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也能拍成紀錄片嗎?還可以得奧斯卡?
今天就是要來介紹這樣的影片:2019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月事革命》。
月經在印度仍是個禁忌且污名化的存在,經血被認定是不祥不潔之物,月經來時不能進寺廟參拜、要被隔離、課堂上當然更不可能教授月經的知識。在片中的小鎮Hapur,女性甚至無法獲得充足的衛生用品以至於經期來時根本無法出門,喪失了教育機會。
來自聯合國女性地位委員會的英文教師看見了這個需求,募資購買了一台縫紉機,讓當地婦女可以自製衛生棉,滿足生理需求,其中一位女生也靠著販賣衛生棉賺取到進修的學費。短短的影片深刻傳遞出印度女性的日常困境與無奈,但也看見她們努力翻轉命運的力量。雖然印度離我們很遙遠,社會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但看完仍有不少感觸。
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導演在片頭詢學問印度男性什麼是月經,大部分的人只能勉強擠出一句:「啊!那是一種只有女人會生的病」。
他們不知所措的表情有點好笑,也勾起我的好奇心,因此詢問幾個非醫療圈的男性友人:「月經是什麼?意義又在哪?」
結果,有人搶答「我知道月經是紅色的,不是藍色」、「月經就是一團血」;也有人說月經來表示小女生可以懷孕,根據月經可以算安全期,但是沒來就要小心是中獎了。聽到這,我忍不住搖頭想輕浮地回一句:「去年底算安全期,這個週末剛好可過父親節」。對比印度,台灣男性對月經的了解好像也只有好一點。
我也注意到他們也不約而同表示,伴侶月經來、情緒差要特別小心不要踩雷,凡事多忍耐。這種說法乍聽體貼,不過倘若過度延伸就成了「她會暴躁一定是大姨媽來」、「妳不要那麼兇,是月經快來了喔!」彷彿女人所有的憤怒情緒都是因「紅的來」,而背後生氣的事件常常就這樣被忽視、被否定。甚至我也有朋友因此怕被貼上月經來鬧脾氣標籤,對各種不滿只能隱忍不敢發聲。
因此我也詢問我先生,難道我月經來脾氣會不好?這樣貼女生標籤對嗎?他只有冷回說:「身體不舒服情緒當然不好,扯東扯西何必。真不舒服就吃藥休息。況且妳每天都在憤世忌俗,不關妳的事妳也生氣並沒有週期性,我又不是住海邊,不要理就好。」
聽完他的回答,我只有翻了一個白眼默認。但仔細想想,確實經痛和爆血會讓我容易被激怒,但這不表示我生氣的理由毫無根據。反過來,過去我就常利用這個情緒敏感時刻吃顆止痛藥,躺在床上休息放空,什麼事都不要管。倒也算是苦中作樂的一種吧!
回頭看台灣,雖然我們醫療資源充足,藥局隨手可買止痛藥、九成以上的我們也有能力負擔各種生理用品,從棉條、護墊到月亮杯、月經褲。而這陣子疫情風暴下,也有NGO(小紅帽)團體提供弱勢族群免費的衛生用品。但以保護為名,月經仍帶給我們很多限制。月經來不能拿香、不能去看鹽水蜂炮不然會被炸、不能吃藥以免會越來越痛、不能運動不然子宮會下垂......這也難怪其中一個男性友人回答完月經是什麼,毫不猶豫的告訴我「下輩子我才不要當女生,既要應付月經,又要被一堆莫名其妙的框框限制!」
「恩,你答對了,所以我才寫了無框身體啊!」
當然我也不會過度樂觀,認定所有人看了「無框身體」後就此扭轉所有月經迷思,放心自在地和身體相處。對照今日印度,也不可能因為一座奧斯卡就翻轉了女性的地位。因為觀念的更新本就是細水長流,進步的過程中還需得討價還價,但不做點什麼,改變就永遠不會發生。
最後我要分享來自奧運場上,暖心安慰小戴且致力於性別平權、消除月經歧視的印度羽球國手辛度說的一句話:「切記別讓月經這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成為妳夢想的絆腳石。」
月經不是病,經期來的時候妳還是妳自己,做什麼都可以。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館長成吉思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加入頻道會員享有徽章和特殊貼圖符號以及非公開影片 FB搜尋 - 飆捍 按讚搶先看 獲取最新消息 惡名昭彰 全新官網 - https://www.notorious-npng.com/ 飆捍粉絲團 - https://goo.gl/urXSnz 成吉思汗粉絲團 - http://t.cn/EqUJv...
婦女 ngo 在 櫃子小姐愛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市集💕
三級警戒延到7/26….今天看到這些市集的照片,突然想念起逛市集的日子了..
