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日本東京的春天,緩緩降臨在新灣區。
因緣際會跟幾位日本來的朋友,有幸造訪在南高雄豪宅內的米其林一星主廚武田健志的餐廳「Liberté」,據說一位難求,而且有諸多禮節的規範。
一進門後吧台板前的座位深具特色,我們今日坐在裡面8人的包廂,可以放鬆享用跟聊天。主廚的相關介紹跟環境網路上的食記都查得到,我的重點在餐點內容—-一言蔽之,這是自疫情以來,我在 #國內吃到最喜歡的星級餐廳。
📍前菜三品- #鴨肝慕斯 #鮑魚/山葵葉/杏桃 #鮟鱇魚肝
老實說,剛看完菜單我打從心底害怕😅,有看過我食記的人就知道,我法菜中的天敵就是「內臟類」食材,但今天卻讓我對這些內臟類食材心悅誠服。首先是這款鴨肝慕斯,表面琥珀色的醬汁點綴著鳳眼果、碎堅果跟些許松露,漾著琉璃的光彩,一匙舀下是蒸蛋般的柔嫩綿密,入口是濃郁的風味搭上脆口的堅果顆粒,煞是享受;再來是盛放在九孔貝殼上的荷包外型小點,上面點綴著山葵葉,建議一口完食,原來外層是如泡芙般的口感佐以鮑魚醬跟畫龍點睛的杏桃,高鉀跟豐富的維生素的杏桃果乾沈穩的微酸中和了鮑魚高鈉的海鮮味,頭一次見著的組合,沒想到風味如此互補;最後有「海底鵝肝」之稱的鮟鱇魚肝,似土壤般由酥脆的吐司脆片包夾,上方鴨兒芹翠綠如茵,放上盛開的星狀紫色琉璃苣彷如精巧的小花圃,充滿春天的映象,讓我讚嘆的地方,在於以富含omega-3(次亞油酸,GLA )的琉璃苣來搭配飽和脂肪跟膽固醇稍多的魚肝,讓人享用起來不覺負擔。
我莞爾,猜這一系列的內臟類食材似乎是通過我挑嘴的腸道菌的檢驗,主廚以各種食材調和的方式讓膩人的飽和脂肪變得和藹可親😆
接下來一道開胃菜 #白蘆筍/蝦母/魚子醬,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料理白蘆筍,最底下用奶油煨煮,加點昆布粉提味,上方將白蘆筍刨成薄片整齊堆砌,口感清脆帶有蘋果的香甜,再淋上用 #豆漿為基底跟白蘆筍打在一起的冷湯,下方是飽滿彈牙的牡丹蝦蝦母,間以魚子醬跟酸甜的燈籠果,必需胺基酸跟植酸融合,讓從來不覺得魚子醬好吃的我,難得讚不絕口,實在精彩。
第一次用清新脫俗來形容一道菜,「此湯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嚐」。
下一道 #瑩烏賊 讓人眼睛一亮,以日本的瑩烏賊搭配台灣的鳳螺,底層是巴西里跟多種蔬菜打成的泥,還有各式對身體有益的香菜類食材,例如山茼蒿跟山當歸葉,尾韻還有帶點辛辣口感的水田芥、山葵跟洋蔥,其中有一種日本春天才會生長的天下第一山珍— #楤木芽,用天婦羅的方式料理,採集方式辛苦,要避開銳利的尖刺,才能取得嬌嫩的楤芽,帶點特有的苦跟回甘,整碗抗氧化物質吃好吃滿,加上低脂海鮮,仿佛把大地贈與的所有微巨量營養素都集中在這。
「啊, #這才是人類應該吃的食物」我不由得喟嘆,多希望每天都能來上這樣一碗,慰勞自己每天對抗環境污染跟壓力荷爾蒙的腸道菌們。
再來是湯品 #花膠/鴨肝/鮑魚,這道酥皮清湯上的酥皮壓印葉子的圖案,每天早上現桿現做,塗上蛋液後焗至酥脆,以小母雞熬製三天的高湯加入金華火腿跟貝柱,滿滿的膠原蛋白,是主廚在嚐過台灣的佛跳牆之後的創意。
