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北路復興橋】 #第一座高架道路 #天橋
串連中山南北路、橫跨鐵路縱貫線的復興橋為臺灣第一座立體高架道路,最初僅從長安路跨接至中正路(今忠孝東西路口),後於1967年拓寬延長至青島路,總長606公尺,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又稱「天橋」。
復興橋最初興建為國安考量,旨在避免總統座車於士林官邸和總統府間移動時,因列車通過平交道而影響行進,是當時臺北市最受矚目的大型工程,1955年2月24日舉行通車典禮時,除邀集中央、地方各機關首長及士紳觀禮外,更吸引數以千計的民眾前往一探究竟。
然而隨著鐵路地下化,以及東西向快速道路(今市民大道)的計劃興建,失去最初功能的復興橋終於1995年遭到拆除,結束其長達四十年的任務。
#你還記得這座橋嗎
#回歸平面的都市交通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1955-02-24/聯合報/03版/第三版】
復興橋已落成 今行通車典禮
嚴主席將親自剪綵 兩旁慢車道下月起整修
【本報訊】台北市中山北路新建復興橋定今(二十四)日上午九時落成通車,將舉行一隆重通車典禮,中樞地方各機關團體首長,全省二十二縣市局首長,外賓以及地方士紳等一千餘人,均將應邀觀禮,天橋工程由於日內氣候晴好,在一片忙碌聲中已將殘土剩木清理乾淨,全橋已張燈結綵,至為壯觀。
通車典禮將由高市長主持,省府嚴家淦主席剪綵,市府已發出設計大方印刷精美之觀禮證,復興橋於剪綵後,即開放通車。
復興橋建築費時整整六個月,耗資四百零五萬元,由公路局鳳後三設計,足可勝任二十噸重的車輛從橋上通過。
據承造的三中公司統計,共用去一千二百四十噸水泥,三百二十噸鋼筋,三千六百立方公尺石子,七千立方公尺土方,二千石木料,及一萬七千一百五十個工,其中混凝土工三千四百三十個,普通工三千二百八十個,鋼筋工三千二百三十個,木工三千零四十個,土工二千三百個,牛車工一千一百七十個,起重工八百七十個,泥水工八百三十個及大批其他零星品。
橋兩側的慢車道和行人道將復舊觀,市工務局預定下個月開始整修,預計在一個月內完成。
橋的全長是三百七十三點零四公尺,寬十二公尺,當中橋洞高四公尺,可容四列火車并行通過。
市府將於今日通車禮中以名貴紀念品贈予復興橋有功人員鳳後三、林永倉、封雲桐等三人。
【本報訊】復興橋於今日通車典禮後開放一天讓市民通行參觀,自廿五日起除甲級車輛外,禁止行人、三輪車自行車等通行。
【1995-07-17/民生報/22版/都會新聞】
即將走入歷史 回首細說復興橋
當年兩位蔣總統上下班時 三步一崗五步一哨......
【記者黃士榮/報導】坐落在中山南北路的復興橋,今天起將陸續進行施工圍籬,周四起開始拆除工作,九月中旬後復興橋將完全消失;這座橋是光復後,政府遷台才建設,北市工務局官員說,這座橋興建早期是兼具保護元首行車安全考量,此橋與中華商場一樣留給老台北人很多忘不掉的回憶。
工務局官員表示,復興橋大約是在民國四十四年左右完工通車,當時建橋的主要考量是,中山南北路是蔣中正總統由士林官邸到總統府上班的必經幹道,但是這條幹道與縱幹線鐵路交錯,遇到火車經過,平交道柵欄放下,總統車隊行進會受到影響。
中山南北路在兩位蔣總統時,可以「御道」來稱呼,每逢總統上、下班時,沿線布滿警察、安全人員,以「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來形容並不為過,而復興橋更是警衛森嚴。
工務局官員表示,這座陸橋興建完成後,取名「復興」顧名思義要復興中華,凸顯當時動員戡亂及反共復國的時代意義,但老台北人卻稱它叫「天橋」。
復興橋原本只有主橋橫跨舊有的縱貫鐵路,民國五十五年擴建後,中間主橋長約六百公尺,兩側副橋長約四百四十五公尺;主橋寬度九公尺、副橋寬度各為七點五公尺。這座橋橋柱結構至目前為止還相當堅固,但是橋面及橋身則較為老舊。
工務局新工處今天起進行圍籬,將以低噪音等多種工法來進行拆除,復興橋拆完後,中山南北路將完全平面化,原有的縱貫鐵路早已地下化,而東西向快速道路從鄭州路凌空而過;復興橋隨著都市的發展而功成身退,這座橋將與中華商場一樣成為老台北人的記憶,而著名的「天橋」下客家菜已遷入華陰街內繼續營業。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小時飲廿四味,苦到打冷顫,嘉應子得先剝去包裝候命送茶;但今天再遇,怎麼稀淡不苦,甚至有點甘? 「同一碗廿四味,有客人說以前飲苦些,現在沒那麼苦。我就覺得可能是你的人生歷練多了。」春回堂老闆林偉正說。哦,即是人到一定年紀了! 一個人,口味會變得成熟;一間老店,像這藥材鋪,涼茶賣過百年了,仍然存活,...
