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獎贈書活動】《#深度數位大掃除》x3本
🚀你或許有聽過「#數位極簡主義」或「#數位斷捨離」之類的運動,這是一種將數位科技的使用降到最低程度,奪回人生主導權的生活理念
🙋但是,你知道該怎麼做嗎?瓦基想與你分享具體的實踐步驟和我的心得收穫
✍️圖文心得、下載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gital-minimalism/
【這本書在說什麼?】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是喬治城大學資工系的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他的著作還有其他「深度」系列的書籍:《深度工作力》、《深度學習力》和《深度職場力》。不難看出是一位對生產力有深刻研究的作家。
在這本書裡,他提倡一種「數位極簡主義」的理念,強調我們要審慎應用科技,並且重新思考市面上繽紛炫目的科技到底為我們帶來什麼價值。如果這些科技只提供廉價的娛樂和低劣的資訊,那麼寧可捨棄不用。
此外,他也提供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方法與步驟,說明如何利用30天的「暫停時間」,停止接觸非必要的數位科技,細心體會和品味生活,最後才重新導入(或放棄)這些科技,並且詳細定義「如何」和「何時」使用這些科技。
整本書引用許多對於社群媒體和數位科技的評論文章,互相辯證不同的論點,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終究,我們要以自己的生活目標為主,科技只是輔助,不該讓它反客為主。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自從我從去年開始經營〈閱讀前哨站〉的部落格和臉書粉專之後,我跟數位科技就一直處於一種拔河的狀態。一方面我需要靜下心來閱讀和寫作,一方面也需要處理網站技術方面的事情,編輯網頁和美工設計,也都脫離不了數位科技。
尤其平日下班之後,一天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原本我遵循去年讀完《原子習慣》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之後,限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和網路科技的時間,錶定每天30~60分鐘,但總會不小心逛到超過時間。
再加上,由於經營部落格的緣故,需要涉略很多的數位工具,因此我訂閱了許多APP服務的電子報。這些電子報都會夾帶吸引人的標題和內容,只要一個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在一個又一個的連結裡面,到最後總是耽誤了原本想做的事情:閱讀和寫作。
因此,我開始自問:「我戒斷的數位科技還不夠多?」、「我使用這些數位科技的心態要調整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再幫我更進一步?」直到我偶然間看到《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終於,「賓果」!
【我如何使用這本書?】
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想起作者的這句話:「你需要一套成熟的科技使用理念,以自己的深度價值觀為基礎,問自己:你該使用什麼工具;你如何使用他們;你為什麼一定要使用他們?」腦中便開始浮現出,關於目前使用數位科技的許多省思。
接著,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試著把書中的流程轉化成具體的步驟,也參考了網路上其他讀者的實作方式。最後,我用子彈筆記的方法,規劃出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準備方法和執行步驟」,並且透過寫日誌的方式,記錄自己在這段過程中的想法。
然後,從7/1到7/30之間的三十天裡,我進行了一次數位斷捨離的流程,重新打造一套我自己運用數位科技的方式。我回顧了這段過程,並且把這套方法做成一份「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底下分享我的詳細實踐心得,文章底部附有這個模板檔案的下載方式。
【1.數位極簡主義: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數位極簡主義的定義是:「一種運用科技的理念,指的是你把連線的時間,放在少數幾個精心挑選的最適活動上,那些活動強力地支持你重視的事物,你也樂於錯過其他的一切活動。」不要被科技牽著走,在這個充滿誘惑裝置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仔細想想,我總共使用了哪些科技?
雜亂是代價高昂的。太多的裝置、app、服務佔用的時間和注意力,使我們付出很大的代價,那可能抵銷單一物件所帶來的效益。找個時間,完整地列出來你正在使用的科技,可能連自己都會大吃一驚。
前Google工程師崔斯頓.哈瑞斯曾經出面爆料:「科技公司希望你以特定的方式,長期使用他們的產品,因為那是他們營利的方式」。他繼續說道:「菸草公司只想要你的肺,APP商店想要你的靈魂」。利用這個練習,看看自己的靈魂都放在那些APP上頭。
我使用的3C產品不多,只有桌電、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常使用的軟體則有 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Spotify、Brain.fm、Audible、Scribd。
✅你現在如何使用這些科技為自己帶來好處?
