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停止壓力,但可以控制壓力對我們的影響。
活用FREEDOM模型與SOS法則。以科學的方式管理壓力,改變大腦對壓力的反應方式,讓保護生命的「生存腦」與理性思考的「學習腦」成功合作,與壓力共生,完成想追求的目標。
❇️SOS技巧
是藉由專注自身最重視的事來管理壓力,有點類似於你努力專心一致把某件事情做好。在專注的過程中,一定需要選擇一件事來集中注意力,同時避免自己分心。運用SOS進入專注狀態的特殊之處在於,你選擇關注的單一目標必須是此時此刻在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專注於自己目前最重視的事物,能夠有效緩和壓力反應。當我們認為或覺得自己必須解決問題,就會產生壓力。執行SOS,等於向大腦警鈴確保你有能力清晰思考、專心執行手中的任務,並且準備好面對任何挑戰。
1️⃣步驟一:跳脫現狀(Step back)
跳脫現狀指的是重新投入當下,也就是關注周遭環境以及大腦與身體的情況。跳脫現狀的第一步,是要重新連結大腦思考中樞與大腦警鈴之間的溝通管道。
以下這些常見方法有助於跳脫現狀:
·清空大腦中的一切想法(就像把黑板擦乾淨一樣)
‧放慢心理和生理活動的步調
‧閉上雙眼,專心聆聽
‧欣賞美的事物
‧從一數到十
‧刻意深呼吸三次
2️⃣步驟二:重新定位(Orient)
重新定位指的是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單一想法上。這個想法可以是影像、感官體驗、情緒、價值觀或目標,只要是此刻在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即可。專注於單一想法可以啟動思考中樞,也就是大腦的額葉,進而緩和大腦警鈴。
重新定位的常見範例包括:
‧ 家長享受地看著孩子玩耍
‧ 畫家專注於畫筆的觸感
‧ 高爾夫球選手一心想著下一次揮桿
‧ 領導者暫停手邊的工作,感謝自己的團隊
‧ 教師重新閱讀學生充滿說服力的作文
‧ 用餐的人仔細品嚐美味食物
‧ 歌手專心感受唱歌時的喜悅
‧ 機長在降落時想像安全落地的畫面
‧ 你想著最喜歡的地點或對象
你為自己重新定位的目標必須非常明確,而且必須和你人生中美好且安全的事物有關。在重新定位的過程中,你並沒有要試圖修正或解決任何問題,只是單純欣賞你人生中擁有的美好,並且從中感受到意義和自信。
3️⃣步驟三:自我檢查(Self-check)
自我檢查指的是用一到十來衡量你目前的壓力和自我控制指數。
你可以運用以下兩種簡單而實用的量表:
✅壓力指數(1-10分):
1-4分為處於毫無壓力的最佳狀態;5-7分為確實有壓力但可控制;8-10分為最難以承受的壓力。
壓力沒有好壞之分,單純只是身體和大腦為了協助你維持安全而產生的生理反應。就算「十」是你有史以來感受過最高的壓力,偏高的壓力指數也不是什麼你無法應付的危機,只是大腦認知到你正面臨嚴峻的處境。你只需要做足準備來應對挑戰就行了。
若你的壓力指數落在「一」或「二」,就像經過一夜好眠、充分休息後醒來的狀態,你會感覺到心平氣和、愉悅活力、煥然一新。
✅自我控制指數(1-10分):
1-4分為控制程度偏低、未經思考就反應;5-7分為部分程度的自我控制、嘗試先思考再反應;8-10分為高度自我控制、非常清晰地思考。
自我控制就是清晰思考的能力,高達「九」或「十」的自我控制表示思緒極為清晰,沒有因為任何源自大腦警鈴的擔憂、憤怒、恐懼或懷疑情緒而分心。「一」則表示你感到困惑,感受到壓力,或發現自己在面臨壓力時會不經思考就做出反應。
評估自己的壓力和自我控制指數,有助於啟動大腦的思考和記憶中樞,而不只是依照警鈴的指揮產生反應。如果「跳脫現狀」和「重新定位」仍無法緩解壓力,檢查自己的壓力和自我控制指數可以喚醒大腦的思考和記憶中樞,接著啟動清晰思考的流程。
-------
🤓真正有效的壓力管理不只是放鬆,而是明確感受到自己握有掌控權。
疫情期間難免有壓力,在家工作和學習需要發展出新的適應模式,上述方法說明頗為簡單易用,摘文和大家分享。
以上文字摘錄自《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科學鍛鍊大腦最佳狀態,高壓下保持清晰思維》
作者: 朱利安.福特, 喬恩.沃特曼
了解更多👉🏻https://bit.ly/2TuzyEc
