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先生,不會好好做事】
好好先生,是大家都喜歡的人。態度和氣,與人為善,任何事情都OK、都可以!從不與人爭論……,所以大家都喜歡他。
但是,回過來想!你是好好先生嗎?為甚麼不是?你做不到,還是你不願意?我想你應該可以漸漸浮現一個所謂的「好好先生」的人格特質、價值觀以及行事風格。
好好先生,不願得罪人,對任何人、事、物,最好都不要有任何的不愉快。他對所有事情都保持距離,維持表面、虛假的客氣與和諧,不參與,不關心,當然也不願承擔責任。
所以,好好先生其實是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個性畏縮、膽小怕事,以表面和善來掩飾內心的自私與畏縮。這樣的人,不願去嘗試歷練,能力自然不會成長,能力是有限的。
而且,好好先生做事情會閃躲,累積了多種的閃躲技巧,閃功一流。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從不獨力去面對、執行事物,而想方設法利用同事的好感與協作精神,提議「共同處理」。共同處理的過程中,他或許會站在前面,然而一旦出現需要爭辯、協調甚至要求他人之處,他就不說話躲到後面。等事情處理完畢,他又神不知鬼不覺、笑臉迎人的站回前面。用這種方式處事,往往大家會誤以為事情是他處理解決掉的……。
假若他無法找擋箭牌,他就會找很多的理由來推拖……。再不行就拖著不理、不為,而依然笑臉迎人……。
像這樣的行為,只有積極想做事、急迫感很強的人,久而久之才會赫然發覺他的執行效率與任事態度大有問題;但大部份的人,都會被其和善的面具所欺騙。
表象和善,內涵卻畏縮、推拖、沒有執行能力,而導致績效低落的好好先生,身為主管者看在眼裡,必然要有所要求,甚而必須處理。但大部分人從表象看都認為他很好,更因為他與人為善從不得罪人,因此主管的處置動作,反倒會引發同仁誤認為主管對他有偏見,導致產生對主管領導統御的信任問題。
所以主管必須特別留意組織中的「好好先生」,自己不要也被他的和善所蒙蔽。他不僅長期無法產生該有的績效表現,還會帶給你極爲棘手的領導統御及組織信任問題。
#連結閱讀
1.打著和諧,和稀泥,吃大鍋飯
https://bit.ly/3a27NXM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https://bit.ly/3zf6eRj
3.贏得信賴,是榮譽,也是責任
https://bit.ly/3vkl8UO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萬的網紅FJ234,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網友來分享他們偷吃的經驗啦! 維持一段感情要互相體諒、包容和坦承 小腹肌們要善待自己的伴侶喔~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捏😘 🏳🌈官方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fj234 🏳🌈獨家漏網鏡頭在IG https://pse.is/FJ234_IG 🏳🌈官方LINE 官方帳號...
己 所 欲 勿 施於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嗨!你說的是真的嗎
很多人常常自以為的評判他人
對於看見的評論給予自認為的審判
其實人生至此
我體悟到 眼見都不能為憑了
更何況只是聽說
曾經有人告訴我
別人是如何在背後談論我
我除了不可思議的憤怒之外
也只能無奈的接受
這讓人難過的誹言流語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
才從忿忿不平變成感恩有此經歷
後來的我告訴自己
原來我們曾輕描淡寫
隨便下的定論
原來我們曾事不關己看熱鬧的正義
原來我們帶著嫉妒看人笑話的心態
原來我們無中生有的 我聽說......
是會如此傷人
如此讓人痛苦難受的
從此
我不再對我不了解的事做評論
我不再附和別人談論的八卦
我不再看見在人生道路上跌倒的人
然後再補他一腳說 你活該
我們不要的也不要給別人
給別人你想要的
己所欲施於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虎頭蜂搬家了❤️
#跟他們溝通完隔天他們就不在了
#有點小小感傷❤️
#把他們的家留下來❤️
己 所 欲 勿 施於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分手後,該不該做朋友?】
要做朋友有幾個前提:
第一,你們要分手分的夠久(N年以上)
第二,你們各自都有了新的男女朋友,
第三,你們分手分的不難看(很難吧)
我個人認為,當朋友真的不要勉強,
能不當朋友就不當,你的朋友那麼多,
也不差多一個前男/女友吧?
不要騙自己可以沒事,可以馬上忘了他,
可以看到他的FB馬上跟別人約會不生氣難過。
誠心的建議,不要逼自己當朋友,
就刪了他的FB也順便刪了他的朋友FB,
甚至Line等帳號聯絡方式也封鎖吧,
讓自己不要再活在前男/女友的影子下。
這樣是對你自己最好的方式。
也不要去當那種討人厭的前男/女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去糾纏對方。
也不要從前任變成地下情,
請努力的保持自己的尊嚴和格調!