優化很重要。判斷某個科技是否支持你重視的東西,只是第一步。為了充分獲得那個科技的潛在效益,它必須仔細思考如何使用那項科技。你如何使用它們?
帶來哪些好處?我使用桌電、筆電維護網站、經營社群、撰寫文章。使用智慧型手機跟朋友連絡、即時收看新聞資訊和網路影片。使用電子閱讀器、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在我移動通勤和外出在外的時候,閱聽不同的書籍。
我使用Evernote撰寫文章、紀錄網路文章摘要,用Trello管理部落格待辦事項。我使用Email、FB、IG、PTT、LinkedIn與社群互動、回答讀者問題。我使用YouTube觀看網路影片。我使用Brain.fm聽專注音樂、用Spotify聽休閒音樂。
✅但放棄這些科技會帶來哪些不便利?
有意識的作為令人滿足。這種滿足感和我們做的具體決策無關。之所以讓我們覺得意義非凡,主要是因為握有自主權的滿足感。主動放棄這些科技,帶來些微的不方便?還是巨大的不方便?
放棄使用電腦,會導致無法經營部落格和社群媒體。放棄使用智慧型手機,就無法即時與人通訊,也無法收聽有聲書。放棄社群媒體,會失去許多與部落格讀者互動的機會。放棄數位管理工具,會失去以後「搜尋」專案紀錄的便利性。
【2.數位斷捨離 :30天實踐步驟範例】
騰出30天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暫停使用生活中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
利用30天的暫停期,探索及重新發現讓你有成就感又有意義的活動和行為。
暫停期結束後,將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重新導入生活中,從零開始。針對每項重新導入的科技,判斷它為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價值,規劃日後的具體用法。
✅我曾經使用哪些數位工具?
我使用的硬體:「桌上型電腦、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使用的軟體:「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Spotify、Audible、Scribd」。
✅有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暫停使用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試著暫停與移除的APP有: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必要的功能我只允許自己在電腦上面使用,而且在限制的時段內使用。更進一步,我降低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
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使用自動回覆,通知親友與讀者我的數位斷捨離時間,替自己保留一段緩衝時間。
✅我在30天裡,採取了哪些休閒?嘗試了哪些興趣?
作者提到:「如果你從生活中淘汰那些數位的干擾之前,沒有先填補那些數位干擾幫你忽略的空白,你會覺得數位斷捨離後的體驗很難受,因為你不知道斷網後要做什麼,反而難受。」因此,重拾自己曾經喜歡的非數位休閒,就非常的重要。
我試著在空出來的時間裡,讀了更多的書。最近讀了《人生給的答案》之後,對「靜坐冥想」產生強烈興趣,趁著這段時間,每天撥出10分鐘的冥想時間。此外,在用電腦寫作的時候,把網路中斷,專心於純文字的輸出。
休閒娛樂方面,在假日安排了更固定、更多的時段,和女友一起練習國標舞。假日出門買早餐時,不騎機車,改用散步的方式,在這段悠閒的時間與自己對話。也終於,把訂閱很久卻沒認真讀的〈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拿出來讀。
✅哪些工具支持我的價值觀?
需要經營部落格和社群粉專,桌電和筆電仍然必要。將智慧型手機簡化成通訊為主的目的,搭配移動通勤時可以收聽有聲書為輔。電子書閱讀器仍然是外出時的好搭檔,方便攜帶的特性仍讓我愛不釋手。
社群軟體是與讀者接觸和交流的重要管道,保留,但是限制自己只能在電腦上使用,而且只能在固定的時段使用。調整Evernote和Trello的使用方式,與手寫的子彈筆記做出功能區隔,主軸目標寫在子彈筆記裡,輔助記憶、紀錄的資訊則放在數位工具裡。
✅具體規劃,我會如何使用它?
