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回的 #托嬰 分享後(見文底連結),熱騰騰但圖文不符的 #保母 篇來摟❤️
灣區的保母有分住家保母、Au Pair(互惠生)、通勤保母、及共享保母(nanny share)。這當中只有Au Pair一定不是美國人,年紀一定很輕(因為有年齡上限,所以很可能比媽媽小),然後背景有被政府過濾(因為是拿簽證進美國)。其他的則通常是美國人(或在美國但沒有身分),年紀稍大(比媽媽大),然後可能必須要靠爸媽自己或仲介來幫忙過濾背景。
住家保母及Au Pair皆住家,周末放假。住家保母可能周末會回自己原本的家住,Au Pair則是一直住家裡。通勤保母則通常是爸媽上班時間自己開車來家中照顧寶寶。而共享保母通常以通勤保母為主,可能是2-3個年紀相近的孩子在某個孩子家共享一個保母 (在舊金山或人口密度比較高的城市比較常見)。
我目前試過住家及通勤保母,在此分享一下心得(因為當初只替女鵝找中文保母,所以我的心得僅限這塊市場的,不一定適用於其他非中文保母):
✴️ 住家保母
🎈 保母除了在爸媽上班時照顧寶寶,其他要做的可以互相協議 (例: 保母同時煮晚餐、晚上幫寶寶洗澡、幫洗寶寶衣服、簡單打掃衛生等)
🎈 必須供給三餐住宿及補貼周末來往的交通費。個人覺得住家環境大而且隔音好的房子請住家阿姨更方便。而且有些阿姨會要求要有自己獨立的衛浴
🎈 每天和家人一起相處,個性合不合得來、生活習慣及教小孩的方式能不能互相配合是幸福的基礎 (例如阿姨與家長的個性、價值觀、衛生習慣、生活起居有沒有相像等)
🎈 爸媽要是常需加班、出差、工作時間不定等,或想去date night及有更多自己的時間,住家保母相較之下比較能配合時間
🎈 有住家保母後生活比較沒有隱私,家裡資源要有共享的打算。而且雙薪父母每天下班可能還得跟保母一起吃晚飯,跟自己家人獨處的時間勢必會減少。快樂的秘訣是要能盡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凡事盡量往正面想
🎈 住家保母待久了,孩子有可能會跟她比跟自己媽媽親。媽媽在請人前最好先衡量這一點,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這點爸爸則通常比較沒有感覺,可能因為保母的角色本身跟媽媽的角色比較重疊而不是跟爸爸
✴️ 通勤保母
🎈 這大概是所有顧小孩選項中較貴的選擇(但要看地區)。同樣得在保母上班時間供餐,有些保母如果覺得通勤時間比較長還會要求加薪來貼油費
🎈 如果要中文保母的話,灣區通勤保母的供給量很看地區(因為大家都不想開太遠)。有些地方好找(例舊金山),有些就比較難找(例半島)
🎈 適合想找專人照顧小孩,但家裡空間不大或重隱私的爸媽
❇️ 不管是住家保母或通勤保母…
🎈 保母講求緣分,就像找老公一樣,不用找最好的,但要找最合的。有些保母很愛小孩,有些很乾淨,有些很會煮飯,有些喜歡待在家裡有些愛往外跑等,每個人特點都不同,最好能把握試做的時候好好了解對方
🎈 我碰過很多保姆都不願意簽合約,曾被兩個保母在開工前突然放鳥,然後幾乎每個合作過的阿姨都很喜歡說以前的家庭對她多好給她多少假跟紅包帶她出去玩等等😭 灣區這邊因為中文保母需求大,所以保母的協議籌碼也很大
🎈 很多東西最好先說清楚,說得越清楚大家日後相處更愉快。例如假的部份,一年幾天,哪些年假有放,病假怎麼算等。我第一次請保母時傻傻沒先講清楚,結果保母上工三個月後,一開口就是想休一個月回大陸。或是家裡哪些東西可以共享vs.哪些可能自己都捨不得用,例如有次我從台灣帶回來的好茶被保母自行喝完也沒先知會一聲,事後我就決定把不想共享的東西先收到自己房間去
