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寫作過程比《#法式甜點學》還要艱困許多。或許如同誠實面對自我總是不容易,近距離寫自己的家鄉,遠比能夠保持客觀距離地觀察、分析他者來得困難。
今年五月交稿之後,我一直無法完成序和前言,直到最後被編輯催促時,仍然腦中一片空白,實在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最後依著編輯建議,從去年臨時在巴黎家中找到一片口罩開始回憶起,然後才發現,過去這一年波瀾起伏、今晚睡下不知明日身在何處的經歷,確實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決定要寫作本書的心念下得很快,雖然寫得無比痛苦,但終於對過去十數年間困惑的與思索有所回應,最後還是要感謝那個堅持下來的自己。
以下和大家分享收錄在本書中的序(長文預警),如果這本書裡的職人故事、作品解析和相關思考與論述,能在茫茫人海中觸碰到幾個人,為未來的花開繁景種下種子,那所有的辛苦也算值得了。
*****
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在法式甜點中尋找台灣,回答「我是誰」
2020年出版《法式甜點學》的前夕,我在巴黎家中翻箱倒櫃找出一個口罩,當下便上網訂了四天後的機票回台灣。當時只想著新書宣傳完便要回到巴黎,卻沒想到世界轉眼間變了樣。我離境三天後,巴黎便宣布封城,此後一年,巴黎的朋友們在反覆的煎熬中適應新生活;我則仿若被邀請進入了一個平行宇宙,無視全球的疫亂橫行,在這個我出生、成長,熟悉卻認識不深的島嶼進行探索之旅。
#因疫情而起的奇異旅程
由於甜點啟蒙地在巴黎,自己過去十年間在台灣的日子也少,除了本就認識的開業朋友外,我對本地的甜點業者、職人的認識大多來自網路與業界的口耳相傳。滯留台灣的這段期間中,我終於有機會拜訪那些一直列在名單上的店家、希望認識的朋友,也受邀參加了不少餐會。台灣職人們的熱情和靈活令人感動,餐飲界的活力與無框架更使人訝異。如果說在巴黎看到的作品,像是在一個已經構築華美的世界裡持續深入、為一個滿腹經綸的學者持續產出更精闢的見解而拜服,在台灣的所見,則像是造訪一片生機盎然的新天地,處處皆是怒放的奇花異草卻鮮為世界所知。
由於過去數年中,自己扮演的都是將法國的甜點、甜點師推廣給台灣市場的角色,但並未有機會深入了解本地市場,更不用提將台灣的(法式)甜點、甜點師介紹給台灣讀者,甚至國際讀者,我於是很快決定要將自己的經驗發展成系列採訪計畫。雖然明明還在《法式甜點學》新書宣傳期,卻幾乎沒有太多猶豫,立刻將自己在2019年許下「出完書一定要放一個大假,最好能去夏威夷發呆曬太陽」的願望拋在腦後。採訪計畫大致訂定後,我便決定要將其成書,不僅為自己的見聞留下紀錄,也藉著深入梳理台灣代表性職人們的養成及相關作品,在力所能及之處,深入思考身為「台灣甜點人」的意義。
接下來的日子,雖然隨時都像處在壓力鍋中一般,最後甚至幾乎將自己完全耗盡,收穫卻超乎想像地豐富。我每日一面留意法國的疫情消息,做好馬上要上飛機返法的準備,一面依照計畫聯繫受訪者,還透過他們熱心的引介,去了屏東、彰化、埔里探訪可可、芭樂、香草、茶葉等產地,雖然皆是來去匆匆,但已像是打開了神奇寶盒。僅是驚鴻一瞥,便為其中所藏之富而感嘆,每一顆寶石都是一個浩瀚的宇宙、一個涵納百川的汪洋。
#法式甜點中的台灣身分識別
在開始大部分的採訪前,我曾與一位自己極為敬重的出版界前輩有過一次深入且有趣的談話。當時我解釋自己希望寫的,不只是訪談集、人物誌,而是透過這些訪談,反映出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在面向世界、選擇究竟要製作何種風貌的甜點時,照見自己腳下稱為「台灣」的這塊土地,及身為「台灣甜點師」的看法。前輩的觀點畢竟實際,認為一般而言,台灣甜點師要在台灣製作法式甜點(或來自西方的果醬、巧克力等),自然會使用本地合適的食材,形成台灣風格的法式甜點更在情理之中。而我試圖在法式甜點中尋找台灣身分識別的角度過於刁鑽,也不會是本討好的作品。
真話總是不那麼美妙,對當時雄心勃勃的我來說,這番話確實有些苦澀,卻也難以反駁。2021年5月,台灣疫情出現破口,很快直升三級警戒,開啟了連續2個月以上的「自主性封城」,所有我在業界的朋友皆受到沉重的打擊,和法國在封城期間,甜點麵包業一枝獨秀,擁有穩定生意、甚至逆勢開店的案例完全不同。原因就是因為甜點、尤其是法式甜點,在台灣不僅是小眾,還是小眾中的小眾。既然不是必需品,生活不便時自然是第一個捨棄的對象;而法式甜點過於嬌貴,以致於外送、宅配風險皆高,即使死忠的顧客也難以一再承擔碰撞毀壞的失望。如果在華麗的外表和巨幅媒體聲量下,它其實是個如此邊緣的商品,我怎麼能不質疑,自己一直以來在做的事是否真有意義?
