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俗傳奇(六十七)
鄭氏王朝的內鬥,加速著朝政的衰微,這使海峽的對岸,大清帝國決定要趁機會消減鄭氏王朝。
滿清的征服台灣計劃,小心秘密的進行著,指派福建、浙江的總督姚啟聖擔任整個計劃的總指揮官,鄭氏的叛將施琅被封為水師提督,從事跨海攻打台灣的作戰準備,一切都在快馬加鞭之下進行。
彼岸唐山軍隊的調動,軍艦不斷出入金門、廈門一帶的海面,這一切已經明白表示滿清即將要攻打台灣了! 鄭氏的軍隊已經接到情報,知道滿清要來進攻,即時嚴加戒備,軍務大臣劉國軒親身坐鎮在澎湖,準備要與滿清決一死戰,當時守衛澎湖群島的軍隊因為待遇差,士氣十分低落,並且向台灣一直催促補給,不滿的情緒很重,劉國軒一再安慰眾軍士,但是並無效果。
鄭克塽於是與岳父馮錫範商討,馮鍚範主張向人民扣稅,遠在澎湖的劉國軒卻是極力反對!因為當時台灣人民非常貧困,無能力負擔重稅。一定要嚴辦,這種措施,當然引起人民的怨嘆,整個台灣人陷入動亂不安中。 冷靜等待許久的滿清,終於發動攻擊了。
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永歷三十七年)秋天,施琅統領戰船二百多隻,士兵三萬多名,踏上征服台灣的航程。在波浪滔天的澎湖群島的海面,與劉國軒指揮的一萬五千名鄭軍主力相遇,彼此以船攻擊對方,士氣低落的鄭氏船隊面對裝備精良且有備而來的滿清軍,被打的落花流水。
船毀人亡,澎湖島岸也發生登陸戰,鄭軍是死傷纍纍。 劉國軒負傷回台灣,鄭克爽知道大勢已去,向滿清大軍投降,施琅不見血的佔領台灣。這個鄭氏叛將,真瞭解民心,他安頓歸順的鄭家官兵,用船載運他們回去大陸。
對著原本懼怕清軍登陸,會大屠殺的人民,施琅貼出告示,免除台灣人民以後三年的稅苦,使得原本因為鄭氏王朝的重稅,而快要不能生活的人民非常歡喜,對著征服台灣的清軍露出歸順的好感。
與鄭成功同時渡海來台灣的明朝宗室之一的寧靖王朱術桂,眼看他五個王妃自殺之後,他也跟著上吊自殺,如今在台南市的五妃廟,就是朱術桂與他的五個愛妃自盡的地點。明朝就在施琅的手中滅絕,成為歷史的過去。
寧靖 王妃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認真想] 為什麼台灣人要崇拜三太子?
鄭成功為了「移孝作忠」,而和父親鄭芝龍決裂,有若哪吒的「剔骨還父」。即使鄭芝龍與其他家人未被清廷處決,當世也必有人譏鄭成功不孝,多年來,他的內心也一定有嚴重的矛盾與衝突,於是太子爺成了他的精神寄託。更何況太子爺另有「中壇元帥」之威武盛名,因此更讓鄭成功衷心認同,於是下令全軍祭拜。而鄭氏軍隊離開原鄉家人,面對台灣蠻荒新天地,內心亦必有不忍與不安,於是屯田區安定下來之後,就立太子廟,好比美國早期移民蓋教堂,是心靈的慰藉及寄託。
現在台灣香火最盛的是媽祖廟,有五八O多所。但在明鄭時代,香火最旺、官方最加持的,是玄天上帝廟,因為明朝認為玄天上帝是國家守護神。媽祖廟在台灣的興旺要靠清廷,要等到施琅來台,鄭氏覆滅之後。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攻台之役,最重要的是在澎湖與劉國軒的艦隊大會戰。施琅先是宣傳媽祖恩賜大軍泉水,並鼓風助戰等神話。攻克台灣後,他又改寧靖王府第為「東寧天妃宮」,是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那本是寧靖王與五位王妃自縊殉國之處(五妃廟是埋葬之處)。施琅把這樣一個易勾起遺民傷心回憶的前朝遺址變為慈悲仁愛的媽祖廟,實在高明。一則不著痕跡抹去民眾對舊政權的懷念,二則相對之下可以降低「太子爺廟」的重要性。第二年,康熙更將媽祖的褒封從「天妃」升格為「天后」。太子爺是「中壇元帥」,具有叛逆性,是強調作戰的神祇;反之,媽祖婆殉己救人,一片慈祥,沒有「割肉剔骨」式的怨氣。清廷當然希望台灣人讓媽祖來潛移默化,而不要像哪吒,才方便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