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爐渣的就是網軍? 不要那麼可笑好嗎?】
現在的社會,指著別人說三道四順便抹黑一把是很容易的事情。
前陣子因為遇到8/28在慈福里里民中心的陳立委來勘查,並結合街訪鄰居的說法,用在地人的立場跟角度講了講爐渣,以為是很冷門的事情根本沒人理呢!因為新聞都不報導。結果一覺醒來,這個粉絲團突然冒出一堆人,有支持關心的,當然,也有來出征的。
也不乏說我是網軍的,說我的文章風格、文筆跟以往不同所以寫的是業配謠言。
看到這個我還真想跟該位網軍(?)感謝一下,謝謝他那麼關注我的所有文章。XDD 這個粉絲團都幾年了,知道我寫文風格跟文筆的甚至政治傾向的人,沒有幾千也有幾百。所以一兩隻網軍汪汪叫,我倒是還沒太在乎,只是覺得網軍不用證據就能隨便抹別人蠻可笑的。
我大概從2004年開始使用PTT,現在可能不是很多人用PTT了吧,年輕的孩子們都玩狄卡、IG之類的。
PTT的八卦版,一位airjordan版友,從8/20開始,每天就發一篇爐渣相關的文章,他經常去找慈福里的里長,甚至還有錄影,每篇文章提出來的都有相關新聞、舉發人里長、照片等等作為文章架構的例證,結果被抹成網軍。
這說起來很可笑,airjordan版友發文每一篇附上的新聞資料、慈福里里長、照片等等都是有憑有據。
我倒想請問,指控airjordan版友是網軍的證據在哪裡?提出來不要讓人笑好嗎?連慈福里的里長都是網軍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逆?
前兩天看到airjordan版友截圖貼出真正在市長臉書互按讚互洗的網軍,害我在電腦螢幕前大笑,欸我說,網軍們不要那麼容易被抓到好嗎?一邊抹別人是網軍,一邊被抓到是網軍,真的黑人問號滿臉欸。
airjordan版友9/8的其中一篇文章提到麻豆千興不鏽鋼鐵的新聞,是我寄信給airjordan版友,請他也可以作為爐渣相關罰則的參考範例。
千興不鏽鋼鐵剛好就在官田回學甲經過麻豆必經的路上,就位在之前只要颱風豪雨就淹水的埤頭那邊,身為一個國高中在麻豆求學六年、經常在麻豆出入,婚後經常往來官田學甲路過千興的鄉民,千興鋼鐵的事情鄰近地區的人都知道,不只爐渣,還有漏油的事件。
人家千興鋼鐵的埋爐渣在台南市環保局說可以埋爐渣的「工業區」而非農地,也「才」埋了六萬噸,負責人就被地檢署起訴還建請法官從重量刑,順便要求千興提列4億多的清除費用在公司財報,另外罰款1500萬元也提列在公司財報,這個新聞都有,自己google少來裝瞎。
學甲爐渣王的爐渣埋農地五年前重罰6000,五年後重罰72000,對比那個千興在2019年被罰了千萬、億,甚至被起訴要求重判的,我還以為到了平行時空了呢。
可能是因為時空背景之術,所以才會差這麼多吧。
不過我是這樣想啦,我相信政府方動作這麼大,去市長FB留言爐渣的被封鎖,然後還有一批出來做一些宣傳圖抹關心爐渣的人是網軍、捧市長好棒棒,會這樣大費周章大動作然後被抓包,大概也是因為有被打到痛腳吧!?