分手最好就是,謝謝,再見,不必聯絡!
---
《不完美的你,笑起來最美》我的新書
博客來:https://reurl.cc/ZGMdM6
金石堂:https://reurl.cc/kZvb3G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DgDM7Q
MOMO購物:https://reurl.cc/O0Da8A
時報蝦皮:https://reurl.cc/7rlAad
馬來西亞/大眾書局:https://pse.is/3l9jsr
己 所 欲 勿 施於人 在 FJ234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網友來分享他們偷吃的經驗啦!
維持一段感情要互相體諒、包容和坦承
小腹肌們要善待自己的伴侶喔~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捏😘
🏳🌈官方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fj234
🏳🌈獨家漏網鏡頭在IG
https://pse.is/FJ234_IG
🏳🌈官方LINE
官方帳號: @fj234
🏳🌈Podcast
各大平台搜尋 FJ234
己 所 欲 勿 施於人 在 DJ MRGI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prod. DJ MR.GIN/萬志軒嘻哈魯智深 詞/曲 DJ MR.GIN
錄音 萬志軒嘻哈魯智深
Beats / Mix By 萬志軒嘻哈魯智深
造型 . 張書銘 (OPMM)
導演 Director:Sam Chan
攝影 Director of Photography:Sam Chan
剪接 Edit:Sam Chan
燈光 Gaffer :翁悅 Yeah Weng
燈助 Best Boy :梁敦學 Daniel Liang / 楊大慶 Claude Yang
攝影棚 : HSUAN Studio手寫字體 Handwriting :Han Wu 吳翰
吃人一嘴還人一斗 . 不管富或窮 做人要有格
不因小事而浮躁 . 凡事走出格調
活出自己的風格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 所 欲 勿 施於人 在 伍妞有伍仔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日的成語係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己 所 欲 勿 施於人 在 [心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看板Confucian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論語裡面有記載著這麼一段話
衛靈公第十五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引言:
相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大家都有聽過,也十分熟悉,只是子貢這樣問老師
,而孔子卻這樣回答,相信多數人不明瞭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會有人說,孔子不是提倡「
仁」,以仁為本,那麼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應該也要是仁,那為什麼不是「仁」或是其
他的,而是「恕」?!當然這個答案,小弟我自己本身不是中文系的,對這方面資訊也沒
有太多涉獵或研究,所以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就小弟我個人推測,這可能是孔子針對子
貢因材施教的說法,不過為什麼會這樣,不是本篇要討論的核心,只是個引言。小弟我想
探討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的本質,因為他被孔子用來回答,可以終身行之
者,這樣問題的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在他人身
上。舉例來說:「我不想要被人用言語謾罵、人身攻擊,那我就不要用言語謾罵別人、做
人身攻擊。」,又或者是,「我不喜歡有人在我背後,談論我的一些閒言閒語,那我也不
要在人家背後不知道的時候,談論人家的閒言閒語。」諸如以上的例子,在生活中十分常
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法,相信大多數人都能接受,因為它具有以身作則的涵義,
就是說我自己不想要他人如何對待我,那我就先從自己本身開始做起,我不要讓自己如何
對待別人。只是當我們這麼做時,他人就一定會相對的,不會這樣對待我嗎?從現實層面
來看,答案是不一定的,相信以大家自身的經驗就能清楚明瞭,你自己平常不會私底下談
論別人閒言閒語,結果你卻發現別人私底下在談論你。
所以,這並不是立即的,但是這麼做就有一種信服的作用,信服自己,也信服他人,至少
自己的內心是相當安定平靜的。即使他人不需要知道,你在他們背後不知道的情況下,沒
有談論他們的閒言閒語,或他們也不需要去這麼相信,但是你的內心卻是相當平安且堅強
的,因為你自己已經肯定自己了,真實自我肯定的能量是很強的,遠遠勝過他人外在對你
正向的評價或肯定。除非你不懂得自己肯定自己,你重視他人對你的評價肯定勝過你自己
對自己的肯定,那你就會活在別人的世界、活在別人對你的評價與想法。
以上,是單就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簡單片面地去做一些意義上的解釋和
延伸。如果我們自己真能這麼做,終生奉行,也就是我們所作所為,是對得起自己,沒有
違背倫理道德、敗壞社會風氣,那麼即使人家不知道又如何?因為你自己已經信服自己、
肯定自己了,如果能繼續堅持,那麼要信服他人,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也許會有人提問說,自己不想要不能接受的東西,可能不一定別人不要啊?或許別人可以