不過,縱使心中懷著巨大的問號,我並未因此更改太多原來的訪談大綱,決定持續依照計畫進行訪問,待寫作時再一邊思考呈現方式。前輩認為,《法式甜點學》是在帶領讀者看懂、吃懂法式甜點,因此本書的任務,應該是帶領讀者看懂、吃懂「台灣甜點師做的法式甜點」。但對我而言,能夠懂得這一點,必得先回答如「#誰是台灣甜點師?」、「#為什麼要做法式甜點?」、 「#他們做的甜點真的是法式嗎?」等問題。而為了理解甜點師的作品,回答「為什麼他們選擇這麼做」,就需要碰觸到每一位職人獨特的創作哲學、生長記憶及自我定位。更進一步,在國際交流如此頻繁,品牌進軍國際也不新奇的今日,這些職人們也得回答:「#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台灣的法式甜點和其他國家的不一樣?」、「#為什麼台灣的甜點師和其他國家的甜點師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而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終極的質問,即「#我是誰?」
#我是誰_與_我的甜點是什麼樣的甜點
由於不確定自己什麼時候得回法國、什麼時候能再有機會與受訪者們深入聊聊,每一次訪問我都抱著「錯過這次沒有下次」的心情,也因此,光是訪談大綱便動輒超過2,000字 。在訪綱中,我將希望探討的問題分成五個面向:養成經歷、創作哲學與品牌精神、台灣味與台灣身分識別、對本地市場的觀察、對未來產業樣貌及品牌發展的看法,其下再切出5至6個子題。雖然每一次約訪時,我都試圖先打預防針:「我只是習慣把問題寫得很細。」以減低受訪者們看到訪綱的衝擊,但沒有一次訪談不超過三小時,有幾次甚至分成兩、三次才結束,還不包括事後各種細節確認。令我感動的是,每一位受訪者都毫無二話、非常慷慨地把他們寶貴的時間留給我,和我侃侃而談自己養成經歷中那些難忘的故事,那些他人看來或許微不足道的細節,以及自己對「做甜點」、「成為甜點師」、「經營品牌」的信念。
整理訪談內容及寫作的過程異常痛苦,但對我來說意義重大。那不只是一個「台灣再發現」的旅程,更是「自我再發現」的旅程。藉此機會,我回顧了過去十數年中,每次對外國朋友介紹自己家鄉的種種思量、不知道該選哪一道菜代表台灣參加派對的苦惱,以及在每一個日常生活場景中猝不及防的尷尬片段。受訪者們用他們的生命經驗和作品告訴我,我們既是獨一無二的、也是彼此相連的,而我們應該要為能夠說出「我們」感到驕傲。或許整個亞洲都喜歡蜜紅豆或紅豆沙,但我們曾經一起在暖和的冬至揮汗排隊吃一碗紅豆湯圓;就算日本有抹茶、中國有百年名欉,但我們皆曾和父母一同招待來訪的客人喝茶聊天談生意,也曾用兩根手指拎著半空的軟塑膠杯、嘴裡嚼著珍珠和椰果,走過那腦筋暈眩發脹、彷彿不會結束的夏日午後。
因為有這些生長記憶與生活經驗,所以我們的盤式甜點中能出現冬瓜茶、鳳李冰、麵茶;甜點中能有鹹蛋黃、肉鬆及芋泥。對生根萬華社區的主廚來說,將法式甜點做成「紅龜粿」的形象自然無比,而曾經留法的主廚以「黑森林」(Forêt-Noire)為基底,結合杏仁茶與櫻桃,創作出「白森林」也是信手捻來。在台灣餐廳工作的新加坡籍主廚端得出椪餅與清粥小菜,在新加坡餐廳工作的台灣主廚也能將台星兩地皆能欣賞的摩摩喳喳和綠豆蒜糖球上桌。我於是明白,重要的並非向別人解釋自己是A、不是B,而是接受自己既有A、又有B,但是和兩者都不一樣,所以能堂堂正正地當一個既不是A也不是B的「自己」。
#唯有知道自己是誰_才能更堅定地成為誰