東籬十年之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李國鼎工作與信仰 Part2>
昨天介紹了李國鼎的整個背景,今天整理 1983 年在美南科學工程技術討論會的講題:八十年代的挑戰
讀的過程,我一直聯想到台積電。張忠謀是辦一家公司,李國鼎是辦一個產業,但他們的思維方式非常一致
張忠謀創業第一天就在想比較利益,台灣適合行銷、研發還是製造?我要做類比、邏輯還是 DRAM?台灣的優勢是什麼?非常市場導向。而他在 2010 回鍋 CEO,也是一樣的。當時建立了一個 70.80 人的行銷團隊,下面分兩個部門,一個研究市場,另外一個研究競爭。
直到今天,他在上週 APEC 的會議還是在講比較利益
而發展關鍵產品,台積電堅持自己擁有技術,也堅持不斷研發最新的技術。張忠謀受到 Michael Porter 啟發,任何產品只要有兩家公司做,就是 commodity
科學技術導向也是,台積電每年 8% 的營收花在 R&D,比例雖然不高,但 1 兆多的 8% 也是每年千意在投,6000 人以上日以繼夜研發。而研發也不只技術上的,在製造上也不斷的創新
組織架構,台積電 Day 1 就是專業經理人的組織架構,前幾任執行長都是老外,而且是經驗超豐富的老外。董事會也是非常先進,獨立董事占比極高。就到今天,張忠謀多次說,他留給台灣的禮物有兩個,一個是晶圓代工的模式,第二個是他創造的雙首長制度
財稅金融措施的配合,這點完全就用在台積電身上,台積電最早的股東結構就是按李國鼎提的這個比例。開發基金持有 48%,飛利浦持有 27%
這幾個點。我覺得到今天,對於研究公司,都還是相當有幫助
------底下內容摘自<工作與信仰>------
未來台灣的工業發展必須具備
- 市場為導向。一個產業值不值得發展,首先決定於是否有足夠大的市場,這是需求面的條件。具備這個條件以後,再看這種產業的發展能不能有與其他競爭對手競爭的能力,這是供給面的條件,也是一般經濟學家所強調的比較利益原則。在新的國內外經濟情勢下,勞力與能源密集的出口產業已逐漸失去發展上的比較利益,為了要維持我國經濟像以往一樣的衝力,就必須尋找一些新的產業。這些產業基本上要少用能源,少用勞力,但卻必須有效利用我國的技術勞力,並有助於突破國際上保護貿易的藩籬。這樣的了解與構想,就是政府近年來選擇機械、資訊、電子、墊肩與運輸工具等作為策略興工業的理論基礎
- 發展關鍵產品。日本掌握工具機控制性零組件的技術,這部分的價值約為工具機總值的 50-70%
- 科學技術導向。更多工程師投身在這個領域,實在是決定科技發展是否成功的主因。參觀 IBM 五六個廠後,更確定這個信念,因為工程師的人數平均幾乎在全部僱用人數的一半以上
- 組織配合經營需要。未來任何公司組成,必須具備市場及技術導向兩項功能,一個公司的組成如果能具備以上兩項功能,則公司的組織可為健全,否則很難生存。公司組織必須大型化,生產必須規模化,而大型化規模化如果仍依賴以往家族經營的習慣,則成功機會甚微渺茫,仰賴專業經理經營,成為唯一必行的途徑。此外會計、審查制度的建立,股票市場的改善,都必須有所突破。台灣如果要邁入開發國家,一個為大眾所信任的證券市場,是首先必須建立的
- 財稅金融措施的配合。VC 即為預定擬議的重要措施之一。政府已提供創業投資的協助,諸如在科學園區內投資,技術作價可高達 25%,而交通銀行及開發基金尚可共投資 49%。目前投資計畫評估人才不夠,包含財務、技術、市場...各類專家
東籬十年之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拍攝那天和盧老師研究好久要怎樣呈現印章,印在手背上也不容易!謝謝盧老師!!!