接受。那我又為何勿施於人?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自己當然無法知道,別人到底是要還是
不要?別人能不能接受?那在這樣的情況下,難道你想要賭賭看?別人能接受那倒還好,
萬一不能接受,那不就傷到別人了嗎?如果別人能接受,那最好也不要,為什麼呢?舉個
例子,一個建商公司,偷工減料蓋了一棟房子,結果有人就買了那棟房子。對那個建築師
而言,偷工減料的房子是他不想要的,對於一個自己不能接受認同的東西,你自己又將它
施之於人,相信大家對這位建築師都會嗤之以鼻吧!除非他自己不會排斥自己買了一棟別
人偷工減料蓋給他的房子,那就算了,但即使如此,相信大家也不會喜歡他。
就像假如有人一直在謾罵別人,如果依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來看,我可以推
測那個人他應該是可以接受別人對他謾罵,但即使如此,相信我們都不會喜歡他(但他沒
有違反這句話喔~~)。那社會上有沒有很多那種一直在謾罵別人,卻不准別人這樣對待他
們的?相信大家生活中多少會看見,那這樣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做不到的人,可
以想像大家心裡是更加不喜歡他們的。
又例如有一個銷售員,想要賣給你一台電腦。你問他說你自己的話,你覺得如何?如果他
自己是認同的,或是覺得沒什麼想法,不會喜歡也不會討厭,那就算了,但如果他回答:
「其實這台電腦,運作速度慢,記憶體又少,而且很容易當機,我自己需要電腦的時候也
不會想買」,那你覺得這個銷售員的人怎麼樣,我想是完全不會想再跟他往來吧?!當然現
實生活中,不會有sales那麼笨這樣說,但是卻很可能是某些sales心裡面的OS,他為了要
賣出產品,就做了違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事情。
接下來要說的,是另一種情形。可能會有人提出一個疑問,那就是當我們心情不好、情緒
低落的時候,有些時候我們會找朋友聊聊天、抒發一下自己的情緒、倒倒心中的垃圾,最
後心情變好了,豁然開朗,很感謝這位朋友。那既然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
好的情緒垃圾,自己不想要,那我們又把它倒給別人,豈不是違反了嗎?我們是不是就不
能這樣做?但看事實上,這件事情並沒有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法則,是一種形式的用法。用「我不希望別
人如何對待我,我就先不要如何對待他人」去理解。所以,假如你朋友心情不好、情緒低
落時,他要丟垃圾給你,那你願意接受傾聽嗎?如果你是願意的,那就沒有違反這條法則
,但是如果你心情不好狂丟垃圾給人家,而別人心情不好要丟給你時,你卻不願意接受傾
聽時,那你就是違反這條法則了。換個更容易明瞭的說法,如果你不想要別人有事求助於
你,你不喜歡這樣的感覺,那自己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如果依這條法則,我們也可以對
別人如此理解,某甲常常在需要的時候,向他人借錢,那相對的,如果他人有需要時,某
甲不會不願意借錢相助。
這裡要澄清的一點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法則,是屬於意願的法則,願不願意
跟能不能、有沒有,不完全相符合。有時候,不是自己不願意,但朋友有需要,我真的沒
有多餘的時間或金錢能幫他,最後就沒辦法幫了。所以其實我們無法從太表面的現象去判
定一個人,這是一條自己要求自己的法則。
用一條表達式:A不想要B,A就不將B施於C。
等式:A將B施於C,A沒有不想要B(注意!不等於A想要B)
A = 某甲,B = 別人跟我借錢
所以如果發生了以下的情況,但是並沒有違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法則,是怎麼一
回事呢?
某甲因需要,向某乙借錢,但是某乙需要用錢,要向某甲借時,某甲卻不借某乙。如果這
並沒有違反法則的話,我們可以合理推論,某甲不排斥「某某人需要時向某甲借錢,然而
在某甲需要時,向某某借錢,某某卻不借」。意思就是說,他不能反對「我跟你借錢,可
以;你跟我借錢,不行」,因為某甲已經這麼做了。
表達式的內容,就要如此修改:A = 某甲,B = 我可以跟別人借錢,別人不能跟我借錢。
所以我們不能從表象去判定他人有無違反此法則,因為每個人的學習環境、背景、觀念認
知不同,對B的內容定義會有其差異。所以人彼此之間是需要溝通成長的。而這也就是為
什麼,我們人需要以這條法則做為行事依據的原因之一,很明顯的,不遵守此法則的人,
大家都不喜歡;而且,就算你是遵守這條法則,大家也不一定會喜歡你。因為這條法則是
一個起點,是一個立足點,自己問心無愧、內心安定自在的立足點,學習用同理心、感同
身受的起點,他同時可以是一條,檢視自己、自我反省的方法。反省自己,有沒有「己所
不欲,施之於人」,如果人事上不圓滿,或許是自己的觀念對B的定義不恰當?或是自己
在能力、技巧上,需要再加強?我們可以學習用這條法則,檢視大大小小的事理。
小弟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經驗,這是「己所不欲,施之於人」的例子。像是在軍中,很
多人剛進去,因為是新進弟兄嘛~~所以多多少少都是會被學長坳、被班長坳、被欺負等等
,很多不合情理的事情會發生,大家心裡都很不舒服很不爽,但是卻又無法做什麼、改變
什麼。但是當自己資深後,大家可以問問自己,否有坳新進弟兄、否有欺負新進弟兄?自
己是否有「己所不欲,施之於人」?亦或是認為沒有,覺得自己是有遵守「己所不欲,勿
施於人」,只是對B的定義是「別人不能欺負我坳我,我可以欺負別人坳人」?不反對別
人這樣對待自己這樣。
有沒有很熟悉?這種現象普遍發生在社會這個階層角落,大家覺得社會很現實,因為很多
人的B,就類似上述的定義,別人是無法說什麼,但是大家都不喜歡。尤其是當每個人用
這種方式對待彼此,那真得是個活地獄,而不明瞭的人覺得理所當然,這就是社會現實,
人心是險惡的,我們應當這麼做,不然無法生存。
B的定義,可以很廣泛,可以是一塊具體的質料,可以是一個很抽象複雜的形式,。當然A
或C也是,填入不同的東西,會有不同的結果。相同的、類似的表面現象,其背後的A、B
、C,有可能是截然不同!