至此每道菜順序都是風味一濃一淡,進入雙主菜。海鮮類主菜—- #來自長崎五島市的紅條魚,肉質紮實鮮甜,配上主廚精心製作的三道層次的綠白醬汁—-基底是波菜跟芥菜打成的泥、第二味是濃烈的蛤蠣高湯拌入發酵後的芥菜跟蔥,第三味是柚子泥灑上焦化的檸檬粉,清爽跟鮮甜並具,連配菜都煞費苦心,是檸檬蜜漬過的蜜棗跟蕪菁,點綴惹人憐愛的紅莧菜跟白色芫荽花,這傘狀的花序像蕾絲般纖柔而細緻,又像雪花般優雅,看來主廚是個外剛內柔的少女心男兒啊(笑)。
肉類主菜—- #珠雞,老實說吃膩了紅肉類主菜,看到白肉類實在很歡喜,台灣唯一有飼養珠雞的地方在桃園,選用雞瘦肉的部分做成雞肉捲,以松露慕斯提香,再以竹炭粉當麵衣包裹製成,看起來像個黑色皮包,切開來搭配旁邊香氣濃烈的羊肝菌菇醬,外脆內軟的口感,讓人愛不釋口,配菜是油封雞腿肉佐紅蔥酥跟白薏仁,多種風味依個人喜好搭配品嚐,很少有主菜從第一口到最後一口都覺得滋味不同。
在我看來,這場盛宴從前菜、湯品到主菜,都有一種幸運籤餅(fortune cookie)的概念,而這種包有類似箴言或詩籤的字條餅乾,是源於19世紀,日本東京的寺廟有一種叫做「御神籤」的傳統,讓今天的法菜有深厚的日本古老意涵,切開來都是驚喜。
最後是甜品三道— 前甜點是 #杏仁豆腐佐鳳梨,鳳梨用三種方式呈現,包括底下的糖漬鳳梨丁,淋上用鳳梨汁跟香草籽打成的汁液,還有糖霜花朵上盛載著現做鳳梨果醬,酸酸甜甜,非常適合清爽的杏仁味。
主甜點是 #甘酒/櫻花/白巧克力,我凝視著這個意象,像冬雪初融後的大地,春櫻綻放又散落,略帶鹹味的粉色櫻花粉末細細的鋪在白絨般的冰沙,化在口腔裡的是甘酒跟白巧克力的醉人滋味。
這讓我想到漫畫《海賊王》裡的Dr.希魯魯克,他窮盡自己一生的時間去創造一場,在他腦海裡粉紅色的雪,直到臨死前讓全世界下了一場
粉紅色的雪。
我想主廚的心情跟我是一樣的。
我們用自己不滅的熱情持續灌溉著夢想,用生命在創造腦海中的世界,每一處料理的呈現,都是賭上自己的堅持跟信念。
用心在料理屆耕耘,就跟我鑽研腸道菌的學問一樣,都是希望能將精神寄託在某些不朽的事物上。
最後的小茶點(petit four),是酒漬萊姆葡萄跟藍乳酪夾心餅乾和肉桂蘋果塔,我過去從不曾碰茶點,就是因為傳統法式料理的配茶點是甜膩的法式軟糖跟費南雪,這次我卻連茶點都完食,配上帶有香茅味的花草茶,像醍醐灌頂滿足至心底。
Dr.希魯說:「疾病跟癌症不可怕,只有被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謝謝武田健志主廚,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夜,在不能出國的嚴峻疫情寒冬期間,你為台灣人帶來了道地東京米其林的手藝,這春櫻綻放的希望氛圍,彷若置身日本,似預告著即將遠離新冠陰霾,讓人真正感受春天將至。
望明年後,我們東京見。
#這間立刻被我列為心目中第一名
#主廚簽約聽說只有三年
#正港東京米其林在高雄