所以真心希望airjordan版友跟李新進里長繼續追、繼續挖、繼續打下去!看看為什麼在台南平平埋爐渣,有的被重判六年(請自行google屏東映誠,「違法倒爐渣獲利3億 映誠負責人判刑6年2月」),有的被要求4億清除廢順便重罰1500萬(千興不銹鋼鐵),但是學甲爐渣王卻只要罰個6000跟72000。
我真心好奇啊!請繼續挖下去拜託。雖然我覺得這串粽子很大一串大概也挖不動,畢竟總統府發言人劈腿、逼墮胎、辦公桌嘿咻的事情比爐渣更重要,新聞都播發言人怎麼嘿咻卻不報爐渣。我替爐渣QQ
總之,學甲爐渣還是需要社會大眾的關注,不只學甲,各地方的汙染、不公義的事情,都需要大家的關注。
有些事情,我們以為離自己很遠,但其實也沒有那麼遠。
附上這篇在八卦板被版主m起來的文章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99489482.A.20D.html
#對不起這個粉專的朋友
#說不談了但是看著發展覺得實在太氣太嘔了所以忍不住砲了
#會用PTT的朋友請自己上八卦版去看airjordan的文章
#每篇文章都引述了很多新聞資料證人證據照片等等
#網軍不會閒到還去找里長訪問泡茶啦 = =
好 市 多 電腦螢幕ptt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出書札記之——推薦人怎麼敲
如果很久以前家裡請印刷廠自印的漫畫作品《呆呆兄弟》、武俠小說《武林怪胎錄》、啟蒙教材《讀冊識臺灣》不算進去,我由出版社出版的書,只有臺灣文學館的《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新編》、秀威的《取書包上學校: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究竟的《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和現在這本前衛出版的《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
不過前幾本書,出版社編輯倒沒問過我想不想找誰掛名推薦,畢竟《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新編》這種工具書找哪位教授推薦「這本夭壽好用」也怪怪的。《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編輯問過我想找誰寫推薦序,我列了四個PTT鄉民,其中有馬雅人、水精靈、神父三位為我寫了序,香港的鄭立老師則列為掛名推薦;而書封上其他掛名推薦者,都是編輯找的,也找得很好,編輯算得上神通廣大、人脈廣闊。
這次編輯《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時,編輯主動問我想找誰推薦,事實上以這本書的主題而言,推薦者應該是傅月庵、苦茶、紙上極樂、李志銘、果子離等藏書書話前輩,但是這次我想做個嘗試:
能不能把書話推廣到「同溫層」之外?
從《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出版之後,我一直在思考暢銷書的功過問題,以及如何用暢銷來發揮最大正向影響力。《藏書之家》除了獻給藏書界同好之外,我也希望能吸引非藏書界的讀者——就如同《梗》書吸引了眾多原本一輩子都不可能接觸歷史的讀者一樣,也彷彿是到八卦板發文面對或推或噓的鄉民褒貶之決心。
所以我向編輯建議:掛名推薦者,都找非藏書界的人試試看。
當然,還是找了兩位臺灣藏書界的大咖前輩來寫序文。其中有百城堂書店的林漢章阿叔,這位從以前就是都市傳奇的人物,近年完全隱居,晉升為都市傳說,很榮幸能請他述說他與家父的交誼經過。第二篇是舊香居舊書店的卡密,相識十餘年她終於有機會第一次為我作序,一股腦兒把往事傾瀉成文字。
掛名推薦者呢?我與編輯討論的結果,決定邀請我原本就在追蹤的楊斯棓醫師、漫畫家韋宗成,這兩位雖是我本來就追蹤的名人,但素不相識,非常感謝他們也願意推薦。馬雅國駐臺辦事處馬雅人、黑貓老師、焦糖 陳嘉行則是有聯絡過的朋友,三人剛好各代表PTT、臉書、演藝界三個圈。
還要找誰呢?我提出了一個編輯不禁皺眉(我隔著電腦螢幕想像)的人選:伍佰 Wu Bai。
會皺眉(再強調一次,這個皺眉是我想像中編輯的表情)絕對不是對人選有意見,而是因為:很難想像有誰能聯絡上酷酷的伍佰,更難想像伍佰會願意為誰的書掛名推薦!
結果,編輯真的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信過去。從同是嘉義同村開始拉關係,然後講伍佰歌詞中的臺語文學,伍佰在訪談中對臺灣文學與文化的關懷,都與這本書有種種契合度......最後,伍佰老師同意了!編輯收到回音時大概眼淚都快冒出來,感慨原來自己寫情書的技能點原來都移到寫邀推薦信上了。
最後一個推薦者終於確定,書腰也填滿了。以上就是出版一本書,怎麼敲推薦者的過程。
事實上還有許多我列出的推薦者,編輯放著未聯絡或沒聯絡上,就留著以後再聯繫吧。不過,ㄟ,編輯啊,我說那個雞排妹ili鄭家純呢?