📸我的攝影系列《歲月與他們的作品》3/10
盧榮基(篆刻師傅)
悠然堂是一間悠久的印章店,亦售文房四寶。店主盧榮基熱愛中國書畫篆刻藝術,參與多個書畫會,經常參加書畫篆刻展覽,也教授書法,人稱他盧老師。而盧老師的第一個老師,就是他爸爸。盧父是位書畫陶瓷收藏家,也是位刻印和竹刻名家,在澳門開設「雲齋」印社,現已有七、八十年歷史。他教兒子做圖章時,十分嚴格,要求兒子多寫多刻多練習,熟練後,才可以刀隨心轉。
七十年代,盧老師由澳門移居香港,再向香港書畫篆刻家陳語山學習。開印章店時,陳氏因知他和太太喜歡菊花,便為他取名「悠然堂」,來自陶淵明《飲酒詩》之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盧老師好學不倦,在店內擺放了不同書籍,讓他可繼續鑽研古印章和中國文字的進化。
在荃灣看到「悠然堂」三個字,已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想像能在鬧市中悠哉悠哉。盧老師希望可以一直把自己的店當作書畫愛好者交流的平台。
盧老師手背上篆刻印章文字為:「月落江橫數峰而遠,坐看飛雲自卷舒。」意景為看着大自然美麗景色,感覺身心舒泰。
攝影系列《歲月與他們的作品》@【後。生】展覽
日期:即日 – 2021年7月18日
時間:早上10時正 – 晚上7時正
地址:香港灣仔茂蘿街7號3樓
敬請預約:https://www.eventbrite.hk/e/brand-new-youth-tickets-152981175815?aff=registration
#DesignSpectrum #7MalloryStreet #HKDC #gooddesign #設計光譜 #茂蘿街7號 #香港設計中心 #好設計 #後生 #BrandNewYouth
@yauyuentong
東籬十年之約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小時飲廿四味,苦到打冷顫,嘉應子得先剝去包裝候命送茶;但今天再遇,怎麼稀淡不苦,甚至有點甘?
「同一碗廿四味,有客人說以前飲苦些,現在沒那麼苦。我就覺得可能是你的人生歷練多了。」春回堂老闆林偉正說。哦,即是人到一定年紀了!
