。
對於使用繪圖螢幕跟直接使用滑鼠在電腦上繪圖的差異,小子說,#繪圖螢幕因為是在手繪與滑鼠電繪之間找到一個很好的產品中繼點,繪圖螢幕可以很直覺地用手繪的方式去塗漸層的顏色,甚至可以反覆試幾種不同的樣式,純手繪就比較花時間,而滑鼠電繪的話有時候會有精準度的問題,這部分繪圖螢幕給他很大的幫助,節省時間精準地大膽嘗試。
「但這不表示我要放棄純手繪喔,這兩種對我來說一樣都是用筆在畫,只是媒介不同。我還是蠻喜歡真實手繪的實驗感,手繪最好玩的是會帶來讓人驚喜的誤差,當中其實展現出每個創作者不同的人格特質,這也是科技比較難取代的特點。」小子認為手繪技巧與 Wacom Cintiq Pro 16 繪圖螢幕在他現在的創作過程而言,變成相輔相成的兩種創作利器。小子以前學工筆畫,所以對手指靈巧度很有自信,用滑鼠也能自由在螢幕上創作,不過繪圖螢幕可以讓他更大膽地創作,在去背、修圖、設計質感的呈現上可以比較直覺地精準調整,尤其是在拉貝茲曲線時,滑鼠會需要一點手勁跟技術,但繪圖螢幕就是直接畫就好了。有些全向量的素材也容易無縫銜接到創作裡。
他拿最近剛發表的「2019 Taiwan Plus」主視覺做例子,這是由究方社做設計統籌,小子以外還找來葉忠宜、建龍吳、Sydney Sie& Yun Zon Zen 來合體創作,小子說當初用繪圖螢幕繪製的時候畫得太精準,他希望保留他之前純手繪創作時的實驗性,因此花了一些時間「#精準地繪製出誤差感」,這也是美術系出身的他有趣的創作執著。對於給使用繪圖螢幕初心者的建議,他都買跟筆電差不多的尺寸,#大概15吋左右最合適,他笑說之前他買過 Wacom Intuos Pro 繪圖板,然後他買超大一片但實際用到的範圍還是只有那一個區塊,「買太大片好像只是在擺闊。(大笑)」所以其實只要買差不多大小的就好了,也便於攜帶。
如果他在工作室的話,他還是會先手繪草稿後,再進繪圖螢幕修圖,最後在電腦上做排版。不過繪圖螢幕帶來最革命性地差異,就是「機動性與省時」。「比如說我在出差的時候,手邊只有筆電的話,用觸控板或是滑鼠快速畫的草稿其實會很可怕,好像只是用小畫家隨便出個圖給客戶,不過隨手畫在紙張上的草稿直接拍照傳好像也很內個。」除了機動性外,也幫助他在接案的整個流程裡,不管在室內或是室外各種情境下,都能更平順、穩定地產出他腦袋中的意象。畫在紙上的草稿掃進電腦的話,可能還是會因為掃描品質而需要重新架構圖面,但使用 Wacom Cintiq Pro 16 的話就直接是把腦袋中的草稿精準地數位化,開會時也能很快畫圖並調整細節,所以設計流程上省了非常多時間。
對於電繪技術未來的期待,他說現在設計上速寫草稿或完稿的時候很方便,但在藝術創作這塊,要能精準呈現不同種類畫筆的筆刷或是毛筆的飛白、墨汁濃淡等,目前他嘗試到現在還是有其科技的極限,沒辦法做到最自然的隨機性。但問他當科技進步到一個程度,在繪圖螢幕上可以做到完美模擬各種筆刷的話,他會完全捨棄手繪嗎?他說現在答案是不會,但他最期待可以像是鋼鐵人那樣,在空氣或紙張上畫畫後用手拖拉到電腦中直接數位化。
「就是連那塊螢幕都不要這樣?」
「對啊,我覺得未來可能是畫筆上戴個裝置就能感壓,戴個輕型的VR眼鏡就可以直接繪製。」
期待 Wacom 未來可以為小子實現他的夢想。(笑)
photo by Kris Kang
#全世界可以把業配寫得這麼隨性的大概只有設計發浪了(很敢說)
#那天看小子用真的是蠻好用的感覺
#放膽說畫 #saywhatyouwant #wacomtaiwan
#WacomCintiqPro16
大概15吋左右最合適 在 有比較輕一點的15.6 吋筆電嗎?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目前最輕的是LG的15吋再來就是MSI15吋1.6KG左右,您可以參考看看, MSI Summit B15 A11M-002TW Summit系列商務菁英筆電/i5-1135G7/8G/512G PCIe/15 ... ... <看更多>