區分清楚自己每天的「數位時間」,以我自己為例,早晨醒來之後採取晨間習慣,偶爾閱讀、偶爾使用30~60分鐘的電腦,中斷網路並且以「自由書寫」撰寫讀書心得文章。我在網頁瀏覽器安裝 LeechBlock NG 套件,這個套件可以把你需要隔離的「時段」和「網域」設定上去,在那段時間內你就無法使用這些網頁。
平日下班後,我只有在星期二、四,允許自己22:00~23:00接觸數位科技和社群媒體,保留星期一、三、五的時間給自己享受「離線狀態」。在假日,才允許自己擁有比較多的數位時間,放在上午和傍晚使用,下午時段則保留給離線狀態。
✅哪些工具已經變成非必要?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認為只要留下最重要的來電鈴聲就可以。我取消了Brain.fm的訂閱費,改以Spotify裡面的歌單取代,找關鍵字「Focus、Reading、Piano」的歌單都是很好的選項。我刪除了手機上的LinkedIn和YouTube,只在電腦上使用。加上我原本就已經刪除了FB、IG、PTT的手機APP。
【3.數位極簡生活30天:我的四個感想】
經過30天的實踐之後,我有什麼感想和收獲?那就是「這一切的重點不是使用了什麼科技,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不要讓科技來選擇你,你可以選擇使用哪些科技,我們有能力主導自己的人生。
在《湖濱散記》中,梭羅寫道:「大部分的人過著沉默絕望的生活。」然而,比較少人引用的是下一段他樂觀地反駁:「他們確實以為自己別無選擇,但機靈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陽升起又是新的一天,一切煥然一新。拋棄成見,永不嫌晚。」我們確實有能力扭轉這種狀態。
✅獨處的感覺是什麼?
作者引用許多的文章和文獻說明「獨處很重要」。他對獨處的定義是:「你對他人創造的資訊毫無反應,專注於你自己的想法與體驗上,無論你身在何處。」而且,獨處時的思考,會帶來一種「從容的反思所衍生出來的洞察力和情感平衡」。
我很欣賞的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在日記裡寫道:「獨處是令人精神煥發的愉悅消遣」。在這30天裡安排的「離線時段」,是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最好時趕。我本來已經是個很容易享受獨處的人,減少了數位資訊的刺激後,更容易感受到思緒的活躍,以及內心的平靜。
✅別按讚,對我有什麼改變?
作者不鼓勵你到處「按讚」,因為按讚提供的互動太少。以至於,除了淪為社群公司優化演算法的資訊之外,你跟貼文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提升。這類互動流於淺薄,也沒有深度。
我的做法是,雖然不按到處讚,但是看到想要互動的文章,就直接在底下留言。當然,如果因為我這麼說,可以讓這篇文章的按讚數大減、留言數增加,那我也會感到無比的欣慰(誤)。
最後,作者也對例如FB和IG之類的APP提出建議,如果你真的要用社群媒體的服務,最好離手機版本遠一點,因為那對你的時間和注意力是巨大的威脅。因此,我在數位斷捨離的步驟中,刪除了大部分的手機APP。
✅我重拾休閒的收穫是?
其實,大家都高估了休息時「什麼都不做」的放鬆效果。在繁忙的工作日之間,或是一大早為了孩子搞得人仰馬翻之後,我們很容易渴望「無所事事」的解脫感。但是,根據書中引用的許多研究指出,耗費精力的休閒活動,反而會提升休閒之後的心靈感受。
作者說道:「這類減壓活動有其價值,但收穫有限,因為無所事事的時候,往往會使人轉向劣質的休閒活動,例如盲目地滑手機、心不在焉地追劇。把精力投注在困難但有價值的事情上,收穫總是豐厚許多。」
由於減少了使用數位科技的時間,把多出來的時間拿來閱讀跟寫作,讓我能更從容地體會書中的文字,也能更專注地寫下我想說的話。另一個收穫是,我開始培養起睡前「靜坐冥想」的習慣,每天10分鐘採取正念呼吸的方式,把當天的雜念跟煩惱重新歸零。
✅我做了哪些注意力抵抗運動?
