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字標記
〔#政教關係面面觀 #從塔利班看國家與宗教的距離〕
▌追求政教合一的塔利班
近一個月來國際矚目的焦點,無疑是塔利班政權再度控制阿富汗,2001年倒台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重新復辟。
傳統上,伊斯蘭社會屬於政教合一的體制,宗教涉入政府各個部分,伊斯蘭教的領袖既是政治領袖,也是宗教領袖;伊斯蘭律法(sharia law)更是一切法律的依歸。
20世紀末竄起的塔利班也不例外,他們以建立世界上最純潔的伊斯蘭國家為號召,在1996年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酋長國,以嚴厲的伊斯蘭律法統治阿富汗。
那麼,政教合一跟政教分離究竟差在哪?國教又是什麼?本周我們就從阿富汗出發,來帶各位壯士了解國家與宗教的距離。
▌政教關係的分類
國家與宗教間的關係,一直是西洋政治思想界熱切探討的議題,過往曾有「上帝的歸上帝;凱薩的歸凱薩」的論點,英國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也曾提出政教分離三個基本原則,主張政治與宗教應明確地劃分彼此的任務與責任,互不介入與干涉。然而政治與宗教之間的關係在現實上往往更加複雜。
今天我們將參考日本學者小原克博的觀點,將政教關係分為三種進行介紹:
1、教會主宰國家政治的神權政治,宗教的權威與政治的權威完全融合在一起。
2、國家與教會建立同盟關係,並且透過法律來規範兩者的關係。
3、為保障信仰自由,宗教與國家分離,國家亦不得介入教會的經營。
▌神權政治
首先是神權政治,英語為theocracy,是希臘文中神(theos)與權力(cracy)的結合,國家元首為神的代理人,具有神聖性(divinity)且為宗教領袖。
梵第岡是天主教唯一的神權國家,國家主權來自上帝,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皆集於最高主權(上帝),再交付給人間代行天道者(教皇)。
而塔利班新政權或許也將成為神權政治的代表,塔利班官員先前接受路透社訪問時明確表示,未來阿富汗將由治理委員會謹遵伊斯蘭律法來治理國家。最高領袖艾昆薩達(Haibatullah Akhundzada)將成為宗教領袖。而女性工作權、受教權及衣著等相關規定,都將交給伊斯蘭學者組成的委員會定奪。
▌國家與教會的同盟
國家與教會透過法律規範兩者的關係。一種是透過法律承認教會的地位,另一種則是基於多數國民有共同信仰,以立定國教的方式,給予教會一定的特權,例如英國、丹麥及多數的伊斯蘭教國家。
要特別注意的是,設有國教的國家並不等於神權國家,也不代表國教受到政府控制,只是政教並未分離而已。
在這些國家中,國教被視為形塑國家認同的一部分,教會也是國家體系的一份子,神職人員多半直接由國家所聘用。只不過教會在各國地位也有落差,例如丹麥的信義宗教會欠缺自主組織架構,反觀希臘的教會自治程度則相當高。
常見措施包含:教會自治、承認宗教婚具效力、宗教教育列入國民教育必修課程、禁止褻瀆神明或禁止勸誘改宗等等。但也常衍生不少爭議,尤其是國家價值和宗教自由產生衝突時。
▌政教分離
政教分離顧名思義,追求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分離,認定世俗政治與宗教組織相互獨立,國家應秉於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在宗教事務上採取中立態度,無論任何教會組織,皆平等視為民間團體。
原則上也禁止任何教派插手政治事務,神職人員必須退出國家組織,有些國家甚至會以憲法或其他法律加以落實這項限制。
不過在實際運作上,政教分離國家仍有許多樣貌及差異,小原進一步將政教分離制度區分為三種模式:完全分離制、敵對的分離制以及寬容的分離制。
法國是恪守完全政教分離的代表國家。在1905年頒布政教分離法後,憲法明定共和國保障宗教自由,但對各種宗教維持中立,不在經濟上扶持任何特定宗教,教會的功能僅僅是私法人,不得掌握任何政治或行政權力。近年更是積極試圖消除公眾領域中的宗教符號,衍生出不少爭議。
