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聽的文學 朗讀的自由遊戲:劉梓潔 × 何聖理
▶時間:11/29(週日)下午5:30-6:30
▶地點: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中1C館
立即線上報名:https://bit.ly/3kkmjxn
閱讀小說,只能有一種路線嗎?
自由遊戲》為劉梓潔小說創作的新里程碑,打破既定的順序,讀者可從任一章開始閱讀,因此故事可能始於痛不欲生的分手,終於一場驚天動地的婚禮。也可能始於初識的甜蜜,終於撕心裂肺的分離。這樣特別的寫作手法,表現在「有聲書」可隨選隨聽的特質上,又帶給了讀者全新的閱聽體驗,一起來玩小說、閱讀與朗讀的「自由遊戲」吧!
#劉梓潔
1980年生,彰化人。2003年,以〈失明〉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2006年以〈父後七日〉榮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並擔任同名電影編導,於2010年贏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與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現為專職作家、編劇。
#何聖理
擁有一副人生有些故事又不失溫暖的知性嗓音,為《親愛的小孩》、《自由遊戲》、《遇見》等小說家劉梓潔作品之有聲書朗讀者。《尼奧媽的單身派對》Podcast 節目主持人。
#2020華文朗讀節 #免費參加 #朗讀沙龍
「父後七日散文電影」的推薦目錄:
- 關於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劉梓潔 Essay Li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昆汀涂點評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普雷] 父後七日-畫蛇添足的影像文本-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父後七日」電影vs 原著小說個人感想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轉載] 劉梓潔:《父後七日》原著散文- folklore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台灣電影父後七日國臺語感人喜劇片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父後七日- 電影 - PttPlay線上看 的評價
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鴻梅當期展覽
本周日(10/11)下午展場特別開放!
藝術家辛佩津邀請作家劉梓潔為對談人,開啟作家和藝術家兩者之間的對話,從文學角度聊繪畫,從藝術和文學之間聊創作與生活。
作家劉梓潔2006年以〈父後七日〉榮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並擔任同名電影編導,於2010年贏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與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近年並跨足電視,擔任《徵婚啟事》、《滾石愛情故事》編劇統籌。
◆活動資訊
日期|2020.10.11 周日
時間|14:00-16:00
地點|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請定位「新竹市北區城北街27號」(生華藥局),從旁邊的巷子進入後右轉。
報名|https://reurl.cc/4mdKjv
◆藝術家|辛佩津
英國萊斯特大學美術館與藝廊學碩士。現為北角工作室創辦人及志哈克藝術實驗場主持人。藝術創作的重心在於對繪畫本身的探索,作品呈現對他方美好的凝視以及森林中不可見之物的神秘召喚兩大主軸,想像融進畫面中,作品常呈現一個充滿魅力又神秘的境界,既真實又不真實。這幾年來,逐漸從繪畫出發開始往外拓展相互交織的創作方式。曾在花蓮松園別館、兆豐農場笠畫廊、花蓮文創園區、台北國際藝術村Café等地方舉行個展,亦也多次參加聯展。
◆作家|劉梓潔
1980年生,彰化人。台灣師大社教系新聞組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肄業。曾任《誠品好讀》編輯、琉璃工房文案、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記者。
2003年,以〈失明〉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著有散文集《父後七日》、《此時此地》、《愛寫》,短篇小說集《親愛的小孩》、《遇見》,長篇小說《真的》、《外面的世界》、《自由遊戲》。
現為專職作家、編劇。
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昆汀涂點評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憑藉電影《父後七日》拿下金馬獎最佳男配角的資深演員吳朋奉驚傳猝逝,R.I.P