一個人,口味會變得成熟;一間老店,像這藥材鋪,涼茶賣過百年了,仍然存活,大概苦盡了;甘味自然來?掌門答曰:未敢放鬆。
沒有「墩起個款」的掌櫃,沒有踢踢撻撻算盤聲,作為香港碩果僅存的百年字號,春回堂不似預期的老氣,加之地利——位處中環登山電梯腳,賣涼茶一樣有格。中環的午飯時間,中國人、南亞裔、白人、黑人,高官名流、地盤工、闊太、OL絡繹不絕,隨手放下十元抄起涼茶,或骨碌骨碌一飲而盡,或歎咖啡般慢咽細嘗。甜花茶、廿四味、參茶,不停飲不停斟,流量大,當中廿四味,是招牌貨,日賣過千杯。林偉正說:「阿爺以前推着木頭車和阿嫲在街上賣涼茶,到可以租鋪置業都靠它。」1916年祖父林少泉入鋪,創辦「回春齋」,接着有「回春堂」和「春回堂」分號。雖是自己鋪,但到了80年代因為人手實在難找,三間藥材鋪乾脆合成一間,即成今天的春回堂。
賣了多年的廿四味,顧名思義有24種藥材,清熱解毒,夏天固然熱賣,原來秋冬一樣暢銷,因為香港人鍾情打邊爐、燒烤,厚味下肚需要解解內熱。林老闆透露,他會跟節氣而增減藥材比例,「例如近來暑天,我們水翁花、榕樹鬚的分量會多些;譬如新年後屬於春瘟容易有流感,青蒿那類藥材就會放多點。」
煲茶過程三小時,藥材必須按特性分階段下煲:「好像崗梅根、救必應等硬身藥材就早點煲;去到中段放水翁花、金錢草,最後紫蘇葉、千層紙那些比較輕清的藥材就最後放。」費心用神,一直遵循着祖父父親的做法。
「街外有的下黃連、黃柏令茶很苦,又添色素令茶有掛碗現象,讓人感覺足料濃郁。」他的廿四味天然煮成,色褐而清,潤喉回甘,但無甘草;不下黃連,怕有些人吃了會頭暈。
無認識就自強不息
47歲的林偉正對中藥瞭如指掌,以為幼承庭訓,原來是個誤會。小時候,藥材鋪是他的禁地:「因為有火爐有鍘刀,爸爸媽媽不許來玩,最多是等爸爸放工一起去食消夜。」
家有四兄弟姊妹,他是孻仔,1992年回來接手。「哥哥姐姐都做西醫,三家姐和我現在留下來幫手。」當年,年過60的父親想退休,而且在搞移民,必須到澳洲居留,恰巧他在當地讀完工商管理,「爸爸說,與其你幫人打工做生意,那你幫家裏也是一樣。」父親說退就退,完全放手,「阿爺當年交給他時,也不在場發聲。」番書仔管藥材鋪,接手的更是百年老號,壓力自然有。林家四代是中醫,太爺清朝時已行醫,年輕林偉正惟有向前人學習,好的要保留,壞的要清除。幸好當時有個老夥計叫三叔,由阿爺年代從紅褲仔訓練出身,雖然出外打拼過,退休前還是回巢坐鎮,是他第一個師傅。
他又深知自己不足,就和三家姐一起讀港大中醫課程,03年考獲中醫牌。不過,姊弟倆主力店鋪運作,只偶然替熟客開藥方;日常把脈問症都交由三位坐堂醫師。細節上,他作出適當的改革。首先,捨棄傳統玻璃杯、茶碗盛載藥茶,用即棄紙杯代替。「一次性使用可以杜絕流感、幽門螺旋菌等傳播風險。」林偉正闡釋。紙杯裝茶,今天尋常不過,但在十多年前是新鮮事。那時為免垃圾工人拿來重用播菌,他甚至特別叫夥計將紙杯鎅爛才丟棄。
親自落場便知艱辛
「做藥材鋪,工作時間長又一陣味,收工坐巴士隔籬都即刻走開。」初期他不習慣,但比較棘手還是要定好店內的制度;改革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搬回來一部收銀機。「好搞笑,大家收銀後,錢就掉落一個竹箱,難免有人監守自盜。爸爸對很多東西都不緊張,可能阿爺交了一盤生意給他,有一定生意量,不蝕錢他就不理。」
貪婪的夥計,補錢急急送走;留下來的、新請的,客客氣氣。執藥補位,凡事親力親為,因他深信,親自落場才知利弊。
話說春回堂是一幢自置物業,祖父由木樓重建成石屎樓,現今佔用了三層:地鋪是門市,閣樓煲涼茶及做龜苓膏。
「涼茶用水喉運下來,在爸爸的年代已經有了。因為他怕夥計燙傷。」以前煲茶是燒火水的,店內有個火水缸,林偉正覺得危險,而且煙大,就改了電爐。
「以前起藥渣真是找個大笊篱,好似人家炸鹹水角一樣取藥渣上來。」某次涼茶師傅請假幾天,他做替工,撈完茶渣腰骨好似斷了一樣。於是研究出起重裝置吊一整桶茶渣,「師傅又舒服,操作時間又短了。」
除了腰力,這年輕老闆還關心夥計的腳力:一樓是替客人煮藥的地方,和地下往來要兩層樓梯,「如果每次煲好藥都用人力運送,膝蓋一定勞損。」就造了微型升降機,由地下直達一樓,方便藥包藥壺的傳送。
他又添置了一個大雪房去儲存藥物,盡量少用有硫磺的藥材,例如茨實,坊間一般都是紅皮的,皆因有硫磺;他賣的是「無磺」茨實,皮是黑的;玉竹打過硫磺會變白,但味道變酸,沒有了原來的香甜。「硫磺對神經系統有影響,有些人吃了喉嚨會受刺激。」不少藥材如沒燻過硫磺,很容易生蟲發霉,低溫就能避免。