所以,究竟為什麼非得在「法式甜點」(或至少是「舶來的甜點」)中找自己、識別台灣身分?除了延續《法式甜點學中》提出「法式甜點是甜點界的官方語言」,也是「想站到世界舞台上的甜點師都要能流利使用,以訴說自己故事及思想哲學的語言」之論述,或許還因為,縱使「法式甜點」的內涵與定義還未在台灣有廣泛的認知,但以其為基礎的「西點」早已是台灣日常的一部份,也已碰撞出許多火花。想想傳統麵包西點店內的泡芙、焦糖布丁,它確確實實存在於常民生活中。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歐洲中世紀研究專家池上俊一在其著作《甜點裡的法國》中,以一整本書的篇幅論述法式甜點如何作為法國文化的精髓,成為影響世界的「文化霸權」重要武器;在台灣,從「中菜西吃」的風潮到「在fine-dining(精緻餐飲)中尋找台灣味」的討論,乃至餐飲界大量投入、直至獲得《米其林指南》的肯定,更逾數十年。飲食成為文化,以「軟實力」輸出早就不是新聞;飲食便是政治的一環,以飲食區分人我、定義身分實屬稀鬆平常。
「風土」(terroir)概念從法國葡萄酒區分產區發展至今,已超出氣候、土壤等自然環境因素,當地人文與特殊技術皆含括在內。倘以近年來受到國際矚目的「台灣可可」為例,作為世界上少數有能力生產「bean to bar」、甚至「tree to bar」巧克力,並以此製作甜點的國家之一,「台灣的風土」將是我們和世界溝通的利器。再想想那些在國際賽事上拚搏的台灣職人們,若我們將目光更多聚焦在當下或未來,不僅需要向法式甜點及投身其中的甜點師們給予更多關注,也須了解身世來歷、梳理來龍去脈與各方觀點,才有機會迎向無限可能。唯有知道自己是誰,才能更堅定地成為誰。
我懷著這樣的信念完成本書,雖然有許多遺珠和力有未逮之處,但衷心感謝所有受訪者及以各種形式提供援助的朋友們。希望本書不僅回覆了前輩的擔憂,也回答了我旅歐十年間的困惑;不只回應了台灣數十年來的焦慮,也為我輩及後進的職人們提供了前進的線索。
*****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味道、風格、神髓,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
📌 實體書購書連結:
台灣 -
博客來 獨家限量簽名版:
https://tinyurl.com/296328zk
博客來:
https://tinyurl.com/9sbuawew
TAAZE讀冊生活:
https://tinyurl.com/rjnvukzp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https://tinyurl.com/7vps9bn6
金石堂KingStone:
https://tinyurl.com/388vkmxj
momo購物網:
https://tinyurl.com/87tnmaca
香港 -
誠品香港 eslite@HK 已上架,可下載誠品人HK app 後搜尋:https://tinyurl.com/6scj9hc,或致電 +852-3419-6789 訂購
新馬 -
Citè Book Garden 城邦閱讀花園:
https://tinyurl.com/at644w5p
Popular Book Co (M) Sdn Bhd 大眾書局 也可代訂
📌 電子書購書連結:
9/13-9/26 博客來獨家:
https://tinyurl.com/u7fmwhxs
其他通路將在 9/26 後陸續上架
#yingspastryguide #yingc #台味甜蜜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狂人日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狂人日誌] Eat, pray, touring:享受吧!吃貨們與BMW M850i的南台灣頂級美食獵遊! #狂人: BMW M850i,一架象徵著巴伐利亞造車工藝巔峰的高性能Grand Tourer,儘管九零年代的初試啼聲說不上成功,但二十年後捲土重來的 ''New 8'' 一改那些年全然以...
屏 東 fine dining 在 飽島不藏:美食郭銘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鏡週刊 No.255,好食單元/
P.60「家常滋味,西式餐館裡 古早辦桌」
.