櫃子很喜歡市集的熱鬧跟多元。
前幾個月朋友咖啡店要辦市集,一直都是採「體驗式教學」,帶著兒子成長的櫃子,問朋友能不能留一個攤位給櫃子帶兒子一起去擺攤。
他說不行不行,「櫃子小姐太商業化了。」
很可惜,櫃子沒有爭取到機會帶著孩子去體驗市集人生。
看了一下朋友選擇的攤商,櫃子很開心終於能夠見到帶著畫筆就出發旅行的柔安,臉友很久了一直沒有機會見面。
哇哇還有櫃子最愛的摩洛哥商品,忍不住私訊YL問她能不能讓我上架他的商品,他說好啊,櫃子也沒讓他失望,推薦了不少好物給環球代購團的朋友們!這就是三贏的狀態👍
因為那天攤位很多,櫃子不敢約太多朋友去,怕擠不進去,只約了按「有興趣」參加這個活動的朋友,這樣一來,跟櫃子一樣愛旅行的朋友就能在那見面聊聊。
那天朋友店裡門庭若市,真的好熱鬧,櫃子帶了家人去捧場,點了飲料讓婆婆跟先生在店裡面休息一下。
櫻花牌熱水器朋友CF特別請朋友留一塊🍋檸檬起司蛋糕給櫃子,真的好好吃!
但是朋友忘記幫我撒🍋檸檬皮,不然一定更棒!(現在男生真的都比女生會做甜點會做菜!!)
那天在市集櫃子終於見到柔安,認識了才女Gina!
也跟摩洛哥的YL,跟印度尤聊了一下,他真的是很親切!
當中還有對敘利亞婦女貢獻心力,NGO 創辦人Summer,她真的很有愛心!
之後在其他市集遇見了南非好物的闆娘,跟她買了一個超美的電腦包,每次看到這個包就好開心❤️
短短一個多小時的停留,離開時,柔安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說很開心見到我,我對她說我真希望有你一半的勇氣!
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旅人市集,旅人的交流多過於商業的交易,朋友體諒活動主辦人的辛苦,一毛錢都沒收,免費提供場地給她辦了這個印度/尼泊爾等的異國市集!
最近跟摩洛哥的YL聊天,原來她也是櫃子的大學小學妹,兒子今年也即將成為櫃子的小學弟,而且是跟YL同一個系所!!
我們約好疫情過後跟她見面,她熱情的說要給兒子一些系上選課的建議!
世界真的很小,謝謝朋友,謝謝主辦市集朋友的朋友(好饒舌哈哈,朋友說她是印度小姐我忘記她的名字金拍謝😅)
在這個市集,櫃子遇見許多美好!
希望疫情之後還有這麼棒的市集可以逛!
那天忙著聊天沒有拍到現場市集的照片,用這些加德滿都的市集照片代替一下❤️
婦女 ngo 在 桃園青創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婦女社區工作就業創業培力班培力課程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邀請目前已在社區成功創業的社區經理人分享經驗
邀請您一起從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發想成為志業的可能👏
招募對象👉
想要在社區創業,改變一些生活或社區現況的女性參與。
課程主題
📍婦女與社區、社群的融合
📍創意發想與經濟模式建立
📍就業與創業行動方案擬定與撰寫諮詢輔導
⏰時間:7/31(六)、8/1(日)、8/14(六)、8/15(日) 09:30-16:30
🏠地點:臺北NGO會館(臺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8號,近北捷善導寺站2號出口)
報名網頁:https://reurl.cc/kZrAqL
一律採線上報名,即日起開放報名至7月5日截止(額滿為止)
婦女 ngo 在 館長成吉思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加入頻道會員享有徽章和特殊貼圖符號以及非公開影片
FB搜尋 - 飆捍 按讚搶先看 獲取最新消息
惡名昭彰 全新官網 - https://www.notorious-npng.com/
飆捍粉絲團 - https://goo.gl/urXSnz
成吉思汗粉絲團 - http://t.cn/EqUJvNn
IP乳清連結 - https://www.infinitepowershop.com/
---
主持人 : 陳之漢
來賓 : 洪慈庸
製作人 : 小宇
導播 : 宇製播
攝影/燈光/收音/音控: 善云、10、大宇
封面美術 : 厭世左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o3NPx2o4M0/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BmUJU2ZzoaOa6c8avqeSHiaHfrw)
婦女 ngo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任何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手持解剖刀,在螢光顯微鏡下解析細胞的生命奧祕。某日,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玩人」。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住民生態智慧,而常回到母親的故鄉 —花蓮,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尋常的美景;更恣意揮灑畫布,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
對於外婆的依戀.對於光影的迷戀
温宛菁,台北人,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記憶中,艷陽下,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外婆過世後,院子裡的草木就成為一種對人的追憶,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虛和實之間搖曳,彷彿是外婆的一生,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中的彈性。
外婆是道地的傳統客家婦女,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大半輩子就這麼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宛菁印象中的外婆慈祥婉約,寡言多能,喜歡蒔花養草;外婆和外公好像比賽似的在前後院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時常跟著任教職的母親回鳳林的宛菁,在那兒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就連小時候得了腸病毒,也是回到這個小鎮上休養。於是在這幢日式宅院綿生的記憶裡,外公的蘭花、外婆的海棠花,孕育出宛菁的第一件與第二件感人的作品。
