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專欄
「IWA 5和井巷子的火花」
上週介紹了IWA 5,大有來頭的一款清酒,預計明年正式面市。獨家代理此酒的友人Ricco在上環井巷子搞了一場預覽配對晚宴,全程只用IWA 5一款清酒,但以三種溫度的狀態去配對一頓新派川菜,讓我們好好見識了酒味隨著溫度所展現的面貌,是可以截然不同。
開場的IWA 5,事先冰鎮到5度,是對舌苔形成保護膜的最佳溫度。可惜,處於這個溫度的IWA 5,味道完全被壓抑,只有入口的一兩秒微甜,然後無以為繼,酒味歸零,收結太短。我開玩笑說這個溫度的IWA 5的表現又快又短,還沒享受到就完結了……在場各位男士就狂笑起來。打頭陣的前菜是酒醉南非鮑,常見的菜式,但獲得Ricco大方贊助,井巷子老闆Nansen哥是以IWA 5來做醉鮑,確實有點以本傷人。Nansen哥當晚在場也是第一次嚐到換了酒去做這道菜的成果,他嚐了一口就脫口而出:「咦,比平時鮮甜好多喔!」我也趕緊試試,確實不錯,我向來對於鮮鮑的喜愛不過爾爾,覺得不管何種產地,鮮味偏淡,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除了大師姐家宴,她的功力把南非鮮鮑燜得有乾鮑的銷魂美味。井巷子的醉鮑,肉味鮮甜超越一般鮮鮑,也許是酒好,入饌也會加分吧!又,這道鮑魚選材甚佳,個子肥碩,口感細嫩。
第二道菜是油雞樅菌香辣霸王蟹,馬上換成15度的IWA 5去配對,我想的是,這菜單的排序真有點不同,一般上都是循序漸進,淡味趨濃,第二道菜就來個霸氣十足的炒蟹,不尋常。15度的酒,有了溫度,就有了生氣,圓潤的米香、優雅的酸度,是大吟釀的風範!果甜味亦相對出色,清新的柑橘香氣後,有絲絲溫柔的梨子甜。米香、酸度和甜度皆優美,用來配炒蟹,是很得體的配對。用上煉製雞樅菌的油去炒肉質豐厚又鮮甜無比的斯里蘭卡肉蟹,油味乾淨且帶有獨特香氣和輕微的辣度,恰好讓蟹味更入味但不奪其鮮,很是美味,一口蟹,一口酒,鮮味在酒味中昇華。
然而,說到令我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30度的IWA 5配Nansen哥獨創的脆皮茅台雞!不過這一道不算川菜了,說是新派粵菜比較恰當吧!雞隻送上桌時,已聞到陣陣茅台酒香,誰都知道茅台的濃烈,心想清酒招架得住嗎?但是30度的IWA 5,已搖身一變成為有歷練的熟女,米香有張力、果香熟豔、甜味飽滿,跟15度含苞待放的細緻優雅,是不同面向的氣質。30度的IWA 5,很是豔麗,活色生香,穩穩接住茅台的剛烈,互不搶戲,也沒有說誰壓到誰,而是雙雙讓雞味更惹味更引人入勝想一直追著吃,火花四溢的精彩配對。總的來說,IWA 5是款不俗的清酒,加上其強勁背景、一流的市場策略,肯定會被炒得炙手可熱。但不知怎的,喝過以後,頓感這酒有點太年輕開得太早了(東京好友晶晶持相同看法)——Ricco聽了我的意見,笑說:「清酒都講究要趁新鮮喝,但Richard釀造IWA 5的思考方向不同,他希望用他的方法,去釀造出一款具有陳年實力的清酒,一如造香檳。所以妳覺得這酒現在太年輕,觸覺是對的。」哈哈,久喝成精,信焉!有些解釋不來的觸覺,是靠著長年累月的沈澱而來的!