這是延續年初為鏡週刊進行的帶路專題 :
#高雄小吃在地偵探最懂,當時推薦了七間店,
Lee & daughters 李氏商行,壓軸登場。
.
鏡傳媒拍攝飲食專題的團隊 鏡食旅,真的從訪談到拍攝都非常細緻,再次謝謝 Kiki 的精彩文字報導(讀得好過癮),以及攝影主任 小何哥 親自南下坐鎮拍攝(食物和人在鏡頭裡都神采奕奕)。
.
當時每一間在拍攝之前,Kiki都會和我花很多時間來回討論每間店要怎麼切入核心,或帶出什麼觀點。討論到李氏時,我說核心希望能放在「打破對南部餐食的刻板印象」上。
.
南部的小吃文化很強,但,「南部也有很厲害的西式/異國餐飲」這件事,先跳過那幾間已經火熱到不行的Fine dining餐館,有許多優質以bistro型態經營的小館卻往往因為刻板印象而容易被外地人在篩選資訊時過濾掉。
.
李氏商行的西式早午餐很強,除了是食材到擺盤都美感獨具外,也是因為主理人長年浸淫各色餐會累積經驗,加上家族成員裡有人長期待在歐洲,因此從品酒到餐食文化的觀點也不斷在更新,另外,就是原生家庭厲害的辦桌背景,使得店裡常常能看到靈光乍現就跑出來的,#拿西式餐食與台式辦桌跨界融合的料理企劃(如圖2.3.4示意)。
.
這種融合也完全對應了高雄身為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在新舊之間,來去之間,食物可以多傳統就可以多時髦,兩者完全不衝突。(▪#延伸閱讀:〈 隱藏在早午餐館裡的高雄海線辦桌家族,李氏商行與阿義師的手路菜3.0 〉https://reurl.cc/xGRqgV )
_____
第 255 期紙本雜誌昨天已經出刊,到下週二前都能購買閱讀,這次單元裡也同時介紹了其他三間不是這次帶路但我個人也很愛的早午餐店,分別是 高雄 簡天才師傅 的 LAONE Kitchen 歐陸廚房、屏東 Eske Place Coffee House、台北 TAKE FIVE 五方食藏,都大推。
.
錯過在地偵探前面六家介紹的朋友,我把數位閱讀的連結整理在下面給各位:
.
👉 #作家帶路吃高雄 系列
▪切仔麵 https://reurl.cc/yEq9E8
▪燒肉飯 https://reurl.cc/3azq5O
▪豬油拌麵 https://reurl.cc/xGRVE5
▪古早味大餛飩 https://reurl.cc/5rm9GG
▪澎湖活海產 https://reurl.cc/vqMRd1
▪小卷粗米粉 https://reurl.cc/1Y997G
.
祝大吃愉快!(還是要認真防疫喔❤)
_____
#雄好呷477
#作家帶路
雜誌照由李氏提供
屏 東 fine dining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食況轉播 T+T
最近,T+T 飄出了港味。
一口酥香的炸吐司,爆出甜醇花生醬,冷涼海膽甘美疊上,有若升級版「西多士」;粉圓般的霰餅,像給角蝦穿上了外套,齒間透出的鹹酥蒜香,是「避風塘」的調調;紅喉魚的醬汁,奶白奶白,清甜不腥,味似魚湯。香港,這是香港吧?還有叉燒、太陽蛋、青江菜,「黯然銷魂飯」都登場了,鐵證如山。
這份菜單,是為了介紹來自香港的新主廚—Kei 古俊基—出場,和古巨基差一個字,哎呀,果然是港仔。Kei主廚在墨爾本、香港的fine dining餐廳接受歷練,其中待過全盛時期的米其林二星餐廳「Amber」。
那麼,T+T的創辦主廚Johnny 蔡元善呢?當然在,再度引入雙主廚制度,顯示他的企圖心。他去年透露過,在T+T隔壁另租空間,做實驗廚房,養菜苗,玩發酵,做熟成,終於將實現,預計於七月啟用,屆時也會設置一張十二人的chef’s table。為了這項新企劃,他需要Kei主廚的協力;Kei主廚紮實的fine dining基礎與國際經驗,對於T+T也是全新助益,把水準再拉上去。
一道乳鴿展露Kei主廚的精準與細膩。屏東乳鴿,鴿腿與鴿胸分開調理,實屬常見,鴿胸之滑嫩與鴿腿之酥香,恰到好處,則已很久未嚐。鴿胸參照「醉鴿」作法,肉細肌透,不帶血紅,彈滑無摩擦,低溫烹調準確到位;酒味可再重,用上了馬德拉、白蘭地、紹興酒,下手太輕,但是肉的質感可以彌補這一絲不足,也可蘸上枸杞醬,有若莓果一般清甜,討喜可口。