濃氧世紀漫畫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是時候進行每月一度(盡量)的書單分享,二月底三月初有很多精彩的書,類型多樣且內容豐富,排開後覺得各出版社又展現了難得的默契,紛紛在這陣子選擇以白、灰為書封或書脊底色,給人清新、淡雅、明亮之感,賞心悅目,果然是屬於春天的氣息。其中還有好幾本是自然書寫,於無法出國的非常時期來一場躍動於筆尖和想像的紙上之旅確實再合適不過,一起來看看這批可遇而不可求的春季書單:)
⠀⠀⠀⠀⠀
照例以本月選書為起點,這兩年獲獎無數、史上最年輕艾略特獎得獎詩人 Ocean Vuong 首部小說《#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承繼同為越南移民、經歷過越戰的作家阮越清,《同情者》思考雙面文化下戰爭所撕裂越南深處的衝突、困境與身分認同,年僅 32 歲的王鷗行,則從受害者心態昇華成倖存者的思維,卸下了憤怒與控訴,愛與慈悲緩緩浮現,藉由一封寫給不識字母親的信,一朵藍色超音波下的盛開玫瑰,極其詩意地將回憶錄式文體內化成傷口與生命。「小狗」年幼隨家人從越南移居美國,面對陌生的土地和陌生的語言,母親教導他維持低調隱形,以保安全。十多年過去,已成為作家的他某天被母親問到:「作家是幹什麼的?」於是他決定為不識字的母親寫一封信,信中款款回溯他與母親以及外婆三人相依為命的童年往事,他出生前的家族史,以及,他個人祕密的情感。
⠀⠀⠀⠀⠀
以及,掛名推薦了符合新世代都會年輕人理想生活方式的一本書《#兩個女人住一起:非關愛情的同居時代》,這也是我未來期許自己的生活藍圖。獨居資歷超過 20 年的好友漸漸厭倦一個人住的孤單與不安全感,偶然看上一間房子,便決定一起買下,展開同居生活。而後,兩個好友才真正看見彼此的巨大差異,她們在爭吵磨合與長短互補間,藉由與對方的差異,漸漸更懂得自己。一起吃飯、運動、喝酒、當貓奴,不用奉養對方父母,不用成為誰家的媳婦,生病互相照顧、困難互相幫助。兩個女人住一起,找到了單身的輕盈感與有人相伴的溫暖,能夠同時並存的美妙。傳統婚姻制度和家庭觀念早已跟不上生活樣貌變化之快速,「多元成家」代表的不只是性別平權,更包括了突破以婚姻或血緣結合的傳統家庭形式。金荷娜、黃善宇正是掙脫了傳統價值束縛,讓我們看見「家庭組成不只有一種方式」,隨著她們的同居生活,重新找出各自獨立、又能平等付出的幸福生活新藍圖。
⠀⠀⠀⠀⠀
日前分享過台美幾乎同步上市的石黑一雄新書《#克拉拉與太陽》,被盛讚是探索愛、孤寂、生死與人性的偉大著作。過去同樣有著科幻色彩的《別讓我走》,是其小說中個人數一數二喜歡的,據說這次在探索人類與科技的關係中深度延續了故事的獨特性與開創性,不但發人深省,也被許多外媒評為至今最喜歡的石黑一雄作品。克拉拉是最尖端的人工智慧,具敏銳知覺與情感,她的任務是作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存在的理由是盡心盡命地陪伴與愛人。克拉拉對萬千世界充滿好奇,不論是前一刻嘻笑走向櫥窗、下一刻卻臉露哀傷的孩子,還是街角向人乞討的遊民,甚至是奔跑過街急著擁抱彼此的戀人們,她亟欲理解人的喜怒哀樂和離合悲歡。人心的種種執念與反覆無常,生命的轉瞬榮枯,是一條暗潮洶湧、在繼續與放手之間拉扯的旅程。當陪伴是一場精心安排的魔鬼交易,當智能進展引來無情的反挫,克拉拉被賦予如太陽般恆久的希望與愛,是否恰恰凸顯人的冷酷善變?