#哇賽心理學 和 日出出版 Sunrise Press 合作舉辦留言抽電子書活動。請在貼文下方分享你覺得有自我控制感的時刻,或是「 #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我們將在6/4抽出幸運粉絲獲得讀墨電子書,並在限動中公告喔。
學生適應量表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舒緩壓力、放鬆心情、促進身心平衡的<芳香療法>,帶大家一起了解精油的益處!!~
【助人者自我觀照-芳香療癒】
講師:中華民國婦女會秘書長 施麗卿
現在越來越多人使用芳香療法(下稱芳療)來舒緩壓力,根據研究顯示,嗅吸精油可以幫助放鬆心情、促進身心平衡。
然而,什麼是精油?精油是從植物的花、葉、莖、根或果實中提煉萃取的揮發性芳香物質(下稱精油),所以並不是所有植物都能萃取提煉成精油;草本精油的特質其味道會隨氣候、水氣、溫度等在種植及採收時間皆有差異,萃取後再經時間、存放方式的不同,香氣前、中、後調亦會產生自然變化。
購買時要特別注意市面上某些香氛商品,若香氣能夠維持許久、甚至穩定而沒有變化,就要注意有可能是非草本提煉之精油,而是否為化學人工合成香精(下稱香精)。
總結來說,精油&香精的基本差別:精油的香氣及芳香分子對人體的身心是有照護的作用,反之,香精的氣味對於人體不但沒有療癒反而會對人體造成損害,這是為什麼今天麗卿一開始就要花時間與大家先分享【精油與香精的不同】及該如何簡易辨識,更是希望大家能正視這個重要性及正確性。
精油為何能幫助我們自我觀照呢?芳療在台灣雖不被列入正統醫療,但在歐美是被認可的輔助醫療,可以協助我們緩解壓力和情緒。當我們面臨最親愛的家人及朋友需要被長期照護的情況下,照顧者的身心其實感受及實質上的疲累,此時正是需要運用芳療照護身心。
現在我們簡單來了解嗅覺如何影響大腦?嗅覺為何可以滿足身體心靈層面的需求,因為精油具有芳香分子,當我們鼻子嗅吸香氣後進入鼻腔,透過嗅覺神經到達大腦邊緣系統,系統裏的杏仁核掌管了人類喜怒哀樂的情緒;海馬迴掌管了短期和長期記憶,而下視丘及腦下垂體都與人體內分泌息息相關,嗅神經可以影響這些區域,而讓人類透過氣味出現各種的反應及感受。
平日簡單使用的方式如下:
一、擴香儀&水養機,將未經基底油稀釋過之精油,滴入擴香器,透過擴香儀低分子霧化擴散或水養機以溫熱水稀釋過後,即能直接嗅到令人舒適及健康的香氣。
二、將1-2滴精油加入按摩油或乳霜內,用雙手搓熱後移置鼻腔,慢慢鼻子吸入嘴巴吐出。
芳療對人體的作用有三:1.心理、2.生理、3.觸覺刺激。
在心理面,精油可以幫助達到安定情緒及自律神經;在生理面,有助於提高免疫、促進血循、舒緩肌肉緊繃等,於此同時也間接刺激了腦部。日常的使用方式,可以運用薰香,將精油滴入水氧機、擴香石、擴香儀等工具(使用工具不建議選擇較黏稠的精油);進階的使用方式,也是最推薦的是通過按摩達到深度吸收,身體可以使用基底油稀釋3~5%濃度的按摩油,臉部只能使用0.5~1%的濃度為佳;因臉部的角質較薄,因此濃度不宜太高不然會因為刺激反而傷害到皮膚。
此外,純露也是一種選擇:純露富蘊含多種親水性芳香分子,不用考量濃度,可以直接用於皮膚上,並能夠酌量加入飲品內,添加香氣並改善心情,甚而調理體質,純露一天建議不超過30ml,如果患有慢性病或腎臟肝臟機能較弱者,請先諮詢專業芳療師後再使用。
另一隨身使用法:根據研究顯示每周一次運用嗅吸法按摩法,配合配戴精油項鍊,實驗十週,前後測量發現芳香課程有助於睡眠品質與情緒壓力之改善。另外,某研究找了7位具有睡眠品質與情緒壓力困擾的『已婚中年婦女』進行測試,量表總分均達到顯著下降,參與者多數均從中、重度情緒壓力困擾者轉為身心適應狀況良好者。另外,亦有研究招募『創傷病人之親屬』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5人,實驗組使用5%佛手柑按摩油幫患者簡易按摩,一天兩次各五分鐘,連續三天後使用HADS量表,發現使用芳香療法之實驗組的焦慮和憂鬱程度皆有大幅度的降低。再者,RJBA的學生針對『護理人員』進行兩周壓力研究,使用真正薰衣草、佛手柑、依蘭(混合2支精油以上即為複方),搭配薰香和簡易按摩,實驗結果發現能夠降低護理人員原本的緊繃壓力和情緒改善,也表示複方的使用精油效果更佳。
最後,與大家分享,芳軒為了支持用愛特調,團隊特別配出【愛的輕油霜】,特質與對人體的益處如下:
「薰衣草」有溫暖、安撫焦慮及助眠的效果。
「佛手柑」具有清爽果香,可以達到放鬆、平靜的效果。
「完全依蘭」,是花香調,具有鎮靜、緩解緊張的功效。
「岩蘭草」也十分有趣,它可以安穩氣場,沉靜內心,對於心情的平復是一大助益。
各位可以嘗試運用芳香療癒的方式來改善照護自己及身邊家人的身心靈健康。