-\-\
以下廣告
✦《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
博客來(平裝本)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6883
博客來(精裝本,紅版藏書票)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6885
讀冊(平裝本)
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854044
讀冊(精裝本,藍版藏書票)
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854045
首波販售【精裝典藏版】
✦8月24日各大網路書店開放預購,沒搶到會槌心肝
好讀推薦【平裝普及版】
✦9月1日各大書店陸續上架
【最新消息請持續鎖定前衛出版社、活水來冊房粉絲頁】
全臺巡迴新書發表會,三地開講,敬請期待
✦臺北9.1|https://lihi.cc/U2gjM
✦臺南9.15|https://lihi.cc/DB949
✦臺中10.20|https://lihi.cc/axipR
-\-\
講題:漫畫框外:談台灣的創作環境
時間:8/27(一) 15:00-18:00
地點:Mangasick(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4巷10弄2號B1)
講者:李亞倫總編輯、韓京岳總編輯、蘇微希理事長
主持:小弟本人
主辦:財團法人新台灣和平基金會
對象:漫畫創作者、有志於創作漫畫者
費用:NT$0(座位有限,建議事先報名)
活動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32900900249407/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07060725091396932087
講題:文化由來要啟蒙
內容:1921年10月17日在今日大稻埕靜修女中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如何扮演文化思想啟蒙的火車頭,帶領臺灣社會體驗各種現代思潮的洗禮,導致各式各樣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衝突,並影響了「臺灣人」的認同。
時間:9/8(六)13:30-15:00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主持人:陳建守(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創辦人)
發表人: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黃震南(臺灣文史作家、藏書家、臉書專頁「活水來冊房」 經營者)
活動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32638394110998/
報名方式:
https://goo.gl/forms/V794RyWqx0CI9bnC3
好 市 多 電腦螢幕ptt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現實會跟夢境靠攏,因為我們努力地做同一個夢,並且前進著】
文、圖/吳政達
我曾經做過各式各樣的夢,到現在我立志成為一名設計師。但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設計」頭銜,會是來自一個叫做《報導者》的新聞媒體。很多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都是我未曾想像過的,一些變數、波折,也是一些奇遇。
這個故事可能要從去年318學運說起。那個時候還沒有〈島嶼天光〉這首歌,桃園縣還未升格為直轄市,五都市長仍然是藍天綠地。人們還不知道自己所處的這個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會被一群學生公民佔領了長達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那個時候的我坐在學校圖書館的地下室自習區,日光燈的顏色很窒息,13吋電腦螢幕裡開了好幾個視窗:臉書上來自各個朋友的訊息、五、六個不同媒體的即時新聞、現場直播平台、PTT版...「他們衝進去了!」。記得那時本來是在準備作品集的,距離研究所的申請文件截稿日期僅剩短短一兩週,那個時候的我甚至不太會去思考「國家」這件事。