大概15吋左右最合適 在 15吋外出攜帶輕薄筆電推薦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請各位版友幫忙推薦15吋外出攜帶用輕薄筆電。謝謝~主要是外出攜帶用,重量不要太重,最好是Type-C PD充電(不想再帶一個大磚頭充電器)有近視+老花, ... ... <看更多>
大概15吋左右最合適 在 [心得] ONKYO 70HD2 vs ELAC DCB41 - 看板Audiophile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購買了 DCB41
聽的音響不多,口袋也不深,沒辦法和版上的大大相比。
就純粹分享個人聽感,給在這個價位的人參考。
70HD2 和 DCB41都是盲狙,也沒去音響店試聽其他喇叭,
所以比較也以 70HD2為基礎去比較。DCB41 為主。
簡單提一下 70HD2
當時日幣價格約在4000NT左右,台灣大約5-6K
聽感我很喜歡的一個喇叭,聲音暖厚,舒適,低頻適中,
跟同價位耳道式耳機相比的話,雖然解析分離度不行,高低頻略差。
但是聽起來卻是一個很舒服,很有音樂性的喇叭,很適合聽爵士和人聲。
run一段時間、換喇叭線、換訊號線,都有小有感提升。
再來提到 DCB41 紅字為run三天約36小時後的心得)
結論是有點小失望 XD
這音響可能更適合當電視喇叭或者適合電腦桌夠大的人。
不是他比 70HD2難聽,而是大約三倍的價位,
(算上物價通膨可能也有兩倍吧)
但 DCB41沒有我想像中的提升那麼多。
不知道是 70HD2太神,還是喇叭進步的太慢,
當然也可能是我耳朵其實很木,
聽不出差異可以不用花更多錢了XD
在條件幾乎相同的情況下 (擺位、線材)
如果把聽感量化 1.微幅提升 2.小有感提升 3.有感提升 4.大幅提升
(以下名詞單純為聽感感受,沒很專業請見諒)
低音 0.5 量和質微幅提升,但很看歌曲,有些無感
低頻有下去,但不知道為什麼沒量。(不變)
高音 1 原本剛開聲<6hr
高音 2 高音的通透有提升 (UP)
解析 1 ~ 1.5 原本
解析 1.5 ~ 2 近場和遠場 (UP)
乾淨 0.5 ~ 1 原本
乾淨 1 ~ 2 近場和遠場 (UP)
分離度 0 ~ 1 原本
分離度 1 ~ 2 近場和遠場 (UP)
鈸 0 本來以為換了後,樂團的鈸可以聽起來別那麼難聽的
結果尾韻還是不夠,跟70HD2一樣有種敲金屬塊的感覺
鈸 2 差有點多,我有特別去注意同一首歌鈸的聲音,
不然會以為是不是我耳朵被run了 (UP)
音場 1 (UP0.5)
吉他 2 弦的尾韻殘響和細節有比較好,更為抓耳 (UP1)
鋼琴 2 通透性變佳,殘響和細節變好。 (UP1)
鼓 1 較為Q彈 (不變)
反應 1 某些樂器收的比較俐落 (UP0.5)
人聲 -2 個人喜好,聲音不是偏冷的,但是跟原本 70HD比。
少了那些溫暖舒適的動態感,讓我一開始很難適應。
run幾小時候後有好一點,
目前看看能不能用EQ和一些簡單的線材彌補。(原本)
人聲 -1.5 run了一陣子後,可能是耳朵被run了,有點習慣了。
外加上人聲高音甜美,所以+回0.5分。 (UP)
至於我分數有分遠場和進場是因為,
我發現這隻當進場聆聽的確無法發揮它全部實力。
我的擺位大概是離牆 10cm,左右中心線間隔 75cm,
音響距離離我大約 50-60cm
就我自己聽感而言
首先是會建議離牆至少 30cm以上,聽感會有差。
另外最佳的成像距離我自己聽起來大約是 2公尺。