而敵對的分離制常見於冷戰時期的共產國家,由於共產黨信奉無神論,因此視教會為敵對的存在,自然不容許宗教影響人民的政治生活,更甚者會無所不用其極地試圖削弱教會的力量。
至於寬容的分離制,又稱條件式政教分離,典型的例子則是德國。
德國在一戰後正式實行政教分離,憲法中雖承諾中立對待宗教和世界觀,但這個「中立」並不等於國家要對宗教敬而遠之,相反的,國家反而認為宗教能夠對社會團結做出貢獻,因此國家和宗教可以進行夥伴式的合作,例如國家可以資助宗教團體所設立的醫院或社會性機構。
這樣國家和教會的密切合作,是和法國嚴格的政教分離不同之處。德國基本法所確立的政教體制是既有教會與政府的分離,但又同時透過憲法保障政府和教會合作方式,這是在保有國教和嚴格的政教分離之間走出的折衷道路。
▌結語
經過簡單的介紹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更了解政教關係的各種型態?我們不僅希望大家多多關注阿富汗的後續動態,也要澄清一個概念:伊斯蘭律法並沒有一套明確的法體系,在現實中如何踐行,高度仰賴執政者的詮釋角度,因此不能將塔利班的詮釋化約為是所有穆斯林的詮釋。
不幸的是,塔利班政權對於伊斯蘭教法的執行採最嚴格的詮釋,從過去的經驗看來,公開處決、石刑和鞭刑將在阿富汗重現。更令人憂心的是阿富汗的女性處境,日後不僅必須穿著遮蓋全身罩袍才能出門,工作、教育以及獨自外出的權利恐怕也會遭剝奪,前景不容樂觀。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Cup 媒體 Cup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短短六天 中東局勢如何改變? 50 年前的六月,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埃及、約旦、敘利亞交戰短短六天,成為中東局勢具決定性的轉捩點。 當年阿拉伯民族主義氣氛高漲,阿拉伯人意圖建立一個從大西洋延伸至阿拉伯海的政教分離阿拉伯帝國。但立國不到 20 年的以色列只用少於一星期的時間徹底羞辱了參戰的阿拉伯...
「政教分離政教合一」的推薦目錄:
- 關於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基要書室- 聖經有沒有「政教分離」的教導?(一) 讀過梁家麟 ... 的評價
- 關於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基督徒应该顺服政府吗? 我们该怎么看政教关系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政教合一政教分離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政教合一政教分離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政教合一政教分離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啓蒙的王子雜誌半月刊;208、209期;民國64.10.01-16出版)夸父收藏。
【善的漣漪如投石湖水】
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黃旭昇的「擴善」人生
撰文│奚莉亞
照片提供│黃旭昇
人物簡介
黃旭昇,現任中央通訊社國內新聞中心新北市記者,所跑路線包括文化、圖書、市政、教育、環保、醫藥、衛生、警察、消防和海巡,編採資歷32年。曾在2011、2018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2014優質新聞獎優勝、中央社新聞報導攝影獎第一屆的優勝和第二、三屆的佳作。工作之餘以當志工為志業。
…………………………………………………………
「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話,我希望是投石湖水,藉由善的漣漪,讓這個社會慢慢的良善。」身為記者的黃旭昇,在32年的工作生涯中看遍人間世事,不論是天災人禍、悲歡離合,或是各種不公不義,他只願自己的報導能夠照亮幽冥,把良善傳遞出去。他強調,「既然是一輩子可能只做這件事,那麼就要想盡辦法把它做好。」