🎈 建議還是裝個攝影機讓大家安心,而且最好保母來前就裝好,然後光明正大地讓她知道(不要讓她覺得不舒服,畢竟只是為了寶寶的安全)。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畢竟保母只有一個人並沒有三頭六臂。像有次女鵝baby 時期保母給她睡覺蓋被,結果被子把整個臉都蓋住也沒發現,最後是我上班看攝影機看到傳短訊提醒保母的🤦🏻♀️
✴️ 保母比托嬰好的地方:
✅ 小朋友比較不容易生病
✅ 小朋友生病會被托嬰退貨,爸媽顧好才能送回去,保母則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之前送大型托嬰時,女鵝甚至因為異膚抓到皮膚流血也被托嬰退貨,說怕她會發炎感染)
✅ 需要特別照顧或體質敏感的小朋友,有專人照顧爸媽更放心(例異膚寶寶需要隨時擦乳液、有些高敏感寶寶不喜歡太吵雜的環境等)
✅ 省去爸媽每天接送小孩去托嬰的時間
✅ 爸媽工作時間不定、非常忙的、或是想偶而去約會的,保母比較能配合時間。如果保母還願意幫忙煮晚餐或做其他家事,爸媽也能因此省掉更多麻煩
✅ 如果聘請講不同語言的保母,孩子比較能快學習不同語言。畢竟大多數的托嬰還是以英文為主
✅ 如果對小孩的課表、玩或學的東西、去戶外還待室內playtime、整體環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保母是一個比較能客製化的選項。畢竟托嬰照表操課且已經有一定的規範,無法因為一個家長的特別請求而有所變動
#如果大家還有甚麼想法或經驗歡迎分享
✴️ Daycare 篇:www.facebook.com/calimamajournal/posts/139246508205263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香港花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牧野佑介,路人甲 把花生留住,請付費支持: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s.com PayPal 付款賬號: [email protected] FB專頁...
政府vs私家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支持本page請Click入內文比Clap,Medium會員請直接Click入去睇內文,謝謝!//
其實港台搞呢啲Gimmick Show都唔係第一次:之前有黃之鋒vs陳雲講焦土、何君堯vs朱凱迪講鄉黑、陶傑vs胡鍚進講中港關係、黃毓民vs藍鴻震講台灣關係,基本上杜汶澤vs陳百祥個戰況其實同上述、甚至所有坊間嘅名人辯論都一樣:就係永遠好似兩個平行世界嘅人自說自話咁。
所以有人一早話杜汶澤上港台係好難砌得贏阿叻,個原因係講得無錯:
1. 港台有個主持成日都要扮持平客觀勒住勒住,就算其中一邊廢噏都要「公平」看待;
2. 響大氣電波有好多嘢就會自然變得顧忌:呢度唔止話係粗口,好似你係好難響港台鏡頭面前講到明支持港獨或者勇武抗爭,因為相比起私人平台或網台,比人小事化大無限上綱嘅機會係大好多;