《父後七日》是2006年林榮三文學獎的散文組首獎,敘述一個北漂青年返回彰化奔父喪的故事,用黑色幽默手法戲謔道教與台灣喪葬習俗,作者劉梓潔在影視界人士的推動下,將之改編電影,擔任編劇與共同導演,當時入圍第47屆金馬獎6個獎項,最終吳朋奉榮獲「最佳男配角」,而作者劉梓潔拿下「最佳改編劇本」,成功從文壇跨足影視界,其他如李志薔、張耀升、花柏容等人也都是從文壇跨足影視,交出不少優秀的作品,其中花柏容編劇的電影《阿莉芙》,吳朋奉也有軋上一角。
除了電影《父後七日》,吳朋奉更讓我留下深刻記憶的是,茄子蛋〈浪子回頭〉MV中,那句:「看你緣投啦!」
#吳朋奉 #父後七日 #阿莉芙
#浪子回頭 #看你緣投啦
EggPlantEgg 茄子蛋
金馬影展 TGHFF
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父後七日」電影vs 原著小說個人感想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書後這麼寫道:作者劉梓潔以短短千四字的《父後七日》,二OO六年奪下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在那時,作家陳芳明早已讚道:它開闢了散文的全新版圖 ... ... <看更多>
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轉載] 劉梓潔:《父後七日》原著散文- folklore | PTT學習區 的推薦與評價
[轉載] 劉梓潔:《父後七日》原著散文. 看板 Folklore. 作者 ilanese. 時間 08-29. 留言 3則留言,3人參與討論. 推噓 3 ( 3推 0噓 0→ ). 劉梓潔:《父後七日》 第二屆 ... ... <看更多>
父後七日散文電影 在 [普雷] 父後七日-畫蛇添足的影像文本-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原本看完想給負雷的,因為實在大大不符原本(讀過原著)的期待
但沈澱了幾天,看了版上很多好文,還是給了普雷
畢竟電影本身拍得不錯,也有可觀之處
只是捨棄了原著的神髓,實在是大大可惜了境界高妙的散文版本
-----------------------------------------------------------------------------
我認為,無論小說和電影,"戲劇性"都是引人入勝最重要的因素
濃縮的情節,細膩的情感,讓讀者(觀眾)能投入到角色裡產生感動
但散文"父後七日"正是強在它徹底拔除了"戲劇性",卻讓無數人感動不已
這是作者劉梓潔的功力,她非常大膽的抓住了讀者思緒的運行,稍一推動感情就百轉千迴
節錄電影裡刪掉,我最喜歡的一段:
我們這些名字被打在同一版面的天兵天將,倉促成軍
要布鞋沒布鞋,要長褲沒長褲,要黑衣服沒黑衣服...如果是你,你一定說:不用啦
你一向穿圓領衫或白背心,有次回家卻看到你大熱天穿長袖襯衫
忍不住虧你,怎麼老了才變得稱頭?
你捲起袖子,手臂上埋了兩條管子。一條把血送出去,一條把血輸回來。
開始洗腎了。你說。
這段我是在書店裡讀的,當下我立刻把書用力闔上,努力克制住自己的呼吸
媽剛走不久,我太瞭解那種思緒跳接的感受
明明前一刻正被無聊到爆炸的儀式催眠,下一瞬間忽然克制不住什麼地開始難過
這叫做悲從中來...沒有邏輯,沒有道理,該來不來該走不走
電影最棒的一幕發生在開頭前5分鐘,爸剛抬出去,大志折回病房,徬徨地環視四周
他在尋找那狗屁真實人生中,殘存的戲劇性
希望忽然間被回憶的暖流籠罩,希望看到什麼爸的靈魂,希望自己能被什麼觸發淚水
但在真實的人生,你就是哭不出來
媽明明走了,但即使我在心裡複誦再多次,我依舊只感到一片空虛和徬徨
對照最後表弟問大志:爸走了你有什麼感覺?
"他媽的白目問題...都過七天了,還問?" 坦然視之嗎? 一點也不
然後你發現自己喉嚨好酸好苦,半個字也吐不出來
一發作就壓不下來...不知道自己在哭什麼,不知道究竟是想到什麼哭了出來
父後七日,爸走了,怎麼能不難過?
------------------------------------------------------------------------------
繁雜的喪葬儀式,實在是絕妙的諷刺~既貼心又白目
它讓家族動起來,增加向心力,不讓大家沉浸於悲傷,也讓平靜鄉間多一點活力
但同時又隨著街坊鄰居你一句我一句,層層疊加成完全違反人情的荒謬儀式
想燒個腳尾錢意思一下,不知道啥時變成要燒整夜不能斷,否則子孫會窮
想要子孫克服傷痛奮發向上,結果是"子孫世代代發大財,有喔!"喊成枯燥的競選口號
念個經請菩薩來超度亡魂,結果東南西北四方菩薩光唱名就念一個小時,祭文短短十分鐘
希望儀式不要流於苦悶,能吸引鄰居來,結果電子花車開了進來,放著俗氣的電音
電影裡,兩個不知道哪來的鄉民在大聲靠北爸的相片不夠莊重正式,我拍案叫絕
他媽的實在太貼切了,這樣家族性的集體治療,大家不敢說死,卻把大量的情緒發洩在小細節
"規矩越來越多..." 道士阿叔發現車站不能抽煙時,大聲地抱怨
你又何嘗不是呢?這實在是讓人啞然失笑的控訴啊!
對孝子孝女的"折磨"又是另一個境界了
媽走時我想法改變很多,忽然發現有時候這些荒謬其實可以讓自己好過很多
所以梓潔才會說,儘管道士像導演一樣要妳說哭就哭,"神奇的是,每一次我都哭得出來"
我真的沒能盡什麼孝道,連第一份薪水都沒拿到,更說不上請一頓像樣的大餐...