#紫丁香109年度婦女培力課程「後疫時代-助人亦自助」
#芳香療癒
精油自我照顧按摩:
https://youtu.be/dpUU7bJL14s
精油自我淋巴按摩:
https://youtu.be/Qyw96s_ytME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s://new.lilac.org.tw/
學生適應量表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旅遊醫學】~ 帶小孩去爬山
最近門診來做登山前評估的人數有變多的趨勢,在疫情延燒的情況下,跑去人少一點的山上,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山屋中的社交距離以及山上的共餐文化,又是另一個可以討論的議題了。
快點拉回正題,今天要談的是昨天看到PTT上的文章:
[寶寶] 帶女兒去爬玉山(3Y1M)
連結:https://bit.ly/3eC1j3F
(因為原PO已經刪文,不知道這個備份可以活多久?)
內容主要是帶著3歲多的小孩去玉山,凌晨一點從台北出發,直奔塔塔加登山口;在前往排雲的路上,還遇上大雨以及童鞋滑落步道邊坡的突發事件;最後以在排雲中,聽著雨聲伴雷聲,回望熟睡微笑的妻女,想著這玉山主峰該不該上去,為文章的結尾。
---------- 以下進入討論的環節 -----------
〖論文回顧〗
1. 兒童高山症,在快速上升高度時的比例:
原PO一天從台北 (平均海拔8公尺) 直上排雲山莊 (海拔3402公尺),大約一天就上升了3400公尺的高度。
平常的高山症研究,不太敢這樣設計,主要是怕受試者有嚴重的健康風險。大多都會安排高度適應日,舉例來說:如果是爬玉山,那可以考慮在東埔山莊睡一晚;如果是合歡群峰,那可以考慮睡清境。
主要找到符合的研究有下面兩篇,都是在智利的研究:
※ 這兩個研究的區域,是在「瓊加拉湖」 (Lake Chungará, 海拔4400m),毗鄰智利與玻利維亞接壤的邊境;因為開車就可以到,所以常常有父母就開車帶著孩子上去,一般會在附近的城鎮「普特雷」 (Putre, 海拔3500m) 待上一晚。這樣一天上升的海拔高度,也落在3500公尺左右。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fter Rapid Ascent to 3500 m (Putre, Chile)
https://doi.org/10.1580/06-WEME-BR-084.1
共16名3~5歲的小孩 (9男7女),完全無高海拔暴露經驗,在24小時內,被爸媽 (27~36歲) 帶著,從Arica (0 m)上升至Putre (3500 m)。
結果就是:
A. 92%的小孩出現急性高山病 (AMS)
B. 較低的血氧 & 較快的心跳
C. 父母對高度的適應較好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 Tourists with Children at Lake Chungará (4400 m) in Northern Chile
https://doi.org/10.1580/1080-6032(2002)013[0031:AMSITW]2.0.CO;2
共31位受試者,在近3-4個月無高海拔暴露史;分為三組{6名小孩;6個月-4歲大}、{10名青少年;13-18歲大}、{15名成大;21-44歲}。
早上7點從Arica (0 m)出發,早上10點30分到達Putre (3500 m),在當地住一晚,隔天早上8點30分,出發前往Lake Chungará (4400 m)。分別評估高山症量表及血氧濃度。
結果就是:
A. 在Putre,急性高山症發生率 (小孩100%;青少年50%;成人27%)
B. 在Putre / Lake Chungará 的血氧濃度
小孩:74.8% ± 5.2%;65.3% ± 1.3%
青少年:82.2% ± 3.2%;78.6% ± 2.5%
成人:83.9% ± 3.3%;79.7% ± 5.5%
C. 小孩的高度適應較差,易產生急性高山病,血氧也會掉得比較低。
2. 本土研究:
主要就是台灣的團隊在玉山的研究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in children trekking on Jade Mountain, Taiwan.