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說自己從小就無法抗拒文字的魔力,小學四、五年級已經開始投稿國語日報,但「長大後才漸漸發現文字可以影響人」。民國77年,他在服完兵役後進入新聞界,開始用筆尖發聲,一晃眼過了32年,人生的三分之一歲月都獻給了這份工作。
從少年到成熟大叔,儘管媒體的大環境已不如以往,記者也常被譏笑是「妓者」或弱智,但他從未想過要轉職或退休,問他為何如此「矢志不渝」?黃旭昇笑笑說,記者的確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耗費的時間精力跟所得不一定成正比,「但迷人的是,它可以參與第一線,將訊息告訴大眾,可以利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細數工作生涯中印象深刻的幾則報導:例如「拯救流落異鄉的船長」,這位台灣船長因為漁船遭到海盜洗劫,只能流落索羅門群島,想家人但船上的無線電無法呼叫台灣,想回台又沒有錢買油,也找不到船東援助,但透過了他及其他記者的報導,喚起政府單位重視,台灣船東也因輿論壓力,想盡辦法把船長拯救回來,圓滿了整件事。
還有「台裔芬蘭青年尋找生母」,當事人僅憑著一件33年前從台灣穿著抵達芬蘭的小嬰兒服,和嬰兒時期的照片,在人海茫茫中尋找生母,原本是件大海撈針的事,但在黃旭昇及海外同仁連線走訪下,促使了公部門動起來協尋,終於讓分離了33年的母子可以再相聚,這一刻令他激動不已。
旭昇也看到這人間許多不公不義的事,秉著為弱勢發聲立場,或許得罪過惡勢力,但也結下更多良緣,例如金門的鳥友、關心生態與文史的工作者、教育崗位兢兢業業的夥伴,大家都在默默扎根,悄悄幫助小農與老農,讓他的眼界因此更廣,也常常從別人的故事中觀照自心,再照亮他人。
努力「揚善」不棄守
黃旭昇在記者的身分上,堅持著「濟弱扶貧」的理想,也一直把這想法落實在工作領域上;但在媒體搶即時、搶點閱率的狀況下,或因立場與角色不同、位階與職權的分別,看法與溝通的誤差,不時跟長官有了些許火花。朋友常勸他說,做好最保守的就是最安全的,或一個命令一個動作,比較萬無一失;但對他來說,新聞工作若都是先想到如何保護自己,如何不犯錯,如何不觸怒當局,如何維持良好關係,那麼就會失去守門人或吹哨者的角色與天職,這是他不願棄守的底線。
在社會氛圍普遍嗜腥羶的重口味中,「揚善」未必獲得重視,這對於兢兢業業下筆的他難免覺得挫折,但大環境如此,只有積極尋求轉念,而他找到的方法就是利用網路散發出去,或者把訊息分享給同業,透過不同的平台管道讓這些社會微弱的光持續點亮,如此也不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他說,若一直把不好的事情記掛心裡是無濟於事的,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
工作之餘,他也身體力行「揚善」工作,挽袖當起志工,甚至遠赴海外助人,把志工和記者身分融合一起,既療癒了自己、轉化挫折,也可適時發掘新聞素材,實踐自己的信念,「我以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身分,時而以旁觀者角色紀錄,時而以參與者角色進入災區報導、深入部落服務,總是角色互換,但『莫忘初衷』的信念只有更強烈,從沒變更過。」
讓美好的事「被看見」
現今社會對媒體價值觀與評價逐漸式微,網路上各式各樣「速食」的爆料和被放大的負面消息,還有人戲稱新聞業是「製造業」,或把記者和狗仔畫上等號,對此,黃旭昇偶爾也有無力感,但他反求諸己,「我常常想自己還能報導什麼?還可以做哪些事?我既然無法改變社會,但至少可以藉著我的職業,讓一些美好『被看見』吧!」
因著這個「被看見」理念,所以他當個「投石者」,報導地方文創產業,傳達「希望」;寫國家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以音樂協助弱勢孩童逆轉人生;也報導為偏鄉學子拍畢業紀念冊的攝影師大愛,這些新聞在社會上激起不少漣漪,讓人在負面嗜血及充滿「行車紀錄器」畫面的新聞中還能看到「美好」。
他也常看到一些在社會底層的小民百姓,即使話語權不及有權有勢的人,但仍默默為社會付出,甚至還不求回報,遇到比自己更辛苦的人,縱然本身也需要他人幫助,但依然願意如甘霖般伸出援手,這讓黃旭昇更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要為這有情人間守護一豆燈火,為自己的內心保有一方淨土。