而我們對自己,則是要誠實!去想想自己意願上有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是「己
所不欲,施之於人」?如果是前者,那就可以透過學習、體驗等等諸多方法,把B的定義
修改至適當的定義;如果是後者,可能是我執太重或某些原因,導致某人太會為自己著想
卻不為他人著想,可以透過諸多方法,努力去掉放下我執。
接下來要討論一個特殊例子,就是當A是自己,而C也是自己的時候,會是個什麼樣的情況
?
簡言之,就是一種自我反省、迴光返照!或是一種自我沉淪!
看自身對B的定義如何,還有自己對這條法則的執性度,落實的如何?
接下來要談談大家很關心的教育,現在提倡人權,主張不應該用體罰對待學生。如果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角度來看,是否恰當呢?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想一想,當我們身
為學生時,我們當然是不希望被打、被罵、被體罰,理所當然,有人被打被罵是很開心的
嗎?但是我們現在不得不承認,我們會不會很感恩當時打我們罵我們教得很嚴厲很兇的老
師?我們已經「長大懂事」了,知道說老師會這樣子,是為了學生好,是為了糾正學生不
良的偏差行為或觀念?我們這樣想一想,如果沒有老師這樣的指導,學生很有可能會不斷
的偏差下去,這是可以預見的。除非你自認為是你不需要任何人指導,你可以靠自學,你
的言行舉止十分恰當得宜,可以在這個社會環境,好好的生活。如果誠實的傾聽自己心中
的聲音,相信我們是無法否認他人對我們的諄諄教誨與指導管教。
那就這麼問自己吧!你是否願意別人看到自己有過錯,可以指導糾正你時,卻不這麼做,
而繼續放任你一直錯下去?
相信是不願意吧?那就不要這樣子對待他人
小孩子也會長大,他們同樣不希望,自己小時候還可以受教的時候,家長老師有能力指導
管教他們時,卻不這麼做,而讓自己一直錯下去!等到長大懂事後,自己想改很難改。
你是否願意自己的小孩,因為學校老師明哲保身的心態,而不指導管教自己的小孩,讓小
孩還可以受教時不教,等到長大管不動了再來怨天怨地?
我們要清楚,小孩跟大人,兩者之間,本來就不是平等的對待關係
當然這裡並不是反對體罰或是支持體罰,而是我們要清楚,我們要給孩子什麼?能給孩子
什麼?無非是希望他們懂得做人處世的道理,他們可以在社會上有自我謀生的能力,甚至
是回饋社會。那用什麼方式,相對來講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對吧?因材施教,這是孔子的智
慧。當教育部限定了指導管教方式,也同時抹滅了某些孩子的可能性。除非如果所有的孩
子不體罰,而老師也普遍能夠因應地採用別總方式,使得孩子好好的學習成長,那倒是沒
關係。當然這是一種制度與活潑的衝突,家長老師們要用智慧去解答。
只是,我想教育專家或許也懂我上述的理論,正向樂觀來看,理論要落實,也的確是需要不
短的時間與種種因素的配合,或許現在的亂象是過渡期?還是教育部的執政方向真的錯了
?還需要靠大眾的智慧來判斷。
以上文章,是小弟對孔子說的這一段話,自己小小的淺見,不一定寫得很專業,感覺文章
整體的架構不是很清晰、有點混亂,可能也有我疏忽掉的地方,若有任何疑問或批評指教
,歡迎提出予以討論修正。若要轉載請註明出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7.110.17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