《注意力商人》的作者吳修銘,在書中評論媒體的某一種商業模式:「你聚集人群,不是因為你想賺他們的錢。而是因為你可以把他們轉賣給想獲得那群人關注的其他人」。Google和臉書的主要資源是「眼球關注時間」,如今獲得眼球關注比開採石油更有利可圖。
1830年第一份廉價報紙《紐約太陽報》的創辦人意識到他可以把讀者變成商品,把廣告變成顧客。用盡全力把讀者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推出許多爭搶眼球注意力的新聞報導。對於新聞的內容品質要求,反而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
以前的我接觸新聞的管道,不外乎Yahoo新聞、社群推播的新聞。但是作者提倡「慢媒體」,他認為:「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們要以一種緩慢的思維模式來吸收新聞媒體,只關注品質最高的新聞來源。
因此,我開始嘗試閱讀〈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報導(需要訂閱費),比起那些標題聳動、內容空泛的新聞,〈華爾街日報〉對於世界的財經趨勢和政治局勢,都有更深入和精準的解讀。我也試著體驗以「付費讀者」為服務對象的媒體,與那些以吸睛文章「賣廣告」的媒體究竟有什麼不同。
【總結:我的數位斷捨離10個行動】
如果你直接跳到這裡看結論,想知道我實踐上採取了那些行動,那麼以下這些就是這30天來,我的10項行動清單:
1. 刪除數位斷捨離30天之後不必要的APP,我原本已經刪除了FB、IG、PTT,現在進一步刪除手機上的Youtube、LinkedIn、Brain.fm,只留下方便移動時收聽的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以及音樂服務Spotify。
2. 關掉智慧手機的所有通知,包含鈴聲、畫面橫幅,只留下「電話通知」和「簡訊」。有意識地在固定時段,才查看重要APP的資訊。
3. 在固定時段批次處理所有的數位科技產品(硬體、軟體、網頁、APP),不要讓這些東西佔據全部的注意力。一口氣回信、回訊息,總是比零散時間處理來的有效率。
4. 規劃固定的生活作息,最有效率、最不容易受阻礙的時段是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雖然下班作息一樣需要規劃,但效果都比不上晨間作息。
5. 限制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
6. 安排自由的網路漫遊時間,但不宜太久。我避免在平常的五個工作日網路漫遊,只安排在每週六、日晚上時間,允許自己愛逛什麼就逛什麼。
7. 關閉網路、設定鬧鐘,替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間做出隔離網路的環境。我開始習慣在閱讀跟寫作的時候,把網路完全切斷,設定45分鐘的鬧鐘提醒自己休息。
8. 取消訂閱不必要的Email電子報,尤其是跟我現在專注的目標無關的項目,電子報雖然提供了很多資訊,但還是要輔助自己的目標才有價值。我曾經喜歡到處訂閱,但現在我取消了80%的電子報。
9. 開始閱讀慢媒體,捨棄低品質的劣質媒體和社群新聞,在固定的時間才靜下心來閱讀慢媒體。我開始喜歡上〈華爾街日報〉、〈報導者〉這類的優質新聞。
10. 讓親友和讀者知道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段,給自己緩衝空間又不失禮貌,又能在心情最沉澱和平靜的時候,再認真回覆訊息,或撥通電話親口聊天。
【後記:最重要的事就是…】
《深度數位大掃除》讓我透過這三十天的數位斷捨離練習,重新檢視、設計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模式。讓我回想起之前讀了《極度專注力》這本書,烙印在心底的這句話:「注意力太過寶貴以至於你得非常自私地只留給自己使用」。
隨時提醒自己,要跟這些APP和網站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服務不是「想要打造更美好世界的宅神」送給大家的禮物,而是刻意設計成放進我們口袋的吃角子老虎機。總是注意自己如何使用科技,而不是反過來被科技主宰了生活的步調。
最後,我想跟你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你自己最重要的事,當成是最重要的事。」邀請你一起加入數位斷捨離的練習,也歡迎你在三十天的練習之後,留言分享你的收穫和體會。
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數位誘惑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抽獎辦法】感謝 時報出版
1、抽出「3本」《深度數位大掃除》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覺得執行數位斷捨離最難的是什麼?例如:「我覺得要關閉手機的通知很難,朋友會很難找到我」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8/18(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3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8/20(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深度工作力 ptt」的推薦目錄: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心得] 《深度工作力》讀後心得和實際應用-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心得] 《深度工作力》讀後思考與實踐- book板- PTT 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心得] 《深度工作力》:21世紀的超能力PTT推薦- book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心得]《深度工作力》:分心時代的超能力!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心得]《深度工作力》:分心時代的超能力!