圖解:
1. 油雞樅菌香辣霸王蟹,用煉製雞樅菌的油去炒肉蟹,15度的酒味,讓香料氣息變得細緻、蟹味昇華。
2. 脆皮茅台雞和30度的IWA 5配對有種棋逢敵手的過癮,清酒熟豔香氣和飽滿甜味,跟茅台的濃烈竟然可以一唱一和,令雞肉更惹味而不膩。
P/S: 文中及圖解寫的「用煉製雞樅菌的油去炒肉蟹」,乃一時筆誤,想說的是煉製過的油雞樅菌去炒肉蟹。
打把雞樅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食況轉播] Ta Vie
上週快閃香港30小時,為的是一訪米其林二星餐廳「Ta Vie」。
Ta Vie的創店主廚佐藤秀明本週要來「態芮」客座(同場還有「Odette」的Julien Royer),上個月我隨同主廚們的腳步到雲林一遊,一晃眼餐會即將登場,我卻還沒嚐過佐藤秀明的手藝。「先去香港吃吃看吧!」好友提議,我說走就走。
果真不虛此行!很喜歡耶,Ta Vie的方方面面都讓我傾心,老香港的英國殖民陳設、造型殊異的器皿、日式優雅的待客之道,以及佐藤主廚精準細膩、直擊人心的料理。
我完全被打動了,佐藤主廚對於味道真有一套,那是天生敏銳的感性,一嚐便知。一道海膽與海藻的義大利麵讓我驚豔,怎麼可以這麼鮮這麼活!海膽甜得不像話,比在壽司店或日料店吃到的還要鮮美,裹覆義大利麵的海藻醬也活跳得彷彿隨浪潮搖擺。海膽與海藻加乘起來,既是生物鏈的縮影,也是鮮味爆發的炸彈,偏偏又是簡單素樸的材料組合,沒有炫技也不複雜。很高明的一道料理。
還有主菜的廣島黑毛和牛,但我要說的不是牛肉,而是牛肉的蘸醬-煙燻大蒜芥末。這醬真好!裡頭加了青椒,把青椒鮮綠的香氣發揮得很棒,青椒的苦嗆結合芥末的酸味也出落得明亮俐落,特別適合與油脂豐厚的和牛享用。
既然在香港,佐藤主廚不吝於使用中國元素,「我想表達東西薈萃的感覺」,而我認為他表達得很好。秋天菇類當令,佐藤主廚從雲南與日本取得松茸、滑菇、雞樅、老人頭、黃藾頭,配上牛蒡鴨高湯與鴨肉雲吞。鴨高湯好清好潤,飽滿的野味香氣非常溫暖,搭上菇類自是美妙,但我更欣賞鴨肉雲吞,滑嫩薄透的雲吞皮與緊實彈口的鴨肉餡料非常好吃,且確實做出雲吞該有的滋味,不是虛晃一招而已。
還有一道鮑魚,煨煮得彈牙未老,加上鮑魚汁濃縮再調和馬德拉酒的醬汁,以及「鮑魚殼」─混了墨魚汁的黝黑酥皮。這器皿、「原隻」鮑魚的呈盤方式,以及濃稠褐色的醬汁,都讓我覺得跟中式的乾鮑有一點雷同,雖然材料與作法相異,但確實給我些許中菜的感覺。
佐藤主廚已經告訴我他會帶什麼菜色到台北(被爆雷了 😂),我們本週再相見囉!
打把雞樅 在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蒜味香草烤蘑菇
#網購買到紅蘑菇 #不敢吃
#本周專欄文
東西方都有吃蕈類的歷史,根據考古學家的說法,超過一萬年前就有人類食用蕈類的記錄;而華人食用蕈類,一方面是品嘗那口感氣味獨具的子實體如木耳和香菇,一方面也把蕈類如冬蟲夏草、靈芝拿來入藥。
在歐洲,採集蕈類是很受歡迎的戶外活動,網路上甚至有不少相關社團,童話故事裡更少不了那色澤斑斕、紅底白斑的毒蠅傘。我小時候常看著插圖幻想,唉,我們是不是因為沒有這樣魔幻耽美的菌子,身邊才沒有戴尖帽的小矮人傳說與魔法呢?話雖如此,前幾年有回網購大陸產的乾燥牛肝菌,裡頭混到一朵暗紅色的不明菇種,那到底是魔法的暗示還是中毒的預言,很難說。當然我是打死也不敢嘗試,最後整包都丟了。
雖然台灣漢人基本上少有吃野生菌類的傳統,原住民阿美族倒是會採集暱稱「情人的眼淚」的葛仙米藻來食用。葛仙米藻又稱地木耳,長得像木耳,水分含量高些,生在地上,一些山產店中可以吃得到。
而我幾次在夏季前往雲南,那兒不愧是多元族群文化及地形萬千的省分,見識到了各式各樣驚人的野生菌子──用油煎就極香的雞樅菌裝在罐子裡做油封食品、新鮮的竹笙張開如蕾絲裙般的網狀菌蓋等待來客,黃色的雞油菌炒來吃又鮮又油又多汁,還有日人最愛的松茸,以及在雲南橘越淮而為枳、香氣盡失的松露菌子。
當地農家喜歡挑小個子的松茸,用帶絨毛的南瓜葉充當菜瓜布,輕柔洗去松茸身上的泥汙,抓隻院中的母雞煮成松茸雞湯。慢慢地炊,吃玉米長大的地雞,煮成的雞湯和雞油也黃澄澄的,濃鮮香得很,如此地生地養的「原生態」料理,是平凡農家生活中的奢華享受。
想到這些菌子,嘴就饞了,便快手快腳做了這道烤蘑菇料理,備料簡單,當下酒菜或配菜都宜。
將洋菇的菇柄扭下,取一小碗倒入蒜末、麵包屑、香草末、一搓鹽及胡椒粉,加橄欖油攪拌均勻。把調味後的蒜末麵包屑填入菇蓋內,在烤皿排好,刨上帕瑪森乳酪,送入烤箱,以150度烤20分鐘,即可出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