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發源地 >
本想問一問路便馬上起程,誰知眼前這人的打扮如此奇怪。
但我還未開口,對方已說:哇,你怎麼會穿成這樣?最近流行復古打扮嗎?
他忍俊不禁,轉身就走,「我不知什麼是豫州,這裡是河南。」
我曾聽說中原豫州是多個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悠久。
記得大師兄研究的青銅鐵器小玩意都取材於此地。但,也不至於發展到...
這麼怪異吧?
只見一頭頭方方正正的鐵皮怪獸在路上來回,入面還擠了不少人。
四周建築高聳入雲,還有一支支沒有火炎的火把,明亮刺眼。
-----------------------------------------------------------------
在遠古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中國黃河中游流域的中原地區就有多種形式的文化發源和發展,河南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地區。
~河南鄭州新鄭: 裴李崗文化~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約9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間,由於最早在河南鄭州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該文化的分佈範圍,以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遺址還包括臨汝中山寨遺址、長葛石固遺址等。
~河南漯河市: 賈湖文化~
賈湖遺址是9000年至7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面積約55000平方米,於1979年秋賈湖村民修築護村堤期間,村小學師生在取土坑內開荒種地時發現。賈湖文化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第一個具有確定時期記載的文化遺存,是「人類從蒙昧邁向文明的第一道門檻」。作為9000年前人類文化的象徵,賈湖文化是人類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仰紹文化~
仰紹文化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續時間大約在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前,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1921年由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河南三門峽地區澠池的仰韶村發現,這一發現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起始點。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紹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紹文化的中心。仰紹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的仰韶村遺址。
~河南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類型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其中河南的淮陽、登封、郾城、輝縣有夏代龍山文化城堡遺址。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陽穀、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莊城址等。
~河南洛陽偃師: 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是中國跨越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文化,以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的二里頭遺址而得名。時間為大約從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地域範圍為河南中、西部的鄭州、洛陽附近和伊河、洛河、潁河、汝河等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一帶。1952年,河南登封的玉村遺址被發現,這是最早發掘的二里頭文化遺存,當時並未對此類型的文化進行命名。該文化因1956年發掘鄭州洛達廟遺址而曾一度被命名為「洛達廟類型」。1959年起發掘二裡頭遺址以後,由於其更具典型性,因此這種類型的遺存便被更名為「二里頭文化」。目前二里頭文化已經發現近百處遺址,有洛陽東乾溝、矬李、東馬溝,陝縣七裡舖,臨汝煤山、鄭州洛達廟等。
~河南的古老王朝~
夏朝(前21世紀 - 前16世紀)也以今河南為中心,中國史書記載的最古老的部落聯盟國家,中國史上最早的奴隸制世襲王朝。它經歷多次遷都,由偃師二里頭(今河南洛陽偃師)建都,後遷都陽城(今河南鄭州洛陽登封),後遷都陽翟(今河南許昌禹州)。
商朝(前16世紀 - 前11世紀)也以今河南為中心,它的主要都城殷,就位於今天的安陽。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安陽殷墟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安陽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前11世紀,西面的周消滅了商朝,建都於今陝西西安附近。前771年遷都雒邑,開始分裂動盪的東周時期,那時今河南地域屬許多小國,如戴國、陳國、蔡國、曹國、鄭國、衞國和宋國。北面的強國晉國後來分為三個國家,其中韓國 (戰國)的都城新鄭和魏國的都城大樑(開封)都在今天河南境內。南面的強國楚國也在河南南部擁有南陽等地域。最終,在前221年,西面的秦國消滅了所有諸侯國,形成了統一的中國。
-----------------------------------------------------------------
#歷史 #故事 #文化 #旅遊 #文化發源地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合久必婚》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15.0&page=1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5): 1、古韻情長寄紹興; 2、紹興古採石場遺址:柯岩石佛; 3、紹興古採石場遺址:柯岩雲骨; 4、紹興魯鎮:業餘特型演員; 5、紹興嵊州:越劇之鄉; 6、紹興安昌古鎮: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越劇之鄉即浙江嵊州,中國越劇的誕生地,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關鍵時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台灣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期)。 -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Formosa 的評價
- 關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香港史錄像特輯--- 1 .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遺址 - YouTube 的評價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的農業文化史改寫了!
