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香港Patreon】半山隱世公園 地底或藏逾百年濾水床遺蹟
閱讀全文:https://www.patreon.com/posts/53636063
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去年出土,紅磚拱門結構驚艷不少香港人,也讓社會更注視水務古蹟,在此背景下,古物古蹟諮詢委員會早前決定把三個逾百年歷史配水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當中包括大潭水塘供水系統的一個組件——半山雅賓利食水配水庫。不過,如要完整說大潭水塘的故事,還必須認知與之關聯、但已消失的古蹟:雅賓利濾水床。
大潭水塘第一期於一八八八、八九年間建成後,食水經輸水隧道、寶雲道輸水管,直送雅賓利配水庫,然後再通過雅賓利濾水床的「慢沙濾」設施潔淨,供應港島北維多利亞城。
問題是:大潭水塘主壩、寶雲道二十一孔拱券段、乃至雅賓利配水庫已先後列入不同等級古蹟,但雅賓利濾水床卻似寂寂無聞,它今天變成什麼樣子?
筆者在澳洲一所圖書館的電子典藏中,看到一張標註為版權失效的一九零五年舊照,清晰可見仍未加建上蓋的雅賓利配水庫,與之毗連的便是雅賓利濾水床。但原來這個濾水床已於五十年代停用、遺址變成今天的半山蒲魯賢徑臨時遊樂場。
從地理上觀察,遊樂場地底可能仍埋著濾水床殘留下來的建築結構。但值得關注是,港府正規劃在蒲魯賢徑臨時遊樂場建造新配水庫,工程如落實,那裡地底可能殘存的濾水床痕跡,或會徹底湮滅。
而本文有三個重點:
其一是通過政府舊檔案,解構大潭水塘供水計劃的五大組件。
其二是闡述雅賓利濾水床的功能與淨水技術。
其三是透過現場觀察和地圖、圖片比對,說明為何合理懷疑蒲魯賢徑臨時遊樂場地底,可能殘存濾水床結構。
如欲了解更多,請登入閱讀全文:https://www.patreon.com/posts/53636063
大潭水塘地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ong Kong還是Hongkong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馬冠堯
香港中文是兩個字,查香港兩字來源,有幾個傳說,如香木、香,江,香姑和紅香爐汛等說法。但無論如何,始終都是兩字。1841年後,香港憲報卻使用一個英文字Hongkong代表香港,其後的《英皇制誥》和《皇室訓令》亦源用一個英文字。以香港為名的公司如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和香港黃埔船塢的英文都跟從政府採用一個字,當時兩份英文報章《士蔑西報》和《孖刺西報》中,香港亦採用一個英文字,內容當然統一,包括《德臣西報》。但到1926年9月3日,港府刊憲將香港定為兩個英文字Hong Kong,推翻自1841年以來使用一個英文字Hongkong的用法。究竟香港英文是兩個英文字還是一個英文字?今天我們由香港中文名說起。
香港之名的傳說
有一傳說是東莞及新安縣盛產香木,香農將土沉香製成香製品出口,香港以運香木出口而著名,因此,被稱為香港。1816年阿保醫生(Dr. ClarkeAbel)書中描述的香港瀑布,一般推算是香港西南的瀑布,即薄扶林附近的溪水,被稱為「香江」,香江入海口就被稱為香港。又有一傳說是有一女海盜香姑(張保仔之妻),由於她盤踞今香港島,所以該島被稱為香姑島,簡稱香島。
「紅香爐」與香港島
另一個名字「紅香爐」,則是萬曆年間(1573 - 1620),郭棐編撰的《粵大記》所附海圖中,用作香港島的總稱:其後亦見於王崇熙的《新安縣志》〈兵制條〉(1819):阮元在道光二年(1822)所編的《廣東通志》亦有「紅香爐水汛」一詞。陳倫炯著的《海國聞見錄》沿海圖中,標示出「紅香爐山」,按其位置應為香港島。王崇熙的《新安縣志》附錄的海圖把紅香爐及赤柱標示為兩個島嶼。現存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和大英圖書館的《廣東沿海圖》都與上述地圖相似,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藏的《粵東洋面地圖》內,「香港」標於「紅香爐」之左下方,紅香爐島上畫上營汛標誌。
根據上述文獻記載,紅香爐是汛站,不是村莊。1841年《香港轅門報》所載香港島在開埠時的人口分布共有16條村,其中包括「紅香爐」,是一條有約50名居民的小村。這顯示出「紅香爐」這個原來的汛站終於成為一條村莊。這說法是來自香港歷史學者丁新豹教授的考證,比起傳說有說服力。
Hongkong一字改兩字
說回1926年9月3日港府刊憲將香港英文一字改兩字,遠在英國的前大潭水塘駐地盤工程師,後為利安顧問工程公司(Leigh & Orange)顧問的安占士(James Orange)撰文英國報章,質詢殖民地部支持修改的原因,得到港府回覆是九龍一貫是用一個英文字。他問港府為何不将北京和上海改成兩字,又問電報公司在收費上是否要加多一字的費用。香港《南華早報》、《士蔑西報》和《孖刺西報》均有報道。香港憲報自始就改成兩字,但各大西報仍然保持用一字。
1952年8月6日一名署名「香港市民」撰文《南華早報》詢問與安占士同一問題:為何香港英文一字改兩字?並以九龍和澳門兩字為例,質疑其統一性。1967年7月10日,魯夫(John Luff)撰文《南華早報》指出1843年前香港英文是兩字,1920年代的修正只是恢復以前做法,但筆者翻閱1843年前的資料後,就無法支持魯先生的說法。到1995年,《南華早報》仍有用一個香港英文字。之後,除公司名稱外,就沒有再用一個香港英文字。
時至今天,香港英文是兩個字,回歸多年,香港英文是否又要改回一字的漢語併音?