即使係咁,我對於澤哥上港台節目對陣荷蘭叻仍然係抱有相當期望:首先佢係少數真係同情前線抗爭者嘅代表,得到上主流傳媒嘅機會;其次我以為杜汶澤將會以佢最擅長嘅嬉笑怒罵方式嘲弄阿叻嘅愚昧,甚至激到佢老羞成怒發爛渣,咁就好睇囉。
不過最後杜汶澤選擇咗用一個比較嚴肅認真嘅態度看待呢次辯論──我都明白澤哥嘅選擇,因為講到警暴問題,有好多位就係唔能夠以嬉皮笑臉看待,因為實在係笑唔出;
但面對荷蘭叻果種無賴Style,觀感上就難免會比唔少人有落於下風嘅感覺。
好多人話阿叻響場對談入面表現愚蠢、無理取鬧;但響我睇黎,如果撇除咗講嘅內容,陳百祥其實係有唔錯嘅演講同辯論能力。面對義憤嘅杜汶澤,佢只會好似老油條展現自己嘅「大方」,猛叫人唔駛激動、大聲唔代表有道理、唔好打斷人地講嘢,總之無禮貌嘅就係杜汶澤,而有分寸嘅就係自己。
面對杜汶澤各種對警察暴力嘅指控,阿叻又會用唔同方式「拆招」:無實質證據嘅,就話無證無據肯定係假;有相當可信性嘅,就話自己無睇哂全面資料唔可以落判斷;如果鐵證如山,無從否認嘅,就會用義正辭嚴嘅語氣講歪理:例如話自己唔會信民調只會信警察,堅持只係因為抗爭者唔用暴力警察就唔會施暴,721黑社會同市民係有對打唔係單方面襲擊、同埋只用藤條無乜嘢大不了之類……
講到尾,阿叻由一開始經已知道自己響節目入面嘅定位,就係佢從來無打算說服人,而只係Please番支持自己嘅藍屍。所以去到今時今日仲有人話要說服、感化藍屍,我心入面只會得啖笑──呢班人就好似阿叻咁,根本經已自我建構咗一套封閉式邏輯,而係永遠唔會比人打擊倒佢地自己嘅信念。當講道理係無用,嘲笑同羞辱呢班藍屍至少可以出番啖氣。要佢地覺醒?唔係無可能嘅,要等佢地比差佬扑穿頭,切身處地感受得到群眾憤怒果刻囉。
但其實圍爐催眠法亦不限於藍屍,陳百祥果種自信,同講故事技巧,其實係相當熟悉──因為黃屍界殿堂級KOL蕭若元,幾乎係同阿叻同出一轍:即係點解佢有「燈神」稱號,就係因為佢對時事嘅判斷一錯再錯,但結果佢嘅信眾,唔係,係聽眾不減反增?點解?當然就係迷戀於佢嘅說話技巧。
然後去到今時今日,即使林鄭已親口講過佢係因為勇武衝擊而決定先暫緩、再撤回《逃犯條例》修訂,但老燒仍然係拒絕接受現實,不停重覆又重覆話勇武衝擊無用;仲要自我幻想只要香港人組成全世界最長人鏈、每朝早私家車響鞍5分鐘、全部市民去差館報案,特區政府就會屈服,呢種冥頑不靈,同阿叻沈溺響自己幻想出黎嘅平衡時空有何分別?
再者而家有一班黃屍,仲天真到覺得投咗票就叫守護咗香港,但對於過去幾年飯民點樣響議會偷懶扮做嘢,出賣市民利益同政府勾結,卻係全部扮睇唔倒之餘,仲要每次有人批評飯民同散水黨時就反射式9叫「分化」──總之飯民就係好,含淚投票就係無選擇中嘅選擇,你咁叻不如你去選……呢班黃屍嘅智商,難道會比阿叻身邊班藍屍FAN屎高?I don't think so.
=======
著名藍屍KOL「華記正能樣」在新加坡蒙難,隨時面對以年計監禁,算係近來難得令人開懷嘅好消息。據華記正能樣自述,佢係響新加坡出席一個網友邀請嘅聚會,然後比在場人士報警篤灰被捕:因為基於新加坡安全法,任何外國人響未經批准下,係唔准出席政治集會之餘,亦唔准評論外國政治。
華記正能樣話自己從來唔評論政治,我先唔計佢香港果堆9噏係乜,但當我粗略睇過佢響新加坡集會發言,內容係非常大鑊:除咗佢不停鼓吹香港唔配向宗主國爭取任何權益,中國係應份全面管治香港──華記正能樣其實明唔明,新加坡長期都籠罩響馬來西亞嘅威脅之下?知唔知響新加坡歷史上,共產黨從來都係新加坡政府心腹之患?
李顯龍對中共必恭必敬,係出於外交策略考慮,並唔代表你華記正能樣有權奶共呀!