-------------------------
台南科學園區開發過程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從民國85年開始挖掘,耗費15年總計搶救34處,經過整理發現文物中遺留有稻米、小米和其他動植物,且米粒外型大小都差不多,這是目前發現台灣最早出現的農業,顯示當時已有選種甚至育種的技術。
中研院院士臧振華領導的考古團隊搶救出的南科遺址,年代距今5000年至300年間,涵蓋了10個考古文化期,考古花費的時間、人力、發掘面積、出土文物數量,在台灣考古學上排名第一位。
民國95年開始,科技部前身國科會就支持考古隊進行出土文物整理分析,10年計畫即將結束,臧振華發表考古整理成果,其中最讓人振奮的是首度發現稻米,這是台灣最早出現的農業。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關鍵時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南科遺址挖出第一顆米 台灣5000年前早已有農業!?
#吐司切編:南科這片土地,從陶石骨角到晶圓光電,證明考古和科技發展可並行且不衝突呢ლ(・ω・ლ)
台南科學園區有著國內最先進的光電、半導體及生物科技業人才,這樣一個科技重鎮卻還有另批人每天拿小鏟,賣力地搶救將被剷除的文化遺產;一個企圖超躍尖端,另一個則走回歷史,有著天差地遠的面貌!
而在這裡開發的過程中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由中研院院士臧振華領導的考古團隊搶救出的南科遺址,這項工作耗費15年,搶救出34處,發掘總面積約9萬平方公尺,在台灣考古學不論數量、類別都首屈一指!
其中竟發現文物中遺留有稻米、小米和其他動植物!!這是目前發現台灣最早出現的農業,因南科遺址的位置於地下水位以下,加上稻米遭火燒碳化,所以保存狀況良好,至今還可以看到完整米粒,且外型大小都差不多,顯示當時應有選種甚至育種的技術。
最特別的是,南科遺址中只有狗的遺骸,卻沒有現在農耕好幫手水牛,顯示當時是由人自己下田農耕,且從2000多具史前人類遺骸分析得知,當時的人類不僅有蛀牙,且可能因為從事粗活,脊椎、膝蓋都不太好。
更多故事請鎖定今晚關鍵時刻(~ ̄▽ ̄~)
#南科 #遺址 #最早農業 #台南 #科技 #稻米 #歷史 #考古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5): 1、古韻情長寄紹興; 2、紹興古採石場遺址:柯岩石佛; 3、紹興古採石場遺址:柯岩雲骨; 4、紹興魯鎮:業餘特型演員; 5、紹興嵊州:越劇之鄉; 6、紹興安昌古鎮: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越劇之鄉即浙江嵊州,中國越劇的誕生地,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聞名於世。該地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書聖王羲之晚年歸隱於此;人才輩出,是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革命音樂家任光,山水畫家鄭午昌、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圍棋國手馬曉春等名人名家的故鄉。1990年建成全國首家專業戲曲博物館——越劇博物館;修復了越劇發展史上的標誌性建築,如城隍廟、東王村香火堂前、施家嶴古戲臺、四季春科班舊址及一批老藝術家、老藝人舊居等。嵊州歷史悠久,文化昌明。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建縣稱“剡”,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嵊州文化源遠流長,以“百年越劇誕生地、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聞名於世。是全國著名的“越劇之鄉”,越劇誕生於嵊州,發展至今歷經百年,成為全國第二大劇種;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書聖王羲之晚年歸隱于此,謝靈運、李白、杜甫、陸游等著名詩人曾入剡攬勝,留下諸如“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等許多詠剡名句;新近發掘的具有萬年曆史的小黃山遺址,是目前發現的長江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嵊州人才輩出,是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革命音樂家任光,山水畫家鄭午昌、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圍棋國手馬曉春等名人名家的故鄉。浙江嵊州,是中國越劇的誕生地,夢裡江南越韻清,淺斟低唱醉中游。越劇自誕生以來,就是“天生麗質難自棄”,她的溫婉美麗已深入人心。越劇誕生於嵊州,是嵊州的青山綠水滋養了她的柔和婉轉,讓她的音韻有如風弄秋葉。
今天,越劇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又被省文化廳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叢書中的重要項目。這對於越劇藝術資源的保護、傳承、發展和繁榮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越劇從田頭地角走來越劇,這種來源於農村田頭的草根藝術,由生活在嵊州民間的多才多藝的農民所創造。大約在1851年前後,嵊州有一部分農民開始用田頭歌唱、山歌小調等民間說唱藝術去“沿門唱書”,這便是越劇的前身。1906年3月27日(農曆三月初三),嵊州唱書藝人高炳火、李世泉等人相聚在甘霖鎮東王村,經過精心準備,首次在用四隻稻桶和門板組成的舞臺上成功演出大戲《雙金花》。當婉轉柔美的曲調、悠揚深沉的唱腔嫋嫋流淌時,掌聲和喝彩幾乎響徹了整個山村。高炳火他們不會想到,正是這看似即興而發,冥冥之中又充滿淵藪的演出,中國第二大劇種的越劇,在浙東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裡橫空出世,一襲翔舞百年的美麗,在江南晚春的天空下拉開帷幕。 這次有準備、有本子、有角色的正式演出,標誌著越劇的正式誕生。