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與張大風 漫遊藝術史
原來 #張大千 以「 #大風堂」作為他與胞兄張善孖(1882–1940)共用堂名的背後,有一則相當有趣的故事。[1]根據張大千弟子胡若思(1916–2004)的回憶,張大千大約在1928年前後,於上海見到了一幅明代金陵畫家 #張風(?–1662)的《#諸葛武侯出師表》。張大千雖然十分喜愛這件作品,但是因為價格過於昂貴,沒能立即買下,要求畫商留畫觀摩也未能如願。之後張大千又在一次畫展中看到了這幅作品。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巨匠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展出其生平代表作及常用印章,可以略窺其書畫藝術的成就。選件中的〈致張繼正夫人鳳梨紙函〉見證了張大千與台灣本地研發「波羅宣」之關係,顯示其推廣與代言之不餘遺力。大千在書畫上能有如此成就,除了天分加上努力,對於工具的講究也很值得一提。他本人除了是古書畫收藏大家,大風...
張大千與張大風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巨匠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展出其生平代表作及常用印章,可以略窺其書畫藝術的成就。選件中的〈致張繼正夫人鳳梨紙函〉見證了張大千與台灣本地研發「波羅宣」之關係,顯示其推廣與代言之不餘遺力。大千在書畫上能有如此成就,除了天分加上努力,對於工具的講究也很值得一提。他本人除了是古書畫收藏大家,大風堂中古今紙張的藏品近年來也受到矚目,成為收藏家競逐的新目標。由於他的作品中有筆有墨,加上寫意工筆兼擅,因此對於紙張的選擇便極為嚴苛,能夠獲得青睞者莫不紛紛成為書畫界的名紙。
鳳梨紙
張大千〈致張繼正夫人鳳梨紙函〉:「鳳梨紙厚薄各五十張。試用之何如。爰用之已久。覺勝宣城近百年所製。海上謝稚柳以為可追乾隆內庫所也。杜芬世講。爰頓首。」(圖1)信中大千送100張鳳梨紙給張群媳婦杜芬試用,並認為此鳳梨紙勝過宣城近百年所生產的宣紙,上海的好友謝稚柳在試用後也認為可比乾隆內府紙,評價相當高。
大千雖然晚年定居於台灣,卻從沒使用過台灣產的宣紙,直到中興大學森林研究所教授張豐吉成功研發鳳梨紙後才打破這個局面。1978年,中興大學校長羅雲平贈與張大千試紙作畫,獲大千先生高度讚賞,喜作詩箋題贊:「羅侯遠餉菠蘿紙,玉版銀光滑更凝;我愧淋漓揮灑手,直須奴視剡溪藤。羅雲平先生以其中興大學張豐吉教授所製鳳梨紙見貽,滑能駐毫,凝能發墨,直與元明以來爭勝。」完成〈松雲二士圖〉後,題「試吾家豐吉所製鳳梨紙」,並評論此紙「潑墨留筆不減乾隆內庫御用」。另一作〈仿徐青藤墨荷〉提到「得波羅紙試寫此,風韻殊不減青藤道人」,濃墨沉重,淡墨靈動,濃淡之間的變化萬千,筆觸歷歷分明,墨韻之佳,確實非常少見。
這種由鳳梨葉纖維抄造而成的書畫用紙,顯然十分受到大千的喜愛,甚至認為是明清以來最好的紙,提出「滑能駐毫、凝助發墨」,願意用一張紙1美元的價格購買(張豐吉只肯收成本費台幣4元),並要求加上「大風堂」浮水印。雖然之前也先後有棉麻試驗所、林業試驗所、中興紙業公司都嘗試以鳳梨葉造紙,但都因品質不佳而放棄。經過了三年持續地研究,才找到正確抽取纖維的方法,為了達到畫家對墨色的要求,還要經過一些加工過程,同時摻入其他纖維(稻草、竹子等),菠蘿紙(中興大學叫它中興宣)的品質才穩定下來。當時不少書畫家仍寧以高價自香港購入中國安徽製造的「港宣」使用,又或是向日本訂製。菠蘿宣經過大千登高一呼,自是造成轟動,當時名家如黃君璧、姚夢谷、葉公超、台靜農、陳子和、馬壽華、歐豪年、傅狷夫等莫不推重。之後長春棉紙廠與張豐吉進行技術轉移,發展出菠蘿1號單宣、雙宣、菠蘿2號單宣、雙宣等品項,為裱褙、書畫、修復等多用途的高級用紙。資料來源\視野
2019.05.14
張大千與張大風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曾友貞《耄蝶圖》摩耶精舍舊藏,此畫是張大千母親曾友貞極其罕見的作品,大千兄弟最早的書畫啟蒙就是來自其母親曾友貞。還是在做姑娘的時候,曾友貞就練得了一手好女紅,尤其難得的是嗜書善畫,擅長工筆花鳥。曾友貞所繪花鳥工謹妍麗,在小縣城裡頗負盛名,人稱「張畫花」。
耄耋圖》畫於1918年。6年後,四川老翰林、著名藏畫家傅增湘先生在此畫上題了一段長文:
此戲貓舞蝶圖,內江張夫人曾氏友貞所繪也。夫人為吾友張君懷忠之室,清才雅藝,有趙達妹氏機針絲三絕之稱。此雖寫生小幀,而風韻靜逸,正復取法徐黃。夫近人之物,最為難工,宣和內府所藏,畫貓者惟取李靄之、王凝、何尊師三家。蓋其難固在能巧之外者矣。
