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石頭記】
地鐵站人來人往,未必有人留意牆身石材上的花紋,但對年幼的他來說,每一格階磚每一格地板,都可以是一個迷宮。
那一天,他細心盯著石牆,竟發現一個好像貝殻一樣的花紋。
他問大人那是甚麼,每位大人都無法給出一個滿意答案,於是他將這個疑惑收藏在心底,一直到長大後,學習到更多知識,他才發現那些花紋竟然是貨真價實的化石。原來,在大理石這種香港常見的石材裡,經常保存著億萬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
後來,他成為了石頭的愛好者。香港雖然細小,但這個地域過去的地殼活動相當活躍,不止讓地貌變得山多平地少,香港的礦物資源也非常豐富。間中,他會抽時間到香港各地,逛逛地質公園,觀察不起眼的石造建築物,想知道不同石頭背後的故事。
每天回家,他都會經過榕樹頭。日間,總有老人在公園打發時間,有人下棋,也有人隨著音樂起舞。某天起,他看到一位總是坐在樹下的老人。他每天維持接近的姿勢,側耳傾聽某種東西的聲音。
//絲絲點點計算 偏偏相差太遠
兜兜轉轉 化在段段塵緣
紛紛擾擾作嫁 春宵戀戀變卦
真真假假 悉悲歡恩怨原是詐//
由於總是聽到《達明一派》的歌聲,起初,他還以為老人家在聽收音機。當他仔細一看,才看到歌聲來自其他老人的手機,這位老伯手中拿著的,竟是一塊石頭。
「你在聽甚麼?」他問。
「聽聲音。」老伯回答。
「聽甚麼聲音?」他問。
「花崗岩的聲音。」老伯回答。
他當然不解。老伯遞出花崗岩讓他聽,當然也是甚麼聲音都聽不到。
於是老伯解釋:
億萬年前的香港,其實只是一個遍佈火山的海域,當那些火山連環爆發,噴出來的熔岩冷卻凝固,變成海面上的岩石,日積月累,成為我們現在站立的土地;而那些未有噴出的熔岩,則在地底深處凝固,變成花崗岩。
於是,老伯手中這塊花崗岩,其實記載著一億年前的香港記憶。
「想像一下,一億年前的香港是怎樣的?」老伯說。
這一刻,他閉上眼睛,拿著這塊花崗岩靠近耳邊,他彷彿聽到一億年前火山爆發的聲音,看見這塊石頭經歷過的歲月。
有人說,一萬年太長;也有人說過,如果要為記憶加一個期限,希望是一萬年。但對比我們立足的這片土地而言,一萬年實在太短太短。
公元前一萬年,亞特蘭提斯被地震和洪水毀滅,沉入海底;億萬年前,伴隨火山爆發和地震,香港這片土地無中生有地出現。
人類以花崗岩為原材料,舖成道路,築起大屋,慢慢建成一個城市。時至今日,我們的日常生活,仍被億萬年前的遺產包圍。
因緣際會,大家聚集在這裡,這一個屬於我們的家。可以說這是巧合,同時,也可以說是奇跡。
Storyteller: 大館 Tai Kwun
億萬年前,北半球某處經歷了一次山崩地裂,飛灰直衝天際,火焰向大地四周蔓延。平復過後,一塊蘊含著堅固岩石的土地應運而生。時至今日,在這險峻的地勢上如神蹟般築成了一座大都會—香港,而土地上那種帶有小黑點「花」紋的花崗岩,仍常見於各區的道路之上、建築之內,默默守護著我們的日常。
由2021年澳門藝術節重點節目《大堂巷七號睇樓團》的團隊「歷歷在目」呈獻,以域多利監獄和香港礦石歷史為創作靈感,築修與岩石有關的浸入式環境劇場《牆邊練習曲》。觀眾將戴上耳機,步入以花崗岩建成的百年監獄,徜徉於投影、燈光、聲境與表演之中,觸摸由岩石連結的土地,再次凝視天天與人相伴的花崗岩,見證又一次的推翻重組。
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環境體驗劇場《牆邊練習曲》〗
2021年10月7 - 17日
07 – 10, 12-17.10.2021│7pm & 9pm
大館各處
門票現於 art-mate.net 公開發售
〖《牆邊練習曲》展覽〗
日期:10月8-17日
時間:中午12時至下午5時
地點:F倉展室
免費入場
了解更多:
https://bit.ly/2XoVpPH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展覽故事 #牆邊練習曲 #大館 #大館表演藝術季 #SPOTLIGHT #環境體驗劇場 #石頭記 #睡前故事 #EveryoneisStoryteller
📚 成為 Reading Club 會員:https://bit.ly/388NCaD
✨商業合作/廣告洽談,歡迎聯絡:info@story-teller.com.hk
📻 收聽 StoryTeller Radio :https://store.story-teller.com.hk/pages/podcast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alex l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8年中活化完成 由中環地鐵站步行至中環行人電梯 直接連結大館入口,非常方便 https://www.mrlamsan.com/2019/02/Kwun.html 5月底正式開放,短短數月已成中環最人氣景點 吸引數以十萬計既旅客到訪 大館為舊時中區警署的暱稱 位於中環荷里活道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
大館 f倉 在 Kan夫人。生活雜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唔知大家仲記唔記得上次同大家介紹響書展見到嘅🌈「閃閃」展覽✨?