太近跟 70HD2一樣會有音樂雜亂的問題...(幸好當初沒買5吋的)
小空間真的別奢求太大的喇叭。
如果 70HD2 近場是70分,DCB41 大約是 70-76(看歌曲)
run了36小時 近場DCB41 的分數 73-78,更加穩定,
但近場樂器一多一樣有雜亂互蓋問題。
但是如果是 1-2公尺外聆聽 70HD2 70分,DCB41 大約就是 73-79分
run了36小時 近場DCB41 的分數 75-81
稍微進步,主要是run過後各部分小提升聽起來更好了這樣。
剛開聲的確有點後悔購買,不過經過三天run過後,
會覺得算是符合我預期的底線標準,有些還有點小超出,
預期幾個月後應該還會有些變化,不過這音箱目前來說我認為是可以買的
另外提一些小優缺點,給想購買的人參考
1.有兩條電源線(1m)、一條HDMI(長度不知)、喇叭線(1.5m)
但居然沒有 RCA線...(bad)
有usb接口,也沒usb線。
自己交叉測試 BELDEN 8471 和他的喇叭線,我比較喜歡內附的。(good)
也可能是我8471裸線用太久氧化了。
2.有藍芽(good),
我用手機稍微測試,用來玩音樂遊戲會延遲,聲音比較乾扁。
不過好歹多一個藍芽還是不錯的。
3.有遙控(good),
但實體音量和輸入切換都在後面 (bad)
似乎沒關機鍵,閒置15分鐘會自動關機的樣子
開機也是偵測到訊號輸入就會自動開機了。或者用遙控打開。
4.可以把led燈切掉 (very good!)
5.說明書很簡陋,甚麼燈號代表甚麼輸入,Xbass模式這些都沒說 (bad)
6.防塵罩會對音質負優化(bad),不過滿容易拆卸的
所以我開頭說,他可能更適合用於電視。
除了個人覺得的最佳聆聽位置來說,
從他的附件來看,我也覺得他原本就是只想設計給電視使用吧?
以上心得給想購買的人參考一下,
再等run個幾天和換線後再回來修改一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23.19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udiophile/M.1693770612.A.6B9.html
※ 編輯: ETTom (123.194.23.197 臺灣), 09/04/2023 03:50:57
※ 編輯: ETTom (123.194.23.197 臺灣), 09/04/2023 03:52:56
※ 編輯: ETTom (123.194.23.197 臺灣), 09/04/2023 03:53:41
※ 編輯: ETTom (123.194.23.197 臺灣), 09/04/2023 04:09:26
※ 編輯: ETTom (123.194.23.197 臺灣), 09/04/2023 06:42:10
※ 編輯: ETTom (123.194.23.197 臺灣), 09/04/2023 08:07:25
※ 編輯: ETTom (123.194.23.197 臺灣), 09/04/2023 08:07:56
※ 編輯: ETTom (123.194.23.197 臺灣), 09/07/2023 01:27:49
回來補充一下,使用一個月後的心得..(平均每天使用大於4小時)
不知道是腦run還是真的有run開,感覺又有比之前更進步
覺得細節有變好,中高音銜接更自然,低音稍有進步
果然音響類的東西可能聽了一兩個月以後再下評論會比較好這樣
※ 編輯: ETTom (123.194.23.197 臺灣), 10/06/2023 16:03:5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