-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深度工作力pdf2023-精選在Instagram/IG照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問題] 詢問一下有關訓練專注力的書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請益] 彰化市看漫畫的地方- 看板ChangHua | PTT台灣在地區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Win11 網路斷線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Win11 網路斷線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Win11 網路斷線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工作力不從心ptt的原因和症狀,PTT、DCARD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工作力不從心ptt的原因和症狀,PTT、DCARD和台灣e院的回答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大大讀書】《深度工作力》(說書人:許景泰)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公務人員關注議題之文字探勘: 以PTT 公職板為例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侯友宜拔擢女力!PTT紅人「Z9」妻邱兆梅接青年局長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專注- 評價、爭議、負評、缺點、PTT - ETtoday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PTT批踢踢】最影響我的十本書~ 賤不如飛 | 職場書推薦ptt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標籤: 深度工作ptt - 薇觀/StayC's View 閱讀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文組想轉工程師?別再看ptt、Dcard,資深資工主管破解跨領域 ...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文組想轉工程師?別再看ptt、Dcard,資深資工主管破解跨領域 ...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PTT熱門】1K~10K藍牙耳機推薦,iPhone真無線耳機推這副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酷碰集散地】 - 剛剛在PTT 看到大戶分享超級多coupon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酷碰集散地】 - 剛剛在PTT 看到大戶分享超級多coupon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玩樂心情.認真工作!PTT鄉民教我的2件事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趨勢贏家特別版-布局2018 28檔私藏好股: 精選五大黃金產業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趨勢贏家特別版-布局2018 28檔私藏好股: 精選五大黃金產業 的評價
- 關於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八年執政回憶錄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評價
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心得] 《深度工作力》讀後思考與實踐- book板- PTT 學習區 的推薦與評價
[心得] 《深度工作力》讀後思考與實踐 ; 看板, book ; 作者, forestfresh ; 時間, 2021-12-14 01:43:44 ; 最新, 2021-12-15 10:39:00 ; 留言, 5則留言,4人參與 ... ... <看更多>
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心得] 《深度工作力》:21世紀的超能力PTT推薦- 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一次讀完的時候只有留下幾個概念:深度工作有很多好處、淺薄工作會傷害你的職涯、應該要留下固定的時段進行深度工作,確保你有更高的產出品質;第二次 ... ... <看更多>
深度工作力 ptt 在 [心得] 《深度工作力》讀後心得和實際應用-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深度工作力》讀後心得和實際應用 + 實作本使用示範
在這個淺薄的時代,深度工作力就是個人成功的關鍵超能力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deep-work/
你發現自己愈來愈難專注於一項工作任務了嗎?你在工作的時候,會隨時檢查 Email、忙
著回覆同事傳來的訊息嗎?還是三不五時就放下手邊的工作,開始滑社群媒體,到處逛新
聞網站打發時間呢?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工作模式已經走向這個趨勢,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
你絕對不能錯過。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深度工作力》的作者是專精於個人生產力、同時任職於喬治城大學資工系副教授的卡爾
.紐波特(Cal Newport),我從他的另外兩本著作獲得許多收穫。首先是透過《深度數
位大掃除》這本書進行了「數位斷捨離」減少不必要的數位工具使用,再透過《沒有
Email的世界》重新檢視自己的 Email 使用方式,把工作內容精簡成「工作流」來大幅降
低 Email 的使用量。
最近,作者最暢銷的這本舊作《深度工作力》重新再版,他也把許多讀者向他提問的「時
間方塊」(time-block)使用方法整理成一個筆記本產品,推出了《深度工作力實作本》
。兩本書搭配起來,可以讓我們學會時間方塊的運用策略,進一步打造自己進行「深度工
作」的習慣。
我回顧自己從台積電離職之後,成為自由創作者的這一個月來,反而被太多的「自由」打
亂了節奏。以前公司因為機密限制,無法使用私人的智慧型手機。現在,午餐的時候我可
以滑社群媒體,到處留言和發限動,一個不留神就超過了原定的午休時間。隨著社群平台
上私訊我的人變多,接洽的新合作案也增加,我開始花費更多的時間在這些事情上面。我
很明顯能感覺到,自己創作的效率變差了。
所以,是時候重新檢視自己的工作方式,想辦法調整成以深度工作為主的模式,為接下來
的撰寫新書、籌備新線上課程的生活打好基礎。我期待這本再版的新書,會是我最好的助
力。這篇文章摘錄一些書中的重點和我自己的心得,最後再分享一些我開始實際使用的範
例。
深度和淺薄的工作怎麼區分?