原來書展後,佢哋搬咗去中環大館呀!
✨閃閃✨係Mr Men Little Miss既新朋友,係一個自閉症小孩,但其實佢都好想識到新朋友!「#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特別搵左「閃閃」做大使,令大家更認識自閉症譜系小孩!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有一些屬於自閉症譜系,他們或許某些特質與其他孩子不一樣,但他們一樣有情感需要,一樣有自己個性,一樣值得被愛。所有孩子們,不一樣都一樣💕💕
呢個展覽仲設有唔少互動區,包括打卡位、小故事場景區、AR 閱讀 「不一樣都一樣」故事書、抽限量版閃卡、嘗試以小朋友嘅目光看世界,都係唔錯嘅體驗嚟㗎🤩!
🌟仲有呀,想帶閃閃公仔回家,就記得捕捉住投影機投射出嚟嘅閃閃身影,集齊三個就可以換公仔喇!
一齊嚟大館探閃閃啦!
🌈「閃閃的日常 - 不一樣都一樣」展覽詳情 🌈
日期:2021年8月12 – 17日
時間:上午10時 – 晚上8時
地點:大館F倉(香港中環荷李活道10號)
FB – 閃閃 Bling Bling Fans Club
IG – @imblingblinghk
Website – http://JCA-Connect.hk
#blingbling閃閃 #關顧自閉症 #不一樣都一樣 #一齊同閃閃做朋友 #閃閃日常 #自閉症 #兒童心理 #兒童心理健康 #社交困難 #autismawareness #autism #SameSame啦 #samesamela #sen #specialeducationneeds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HKJCCharitiesTrust #大館
大館 f倉 在 Michellee_diar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暑假既日子好多家長都要諗下唔同既地方帶小朋友去,米米建議大家可以帶小朋友去下大館呀
果度除左有野食,又可以參觀下同影相打卡,而家仲有「閃閃的日常 — 不一樣都一樣」展覽!