「做自己該做的,考上研究所,有機會出國唸書,將來是無論如何都要離開這裡的。」
後來《台大新聞E論壇》成立了,林飛帆、陳為廷、黃國昌等人成為了大部分大學生族群心目中的英雄、意見領袖,周遭瀰漫著一股焦慮不安、叛逆躁動的氛圍,但同時也有某種能量醞釀在每個人的自我反思中,蠢蠢欲動、蓄勢待發。我很意外,但幸運地,在幾個朋友的轉介之下與《台大新聞E論壇》第一次合作。
那時我還不懂什麼叫做數位專輯、新聞遊戲、資料互動圖表;講實在話,我不懂什麼是「新聞」,甚至連「文字」都陌生。離開家之後就沒有再接觸過電視,偶爾吃早餐時才會隨意地翻閱報紙,通常還是娛樂版。我也不訂(翻)閱購買雜誌、不看評論,不是為了必要的「學習」我根本不看書,閱讀樂趣是我完全無法體驗與感受的陌生領域。真要說媒體使用習慣,我恐怕是最糟的那群人之一。
此時在咖啡廳裡,面對談話時語氣堅定有力的這群同齡年輕人,感到慚愧的同時,我也第一次萌生了想要為共存於這個社會裡、共享同樣歷史文化的其他人們,做些我力所能及的小事的念頭。於是我讀完了一篇篇他們所寫的報導,努力的完成了與E論壇的第一次合作「繫上歷史記憶的黃絲帶──林義雄數位專輯」,接著又一起完成了村里長專題、五都市長選舉專題......。我的態度好像有些不同了,對於新聞,對於閱讀。
從沒有想過設計可以被這樣應用。在接觸「新媒體新聞」、被這些走得很前面的記者、工程師們強迫餵食各種線上數位互動專輯、新聞遊戲、資料動態視覺化案例之前,我只是享受於轉化一些小情小愛的感性能量到平面視覺上,做些小包裝、海報、DM和貼紙,或是簡單的臉書封面照片。我沒有想過在技術後援之下,設計能夠出現這麼多變化和可能,更沒有想過,這會是一股社會實踐的巨大力量。「創造出最有美感與效果的溝通方式」是設計思維,也是某種使命。而在這幾次的合作之下我有了更多的工具,以及更遠的目標。
又再後來,《台大新聞E論壇》改名《新聞E論壇》,透過募資出版了一本關於學運的書、辦了一些講座、試著獨立運作了一段短暫時間後,因為某些現實因素決定暫時停擺。學運領袖們紛紛被起訴,各種社會問題仍然存在,人們還是上街、還是高舉著布條、灑著眼淚對著政府咆哮。不公不義的事情仍然天天發生,貧富差距、社會歧視、媒體亂象、國際壓力......,這個小島跟島上人民的生活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改變。
同時,我周遭朋友們因為受不了超時工作、低劣待遇辭掉了第一份工作;有人在簡陋的台上宣布解散長達六年的獨立樂團,收起斷了弦的琴;有人放棄研究所學歷進入軍中,準備退伍後返鄉啃老。我自己也在夢裡掙扎,有時候甚至會像電影《盜夢偵探》裡的粉川刑警一樣疑惑「我真的清醒嗎?還是全世界都只是在做夢?」
就在這個時候我認識了榮幸大哥這個人,在另一個咖啡廳裡。他談著要建立一個新媒體,那時還未確定名稱,不知道它接下來會擁有一個直白地可愛的名字。榮幸大哥滔滔不絕地說著理想中的運作模式、報導內容、初衷理念,他炯炯有神的眼睛一次又一次的掃過我和另外幾個因為E論壇而認識的朋友(其中有兩位在後來也早我一步加入了報導者的行列),沒有任何退縮跟遲疑。那時我心想:「應該跟我無關吧,我不懂新聞。」
我甚至質疑起了這番談話「真的要繼續這樣做夢嗎?」
然而,下一次再見到榮幸大哥又是幾個月後的事了,在那之前他們已經胸有成足的帶著魄力與滿腔熱血跟所有人打了招呼,在九一記者節,他們高聲疾呼著他們的夢,以及他們的名字:《報導者》。我又再一次意外地、何其榮幸地加入了這個地方。這裡的每個人講話時,都跟當初咖啡廳裡的那個榮幸大哥有著同樣眼神。我或許不懂媒體、不懂產業,但我深深地了解到,當報導者們在論及自己的夢想時,便已經做好了踏上逐夢道路的準備。
也是到後來我才慢慢瞭解,原來在國外的新媒體新聞部門中,除了記者、工程技術之外,設計是必須要能與之抗衡的第三部門。在眾多資深前輩面前,這對我既是沈重的壓力,卻也激發了強烈的自我期許。我要趕上他們的腳步,加入設計的觀點幫助他們找出最好的溝通途徑,去訴說他們想說的故事。這已經不僅止於插畫、排版、美編、使用者介面......,卻是設計價值的真正所在。
在經歷這些未知與奇遇之後,我心想,也許夢是會傳染的。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大家會染上一樣的夢。也許那不是一件壞事。那個時候現實會跟夢境靠攏,因為我們都在努力地做同一個夢,並且前進著。一旦這樣想,所有的過程都令人心安且美好。
#報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