⠀⠀⠀⠀⠀
接著,這兩本書要一起介紹,已經讀完的 Erin Morgenstern《無星之海》與目前讀到欲罷不能的森見登美彥《熱帶》,兩部小說都以書中書的概念開啟難以置信的一趟奇幻旅程。《#無星之海》是《夜行馬戲團》作者睽違八年的魔幻小說,薩克里在圖書館發現一本無名之書,沒有作者、出版資訊,甚至連建檔紀錄也不存在,開頭只有一個美麗的標題,但更多是空白頁以及被撕毀的痕跡。這本書雖然詭異,卻讓薩克里情不自禁地一頁頁翻讀下去。一段海盜與少女的浪漫故事,一座失落的城市與地下圖書館,一場華麗繁複的考驗與驚心動魄的冒險等,這些片段零星破碎,卻讓人深深著迷,但隨後薩克里竟讀到「自己」的故事 —— 他的童年,歷歷如繪出現在書裡。一段幾乎遺忘的久遠記憶瞬間湧現,年幼的薩克里當初沒有勇氣將「門」打開,如今再度現身,他不知道「門」一直都在等待,等著指引他前往神秘浩瀚的「無星之海」。《#熱帶》同樣耗時八年,講述一本讀到一半便會自動消失的小說。在神祕的「沉默讀書會」上,出現有著謎般警語的奇書《熱帶》,但能將這本書從頭讀完的人並不存在,而這群曾經有幸捧起卻從未完食的讀者為了解開謎團而行動,從東京一隅開展的冒險,急速轉向京都馳去,再潛入滿州的深夜。京都才子小說家森見登美彥構思多年的新作,讓人從頭開始就被故事強力拉走,將敘事與追尋謎團結合,親手打造連作者自己都逃脫不出的故事真相。
⠀⠀⠀⠀⠀
再者,還有以下三部作品,先是上周冒著驟雨參加的發表會新書《#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長年在音樂裡馳騁的陳德政轉向眺望山脈,「K2 Project」是文化評論家詹偉雄為應援台灣登山家呂忠翰、張元植攀登世界第二高峰 K2,在 2019 年春天發起的募資與認識高山計畫,獲得熱烈的迴響。同年夏天,陳德政成為隨行報導者,跟著兩人飛到巴基斯坦,歷經顛簸,在氧氣濃度只剩海平面一半、日夜溫差五十度的基地營生活了一個月,目睹朝八千公尺「死亡地帶」奮進的身影,親見那些被刻在冰河裡的名字,體會到疑惑與勇氣如何共存,感受攀登者間命繫一繩的人情。而後,將這趟跨越自身極限的經歷、對國際登山家與雪巴民族的近距離觀察、人類從探索荒野到征服高峰的過程,以及自己如何從一個城市青年蛻變為被自然淬鍊過的大人,在浩瀚的山谷中醒悟到神的力量,精采揉合,寫成這本動人的書。其次為林奇伯的《#極地紀:穿越象徵的森林》,藉由他在芬蘭駐村時的所思所感,開發出嶄新的文學象限。描述旅人愛瑞克在芬蘭原野的一段奇遇,書名典出《浮生六記》的當代作品,與其說是異國題材的書寫,更像是文學、視覺藝術、行為藝術三種手段交互介入下的堆疊與辯證。《極地紀》在形式上採用紀實散文遊記文體,由客觀外在與意識內在同時前行;結構上,則借遊記之形,建構「傳奇」式文本,遊走散文、小說與現代詩的邊界,實踐「生活即創作、藝術即日常」的哲學方法論,發展出全新風格。
⠀⠀⠀⠀⠀
第三本則為《貝加爾湖隱居札記》作者 Sylvain Tesson 新作《#在雪豹峽谷中等待:這世界需要蹲點靜候,我去青藏高原拍雪豹》,為了追尋最後的雪豹,作者和一對野生動物攝影師及野生動物紀錄片導演情侶,以及一名哲學家兼攝影助理,在攝氏零下三十度、海拔五千公尺高的青藏荒原上,展開一段拍攝雪豹 —— 這位世界古老住客的奇異之旅。徒步行進在古老、卻已遭人類拓墾得皮開肉綻的圖博中,一行人在群山中野獸的注視下前進。他們走入犛牛谷、狼之谷,身上沾染羚羊捲起的煙雲,聽見圖博屠殺的倖存者西藏野驢狂奔的嘶吼。待在零下三十度的帳篷,縮在只露出頭的睡袋裡聽狼在唱歌;凝視被人為掏空、毫無生物蹤跡的峰頂;也在輾踏冰川的吉普車上呼吸著火山渣。在山間,獸的聲音如琴瑟和鳴,這群浪遊的孤獨者的心靈也彷彿更加清明起來。終於,他們來到湄公河畔 —— 雪豹的王國一行人埋伏等待在每一座小山谷前,等待雪豹現身,並透過野生動物攝影家之眼,積累了數百幀如夢似幻,由自然賜與的美好禮物。牠是一個轉瞬卻永恆的夢想,讓人們在虛耗多年歲月之後,回想起那些曾經深愛卻終將失去的事物。