珍貴價值流傳百年
雖然變革眾多,但百年老店最珍視的價值,林偉正一一保留。
祖父的涼茶秘方沿用至今,他只應客人要求加添參茶、感冒茶和龜苓膏。原來從前父親還經營藥材批發行「昌利成」,保存了很多藥方。林偉正研究其中變化,加上父親指點,配成自家龜苓膏,秘方是不落黃連,以免寒底人士吃完頭痛,又真的下足土伏苓,用來凝固,不像人家用魚膠粉頂替。只是土伏苓易燶底,故煉膏時,每十五分鐘就攪拌一次,極花時間和工夫。
但推出至今一直大受歡迎,平均日售200盅,人家賣50元,他賣35元,「我們有個宗旨就是價錢便宜些許,希望人人受惠。」
店子裝修,他一樣保留從前味道,裝潢稍作翻新,但百子櫃、老藥壺、水磨石磚,全皆留下。藥材在百子櫃內的安放位置,也甚考究,相同藥性的放在接近位置,以免相沖,那是古人智慧,一直沿用至今。
春回堂亦不像外面涼茶店般,設中央工場,老遠運送涼茶來,他們天天在店內鮮製,每次少量煲,煲好即賣,不像外頭的,放隔夜,流失藥性。
凡此種種,生意老實,重視人情,只因林偉正當年接手家業,爸爸向他說了一句話。「爸爸說:做涼茶藥行,唔係淨做生意,千萬!就算吃不好人也不要吃壞人。要識醫先好去醫!所以一定要賣真貨,不可以賣『流口水嘢』。」
假貨重重小心為上
那是做藥行,賣涼茶必要有的良心。年月過去,艱辛的日子大概都過去,該到收成期?林偉正倒還是不敢放棄。近年藥材世界變化甚多,假貨多,價錢飄忽,要老老實實做生意,賣正貨,原來都不易。
皇后大道西和高陞街是本港藥材批發集中地,有「藥材街」之稱。每星期林偉正至少去走一圈,跟批發商戶了解行情,「大陸有沒失收、有沒囤積居奇呢?我們經常用的就買多一些,以免起價時要配藥跟着起價。」
藥價愈來愈貴,有些藥材鋪用平價的「代用藥」:譬如用荃皮代替地骨皮。「正地骨皮即是枸杞的皮,可以清熱退燒化痰,批發價70元一斤;荃皮主要是跌打用,活血止痛,價錢不到一半。兩藥效用完全不同,後者只是食你唔死。」
又如川貝,一向昂貴。「有些人來春回堂問價即刻彈開,以為你在中環一定貴,或者字號老咬人一大啖。想不到我的是真貨,我賣川貝200元一両,早前入貨3,000元一斤;別人入280元一斤的平貝,收你80元一両你就覺得便宜。」
一般一個醫師常用藥有六七十種,由於春回堂有坐堂醫師和街外來配藥的處方,藥種比較齊全,共有約600種。很多藥材如果沒經過加工炮製,如刀刃未開,藥性不能發揮。例如益母草用薑汁、黃酒濕潤後再炒,溫經散寒;牛膝在沙裏加鹽熱炒,製後歸經入腎。林偉正承襲父親,至今仍堅持在店內製藥,保證品質。
幸好,識貨的人還是有的,看春回堂店內店外,到處是墨寶,就知名人客眾多。
「春日芝蘭茶香遠送 回天有術正藥活人」一副對聯懸在店外,出自六七十年代大笪地有名的睇相師傅黃掌源,是父親醫好了他的頑疾。店內,有董橋題的字,也有韓國領事的墨寶。而最多人看不明的要數掛在店面正前方、紅底金漆的牌匾「遵法依韓康」。
「韓康是一個古代賣藥的人,賣藥的意念就是真不二價。」林偉正解釋,由父親到自己,都跟隨韓康作風,希望做生意,頂天立地。
接手四分一世紀,他最記得當年沙士未開鋪已有人在等候,「要配報紙刊出的沙士驗方,我們忙到連飯也沒空吃,收工很晚也回不了家,同事逗都唔識笑,大家很徬徨。」那時表面上生意多了,但藥材來價如金銀花、板藍根炒到瘋癲,一入一出,賺不了多少,「我寧願正正常常過日子。」在今天的世道,有此平常心,原來不容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大概是因這態度,才能令一家百年老店,走得更遠。
撰文:韓潔瑤 拍攝:周易安
春回堂
地址:中環閣麟街8號地下
電話:2544 3518
詳情: http://bit.ly/2LUdFFJ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東籬十年之約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深水埗區風物誌》記載,石硤尾原名夾石尾(甲石尾)。1940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引起很多人逃難往香港。他們當中不少人都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作為容身之所,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超級大火發生,逾50,000人無家可歸。