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
今年,他工作的媒體有5名資深記者放棄新聞戰場,同業間也有不少年輕有衝勁與理想的記者,紛紛轉換跑道或暫時休息、離開媒體圈,不同的媒體平台也轉型因應新媒體時代,媒體的環境轉變,讓他感受良深,但不論環境怎麼變,他仍盼望自己和繼續堅守崗位的同業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扮演好烏鴉與守門人的角色,護住美好的核心價值。
「人生總是變化無常,無常不知哪一天早到來。人生總是無能改變,知足常樂就是快意人生。若打開心窗,解開心結,煩惱自然就少很多。淡看人間事,瀟灑人間, 缺憾自然就成幸福。祈願人間多一些祥和睿智,多一些正向建議,祈願人間少一些狡猾詭辯,少一些陰溝酸語。」長久的記者生涯,黃旭昇看到了「因為愛,讓小人物能捨,化身為實現願望的菩薩。因為愛,讓小人物有得,內修為豐厚己身的大德。」
人間多情,世間多愛,讓他更想藉由採訪社會的人事物,去關照並傳播這些人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冀望大眾都能在他的報導中有所感悟或有些許獲得,「當有機會為長者折枝,不吝伸手,當投石湖水,不斷擴散(闊善),如果不願意當那顆石頭,就當一名手心向下的人或播種的人」,這也是他將邁入「六旬老翁」的心得,持續看下去、寫下去、拍下去,觸動善心,繼續做對的事。
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分享近期寫的PODCAST筆記,主題是討論Alain Corbin的《 大地的鐘聲》這本書,以及19世紀歷史學中的感官史。
1:32 前言:真跡的光芒
在19世紀以前, 人們看到作品的真跡會是痛哭流涕的。原因是除非你非常有錢可以周遊列國,否則不太能夠看到其他偉大畫家的作品。
4:55 19世紀與21世紀感官感動的差異
21世紀的我們,想要聽音樂只要在YouTube上面搜尋就可以直接聽到。但如果你是19世紀生活在鄉村的農民,那麼聽到同一首作品的感動是完全不同的。
5:27 1970-1980年代歷史學中的感官史
1970-1980年代,歷史學家開始關注以前的人到底聽到什麼?而對於以前的人又是什麼樣的意義。這個問題開始了新的歷史學的範疇,叫做感官史。過去的人聽到摸到看到時產生的感覺,與我們現代人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6:41 Alain Corbin的《 大地的鐘聲》
《大地的鐘聲》這本書談的是 19世紀法國鄉村的聲音狀況,當時人們最常聽到的音樂是唱詩班,接著是鐘聲。我們用今天的耳朵去聽教堂的鐘聲,可能會覺得很乏味有點單調,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鐘聲可以激起的榮譽感、屈辱感、擔心受怕的感覺是現今的我們難以想像的。
7:50 19世紀鐘對人們的重要性
19世紀的布列納堡有四口鐘,其中一口鐘被敲壞了。鎮長想要當做廢鐵賣掉,這樣可以獲得很多收入,例如:修建學校,給教堂買新的鐘,替自衛隊購買新的裝備,但卻引爆了人們的反對。因為即使鐘已經壞掉,大家還是對他有很多感情,要賣掉這口鐘時很多人衝進議會暴亂。
9:14 鐘聲的功能是讓人知道時間
為什麼鐘對當時的人來說這麼重要,除了人們對它有感情,還因為鐘具有強大的功能性,例如透過晨鐘、午鐘、晚鐘,讓人們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
10:11 敲鐘次數代表的不同意義
宗教的鐘聲包含:受洗的鐘、過世的喪鐘,例如:其中敲15下鐘,宣告男人死亡,但宣告女人死亡時只敲12下鐘,6下鐘宣告男孩以及女孩的死亡。而不同的地區,敲鐘的次數也會不同。
11:48 鐘有趨吉避凶的功能
敲鐘也有具有趨吉避凶的能力。人們認為持續去敲鐘,就會讓大雷雨比較快停歇。
12:30 鐘有凝聚眾人的功能
鐘也有凝聚眾人的功能。當時有個職業叫做鑄鐘匠,他會邀請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村民可以幫忙搬東西,或有不需要的物品,就可以丟進熔爐裡作為鐘的材料。因為每個人都參與鐘的鑄造,因此大家都對它有一份感情。