⠀⠀⠀⠀⠀
重量級文學翻譯小說《#消失的字母J》也於近期上市,布克獎小說家 Howard Jacobson 繼《芬克勒問題》後再度省思猶太屠殺議題。那是一個人們不再談論過去,也不再談論仇恨的世界。歷史被刪去、姓氏被改寫,藝術只剩追求和諧一途,「現下」公司控管著公眾情緒,人們互相監視,卻不知為何而監視,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但「不建議」持有物品卻不少,包括爵士樂、華格納的音樂、現代主義藝術、大部分書籍、歷史文物、家族照片或信件,每戶人家只能擁有一件超過百年的物品。此外,若要前往首都,禁止穿宛如喪服的黑色衣服。孤身一人的凱文出生於位處偏僻的魯本港,對家族過往一無所知,不同於周遭人們的暴躁,怯懦又容易焦慮的他總是與旁人格格不入。在壓抑氛圍中,暴力事件日益頻繁,逼得當局不得不嚴加審視國家內部一觸即發的緊張狀態。就在此時,凱文遇見了從北方來的艾琳,很快地相戀,但不知為何,艾琳的室友伊茲似乎非常關切這段感情的走向,艾琳說:「這裡好像到處都有眼睛,像在等你犯錯。」作者以令人膽戰心驚的筆法,描述一個大屠殺後的末世,人們高唱和平、有口無心地道歉,卻醞釀出一股沉默而強烈的反動情緒。隨著只在私下提起的「那件事」慢慢浮出水面,故事的不安感升到最高點。本書直面歷史與人性,展開了族群認同、差異與仇恨的複雜辯證,是小說家致當代的一部警告之書。
⠀⠀⠀⠀⠀
普立茲文學獎得主 Anne Tyler 去年的小說《#麥卡的難題》終於推出繁體中文版本。故事敘述近似繭居者的麥卡,總把生活畫在一個框框裡,雖有女友,但鮮少與人來往,每天作息固定,深夜開車也恪守規則。他期待生活沒有差錯,沒有失誤,不用修正,腦中永遠有個「你做得好!」的聲音,他的人生完美。直到有天,陌生大男孩出現在家門口,自稱是他兒子,像是麥卡原本密不透風的安全堡壘,裂開一個細縫。當代最能溫柔洞悉世情的小說家安泰勒,以哀情以同理,織就了一個漣漪般,在讀者心上踱步的故事,精準調度看似不起眼、極為平凡的日常,又能節制地不涉入煽情的震央;細膩以緩筆滴釀出一幅貼近我們每個人的人間群像:有種種難以對他人訴說的心事大海,生命歷程切片層疊著暗影與傷疤,渴求愛但阻絕愛,付出愛但常荒腔走板,希冀被愛但拙於接收。愛,簡單的一字,卻是艱難的一事。
⠀⠀⠀⠀⠀
右邊數來第四本沒有印上名稱的,是第 162 屆直木賞得主《#熱源》,出生於樺太島(薩哈林島)的阿伊努人亞尤馬涅克夫被開拓使奪走故鄉,被迫集體遷移,之後又因天花和霍亂而失去了妻子和眾多朋友,最後他改名為山邊安之助,立志再次回到樺太島。布羅尼斯瓦夫.畢蘇斯基出生於立陶宛,他因俄羅斯徹底的同化政策而被禁止使用母語波蘭語,後來還被牽扯上暗殺沙皇之事,被流放到樺太島做苦役。被迫當日本人的阿伊努人,以及被迫當俄羅斯人的波蘭人,遭受其他文明的壓迫、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動搖的兩人在樺太島遇見了彼此,也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保護和繼承的東西。此書鮮明地描寫出樺太島嚴苛的環境和阿伊努族的風俗,超越國家、民族、思想,展現出人與人共同生活的模樣。另外,也相當想讀讀這本被宮部美幸盛讚的小說,黑澤泉水《#我適合當人嗎?》,一個平凡的早晨,美晴打開房門,心愛的兒子變成一條蟲,她無法形容那是什麼生物,也辨識不出兒子的特徵。原來,全日本正流行「異形性突變症候群」,有的孩子變成植物,有的變成魚,有的變成狗,一旦得了這種病,在法律上只能認定「死亡」,所有家人都勸美晴將這隻怪物丟到垃圾場,只有她堅信那雙眼睛。有一天,她發現自己不是唯一一個不願放棄的母親,還有一群人躲避世俗眼光,獨力扶養仍視為親愛兒女的「怪物」,他們組成社團,共同期盼著心愛的孩子能有一天變回人形,而這些飽受社會責難「不適合當人」的孩子,該如何在「人的世界」繼續活下去?