(本文曾於2021年1月26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悅讀語文 #香港 #Hongkong #HongKong #薄扶林 #香島 #士蔑西報 #南華早報 #孖刺西報 #紅香爐汛
大潭水塘地圖 在 隨我行Follo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章轉載】
香港的郊野公園及山嶺近在咫尺是香港的一大特色,我們不要等失去才知道要珍惜呀!
相似的觀點,我們在《以山會友》訪問中也有提及過,可以看看: http://follo3me.com/2017/08/30/friend-mount-00/
[#Pazu寫作人] 不出去看看世界,不懂珍惜自己成長的環境。
文︰薯伯伯
走過世界各地,最不習慣的,其實不是飲食,而是沒有方便就腳的行山路線。
你一定會說,很多地方的綠化比香港做得好。當然了,例如澳洲悉尼,整體空氣比香港好,但假如你住市中心,坐車一小時也找不到行山路徑。泰國曼谷附近郊區多,但坐車塞車,去一趟也非易事。西藏拉薩的山夠多,但山路難行,除了節日(例如藏曆六月四日),很少會一大班朋友相約上山郊遊。
香港獨特之處,就是無論你住哪區,步行或坐十多分鐘的公共交通工具,都能找到行山徑。我現在住北角,雖屬繁雜市區,但走一會便到寶馬山,可以通往畢拿山,沿山路走至大潭水塘,又或赤柱。就算是住油尖旺,坐車去黃大仙上獅子山也不算遠。看過外邊世界,才覺得原來這種近距離就能親親大自然,是神奇得匪夷所思。
希望能隨心所欲,有時間就能享受大自然,想把俗氣的食飯唱 K 時間,改為登山吸收正能量。慶幸能在繁華鬧市之間的山澗,看到螢火蟲,跟牠們說聲「再見」。心情鬰悶之時,隨便跑到大山大水,唱首山野兒歌,心情舒暢。當你知道原來一切來得不易,才會珍惜。出去看了外邊的國度,才更懂珍惜自己成長的世界。
公民要求為政者做福人群,在當今世代的香港,似是奢求。只是,離地的政府中人若然借「小朋友居住環境惡劣」為由(注一),企圖打郊野公園的主意,還稱這是不設前提的討論,先例一開,必定後患無窮。
今天開發的是郊野公園的「邊陲地帶」,明天就是整個郊野公園,最初是一點一滴地失去,及後就是左一巴掌右一巴掌的抽打過來。這種溫水煮蛙的手段,又不是沒有領教過。香港的為政者,只要打郊野公園主意,勢會為香港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侵害,對後世影響極為可怕。套用中國慣用述語,支持侵擾郊野公園的政客,必定成為「千古罪人」。
前港督麥理浩在 1973 年向立法局說的至理明言︰「青山綠水普羅大眾都可享受,高爾夫球場和遊艇則只屬少數人玩意。」若然要為市民福祉著想,不如先開發高爾夫球場及棕地吧(注二)!
至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聲稱要向中央政府提出開發軍用土地,好心你啦,連本身屬於香港人的東西都不敢爭取,更何況問你主子要回土地,你當香港人係傻仔咩?
照片︰比較深圳及香港兩城的衛星地圖,你想要灰色,還是綠色?
注一:見林鄭於 2017 年 9 月 6 日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會議後的發言。詳見:https://goo.gl/8ru2VV
注二:據本土研究社的調查,香港的棕地(泛指被棄置的工業或商業用地)約有 1192 公頃,詳見:https://goo.gl/mzLr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