在職場上,我們都是透過「工作」,來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並且替公司創造更多的價值
。然而,並非每一種工作內容都具有同樣的價值。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仔細檢視自己負
責的工作,進一步區分成兩種類型:「深度工作」和「淺薄工作」。
深度工作(deep work)的定義是:「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
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
所難以模仿。」例如製作一份企劃案的報告、準備一場演講的素材、撰寫一段新功能的程
式碼。這是一種「非你不可」的工作。
淺薄工作(shallow work)的定義是:「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
分散中執行。這類型的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被模仿。」例如用
Email 來回敲定會議時間、用即時訊息頻繁地回答其他同事的問題、處理突如其來的瑣碎
雜務。這種工作讓我們感覺很忙碌,卻沒有真的實質產出,這是一種「取代性很高」的工
作。
深度工作顯然能創造很高的價值,卻也需要你非常專注去做。如同另一本書《極度專注力
》提過的研究,當某項任務被完全中斷的時候,人得花超過20分鐘才能完全回到之前的狀
態。當你頻繁地在淺薄工作之間切換,就會破壞深度工作的執行。
深度工作也非常稀有。在這個各種社群平台和新聞媒體都在搶奪注意力的年代,能夠專心
投入一項工作的能力,反而成了非常稀有的技能。所以作者建議我們去分析自己一天的工
作當中,有多少比例是深度工作,又有多少比例是淺薄工作?增加前者,減少後者。
作者也提了一個激進的建議: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工作環境,充滿了淺薄的工作,而且你找
不到任何深度工作的時間。那你要擔心的是長期下來,這可能是一個沒有什麼發展性的工
作,你的成長也很可能因此受到限制。如果你重視未來的成長性,你可以試著跟老闆爭取
深度工作的內容和時間,或者,努力換一份工作。
|淺薄工作是無法避免的,但你必須限制它,不能讓它影響你充分發揮深度工作的能力,
|因為深度工作才是最終決定你創造的價值的關鍵。
深度工作的四個策略
在這本書中,總共有四個深度工作的策略,
1.選擇深度工作的模式
我們該怎麼培養自己的深度工作力?作者認為:「為你的工作生活建立常規和儀式,減少
依靠有限的意志力來進入和維繫不間斷的專注狀態。」關鍵就在於「常規」和「儀式」,
在一週當中設定固定的時段,用來排除分心,專心投入深度工作。就像是賈伯斯每天都穿
同一款黑色衣服,為的是降低「做選擇」所耗費的腦力。如果你一開始就設定好固定的深
度工作時間,就不用再費心思考當天要怎麼分配時間。作者列出四種常規和儀式的規劃方
式:
修道院式:像個僧人一樣,隱身到人跡罕至的地方,讓人非常難以連絡上。有一些學者是
這麼做的,但不一定適合大多數人。
雙模式:設定某一些日子或月份完全進行深度工作,其他時候完全是淺薄工作。這種模式
集中火力專攻某一種工作,適合可以充分規劃自己時間的工作者。
節奏式:設定早上固定時段進行深度工作,下午做一小段淺薄工作,然後再用深度工作替
工作結尾。這個模式比較彈性,適合大部分的職場工作者。
記者式:許多記者會在採訪、撰文之間往返,這種模式講求在不同的任務之間,快速切換
成深度工作。這個模式仰賴高度的專注力控制,應該只有少數人能駕馭。
2.學會擁抱無聊
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都保持深度工作的狀態,所以第二個策略是學習跟「無聊」共處,但
是又能讓這個時間發揮效益。這個策略的目的是,刻意讓自己感到無聊,做一些輕鬆但是
有意義的事情,讓自己充電,然後重新集中注意力。
安排分心的時間:上社群媒體或者是收看新聞,並不是一種罪惡。只要你得刻意地安排「
分心的時段」,讓這段時間能夠在自己的掌控內,可以達到吸收資訊的效果,也不至於佔
據所有心思。
生產性冥想(productive meditation):太多的淺薄工作會佔據腦袋的思考,毫無目的
地逛網站並不會讓腦袋放鬆。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先對自己提一個想要思考的問題,然後去
做一些讓「身體勞累」,但「頭腦放鬆」的活動,讓這個問題在腦袋的背景狀態執行。例
如散步、健身和游泳。
3.慎選數位工具
從作者的不同著作中,我發現他對科技工具和軟體抱持的不是敵意,而是抱著一種「懷疑
的態度」。我們必須時常問自己,這個工具或軟體(特別是社群平台),對我個人的職業
目標有幫助嗎?對我人生的長期目標有幫助嗎?它帶來的好處比較多,還是壞處比較多?