14:03鑄鐘匠的重要性
很多村民會邀請鑄鐘匠到家裡款待他。有記錄是鑄鐘匠收到50多打的雞蛋,天天都有人炒雞蛋給他吃。因此,鐘的品質如何還是其次,而是在造鐘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付出,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集體記憶。
15:02 鐘有塑造村莊的自我認同的功能
鐘也塑造村莊的自我認同。聽不聽得到村莊的鐘聲,還有你的日常生活作息,是不是依據我們這個村莊的鐘聲來訂。如果你聽不到這個鐘聲,或者不願意依據這個鐘聲來過你的生活,那麼你就不是我們這個村莊的人。
18:25 政權和教權對於鐘聲的搶奪
當時的法國是政教合一,因此神父對於政治上的事務也可以有很大的發言權。18-20世紀,則是慢慢從政教合一轉而政教分離。而當時政權和教權的衝突,也表現他們在他們對於鐘聲的搶奪上。例如說世俗的節日要不要敲鐘,這個時候教會跟政府的意見就會無法互相配合。
19:30 鼓聲比不上鐘聲
如果有些鎮政府蓋不起鐘樓,就會和教會互相搶奪鐘樓的鑰匙。鑰匙到底是放在政府還是教會,是當時常常發生的衝突原因。例如有鎮長認為他和神父一樣都要配有一把鑰匙,可以上鐘樓敲鐘,這樣他才能宣告事情。但神父認為,如果他要宣告事情,不一定要敲鐘,敲鼓就可以了。但鎮長認為如果是敲鼓,就沒有人要來聽宣告的事情了。
23:20 鐘重要性的衰頹
20世紀初,有人提出如果不為死亡的人都敲一樣的喪鐘,就違反憲法的平等原則。鐘聲不再那麼重要,而且城市裡的夜貓子討厭鐘聲,早上聽到鐘聲等於是睡眠被中斷。他們認為寂靜是個人的選擇與權利。
26:00 撫平法國人恐懼的鐘聲
西蒙波娃提到她這輩子的特殊經驗,其中一個就是和鐘聲有關的。法國當時是受納粹控制,無法展示法國的三色旗,也不能有展現愛國的舉動。而在1944年8月,納粹解除控制時,對於波娃來說最能夠銘記這一刻的是當時教堂的鐘聲。
30:57 2020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的鐘聲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發生了火災,一年都沒有敲鐘。而2020年4月15日事隔一年的敲鐘,除了標誌火災一週年,還有給予人們在covid 19而封城的狀態一些希望。本來這時聽到的都是救護車的聲音,但卻在夜晚後來傳來巴黎聖母院的鐘聲。
西蒙波娃提到她這輩子的特殊經驗,其中一個就是和鐘聲有關的。法國當時是受納粹控制,無法展示法國的三色旗,也不能有展現愛國的舉動。而在1944年8月,納粹解除控制時,對於波娃來說最能夠銘記這一刻的是當時教堂的鐘聲。
30:57 2020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的鐘聲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發生了火災,一年都沒有敲鐘。而2020年4月15日事隔一年的敲鐘,除了標誌火災一週年,還有給予人們在covid 19而封城的狀態一些希望。本來這時聽到的都是救護車的聲音,但卻在夜晚後來傳來巴黎聖母院的鐘聲。分享近期寫的PODCAST筆記,主題是討論Alain Corbin的《 大地的鐘聲》這本書,以及19世紀歷史學中的感官史。
1:32 前言:真跡的光芒
在19世紀以前, 人們看到作品的真跡會是痛哭流涕的。原因是除非你非常有錢可以周遊列國,否則不太能夠看到其他偉大畫家的作品。
4:55 19世紀與21世紀感官感動的差異
21世紀的我們,想要聽音樂只要在YouTube上面搜尋就可以直接聽到。但如果你是19世紀生活在鄉村的農民,那麼聽到同一首作品的感動是完全不同的。
5:27 1970-1980年代歷史學中的感官史
1970-1980年代,歷史學家開始關注以前的人到底聽到什麼?而對於以前的人又是什麼樣的意義。這個問題開始了新的歷史學的範疇,叫做感官史。過去的人聽到摸到看到時產生的感覺,與我們現代人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6:41 Alain Corbin的《 大地的鐘聲》