鴿腿則採取「脆皮雞」作法,油炸增香,仔細吮咬,酥皮之外洋溢輕盈曼妙的香氣,孜然混橘皮那樣的明暗交錯,原來是薰衣草、芫荽籽與茴香籽。鴿腿關節處還綁上香草束,形似捧花,這般裝飾的心思也令人欣賞。
一道紅喉魚,煎過帶火氣,佐以春韭與冬瓜,底下的醬汁,賦予潤澤的鮮美,原來是採取廣東「滾湯」的作法,魚骨炒過後,與大白菜、洋蔥、鹹菜一起煮滾,甘醇溫玉,十分襯煎魚與蔬菜。
Johnny主廚也端出好菜。喜歡一道鳳梨與苦瓜,片薄的一果一蔬,酸甜與清苦很能互補,一起和絲綢乳酪吃,又點亮了醇厚奶滑,莧菜籽清脆,帶堅果香,鳳梨薄荷冰沙有若醬汁賦予滋味。淨空碗底後,還有鳳梨苦瓜雞湯可喝,風味純正的澄清湯,舒心潤口。
小小一粒水煎包,麵皮較似小籠包那樣的薄透黏韌,二面煎脆,張嘴一咬,仁當牛肉的濃郁露餡,另有清亮的辛香,與椰絲般的甜味飄盪,原來是刨在上頭的白巧克力和馬告,白巧克力的可可脂與糖份太恰當了,把仁當牛肉襯托得甜美可人,馬告的氣味和香料也搭,整體非常和諧。白巧克力和馬告的用法高明。
「T+T」的意思是Taspas加Tasting,casual fine dining的設定,價格實惠。Johnny主廚待過新加坡名廚郭文秀在台北的餐廳「Justin’s Signatrue」,曾赴新加坡「Restaurant ANDRÉ」實習三個月,也就在那邊和Zor主廚結下交情。2015年,他和朋友一起創立餐酒館「五味瓶」,後又進入萬豪酒店學習肉類烹調,2018年自立開設「T+T」至今。
T+T起初的概念與設定並不新穎,卻未被埋沒在陳腔濫調中,養出了一群忠實顧客,疫情後生意更好,曝光更多,這是實力。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努力,做出客人喜歡吃的菜,Johnny主廚貫徹了這純粹的任務,相信Kei主廚加入,是如虎添翼,餐廳會更上層樓。
屏 東 fine dining 在 狂人日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狂人日誌] Eat, pray, touring:享受吧!吃貨們與BMW M850i的南台灣頂級美食獵遊!
#狂人:
BMW M850i,一架象徵著巴伐利亞造車工藝巔峰的高性能Grand Tourer,儘管九零年代的初試啼聲說不上成功,但二十年後捲土重來的 ''New 8'' 一改那些年全然以追求正統GT神韻為主軸的作風,選擇以更接地氣的傳統Bimmer元素重新出發;只是當GT的世界裡總不乏形式大於實質的附庸風雅,卻也不禁令人好奇,正式回歸 ''Sporty over luxury'' 的招牌Bimmer路術後的新八系,當真是台經得起放大鏡檢視的proper Grand Tourer嗎?
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也為了能滿足製作單位的口腹之慾(嗯?)這回我們除了要用力試車,更要透過一段真正的長途旅行來好好品鑑這慕尼黑驅逐艦的魅力所至,並前往傳說中位在屏東縣三地門鄉禮納里部落,那號稱全南臺灣最難訂位 以魯凱語 ''燒烤'' 為名 並透過精緻法餐工法和料理邏輯來詮釋在地時令食材的原住民燒烤餐聽 - Akame;也或許,我們可以透過這家非典型的Fine dining餐廳與這段前所未有的eat, pray, touring來悟出這架非典型的GT跑車所謂何事也不一定?但首先,我勢必得找個老饕與我結伴才行…
狂人日誌官方網站:http://madvnz.com/
狂人日誌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advnzdiary/videos/2433444803557798/
狂人日誌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advnz/
#今晚胃容量沒有極限 #看影片配飯吃 #MadVnzSpecial #SlaveDidi #MT #BMW #G15 #M850i #AKAME #Respect #ChefAlex #雲豹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