假設我放棄了這些科技,會對自己帶來哪些不便利?
他建議我們進行三十天的數位斷捨離,仔細去紀錄每一種工具的使用與否,對你的生活和
工作帶來什麼影響(正面、負面都要記錄)。在斷捨離結束之後,你會發現有些工具無法
被捨棄,有些工具則是捨棄了卻一點也不感到可惜。如果你有興趣試試看這個做法,可以
到我的《深度數位大掃除》讀後心得文章下載我製作的「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
當你把數位工具做了一次全盤檢視之後,你會多出更多的深度工作時間,如同作者所說:
「如果你讓心智在醒著的時候都做有意義的事,你一天結束時會感覺更充實,第二天會更
輕鬆,勝過你一連幾個小時讓心智處於半清醒而沒有計畫的網路漫遊。」我們應該體驗生
活和工作的意義,而不只是活著。
4.減少淺薄事務
大部分的職場工作,都會夾雜著一定程度的淺薄工作, 我們不可能完全消滅它們,但是
我們得想方法去減少它。現在不需要急著做的,留到固定的時間再批次一起做。能夠用系
統軟體流程處理的,就讓它變得更自動、更簡單。
確認淺薄事務的比例:對每一天的工作內容做紀錄,區分兩種工作類型占用時間的比例。
目的是為了下一步,增加深度,減少淺薄。
安排工作的每一分鐘:利用「時間方塊」的方法,在每一天(甚至每一週)的開始,就規
劃好當天的時間運用。排出給「自己」的深度工作時間,而不是全部留白讓別人來幫你安
排淺薄工作。
讓自己難以聯絡:不要表現得回信、回訊息很快速的樣子,那不是高產出的表現,而是淺
薄工作的表現。在一天當中設定固定的回覆訊息時段,批次性一次回覆。
深度工作力實作本示範
作者針對深度工作的執行方法,推出了一個新的作品《深度工作力實作本》。這個實作本
的英文書名是「時間方塊計畫本」(Time-Block Planner),顧名思義是一個用來規劃時
間方塊的筆記本。裡面每一天分成左右兩頁,總共 13 週的時間計畫。在每一天的左邊是
「收集欄、指標追蹤、關機儀式」,在右邊是「時間方塊格線」。具體用法如下:
時間方塊格線:,把當天的工作要花的時間,用方塊的方式規劃出來。這種規劃方式擁抱
彈性,如果有急事、插件,你可以馬上更改計畫,劃出新的時間方塊。作者還把電子郵件
和即時通訊等淺薄工作,獨立出來放在一個時間方塊,用那段時間專心處理淺薄工作。
收集欄:在你一天當中,任何臨時加入的工作和想法,都可以直接紀錄在這邊。如果是急
件,就修改時間方塊。如果不是當天的急件,你就先記錄著就好,等之後回顧當天工作時
,再來安排。
指標追蹤:紀錄你要持續追蹤的進展,例如「今天深度工作的時間」,目的是用來觀察長
期下來,你的工作習慣呈現什麼樣的趨勢。是愈來愈有生產力?還是愈來越沒效率?