即係見倒華記正能樣響新加坡果副窩囊相,你就明白藍屍響香港歐美咁撚得戚,只不過係利用民主言論自由賦予佢地嘅自由攻擊番賦予佢地呢種權力嘅制度;但當佢得意忘形地走入咗獨裁國家嘅自由禁區時,先知道無言論自由嘅保障係幾咁悽慘。
而家華記正能樣話如果大家想拯救佢,大家就千祈唔好將件事「政治化」講、千祈要保持低調,千祈唔好講到係一場政治迫害;咁大家係咪應該識做?有人話要寄信去新加坡聲援華記正能樣,而家我就直頭比埋個新加坡內政部電郵比大家:
mha_feedback@mha.gov.sg
齊齊寫Email拯救華記正能樣!
內容一定係寫,華記正能樣係中國民族英雄,而家新加坡無理扣壓佢係辱華行為,中國人受辱雖遠必誅!最好用華記名義D埋李顯龍LM就Perfect,總之推到華記坐爆刑期為止!
政府vs私家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支持本Page請Click入內文比Clap,謝謝!//
前言:林鄭公佈施政報告,最多人討論嘅自然係「800萬物業首置可做9成按揭」呢項措施。針對呢樣嘢,我諗住分開兩部份講:首先係講番之前嘅按揭成數限制點樣扭曲成個香港社會痴哂線;然後再寫多篇放寬按揭呢招點樣引誘中產成為建制派。
其實早響5月31日,亦即係69反送中抗爭前夕,我就響《AM730》撰稿提到過,現今社會一個來源,其實就係源自一班中產睇住自己嘅收入年年被租金蠶食、幫業主供樓──但佢地唔係唔想買樓,而係而家要買一層似樣嘅樓至少都要有三四百萬首期,就算年薪過百萬嘅家庭都唔係咁易籌倒呢筆錢。
過往我地會有「百萬富翁」呢個字,但今時今日擁有100萬流動資產嘅人口經已突破100萬人,個泛濫程度係誇張到一個招牌跌落黎都責死幾個?原因並唔係因為我地個社會富足咗,而係樓宇按揭限制令到好多人根本點儲錢都買唔倒樓,結果出現「百萬富翁變百萬窮撚」呢個荒謬現象。
==========
早前花旗銀行發表「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2018」指出,目前香港共有51.1萬人持有1,000萬或以上淨資產,換言之在每100個香港人中,就有6.8人為千萬富翁。花旗銀行在去年3月的另一份報告亦指,假若撇除了房地產等固定資產,擁有100萬以上流動資金的人口已達100.2萬,換言之每7個香港人已有一個百萬富翁,而更驚人的是這個數字正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加。既然香港是如此有錢得驚人,為何我們卻完全感受不到這種富裕帶來的喜悅?
如果我們再仔細點觀察報告中的數據,就可發現當中「玄機」。同樣是去年發表的調查報告,花旗銀行指出這批千萬富翁平均擁有1.9個物業,而其資產分配比例約為75%固定資產vs. 25%流動資產。假若將千萬富翁定義為只限擁有1,000萬流動資產的人口,則香港的千萬富翁人口就會急跌至只剩6.9萬,比起連淨資產計算的減少超越八成半──簡單來說,就是樓作怪。
猶記得在廿多年前的一些理財建議曾指,要過一個安穩的退休生活大概需要1000萬左右,但如今若你連一層樓也沒有,1,000萬是否足夠你在退休歲月租住一間稍為舒服的單位,也尚在未知之數。目前在香港,1,000萬大概只可以買到一間五六百呎的物業;假若要選一些位處旺區的新樓,更誇張至只能買到比納米樓大上一點點的小單位。相反,只要你供斷一層稍為似樣的物業,基本上就經已能夠晉身千萬富翁行列了。
這種因資產泡沫產生的「暴富」現象扭曲了我們過往很多想法,最明顯的莫過於中產階級的定義。平心而論,在八九十年代一個家庭若能購買四五百呎的自住單位,收入有餘裕平時去一去旅行,又或是讓子女上一下興趣班,中產這個身份基本上已毋庸置疑。然而在《AM730》的一個網台節目〈三個中產黨〉,有網民留言指出目前在香港,沒有5,000萬以上資產的話根本沒有資格自稱為中產──換言之全香港大概只有零點幾%的人口才能符合資格。這種稀少的人口比率簡直就只能以「上流階級」來形容了。