之後,越劇歷經了小歌班、紹興文戲、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以其真切細膩的表演、委婉動聽的唱腔、優美抒情的風格,從鄉村一路唱進大都市,走紅於上海,流行於全國,成為中華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越劇故鄉出人出戲出精品越劇百年,嵊州市人才輩出。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使得寧波擁有眾多歷史古跡,阿育王寺、天一閣、慈城、老外灘、鄭氏十七房村都是寧波的知名景點。本期到寧波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余姚市和慈溪市去看看那裡的人文風貌和特色物產。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發現了水稻栽培、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帶榫卯的干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是屬於河姆渡文化的一處古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發現於2001年,曾入選「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5500年。由於其地面環境、地下遺存保存較為完好,被稱為「第二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當時,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時發現陶片、動物骨骼和木頭。隨後,文物部門對當地進行了發掘,認為遺址時間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且形式與河姆渡文化類似。2004年2月至6月的大規模發掘證實,該文化遺存出土器物與河姆渡遺址幾乎相同,且出現成片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預計遺址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擁有6個文化層,年代約為7000年-5500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副館長黃建華表示,田螺山遺址的地面環境在河姆渡文化眾多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其他遺址不具有的人臉形陶支腳、形似大象頭部的陶塑等陶器,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幾乎沒有見到。出土的器物中,雙耳深腹夾炭陶罐殘存部分有近70厘米高,這在浙江省範圍內是首次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鹿角、魚骨、象牙等動物骸骨和木材、菱角、酸棗等植物遺存,這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特別是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為種植古茶樹樹根和壺形陶器證明,當時很有可能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遺址中的干欄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且能夠應用重力與承重力關係的經驗進行建築。跟據田螺山發掘的大量稻穀證明,隨著時間推移,馴化稻的比例上升,且發現的稻穀並非原始栽培稻。這證明了長江流域稻穀種植歷史比預想的更長。這一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科學》雜誌收錄。2007年,遺址發掘現場建起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將遺蹟發掘成果與發掘現場進行展示,使參觀者能夠親歷考古發掘現場。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國四豐潭段 #朴口遺址出土
交通工程時程最難估的就是隧道。國四豐潭段有3座隧道,每座隧道分東西兩線。1號隧道西行線貫通,預計年底再貫通1號東行線。這麼一來隧道全數貫通,「頭過身就過」,後續高架路段如期推進,2022年底就能通車。
其實豐潭段的1號隧道是原定最早開工的隧道,但是2017年開工時發現文化遺址,當時我當市長,就協調高公局全力保存。經台大人類學顏廷伃博士帶領團隊進行分區挖掘,新石器時代晚、中期的營埔文化、牛罵頭文化層陸續出土,非常精彩。
工程暫停870天,換回台中埋藏3000年的文化遺產,是交通工程與文化、生態共好的最佳體現。
--
✅佳龍的FB:https://bit.ly/2y9sArK
✅佳龍的IG:https://bit.ly/2n4zB9B
✅佳龍的TG:https://t.me/dragonforpeople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香港史錄像特輯--- 1 . 新石器時代的先民遺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香港 新石器時代 (大灣 文化 )考古: 補充影像資料. 延陵科學綜合室Acta Scientrium Ngensis•151 views · 4:30 · Go to channel · 澳門今昔-流光歲月. Macao ... ... <看更多>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在 台灣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期)。 -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Formosa 的推薦與評價
... 石器找到了來源(42) 。 許多細繩紋陶文化的遺址都出土大量貝類和動物骨骼的遺留,而前述的墾丁和澎湖縣白沙鄉的赤崁B 遺址發現在陶器上的稻殼印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