關機儀式:在一天工作的結束之前,作者都會進行關機儀式,紀錄哪些事情完成了,哪些
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再做。讓腦袋確實關機,享受下班的生活,是科學證實可以提升工作效
率的方法。
每週頁:在每週的一開始,規劃未來的一週內你要執行的重點任務有哪些。在這個時候把
一週的目標設定好,提前想好要分配給深度工作的時間方塊。
我特別錄了一段使用計畫本的 YouTube 示範影片,歡迎參考看看這個好用的時間管理方
式。 https://youtu.be/Q4uZn0Immbo
使用這個實作本可以幫我們練習深度工作的規劃能力,並且持續檢視自己的工作內容,再
做出更好的優化。作者說:「做深度工作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種技能,像任何其他技
能一樣,需要時間來發展和訓練。一旦你習慣了不斷的分心,你就變得不太擅長做深層工
作,也越來越不能過濾掉無關緊要的東西。」真的採取行動去實際練習,絕對是鍛鍊深度
工作力的不二法門。
如果你不安排自己的時間,別人會來替你安排。自己的事不要交給別人來決定。
我的實際應用
綜合前面提到深度工作的的四種策略,我認為要能夠保持高度專注,自己必須隔絕許多分
心的雜訊。因此,我決定改變自己接受社群媒體訊息,以及接受電子信的模式。我做了以
下幾件事:
依照書中的 Email 策略,我在閱讀前哨站的「與我聯絡」頁面打造一個專屬的「郵件過
濾器」表單,目的是先替對方想好聯絡的內容、分類,設定好對方的期望。作者說:「你
寧可對方在寄 Email 前先想清楚、讓他多做一點事,也比起事後你收到信之後,重複往
返釐清資訊來得省時許多。」所以,表單設計的主要用意,就是期許從淺薄的溝通轉換為
深度的溝通。
我關閉了 Facebook 粉專的「傳送私訊」功能,把原本的「傳送私訊」按鈕改成「與我聯
絡」頁面的連結(填寫表單送出後,系統會轉換成 Email 寄給我)。因為最近開始收到
愈來愈多一行文和很精簡的問候,雖然我明白大家的好意,但累積下來會花很多瑣碎的時
間在回應這些訊息。此外,有些粉專業務的內容,透過私訊方式其實不容易管理、搜尋、
歸類,跟我 Gmail 信箱既有的「零收件匣」(Zero Inbox)理念不符,存在於私訊裡面
的資訊,常常會讓我煩心掛念。
我關閉了 Instagram 的「直接寄信」按鈕,因為當人們可以直接開啟一封完全空白的信
寫給你,你很難預期這封信件的品質。我也決定關閉 Instagram 的「陌生私訊」功能,
把心力保留給已經跟我建立起很棒互動關係的老朋友們。新的朋友則是引導回「與我聯絡
」的郵件過濾器頁面。
我關閉了 LinkedIn 的「傳送私訊」按鈕,同樣引導想要聯絡的人先前往「與我聯絡」頁
面。
透過以上的動作,等於是把溝通的管道,盡可能限縮成最小數量的 Email,並且避免用即
時訊息來溝通工作。後續,我將持續記錄這個改變帶來的影響,或許有優點也有缺點。
接著,我使用《深度工作力實作本》的方法,重新規劃自己每一天的工作時間。
我規劃在每天的早餐之後,用 10 分鐘收 Email,如果沒有緊急事情(例如網站掛掉之類
的重大異常),就展開早上 08:30 到中午 12:00 的深度工作。午休後的一個小時專心處
理 Email 和雜務。我把所有會議和討論都規劃在下午時段,利用 TidyCal 這種自動預約
會議的工具,只開放下午時段給別人預約。如果沒有會議的時候,14:00-18:00 就繼續第
二段的深度工作。深度工作期間採取番茄鐘方法,每 50 分鐘休息 10 分鐘,並且把智慧
型手機放在另外一個房間,看不到也用不到。
後記:刻意地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力》除了以科學的方式說明深度工作的好處之外,也介紹了許多工作者、學者
、企業家的工作型態,加上實作本的推出,把時間方塊變成一個很直覺好用的規劃工具。
兩本書搭配起來,同時兼具了理論和實務的操作。
我也很喜歡作者把「深度工作」跟「刻意練習」放在一起討論的觀察。《刻意練習》書中
的核心訊息是:「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分,而在刻意練習。」你如果
要學習和精進一項專業技能,首先,注意力必須專注在某個你嘗試改善的技術或嘗試精通
的思想;其次,你需要獲得回饋,以糾正你的方法,讓你把注意力放在最有生產力的地方
。
如果我們仍然和多數人一樣難以專注,容易分心,就不應該期待自己能快速學會新知識和
新技術。因此,要快速學習和精進一項專業能力,我們必須高度專注而不分心,我們需要
「刻意地」選擇更多的深度工作。或許我們可以改寫刻意練習的核心訊息成:「頂尖專家
和普通員工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不在天分,而在刻意地去做深度工作。」我們必須自己
做出選擇。
|我將過著專注的生活,因為那是最好的一種生活。
|心理學家威妮弗蕾德.葛拉格(Winifred Gallagher)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66.20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37395814.A.FA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