《大地的鐘聲》這本書談的是 19世紀法國鄉村的聲音狀況,當時人們最常聽到的音樂是唱詩班,接著是鐘聲。我們用今天的耳朵去聽教堂的鐘聲,可能會覺得很乏味有點單調,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鐘聲可以激起的榮譽感、屈辱感、擔心受怕的感覺是現今的我們難以想像的。
7:50 19世紀鐘對人們的重要性
19世紀的布列納堡有四口鐘,其中一口鐘被敲壞了。鎮長想要當做廢鐵賣掉,這樣可以獲得很多收入,例如:修建學校,給教堂買新的鐘,替自衛隊購買新的裝備,但卻引爆了人們的反對。因為即使鐘已經壞掉,大家還是對他有很多感情,要賣掉這口鐘時很多人衝進議會暴亂。
9:14 鐘聲的功能是讓人知道時間
為什麼鐘對當時的人來說這麼重要,除了人們對它有感情,還因為鐘具有強大的功能性,例如透過晨鐘、午鐘、晚鐘,讓人們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
10:11 敲鐘次數代表的不同意義
宗教的鐘聲包含:受洗的鐘、過世的喪鐘,例如:其中敲15下鐘,宣告男人死亡,但宣告女人死亡時只敲12下鐘,6下鐘宣告男孩以及女孩的死亡。而不同的地區,敲鐘的次數也會不同。
11:48 鐘有趨吉避凶的功能
敲鐘也有具有趨吉避凶的能力。人們認為持續去敲鐘,就會讓大雷雨比較快停歇。
12:30 鐘有凝聚眾人的功能
鐘也有凝聚眾人的功能。當時有個職業叫做鑄鐘匠,他會邀請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村民可以幫忙搬東西,或有不需要的物品,就可以丟進熔爐裡作為鐘的材料。因為每個人都參與鐘的鑄造,因此大家都對它有一份感情。
14:03鑄鐘匠的重要性
很多村民會邀請鑄鐘匠到家裡款待他。有記錄是鑄鐘匠收到50多打的雞蛋,天天都有人炒雞蛋給他吃。因此,鐘的品質如何還是其次,而是在造鐘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付出,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集體記憶。
15:02 鐘有塑造村莊的自我認同的功能
鐘也塑造村莊的自我認同。聽不聽得到村莊的鐘聲,還有你的日常生活作息,是不是依據我們這個村莊的鐘聲來訂。如果你聽不到這個鐘聲,或者不願意依據這個鐘聲來過你的生活,那麼你就不是我們這個村莊的人。
18:25 政權和教權對於鐘聲的搶奪
當時的法國是政教合一,因此神父對於政治上的事務也可以有很大的發言權。18-20世紀,則是慢慢從政教合一轉而政教分離。而當時政權和教權的衝突,也表現他們在他們對於鐘聲的搶奪上。例如說世俗的節日要不要敲鐘,這個時候教會跟政府的意見就會無法互相配合。
19:30 鼓聲比不上鐘聲
如果有些鎮政府蓋不起鐘樓,就會和教會互相搶奪鐘樓的鑰匙。鑰匙到底是放在政府還是教會,是當時常常發生的衝突原因。例如有鎮長認為他和神父一樣都要配有一把鑰匙,可以上鐘樓敲鐘,這樣他才能宣告事情。但神父認為,如果他要宣告事情,不一定要敲鐘,敲鼓就可以了。但鎮長認為如果是敲鼓,就沒有人要來聽宣告的事情了。
23:20 鐘重要性的衰頹
20世紀初,有人提出如果不為死亡的人都敲一樣的喪鐘,就違反憲法的平等原則。鐘聲不再那麼重要,而且城市裡的夜貓子討厭鐘聲,早上聽到鐘聲等於是睡眠被中斷。他們認為寂靜是個人的選擇與權利。
26:00 撫平法國人恐懼的鐘聲
西蒙波娃提到她這輩子的特殊經驗,其中一個就是和鐘聲有關的。法國當時是受納粹控制,無法展示法國的三色旗,也不能有展現愛國的舉動。而在1944年8月,納粹解除控制時,對於波娃來說最能夠銘記這一刻的是當時教堂的鐘聲。
30:57 2020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的鐘聲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發生了火災,一年都沒有敲鐘。而2020年4月15日事隔一年的敲鐘,除了標誌火災一週年,還有給予人們在covid 19而封城的狀態一些希望。本來這時聽到的都是救護車的聲音,但卻在夜晚後來傳來巴黎聖母院的鐘聲。
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短短六天 中東局勢如何改變?