https://doi.org/10.1093/jtm/tav008
受測者共96名,年齡分布於11-12歲,近期內無高海拔暴露經驗,分為四個梯次,從塔塔加登山口,分三天登頂玉山。
結果就是:
A. 59%的受試者出現急性高山病 (成人約36%)
B. 頭痛為最常見的症狀
C. 近7天內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的受測者,較易出現高山症
〖個人意見〗
上面是很學術的論文回顧,可以看到小孩就是比較容易出現高山症;而且上升速度越快,風險就越高。
下面就是我自己的碎碎念了...
1. 登山前永遠要想著能不能安全撤退
原PO文中的最後一段
「我們耗盡身心,若不輕咬舌頭,一秒就能失去意識,坐下就不想再走,只剩意志力支撐著。走過後面陡坡的3KM,我們聽見人聲,看見排雲山莊…。
在眾多山友的稱讚下,我放下女兒,發現肩膀腫痛不堪,雙腳更是寸步難移」
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小朋友出現嚴重高山症的狀況,父母已經體力耗盡了,還能帶著小孩緊急下撤到登山口嗎?(不要以為反正排雲的人那麼多,總是有人可以幫我的吧?)
山一直都在,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上山需要勇氣,撤退需要智慧」,不是一直往上衝就好。
2. 高度適應要做好
一天從台北直上排雲,雖然很省時間,對不易請假的族群來說,是個沒辦法抗拒的誘因;但因為有帶小孩,他們高度適應就是會比較差。多花一個晚上,在東埔山莊休息一下,風險會低一些。
甚至在登玉山前的一兩個月,就先安排合歡山區的高海拔暴露,睡一晚松雪樓 (如果有嚴重高山症,還可以很方便地開車下撤);這也可以減少風險。
3. 小朋友有沒有說不的權利
原PO文章中有提及,一直等到小朋友3歲,比較能表達自己身體的症狀,才帶上玉山;但真的能那麼有把握嗎?
之前也協助過玉山的那個研究,其實連12歲的小六學生,在面對急性高山病時,都不太能很完整的表達了,有時就是躲在睡袋裡頭痛欲裂或是晚餐時食欲下降。有時就會被自己解釋成,就爬山太累了、吹到風不舒服等等。
更何況是小小孩,他們常以一些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身體不適,父母真的能及時發現並做處置嗎?
如果不行,那我覺得這樣的行程安排,說成兒虐也不為過!
〖結語〗
雖然小小孩不建議使用藥物來預防高山症,在打算帶他們上山前,還是建議可以向你的家庭醫師諮詢相關的預防策略及行程安排。
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上山,平平安安下山⋯⋯
※ 附註:相片攝於頂山-石梯嶺步道
之前帶2歲及4歲的小朋友從風櫃嘴走到石梯嶺看牛,一個斷斷續續走了3公里、一個走6公里到大草皮就沒力;我已經覺得很強了,反正走不動就老爸背著,還算輕鬆寫意,來回13公里,落差也不大。
實在是不敢想像在高海拔的地方,背著小孩走那麼長距離&高度落差 (塔塔加--排雲山莊:8.5公里,海拔上升842公尺);有看到PO文,至少表示他們有安全下山,只是真的希望下次可以多做些準備再上山。
#高山症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