不引人注目但保有獨特的美感與生命歷程
在油畫作品中,藝術家想要表現的不是壯麗遼闊的東部風景,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小片光影。記憶中的花蓮生活,是從吃完中餐開始,趁著外公睡午覺的當兒,鄰家玩伴會聚集在蘭花架下玩沙泥。宛菁卻愛一個人踩著腳踏車,跑出小鎮亂晃,有時來到中央山脈山腳下,蹲在一棵棵不同姿態的大樹底下觀察光影,享受著光影交織的虛實心境。
藉由對於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她說:「庭院裡牆頭上的那一株海棠花隨風飄逸,很像外婆的人生,不名貴不顯眼,但卻堅忍不拔,我的畫作中那種寧靜其實是在訴說外婆給我的安心感。」十二年前外婆過世時,宛菁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支柱;直到如今,每次回到日式老宅院中,就彷若看見那位安靜的坐在屋子裡,將世界隔絕在外,專注踩踏著縫紉機的外婆。對於宛菁來說,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光影。
從理性科學到感性美學
溫宛菁從小就喜歡塗鴉,小學到高中,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但由於家族親人的期待而念了第三類組。從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到台大研究所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再到中央研究院的基礎醫學研究,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總是讓她非常忙碌,幾乎鎮日窩在實驗室裡埋首做研究。直到幾年前的某個假日,媽媽請她陪著一位學生去「拉丁區畫室」學畫,沒想到啟動了她學習油畫的興趣,因此而遇見了油畫啟蒙老師—沈辯。相距這件事之前,宛菁最後一次拿畫筆是在大學時的國畫社揮毫,無疑的,油畫媒材對她而言是全新的接觸。只要周末得空,她就會趕到畫室習畫。沈老師指導的不只是繪畫創作上的技巧,還有對於美的感受和認知,還常下書單讓宛菁多方面接觸藝術領域。拿起油畫筆的那一刻,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影—日式宅院、外婆的身影油然而生,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畫出了記憶中的依戀。第一件作品「外婆的海棠花」讓她在畫中揣摩了許久許久,終至感動到落淚;第二件作品「外公的蘭花」也是她在忙碌的實驗室生活之暇緩慢地完成的。
30歲那年的低潮與轉機
實驗工作有段時間非常忙碌,以至於很久沒去畫室習畫。某天,沈老師捎來一個令宛菁驚喜的消息,沒料到擱置在老師家的畫作居然被某位畫廊經紀人欣賞,並問是否有意願辦個展。温宛菁和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只是一笑置之,但時隔半年後,因為夜以繼日的實驗工作和心理的壓力,讓宛菁的身體不堪負荷而造成胃出血,正好此時也被教授告知在中研院努力多時的實驗失敗。頓時,宛菁的心情跌入幽谷,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順遂的走這條喜歡的路,沒想到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人生的低潮讓宛菁有些喪志失意,此刻半年前的一笑置之湧上心頭,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讓30歲的自己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於是便規劃了自己嶄新的人生方向——先畫出心中的感動吧!
與東部的機緣,被踢離原本的軌道
在研究所灰心喪志的那段時日,宛菁心中的鬱卒難解,於是常跑去她最熟悉的東部海邊沉潛,蒙受燦爛陽光的撫慰。沒想到因此慢慢地與東部的原住民部落有了連結,而開始認識了令她著迷的原民文化,起初是受人之託寫了東部的部落故事,後來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討論而變成義務志工。有一段日子,白天她在中研院趕實驗,晚上則是趕去參加「東部議題」校園巡迴的分享講座;而在NGO組織裡認識的老師也邀請她一起做宜花東的能源研究。諸多的機緣讓溫宛菁被踢離原本的軌道,嘗試了許多新的可能性;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生物醫學研究,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展覽,將這些年對於東部的光影、親情的追憶呈現出來,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文:金車文藝中心)
温宛菁簡歷:
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用螢光顯微鏡試圖解析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奧祕。某日,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玩人」。
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民生態智慧,常在東部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身邊的尋常之美,而恣意揮灑在畫布上。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與一起生活的人分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RuvdbPa1S0/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TfersieQFOZl8hytMd3dhnCja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