⠀⠀⠀⠀⠀
《#貓小說集:日本文豪筆下的浮世貓態》同為一眼便吸引我目光的作品,橫跨日本明治、大正、昭和年代,收錄夏目漱石、宮澤賢治、小泉八雲、梶井基次郎、太宰治、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等十五位日本名家生動描寫浮世貓態的短篇小說及散文傑作。從描寫對日漸衰弱的家貓的愛情、駭人的怪談與將貓咪擬人化的童話詩作,也有改編自心理學真實案例的殺人妄想,還有與野貓共度的窮困生活,以及把貓作為媒介的男女微妙情愫。各篇貓小說中有笑有淚、或新奇或毛骨悚然,文豪之筆情感豐沛、栩栩如生,愈讀愈令人沉浸在貓那令人眼冒愛心、既可愛又傲嬌的形象,同時能深刻感受到這群貓派文豪百般真情的貓奴經。此次書單,更包括每年必收藏的《#九歌109年小說選》與《#九歌109年散文選》,由知名作家張亦絢與黃麗群擔任主編,編選本年度文壇值得一讀再讀的多篇代表性作品。
⠀⠀⠀⠀⠀
唯一購入的報導文學為《#性謊言吹哨者:紐約時報記者揭發好萊塢史上最大規模性騷擾案,引爆 # MeToo 運動的新聞內幕直擊》,歷時三年的追蹤調查全紀錄,紐約時報記者揭露對川普、美國著名製片人溫斯坦、美國大法官卡瓦諾,以及隱瞞在各行各業許多角落中的性騷擾與指控。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陳昭如表示,藉由兩位關鍵記者在本書的敘事,我們得以窺見女人建立可信度的艱難,深度調查報導又如何幫助建立女人的可信度。本書也呈現#MeToo運動扳倒有權男人的成功與挫敗:好萊塢製片巨人倒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被提名人在爭議中上任,已婚白人女教授Christine Blasey Ford挺身作證仍未能阻止保守派呵護養成的白人男性菁英就位掌握司法大權。這說明了法律的雙面性:既是受害者的武器,也是有權者的保護傘。請閱讀此書,讓我們一起思考媒體、法律與社會運動共行創造改變的可能。
⠀⠀⠀⠀⠀
最後兩本是《#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創作全記錄》,透過多篇訪談、美術設計、特效解說,以及原作者作者吳明益最新專文〈一把不明的鑰匙〉,為公視耗時五年、斥資二億的旗艦級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深度解析,帶領觀眾走入幕後,進一步領略影像中「八零年代台灣眾生相」的魅力從何而來,並對台灣影視人才豐沛的創作動能有更深的感動與共鳴。世界級好評克蘇魯神話改編漫畫神作《#洛夫克拉夫特傑作集瘋狂山脈》亦值得收藏,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古典恐怖小說體系,眾多恐怖電影、遊戲、文學作品永不枯竭的靈感根源 —— 克蘇魯神話創始者、恐怖小說之王 H.P. 洛夫克拉夫特集「宇宙恐怖」創作觀之大成,創作生涯代表作《瘋狂山脈》,並由日本當代洛夫克拉夫特作品改編漫畫第一人田邊剛,以電影語言精彩轉譯洛夫克拉夫特筆下「無以名狀的恐怖」,完成奧斯卡金獎導演吉勒摩戴托羅的終生想望,也帶領我們從前所未有的角度進入克蘇魯神話的世界。
⠀⠀⠀⠀⠀
⠀⠀⠀⠀⠀
⠀⠀⠀⠀⠀
(以上文字節錄自各出版社書介。)
濃氧世紀漫畫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起來寫】#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觀影筆記與其他 // 鄭雋立
.
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以解嚴初期台灣為背景,描述阿漢與Birdy兩位大男孩刻骨銘心的戀情,巧妙運用1980年代的文化符碼喚醒許多人的鄉愁,而劇情圍繞著兩人對愛與性別意識的探索、對人生迷惘、對社會屈從,以及年華老去的遺憾。上映後佳評如潮、並獲頒金馬獎「最佳攝影」殊榮,日前票房更衝破新台幣1億,以國片中屬小眾的同志題材、導演首次執導來說是極出色的成績。我們不妨藉此機會回顧本作的相關話題,也分享筆者自己的觀影感觸。
.
