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璧的由來
現在的小朋友是不是已經不太會念古文,我常常遇到沒聽過和氏璧典故的朋友...@@
讓小小狸多年前的文章來告訴你林氏璧的由來吧!
------------------------------
我的把拔叫做林氏璧。
他是一個東京迷,旅館控,夜景控,他很愛我和馬麻。
他常常說,之所以叫作林氏璧,要先知道和氏璧的故事。 (以下出自wiki百科)
和氏獻璧
和氏璧最早見載中國東周末年著作《韓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國人和氏(全名字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發現一塊外裹岩石的美玉,將這塊玉獻給當時的君主楚厲王,而楚國王室御用的玉匠聲稱和氏貢獻的只是一塊石頭,欺騙了君王。於是楚厲王下令將和氏左腳砍去。厲王死後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將該玉獻給他,武王命令玉工鑒定這塊玉石,鑒定的結果是和氏所貢獻的仍是一塊石頭,結果和氏右腳被砍掉。最後和氏帶著玉石回到楚山,在那裡他慟哭了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國國君楚文王派人詢問事情的緣由,和氏說「我並非因被砍去雙腳而傷心,而是寶玉被認定為頑石、忠臣卻被認為是騙子,這才是我所傷心啊」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這塊玉,於是楚文王將該玉璧命名為「和氏璧」。
與趙惠文王同一時期的秦國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歸屬趙國王室後,於前283年向趙國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來換取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後來還發生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秦滅亡了六國後,據說以和氏璧被雕琢成為傳國玉璽。
所以把拔的前半生,過了很長的一段寂寞的日子。
遇到的人都當他是石頭,丟在路邊沒人要,就差沒被砍去雙腳惹!
後來終於遇到了識貨的馬麻: 林氏小狸!
發現把拔是個璞玉,從此把拔就被叫作”林氏璧”啦。
把拔常常跟我說,以後要好好的找到你自己的璧,要準備好,耐心等待,忍受寂寞,相信自己,他會出現的!
但他要我充實自己能夠認出他的能力。
如果愛情來了,自己沒有準備好,那就太可惜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蘇貞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山在那裡,不會被人征服、也不該當作工具。 我們應該鼓勵進山、淨山、敬山,才能一起 #向山致敬 。 政府匯集廣大山友建議,與十五個部會討論多時,終成 #開放山林 政策。從解禁開始,要一步步整建山屋步道、方便國民登山、教育民眾敬山,也要請登山者勇於冒險之餘,替自己負責任。 不只開放山林,我們也要修法...
「山在那裡」的推薦目錄:
- 關於山在那裡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山在那裡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山在那裡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山在那裡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山在那裡 在 [作品] 因為山就在那裡- 看板DSL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山在那裡 在 鄉間小路- 有獎徵文「因為山就在那裡」募集中! 🏔️登山家 ... 的評價
- 關於山在那裡 在 【聖母山莊】宜蘭必探訪景點! 台灣抹茶山一日輕健行/台灣小百 ... 的評價
- 關於山在那裡 在 [姆咪] "為什麼要爬山?因為山就在那裡" - 看板Marginalman 的評價
山在那裡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反對為「拚觀光」興建抹茶山纜車、破壞自然山林!
別再把「攻頂」當作爬山唯一的目標,享受過程、平安回家才是山林教育的意義。
相信大家最近都有聽過「抹茶山」的盛名吧?
宜蘭縣礁溪鄉五峰旗瀑布風景區上方的「聖母山莊登山步道」,近年因得名「抹茶山」而爆紅,許多人為了一睹小林賢伍攝影作品中,層層堆疊、相連的山峰,翠綠的如同抹茶冰淇淋般的美景,紛紛前往爬山。
不過,因為步道單程達5.6公里,爬抹茶山真的需要視個人狀況調節體力及準備充分水源,許多人未做足準備,因體力不支無法下山。經縣消防局統計,前年抹茶山救護案件有14件,去年已攀升至36件。
也因此,我昨天看到有宜蘭縣議員,建議縣府應該評估興建纜車或拓寬山路的可能性,讓美景更加大眾化;宜蘭縣府表示,近期會蒐集相關資料,於3月評估可行性。
老實說,我感到相當遺憾,興建纜車這種做法,不僅可能造成環境的破壞,更喪失了一次推動山林教育的機會!
救援案件的增長,正顯示了開放山林以來,尤其這一年來隨著疫情影響無法出國,導致國旅興盛,有許多台灣民眾不知道要怎麼做準備、也沒做好準備、不知道危險性,就興致勃勃的爬山。
我辦公室同仁跟我分享了山林教育失敗的典型案例。今年六月時,他興致勃勃地去爬抹茶山時,對於「單程5.6公里」毫無概念,竟然只攜帶了一瓶礦泉水就上山。六月正熱,水到半途就沒了,差點將自己陷入體力透支的危機。
他嚇到之後,回去後惡補了諸多爬山需要具備的基本知識,下次登山時,做好增添必要裝備、帶好充足水源、下載離線地圖等準備。
台灣山多環海,但我們大多數的人不碰山、害怕海,當我們開放山林、面向海洋的政策之後,更應該重視的山海教育。
以抹茶山來說,我曾兩次前往,2017年跟著當時三年級的蝌蚪上山過夜,背著過夜物品的他們,想要都能抵達山頂,所以走到最後一段,體力好孩子,分擔體力差的孩子的荷重,又或者想出輪流休息,輪流負重的作法/玩法,全數抵達。
又或者2018年的時候,全家一起去爬山,對我們來說,在於全家並與朋友一起活動的氛圍,在於享受行走山林間的風景,加上孩子年紀小,沒有設定要登頂,沒想到當時五歲的鯨魚和一些朋友狀況很好,竟成功登頂。但中途也拆成兩組,孩子們自行評估自己的狀況選擇折返還是前行。
體力不足的這組,包括小海豹,選擇先下山等待,我陪著小海豹在山下等著,他沒有失落,而是坦然接受在登山這件事情上他的確沒有雙胞胎哥哥小鯨魚這麼擅長,他知道自己的強項是什麼,也欣賞和佩服著哥哥的優點。而登上頂的這組,因為當天氣候不佳,不但沒看到抹茶山的壯闊,甚至霧大到山都看不到,但孩子們還是愉悅與滿足!