期後香港政府在該區興建徙置區以安置災民,石硤尾邨成爲香港公共房屋發展計劃下首座落成的公共屋邨。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市政局成立「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徒置專員一職,「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1955年,政府決定有系統地推行徒置計劃重點為興建多層徙置大廈,安置災民的石硤尾的兩層高平房相繼被拆卸,興建21座第1型徙置大廈取代,連同1954年興建的8座,成為全香港首批共29座的六至七層高的H型徙置大廈,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在兩翼相連的中央走廊處設有公用的廁所和淋浴設施,該等大廈於80年代初改建為有獨立廚廁的單位。這些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2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7至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2型徙置大廈。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當中第3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7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一級文物的建築物。最低兩層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構思改建成青年旅舍。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The 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JCCAC)是一個致力推動香港創意藝術發展的嶄新藝術項目,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石硤尾白田街30號,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由香港浸會大學主導,香港藝術發展局和香港藝術中心為策略夥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民政事務局作為政府支援機構。藝術中心於2008年9月末對外開放。香港政府以期限七年託管協議(Entrustment Agreement)形式把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經營權交予香港浸會大學,中心以自負營虧模式運作並對外開放,除藝術創作外,駐中心的藝術工作者及團體會合作為公眾提供藝術教育和訓練,以至與藝術有關的商業活動。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由樓高9層的石硤尾工廠大廈改建而成,可供租用面積約11萬平方呎。石硤尾工廠大廈於1977年建成,自2000年起開始空置,總實用面積8,640平方米。中心的設計盡力保留原石硤尾工廠大廈的特色,在翻新物料上也會盡量保持七十年代工廈的粗樸風格,地面也是「石屎」質地,底層樓底高度14呎9吋,上層每層為8呎3吋,負重限制為每平方呎150磅。其中約5萬平方呎提供約100個中、小型單位租予藝術工作者及藝術團體,另外約3萬平方呎提供約6至7個大型單位租予藝術機構,小單位面積由291至385平方呎;中型單位面積由483至804平方呎;大單位面積由874至1,040平方呎;最大的單位面積則由1,298至1,326平方呎,中心附設3個藝廊及1個實驗劇場、食肆、金及其他商店。中央庭園提供1個表演場地,用作舉辦小型藝術及文化活動之用。大廈每層亦設有一個共用空間,擺設雕塑及舉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