33年前﹙1982年﹚5月第二個禮拜日,正是母親節,服務中山文獎會的收藏家李葉霜,是曾當內政部長黃季陸的女婿,喜愛中國字畫,經常出入骨董商店尋寶。他在牯嶺街舊書店發現張大千慈母曾友貞畫的「耄耋圖」印刷圖片,店長只知道是一幅白貍貓躺臥的圖畫,不知畫者是誰,只以普通價賣給李葉霜;這對書念得多又愛追根究柢的李葉霜來說真是喜出望外,此乃當時鼎名譽世大師之母的傑作,他直奔外雙溪摩耶精舍,請大千先生過目求證。
大千先生看到慈母「耄耋圖」手澤,激動顫抖,淚水奪眶而出,當下拜託在場香港「大成雜誌」主編沈葦窗、台灣國語日報總編羊汝德、東京李天海跟樂恕人,分別在港、台、日三地尋找,大千說:「此畫應該還在民間,打聽到時要錢給錢,要畫換畫!不顧一切、何種代價,就是要取得。」這是張氏曾友貞唯一被發現尚存作品,大千先生何只希望早早獲得?更是因為蘊藏意義非凡。惜隔年沉苇窗(1918-1995)才在香港寻获此画,无奈大千刚过世,便依其心愿挂于摩耶精舍中。
「耄耋圖」是畫一隻白色貍貓,蹲在草地上,有條長長漂亮白毛尾巴,雙眼凝神對著一棵淺磚色雁來紅,背後三朵白花,上方有隻白色蝴蝶。畫上左上方,是曾太夫人寫的「耄耋圖,戊午春,友貞張曾益」題款外,還有上二方印,一方是白文「張曾益」,一方是朱文「友貞」兩字。戊午是民國七年,距今已近百年。畫上還有四川著名藏書家傅增湘﹙沅叔﹚先生的長題,時在癸亥年,亦即此圖完成後六年。後來不知是收藏人請他加題,還是什麼狀況下,這位四川老翰林著實花費一番心力,加長題於此幅畫中。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名爰,字季爰,別署大千居士,齋名大風堂。自幼跟隨母親曾友貞(1861-1936)習畫,後於上海拜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為師,學習詩文書畫。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曾赴東瀛學習染織,又一度入寺為僧,戰火中還遠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民國卅八年後旅居海外,在亞、歐、美洲均舉辦過畫展,是廿世紀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六十五年來臺定居,並終老於摩耶精舍。
大千先生的畫藝深受石濤(1642-1707)和八大山人(1626-1705)影響,並溯源至隋唐、北魏,長年沉浸於古代諸名家,盡收傳統筆墨技法之精髓,從山水到人物、花鳥、畜獸等,各種畫科無一不臻妙境。熱衷於古書畫的研究學習,讓他成為重要的鑑賞家,對繪畫史也有精闢見解。晚年發展出氣勢撼人的潑墨潑彩畫風,開拓水墨新境界,成為標誌性的代表。書法兼擅諸體,善於臨仿不同書風,更融合成奇肆雄強的鮮明書風,與其精妙畫風相得益彰。長達六十多年的畫齡,加上勤於創作,傳世作品數量空前龐大,為世人留下可觀的文化資產。
大千先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關係匪淺,身後將他珍藏之書畫及用印遺贈予本院典藏,同時也將居所摩耶精舍捐出成立紀念館,由本院代為管理。今年適逢張大千一百二十歲生日,特從本院豐富典藏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寄存之作品中,精選出書畫精品、印章與珍貴照片,希望能具體反映大千先生早、中、晚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與精神,讓觀眾重睹其精采絕倫的藝術傳奇與大師風采。(資料來源故宮網站/每日頭條/世界日報)
張大千與張大風 在 《典藏.古美術》367期(2023年4月號)「大風起兮 張大千 ... 的推薦與評價
古美術》367期(2023年4月號)【#編輯手記】 張大千 ,從Cha. ... 〈半世紀的回顧──重溫 張大 千四十年回顧展〉, 張大千 生平舉辦海內外展覽無數,博理 ... ... <看更多>
張大千與張大風 在 漫遊藝術史- 張大千的「大風堂」與明遺民畫家張大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最新文章· 【張大千的「大風堂」與明遺民畫家張大風】 張大千(1899–1983)以「大風堂」做為堂號。「大風」一詞的來源為明代畫家張風(?–1662)的字號。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