這兩次抹茶山的經驗,展現的正是我們想帶給孩子的:透過溝通合作,達成團體目標。理解自己、欣賞他人。面對想望,全力以赴,對於結果欣然接受。
人生的風景,人人不同,不可能每個人都享受到完全相同的景色。重要的事我們如何在這樣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享受人生,而不是期待達到表象的齊頭式的平等。因此我反對以纜車的方式,未來是不是也要有直昇機直接停在玉山?嘉明湖?讓更多的人欣賞到美麗的風景?
我很喜歡一段話,呂忠翰(阿果)的《我在這裡,山在那裡》書中寫到:『最重要的不是站在山頂的那個時刻,而是平安回家,啟蒙下一代台灣人的冒險精神,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進行自己的探險,活出更廣闊的人生時刻』
四面環海,高山林立,這是台灣得天獨厚的環境寶庫,身為這座島嶼的人民,我們勢必會有著想要親近山林海洋的渴望。希望能更加推動山林教育、海洋教育,讓人們認識、謹慎地面對山海,才能真正讓人民免於危險。
新聞連結:https://reurl.cc/YWWAY4
山在那裡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教練,我想去登山!】
等一下,登山指南看了嗎?
「當然,入山前若沒做功課的話,那我只是一個不知所謂的大____!」
疫情帶來的國旅潮,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登山露營活動,但卻也帶來山難案件量暴增。山在那裡,你準備好了嗎?
🦋不能只靠別人carry啦!先做功課,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隊友與山林啊🌳🌳🌳
🦌想擁有美好的登山健行之旅,立即點圖 #登山指南,為出發做準備囉!
⛰ 你也有朋友對登山躍躍欲試?快TAG他/她來看吧!
更多資訊:
🐸步道查詢 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Trail 👉往下滑還有步道建議裝備清單喔🎒
🐸山屋及營地申請 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Trail/Apply
山在那裡 在 蘇貞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山在那裡,不會被人征服、也不該當作工具。
我們應該鼓勵進山、淨山、敬山,才能一起 #向山致敬 。
政府匯集廣大山友建議,與十五個部會討論多時,終成 #開放山林 政策。從解禁開始,要一步步整建山屋步道、方便國民登山、教育民眾敬山,也要請登山者勇於冒險之餘,替自己負責任。
不只開放山林,我們也要修法告別 #媽寶國家 ,本週的院會提出「 #國家賠償法 」修正,上山、下海、溯溪,都是台灣最好的享受,政府不禁止大家冒險、但只負責清楚標示風險,責任則請大家自行承擔。
親近山、尊敬山,才能見證山的偉大。
有敢於冒險的人民,才能成就堅忍無懼的國家。
#繼續衝 #繼續拚
#國家繼續向前進
—————
大家有空嗎?
都看完影片了不如再加一下我的Line:
http://line.me/ti/p/@eballgogogo
山在那裡 在 鄉間小路- 有獎徵文「因為山就在那裡」募集中! 🏔️登山家 ... 的推薦與評價
有獎徵文「因為山就在那裡」募集中! 🏔️登山家喬治.馬洛里於1924年挑戰攀登聖母峰時,被問及登聖母峰的原因,他回答:「Because it is... ... <看更多>
山在那裡 在 【聖母山莊】宜蘭必探訪景點! 台灣抹茶山一日輕健行/台灣小百 ... 的推薦與評價
【聖母山莊】宜蘭必探訪景點! 台灣抹茶山一日輕健行。位於宜蘭礁溪的聖母山莊國家步道,是近幾年網路熱搜景點,因為山稜的顏色與樣貌極像抹茶, ... ... <看更多>
山在那裡 在 [作品] 因為山就在那裡- 看板DSL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作品照片:
加拿大-Yoho National Park。
不丹群峰,4000m以上的山頭。
加拿大-Garibaldi Provincial Park山區、冰河。
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脈,有雪崩。
南湖大山往上圈谷方向眺望,剪影。
南湖大山登山步道往南山村方向眺望。
起霧的小奇萊。
北極圈-瑞典拉普蘭之門(Lapporten)
或薩米之門(Sami Gate)。
機身鏡頭:
機身Nikon D750
鏡頭Tamron 24-70mm、NIKKOR 200-500mm
技巧解說(如閃燈、修圖)及心得分享:
登山系畢業多年依然在山裡到處跑,要嘛置身其中工作要嘛遙望
喜歡群山的壯闊,也拍了很多山上的動物
這系列以純山系為主
比較辛苦的是相機挺重,而且機身鏡頭常搞到傷痕累累
還好D750相當耐操
希望自身體力和相機都可以再戰幾年
--
潘朵拉的盒子釋出雲霧 箭竹林的露珠拂過我臉旁
懸鉤子鮮艷的微笑 黑森林靜謐如往常
陡升的空氣 一路的碎石
那年夏天 我朝中央山脈走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3.217.10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DSLR/M.1655114241.A.181.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