■ #台灣影視的精緻化轉型
.
本片由早期以偶像劇起家的「氧氣電影」製作,從初期漫畫改編作品《薔薇之戀》(2003)、《惡作劇之吻》(2005)…到原創劇《我可能不會愛你》(2011)、文學改編劇《#花甲男孩轉大人》(2017),整體風格與製作品質很明顯地日益茁壯,在高雅文化對美感的需索、大眾品味與商業價值間取得了適當的妥協,和日本1990年代迄今的影視類型劇轉變類似,相較於世紀初重視話題性的偶像劇,近年作品更重視演技與內涵,為「#富有質感的大眾文化」豎立了里程碑,表現可圈可點。
.
■ #比浪漫戀情主線更該細看的劇情脈絡
.
榮格(Carl Jung)在〈尤里西斯:一段獨白〉提起年輕時與叔父的對話:「魔鬼在地獄裡讓靈魂 #保持期待 以折磨他們」,這個文脈的「期待」,恰巧也適合套用在阿漢與Birdy的處境:男女合校沒有讓性別不平等消失,而是在男/女校區間架起柵欄、解除髮禁沒有讓成年人的宰制軟化,而是加劇監視、解嚴沒有讓世界開放得能自由戀愛,連告白都要用暗號代替、成年人也只會對青少年不斷開出廉價的 #道德保證支票(考上大學再給你買車)…甚至宗教的制約也阻止了他們像《孽子》那樣拋棄所有逃往「新公園」的情色烏托邦。建構人權觀念的路程,跟尤里西斯的歸途一樣漫長。反覆在對體制的挑釁中尋求希望、也反覆受挫與心碎,如此背景下,兩位男主角為尋求希望而更加相依,對抗著體制促成的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甚至為保護對方奮不顧身、身心都佈滿傷痕,這樣的關係因而顯得更加悲愴動人。
.
我們不妨借用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理論看待這些境況,人之所以在解嚴後仍在社會體制內成為「順從的身體」,正是因為規訓在現代生活如同氣體般的瀰散性(pervasiveness),導致權力的散布(dispersion),由於社會的異樣眼光如監視般無所不在,因此人會被自己規訓。從阿漢的母親回答與父親關係「愛就愛了啊」、Bird後來與班班結婚,最後都證實在那個年代仍不得不屈就於 #異性戀霸權 的框架。
.
故筆者推測,比起宣傳照、預告片大量對青春愛戀的呈現,導演更想闡述的「潛文本」很可能是解嚴初青少年對家父長主義、威權遺毒、宗教信仰等處境(也是規訓的範疇)的控訴,沒能與真愛在「對的時機」走在一起的 #遺憾、對學妹犧牲成全卻有婚無愛的 #罪咎。
.
■ #既有上映版本的剪輯缺點
.
原上映版本的剪輯刪去許多抑鬱的描寫,聚焦於浪漫愛的呈現,雖能減低悲劇衝擊、提升票房,但也導致整體劇情取向「BL化」,削弱同志文本原有的作者性與思辯力度。BL(Boys’Love)來自日本近代文學、現代動漫畫中女性作者描寫男同性戀的文類,與同志文本對應「#他者凝視」(gaze)的關係完全不同,主要由女性視角凝視男同志而獲得審美愉悅(陳盈璇,2018),滿足異性戀的窺探,而非同志探討自身議題,內容也易與同志族群脫節(過度美化或情慾化)而引起爭議。故文學與性別研究通常視為兩種文類看待。
.
這套險計目前在票房上看來是成功的,但筆者也常耳聞好友認為本片明顯地「剪掉很多預告出現的部分」、「歐神父跟班班的戲份太少」。這些文脈刪減造成的缺憾應該能在台北電影節限定版、Netflix加長版補足,但只怕會讓人在既有的悲情下更加心痛。這些批評通常也伴隨著認為阿漢的嘶吼「演得太用力」,但筆者反而持相反意見,相信 #解嚴前 出生的世代會很有感觸,青少年的生活基本上是被規訓噤聲。當情緒的壓抑達到極限時,這種(沒有台詞但暗藏千言萬語的)嘶吼其實相當合理。
.