米米今日去大館影相既時候無意中發現,閃閃既別名叫星兒,星星既外表係來自自閉症孩子的別名 – 星星的孩子。閃閃身上既彩虹七色,象徵著自閉症譜系既不同性格及行為特色
原來呢個展覽係想大家多啲關注一下自閉人士,其實佢哋同我哋都係一模一樣㗎, 只係佢哋冇咁容易表達到自己! 大家可以透過今次嘅展覽了解多一啲關於自閉人士嘅資料同埋點樣同佢地相處
展覽裏面除咗有幾個唔同嘅打卡位, 仲有互動小遊戲「捕捉閃閃」行動,現場還設置左投影機投射「閃閃」,如果大家能捕捉所有「閃閃」,仲機會取得額外禮物呀
大家可以留意吓展覽嘅活動日期,抽個時間去了解一下啦
展覽的活動日期及位置:
* 2021年8月12日至8月17日
* 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F倉展室
閃閃 Bling Bling Fans Club
⭐️⭐️⭐️⭐️⭐️⭐️⭐️⭐️⭐️
#關顧自閉症 #不一樣都一樣 #一齊同閃閃做朋友 #閃閃日常 #blingbling閃閃 #親子好去處 #親子活動 #假日好去處 #週末好去處 #放假好去處 #暑假好去處 #loveandcare #love #大館
大館 f倉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年中活化完成
由中環地鐵站步行至中環行人電梯
直接連結大館入口,非常方便
https://www.mrlamsan.com/2019/02/Kwun.html
5月底正式開放,短短數月已成中環最人氣景點
吸引數以十萬計既旅客到訪
大館為舊時中區警署的暱稱
位於中環荷里活道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包括了警察總部大樓,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等三個主要部分,除了活化這由17世紀開始使用的各歷史建築物外,還新添了兩楝大樓,包括了賽馬會立方,及賽馬會藝方。加入了當代藝術展覽廳、電影院等元素。
現時開幕共有13組建築物對外開放,要遊畢至少要用上2-3小時,當中有不少有趣的打卡位,遊人切勿走雞。
1. 監倉
現時位於整個建築群中央地方的B倉,保留了昔日域多利監獄的風貌,內裏共有8個囚室開放,遊客可一賞鐵窗風味,自我禁閉一會。監倉樓高三層,遊客只可在地下打卡遊覽。
2. 槍房
位於警察總部大樓旁邊,為當時的槍房,現陳列了當時的槍枝櫃(內為假槍,不能取出),並展出了上世紀警察使用的藤牌、防暴警帽、警棍等,同場還有67暴動的片段放映。
3. F倉
介紹囚犯整個入冊過程,總共有10個步驟,並有當時囚犯證展出。走廊末端,有為囚犯度高及拍照的牆,此為遊客必要打卡點。
4. 洗衣梯
位於賽馬會立方底下,洗衣梯為當時俗稱,現已重新翻新為步行樓梯,可用作戶外放映電影的觀眾席,頭頂為賽馬會立方,外牆為環保回收鋁所造成的鋁磚砌成,一新一舊,與樓梯的水泥形成強列對比,官方稱若要拍婚紗相,這樓梯亦是必影景點。
5. 連絡橋
別具特色的人行天橋,連接C倉的高層與營房大樓的低層,當時出入囚室與獄吏的通道,三層橋別具特色。
6. 中央裁判司署正門
只要翻查一下舊日香港的新聞,必見過這度小小窄窄的裁判司署正門,皆因不少大案都在此審結,最聞名是當年貪官葛柏便是在此受審。
7. 監獄圍牆
朝贊善里一面的圍牆,又是另一打卡點,事關當年域多利監獄建於中環中心,周圍都是民居,監獄方面曾多度建高圍牆,以便可阻隔民居的視線,亦花了不少心思設計圍牆的大石。
8. 大館一百面展覽
位於警察總部大樓內的複式展室,由五位本地藝術家策展,包括了楊穎賢、馬家騏、鄭尉莉、錢凱珊及余悅思,以百個中環故事作骨幹,一百種角度回看中環歷史,並有《18樓C座》的播音員聲演不同的中環故事。展覽的主建築以支架搭建了不同招牌,非常醒目有型。
9. 監獄操場
在賽馬會藝方和賽馬會立方之間,毗鄰D倉及F倉,這裏往日是囚犯作息地,現看到舊建築的磚牆和新建築物碰合,鋁金屬的新大樓外牆,物料刻意不反光,要算是陽光充沛都不會「殘眼」,打卡一流。
10. 警察總部大樓
樓前有棵芒果樹,樹齡已有60年,是現存大館中區警署建築群中的活文物。
馬會表示,相傳芒果樹每2、3年結果一次,每次結果都會有人事升遷,或發生重大事件。不過,由於警員人數眾多,每次結果只有較高級的警務人員可享用,包括回歸後幾任「一哥」(警務處長)。