「擁5,000萬以上資產=中產」這種想法在坊間卻不乏支持。不少香港人將自己的理想生活,例如必定要有外傭照顧子女、入讀直資或國際學校、出入有私家車代步、一年去兩次歐洲旅行這些條件和中產定義掛鈎,說穿了,就是因為對愈來愈多香港人而言,原先觸手可及的中產生活如今都變得遙不可及,既然都是幻想,那倒不如把中產這個身份想像得更夢幻一點,那還可以安慰自己一下自己晉身不了中產階級不是自己的錯,而只是達成條件太艱難而已。
資產泡沫加劇世代鬥爭
資產泡沫另一個問題是加劇了世代鬥爭。又引上述報告的內容指,香港的千萬富翁當中平均年齡為58歲,超過一半為無業人士,而當中絕大多數皆持有物業。雖然要累積這種程度的財產可能真要花上相當歲月,但無可否認的卻是現在的「上車」難度比上一代艱難太多。
現在報紙刊登年輕人「上樓奮鬥故事」,全部在結尾都必然出現一位為其打本首期的好爸爸或好外父──為何如此搞笑的「父幹盤」,傳媒卻樂此不疲地反覆報道?原因自是因為若不出現一個好爸爸代繳首期,故事就會變得不可信,因為天價首期正常根本沒有人年紀輕輕就儲得起來。
目前600至1,000萬樓宇的按揭上限為樓價6成,上限500萬;1,000萬以上更只能做到5成按揭,動輒五六百萬的巨款首期,即使是年薪過百萬的家庭也不是隨手拿得出來,結果幸運一點的還是要靠父母親戚籌措應急,籌不到的就只能從細舊偏遠單位或納米樓入手,甚至因錯過時機而望樓興嘆了。
假若年薪過百萬的家庭都有置業困難,那就很容易解釋得到為何坐擁100萬港元以上流動資產的香港人口增幅會如此驚人──當買樓的門檻愈來愈高時,「無殼一族」的流動資產自然愈積愈多,因為他們根本無法將現金股票轉換成固定資產。所以「百萬富翁」數量的激增不但不是一種富裕的展現,反而是一種生活質素的沉淪;所以目前在香港擁有百萬身家,中產門檻自然達不到,以「百萬貧民」命名反更切合實際情況。
很多上一輩不明白為何新一代不多花點耐性等待置業機會;劉鳴煒苦口婆心勸告年輕人去少次日本旅行、換少次電話儲錢買樓,卻不明白為何自己反遭嘲笑。這正正因為要宣洩錢愈儲愈多,卻始終追不上買樓首期的鬱悶,所以才要透過旅行、購物以至「食好西」去追尋那實在的「小確幸」。
「半億中產」與「百萬貧民」的形成,固然是房屋土地長期供應短缺的結果,但社會長期鼓吹公私營建屋比例一面倒向資助房屋傾斜,卻令情況惡化。公營房屋並不會舒緩私人市場的需求,因為很多沒有打算獨立居住的市民,卻會被新增津貼房屋吸引而成為新增的申請者。
結果一班高不成低不就的夾心階層,一方面只能從八十年一遇的機會率抽籤居屋,或機會更渺茫的首置盤;另一方面就白白看著那些上一輩的既得利益者\或「父幹家庭」享受著資產泡沫的升值,中產一詞和自己的距離愈拉愈遠。遺憾的是,當擠壓私營市場成為了政府、政黨和政客的共識,「百萬貧民」的數量只會持續增加,而「半億中產」的誇張說法終將成為事實。
政府vs私家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主持:牧野佑介,路人甲
把花生留住,請付費支持: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s.com
PayPal 付款賬號: hkangrypeanut@gmail.com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peanuts/

政府vs私家 在 Coco哥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感動一刻,十個月的期待,她終於要出世了。
辛苦媽媽生BB了。'3'
訂閲我的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c/cocogor?sub_confirmatio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