■ #為什麼平權後的同志文本還需要悲情敘事
.
無論華人或西洋,古代的悲劇戀情文本都有著「#以情反理」的敘事傳統,莎翁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崑曲《牡丹亭》都是經典範例。悲劇能凝聚巨大的 #情感動員 力量,促使觀者淨化情緒,引亞里斯多德語,就是『滌罪』作用(Karthasis),悲痛欲絕後更會深思何以上天允許各種不公不義折磨人。悲情敘事的存在,正是暗暗地告訴世人,即便在同性婚姻專法通過的現在,仍有太多舊時代留下的遺憾無從解決、需要被言說。
.
■ #情慾表現也可以是痛徹心脾的
.
阿漢與Birdy在學校浴室的情慾戲可說是本片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這種讚許並不是因為帥哥演出肌膚之親,而是這場戲本身暗藏的情緒極為複雜且豐沛,外顯情感的 #防衛機制 藏不住生理反應,證明了「在乎、愛、慾求」這些複雜的情緒一直是並存在兩人身上。Birdy嘴上說著「對不起…對不起」,但 #潛台詞 是「是的我也愛你,但這種愛有罪,我不想拖你下地獄」。任誰也沒想到如此青春的劇情裡,也能在短短幾分鐘用表面是情欲呈現,骨子裡是羞恥與掙扎的一幕,讓戲劇張力飆升到高峰。
.
■ #驚艷的配角表現與視覺符號
.
本片在配角方面也被刪剪掉不少頗具可觀的部分:歐神父其實是深櫃同志、在信仰與保護學生的理念間掙扎、班班淪為主角戀情的犧牲者、瘦瘦學弟正視性向、出櫃卻飽受霸凌,可說是三個亮眼的映襯、對照關係,構成了文本內重要的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
這裡不得不提本片兩個視覺極美的橋段,阿漢跟神父一起倒在沙發上偷抽菸,望著滿牆的聖母與基督畫像、桌上放著帶有虛空靜物畫(Vanitas)意味的經書與水果,明顯可見的葡萄通常被美術史解讀為靈糧、 #基督寶血 的象徵(宮下規久朗,2015),學弟瘦瘦(童星出身,《星空》男主角)向阿漢坦言性向時背景是畫著白鴿的彩繪玻璃,白鴿在基督宗教圖像是 #聖靈 象徵、神祕主義中代表靈魂,但四周卻降下訓誡異味濃厚的聖火。
.
這兩組視覺上極美、充滿宗教色彩的表現使得本作對宗教的詮釋有著極端的兩面特質,信仰同時默許學生假借輔導之名向神父尋求安慰,但又相反的在性別意識上形成另一個壓迫,使得神父與學弟在實質上分別有著 #罪人與殉道者的身分隱喻。
.
最後,希望大家看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也能藉機關注台灣的性別運動史,以及仍在進行中的各種人權議題,那麼,『#晚安』。
.
■ #延伸閱讀
.
★以下為「偽學術」目前所有與本篇有關的議題,含氧氣電影前作《花甲男孩轉大人》、性別研究、家庭形式、階級與文化符碼、美術史等跨領域相關議題…幫你旁徵博引,知識量大增!
.
◆李長潔:
.
禰豆子的八重齒 | 為什麼牙齒亂才「萌」(規訓實例)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45727662281519
.
「家」的各種可能形式:日劇《房仲女王2》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078219682365656
.
改名換「性」:《裝扮遊戲》的性別操演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hotos/a.208554915998808/626632984190997
.
◆黃柏凱:
.
花甲男孩轉大人──由離別展開的蛻變之旅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hotos/a.389341314586833/742789805908647
.
《Me Before You》當言情小說文本中的階級和文化符碼遇到一路玩到掛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hotos/a.389341314586833/561309330723363
.
◆鄭雋立:
.
誰規定粉紅色等於女生?憲法還是地球聯邦法?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439174366270184
|
■ #參考文獻
.
榮格(Carl Jung)著,馮川、蘇克譯(2014)《心理學與文學》,南京市:譯林出版社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苗栗縣:桂冠圖書出版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編譯(2001)《詩學》,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宮下規久朗著,楊明綺譯(2015)《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盈璇(2018)〈台灣網劇新型態 BL劇崛起〉《喀報》第298期,201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