樓內有大Sir 房,警察巡邏路線的圖示,現在還設有餐廳,紅色磚牆的大樓,樓前空曠地是檢閱廣場,又是必到打卡位。
預約入場方法
要參觀大館,公眾可透過大館網站、或「大館」(Tai Kwun)手機app,預訂「大館証」,在2018年5月29日開始到訪參觀(預約期至6月30日),首階段預算每日2000名額、預計每人停留約2.5小時。入場費全免。
開放時間
大館:上午11點至晚上11點
訪客中心:上午11點至晚上8點
有關展覧、演出、各商店及餐廳的開放時間,請參照網站內的相關頁面。
#大館
#香港景點
#中環
大館 f倉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館已經正式對公眾開放,過去從未到訪過該處的人,可能會像進入大觀園般有點眼花繚亂,不知何去何從。這組建築群包括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三部分,共有20多建築物,其中16幢為歷史建築,整體已被列為法定古蹟。現在除了4座警察宿舍和中央裁判司署還未竣工外,其他已陸續開放。大館位處中環山坡,各建築物分布在高低不同的平台上,彼此有狹窄的通道或短橋相連。其最大特色是見證法治「一條龍」的運作,昔日的疑犯被帶到警署落案,之後可押往毗鄰的中央裁判司署審訊,定罪後再送往域多利監獄服刑。期間毋須走出街外,令工作更有效率和安全。這是香港最大型的一組歷史建築群,能保留下來十分難得。港府在2007年宣布將它們交由馬會活化成為文化綜合場地,馬會進行公眾諮詢後於2010年落實現今的保育方案,當時預計2014年底可以營運。然而這個活化項目實在龐大,再加上2016年5月檢閱廣場旁一座旁一座警察宿舍突然倒塌,馬會要重新檢視各建築物的結構,以致開放日期拖延至今。馬會原先估計耗資18億元進行活化,但最近表示已投放了38億元在此項目,預計將來每年營運約需8千萬元,花費不菲。是否可承傳本港執法和中環的歷史,還要親身入內多走幾趟才能下判斷。有些我們看慣了的地方,現在卻有不同,例如域多利監獄的藍色大閘,已髹成綠色,原因是修復專家認為要還原最初的色彩。一座舊建築賦予新用途,定會作出一些改動去配合。大館最大的變化是在域多利監獄兩側各增建一幢25米高的建築物,現稱賽馬會藝方和賽馬會立方,用作舉行大型文化和表演活動。為了疏導人流,打通新建築物旁邊的舊石牆用作出入口。一般人對大館的印象,主要來自面向荷李活道的警察總部大樓。那是一座愛德華時期的建築物,屋頂刻有1919年份和代表英皇喬治的G、R拉丁文字母。地下設有正門,過去長年關上,警察和市民經由砵典乍街閘口進出。現今大館重開,正門也重啟了,市民可沿古典石級前往檢閱廣場。馬會亦加建了一條行人天橋連繫半山行人電梯和檢閱廣場,估計這是最多人使用的入場路徑,此段行人電梯將來會更加擠擁。檢閱廣場另一面屹立一座營房大樓,它比總部大樓早半世紀落成,屬維多利亞時期建築物,設計風格和所用物料明顯不同。今天的營房大樓表面上與過去無大分別,但近觀則發覺中央開了一條新樓梯,穿過大樓內部,再貫通域多利監獄的A倉和B倉,直達後方的監獄廣場。此戶外空間是大館建築群另一個焦點,周邊除了有兩座新建築物外,還有最古老的D倉、保持最完整的E倉,以及曾經一度會被拆卸的F倉。F倉靠近域多利監獄出入口,古蹟辦在2004年有意把F倉剔出歷史建築名單之外,認為它在戰後重建,沒有保留價值,似為拆卸F倉開綠燈,以便騰出空間加建新的建築物,結果引發社會上一番爭論。樓高兩層的F倉,以紅磚築砌,樓梯設於外面。據馬會資料,它建於1930年代上半葉,最初用作印刷工場,後期樓上改作紡織和其他手作工場,讓囚犯在獄中工作。到了70年代,樓下改為犯人入冊和親友探監的地方,給不少人留下一個回憶。馬會接收大館後,最後決定保留F倉,只拆去旁邊的總務室,建了今天的賽馬會藝方。遊客進入F倉地下的還押室和會見室,都感到特別興奮,他們會模仿囚犯站在有高度標示的牆身拍照,又進入房間嘗試透過對講機與另一邊的「在囚人士」通話。但F倉樓上已看不見碌架床,女囚友在床板上所寫的感想文字也煙消雲散。該處建了一條天橋連接賽馬會藝方,打通成為展覽場地。樓下則重新布置,介紹當年監獄的入獄程序。