50 年前的六月,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埃及、約旦、敘利亞交戰短短六天,成為中東局勢具決定性的轉捩點。
當年阿拉伯民族主義氣氛高漲,阿拉伯人意圖建立一個從大西洋延伸至阿拉伯海的政教分離阿拉伯帝國。但立國不到 20 年的以色列只用少於一星期的時間徹底羞辱了參戰的阿拉伯國家,國土擴張近三倍。六日戰爭的慘敗,引發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政治信譽及願景的崩解,意外成為阿拉伯國家轉向政教合一的伊斯蘭主義的其中一個推手。
以色列新佔的領土成為和談籌碼,以國交還西奈半島,換取阿拉伯國家的話事人埃及的承認,簽訂了和平條約。之後以色列軍隊由面對國家級的大型戰爭,轉變成主要鎮壓武裝組織。巴勒斯坦在一星期內領土全失,亡國的打擊催生了一群武裝組織,向以色列要求獨立建國,引發生生不息的以巴衝突,影響至今。
延伸專題:
【敵人有兩種:以色列怕伊朗不怕 ISIS】
https://goo.gl/jxopae
【10 齣電影認識二戰猶太人劫難】
https://goo.gl/grWBNT
【向以色列學做民粹領袖】
https://goo.gl/mnW93d
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75歲的達賴喇嘛,已多次表達要退休,這個月14號正式將請辭信函送交西藏流亡議會,表示將辭去他在西藏流亡政府中的政治領袖職務,同時向議會提出修改憲章,把政治實權移交給民選出來的政治領袖,但大多數議員仍表達強烈慰留之意,達賴態度很堅決,表示讓這個長達四世紀的舊制度終結,不是很好嗎?
達賴強調,他的想法就是把政治交給合格的領導人,終結四個世紀由達賴喇嘛同時扮演政治和宗教領袖的過時制度,而且由他主動、快樂地提出這很好。學者認為,達賴的退出,將使西藏流亡政府逐步走向政教分離,但要邁向西藏民主化還有一段路要走。
學者指出,海外的西藏流亡政府、若是處於民主國家對自由接受度高,但若是在中國控制的西藏流亡政府是不是能接受新的治理體制,恐怕會面臨一段不小的挑戰,這也可能是達賴急於移交這項權力,好讓西藏流亡政府能盡早完成改革、由民選領導人來承擔政治權責。"
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基督徒应该顺服政府吗? 我们该怎么看政教关系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基督徒应该顺服政府吗? 我们该怎么看政教关系? 政教合一 or 政教分离 ? | 史普罗RC Sproul |【大鸟好书分享#4】. 999 views · 2 years ago #基督徒 ... ... <看更多>
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政教合一政教分離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從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論洪秀全太平天國的共觀. 為了解決 政教合一政教分離 的問題,作者徐士凡這樣論述:. 洪秀全與孫中山二人,雷同 ... ... <看更多>
政教分離政教合一 在 基要書室- 聖經有沒有「政教分離」的教導?(一) 讀過梁家麟 ... 的推薦與評價
(一) 讀過梁家麟博士寫的一篇關於「政教分離」的文章,內容節錄如下:... ... 我們承認天主教掌權的千多年的黑暗時代是「政教合一」,但真正屬神的教會,他們雖然比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