那些讓人發狂的無聊,冗長,沒人性...頓時間變成一種救贖的窗口
化不開的愧疚和歉意,藉由這些誇張的儀式,感覺讓自己受苦能彌補一些什麼
這想法如此可笑,但又如此地真實,是真誠地讓人鼻酸的感情
"處處無情,處處有情,無情處便是有情"
這是我對散文原著的評語,它拔除了戲劇性,卻用枯燥的儀式行文帶出極豐沛的思念之情
-----------------------------------------------------------------------------
所以一開始,我真的不能接受電影完全捨棄原作的神髓,把它改編得太過通俗喧囂
追加小人物其實不是壞事,幾個配角都非常出色,但導演完全把父女的主線模糊掉了
阿梅的型很好,選角很棒,但整部片導演根本不讓她發揮,精華橋段都塞入旁白含糊帶過
(反而大志就有幾場戲有比較充足的發揮空間,上面有提到)
吳朋奉演的師公和阿琴大概是全片最生猛有力的角色了,鋒芒完全蓋過其他人
師公的氣質實在太對味了~他跟本不需要什麼親戚關係,過去感情的追加設定
光是看他悠哉地跳陣,邊抽煙邊吹嗩吶,就讓人由衷地喜歡這個角色
阿琴則是土得最真誠的一個,看她跟議員勾搭的景象,鉤勒出非常鮮明的鄉村文化
演員對味,就像是天然夠味的食材,但導演就是錯在逕自加了大量濃烈的調味料蓋過原味
阿琴開場的愛情限時批太長了,好像非得聽完一大段才夠台夠土
阿叔和阿琴的過去戀情...放那什麼演歌?刻意賣俗到讓人反胃...更何況年代不太對
那段整段砍掉,直接接到講越洋電話那段,那種舊情人的曖昧反而可愛得多!
然後導演的文藝腔又太重,把電影的味道搞得不中不西的
大量的長鏡頭拍攝 夜晚的溫室燈光,靜謐的田間阡陌...場景美歸美,但跟氣氛營造何干?
原作的力量來自於直白和荒謬中的情感跳接,這些過度優美的情境意境上根本接不起來
像是大志去採花的玫瑰田...給我的感覺就是導演想拍風景,硬是安排大志採花的劇情
阿梅背著父親遺照那段原本可以成為經典橋段,但沒頭沒腦的英文歌卻干擾我的情緒
不是說外國歌不行~頭尾的猶太歌謠就超棒!!! 可見選曲不佳確實會使情緒不連貫
全片給人感覺轉場不太順,有一部分是來自於這種突兀的文藝腔風格
然後呢?喪禮部份"貼心"的只剪出最熱鬧有趣的橋段
道士拿著符咒跳陣,乩童神秘的繞圈像跳舞,尼姑一字排開悠揚地誦經
這些橋段大約分別20秒帶過...怕觀眾無聊?拜託~無聊才是精華啊!!!
這些東西拿給外國人看很吃香~獵奇心態嘛! 但經歷過喪禮的人都知道這只是避重就輕
沒有給觀眾足夠的枯燥乏味感,接下來的情緒反彈又如何能呈現出來?
電影甚至刪掉了火化,刪掉了簽六合彩的情節,所以最後那段比起原作實在弱到不行
我心目中,這部片應該更接近紀錄片一些
太多情節,太多戲劇性,太多刻意煽情的橋段配樂會從根本上破壞原作的意境
當然,4千字的散文要擴寫不容易,所以導演選了一條比較容易操作的路
所以我不會苛責電影,它真的是部不錯的片,很值得一看
但前提是不要用讀散文的期待去看電影,最好也不要看預告片(預告剪得實在是好!!!!!)
不然很可能會覺得很可惜...這麼驚人的散文,終究是用太通俗的方法去拍攝了...
我忽然想起了一部老片,"新天堂樂園" (算老吧 XD)
絢爛一時,緊接著苦悶,苦悶,煩躁,苦悶,悲傷,苦悶,疑惑...
然後是那卷膠卷,綻放出一種...憋了三個多小時,一爆發卻再也收拾不住的思念
後勁強到不可思議~我頗希望父後有這種水準,但人家是得獎無數的大片,別好高騖遠 XD
結論:
處處無情皆有情
但電影畫蛇添足地把留白處加了太多顏料,境界上就弱了許多
但題材真的很棒~還是值得一看得國產好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0.126.65.243
尤其像一些法國片~法國人愛言語辯證,他們的電影真的常常充滿講話的鏡頭
或者像西班牙大導阿莫多瓦的片子,那種敘述風格真的平淡到感情都提煉得很純粹
或者是原文提到的"新天堂樂園"&同是來自意大利的羅貝多‧貝尼尼的"美麗人生"
如果導演功力夠,父後絕對可以沈澱精練出那種質感的動人思念
但是,就可惜在導演手法毫無開創性,盡是近年常見的鏡頭語言
誇張的鄉土風格,但是節奏感呆滯,笑果完全比不上"海角七號"的明快俐落
或者是一些美麗但沒有深度的田園風光,但又不是"最遙遠的距離"那種年輕人的哀愁
這麼棒的題材,卻僅能靠原作拖著紊亂的影像片段,讓觀眾硬擠出幾滴眼淚
我只能說,真的是可惜了...
※ 編輯: michaelch 來自: 120.126.65.243 (09/05 14:3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