大館 f倉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舊中區警署在1864年落成,是香港第一所警察總部。舊中區警署與舊中央裁判司署,以及域多利監獄組成中區警署建築群,於1995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香港賽馬會於2007年4月,向政府提交了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的概念建議,並建議以捐贈形式承擔建築群的翻新工程及發展費用,及支付管理及維修保養費用與營運虧損。2008年7月,政府與馬會訂立伙伴合作關係推展項目,保育和活化古蹟。馬會曾預算耗資18億元活化整個建築群,擬加建一座「巨型竹棚」設計的藝術地標大廈,大樓內更會有瞭望台、表演廳、兩間戲院,及零售店等。不過,大樓被指喧賓奪主,及過份商業化,引來大量反對聲音,最終馬會亦放棄該計劃。至2010年10月,馬會公布中區警署建築群的修訂設計,包括兩座新建築物「奧卑利翼」及「亞畢諾翼」。建築工程則到2011年11月展開。中區警署建築群由「赫佐格和德默隆建築師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負責總體規劃及設計,該所建築師事務所過去曾設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鳥巢」北京國家體育場。項目的執行建築公司為本地建築師嚴迅奇領導的「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保育顧問則為建築師事務所Purcell。而據民主黨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峯透露,負責活化保育工程的是金門建築。
曾為港督府邸,前身為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1917),有圓頂小教堂,大樓外亦有曾安放聖像的壁龕。大樓亦曾是維多利亞地方法院(1965)及最高法院(1989)等。1989年大樓成為香港法定古蹟。1997年主權移交後,大樓成為終審法院,直至2015年9月搬至前立法會大樓。又名中央警署及大館,因應1850年代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引發的難民潮而建設;最早的建築為1864年營房大樓,原高3層,1905年再加建1層;大樓屬維多利亞式建築,揉合中西建築風格,於1995年成為法定古蹟。面向荷李活道的主樓建於1919年。正門寫著Hong Kong Police,並有G及R兩個紋飾,代表英皇喬治5世 (1910-1936年在位)。中央裁判司署建於1913年,於1995年成為法定古蹟;大樓的上部和下部分別由紅磚及花崗岩砌成,設有狹窄長門供法官出入;門頂寫著1914年落成年份,並有英國皇冠標誌。當時疑人要到法院應訊,警察會將其由地道押解往來裁判司署、警署及監獄。附近的亞畢諾道,曾是公開執行死刑的地方。域多利監獄又名中央監獄,是香港首個監獄,建於1841年。於二戰日治期間曾用作囚禁英軍及政治犯,1980年代改作接收越南船民及非法入境者。於1995年成為法定古蹟,2005年停止運作。域多利監獄為三層高、兩層高和單層式建築物各三幢所組成,於1841年落成,分為 A、B、C、D、E、F 倉。當中的 D 倉分有東翼和西翼,於1895年以新喬治亞式建築風格興建,另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興建 F 倉。整個監獄群大部份為紅磚屋,內部包括有單式、複式囚室及特別看守室,尚有醫院診所、廚房飯堂、洗衣工場、庭園操場、營房宿舍和行政大樓等。早期域多利監獄由印籍警察看守及巡邏,不定期有太平紳士前往視察及接受犯人的投訴。有記載指域多利監獄活像一個陰暗的古代地牢,三層樓內居下者為初犯;居中為在獄復犯者;居上則為女犯及罪應淹禁者。囚犯皆穿白衣,餐為各白飯一盂,鹽漬魚數尾;禁至三年者,則肉各一臠。至五十年代,黑暗的情況才逐步改善,舊監房陸續拆卸重建,新監房的光線較為充足,設施亦較完善。域多利監獄最初因拘捕大量海盜及土匪興建而滿額,為可容納更多囚犯曾改建和擴建。孫中山先生(1866年~1925年) 於1900年代在香港的革命地下活動至後期,曾一度在監獄拘留。傳聞港英政府當時收容了一些反清革命分子,再安排轉送外國,而國父孫中山據說亦在其中。另外,曾在香港組建越南共產黨的胡志明,於1931年亦在香港被港英政府逮捕,關押在域多利監獄,並等候押返越南的法國政府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