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
今天護理師跟我分享了一件真實事情。話說我們都會在掛號櫃檯的時候,會詢問患者:是否有出國史或接觸史(就是所謂的TOCC),護理師被一名病患不耐煩地說:「沒錢啦,哪有錢出國」。護理師也是很無奈⋯⋯
這件事讓我想起一件事,講一個真實故事給大家聽:
從前的從前,我還在長庚醫院剛剛升上主治醫師,當時醫院有一個規定:年輕的主治醫師,需要「被」派遣到廈門長庚醫院支援。
當時在廈門長庚,主要都是上急診班。所以面對很多急重症的患者。台灣的健保是「大部分政府幫你買單,少部分自己負擔」,對岸也有所謂的「醫保」,則是倒過來的:「大部分自己買單,政府只幫你少部分負擔」。
廈門長庚的地理位置,是位於廈門海滄區,那裡是一個比較外圍工業的區域,附近的居民,大多是民工勞動朋友。反而並不是台商、台幹子女來看診,大多數是純樸的當地平民百姓。
有一個患者讓我印象很深刻,他是一個3-4歲大的小男童,下方腹部疼痛。理學檢查看起來有腹膜炎的跡象,要懷疑是急性盲腸炎合併腹膜炎。
我們就緊急召會的外科醫師,外科醫師要求做電腦斷層掃描確定牽涉的範圍以及鑒別診斷。
開了電腦斷層的單子之後,衣衫襤褸的爸爸,手拿著單子抬頭問我:「要多少錢?」
我問了一下急診的書記,加上急診的處置,總共要1000多人民幣。
爸爸跟抱著小嬰兒的媽媽對望了一下,他跟太太說:「你先留在這裡,我先回去村裡面籌錢。醫生請你幫他先治療」
那時候是2009年(民國98年),當時在廈門的民工,大約月薪1000多塊人民幣左右。所以做一個檢查,生一個稍微不是感冒的病,對於很多當地人來說都是一個很重的負擔,1-2個月的薪水就沒了。住幾天加護病房,可能一兩年的薪水也沒了。
後來確診了之後,外科醫師把孩子接上去手術室開刀。那位爸爸在我晚上快要準備下班的時候,匆匆忙忙從急診大門衝進來,拿著一疊零錢和人民幣的紙鈔,在櫃檯那裡付帳。想必是在村裡面跟親朋好友和鄰居拼拼湊湊借來的。我跟他說孩子已經上去手術室了,請他到手術是門外等候。當時候心想:開刀的費用怎麼辦?住院的費用他也要開始張羅了⋯
當時候有一個感觸:台灣的醫療環境對於醫療人員非常不友善,健保一直壓榨我們。但是反過來另一面,卻是救了許多人⋯
美國的醫療費用,是全世界出了名的高,跟他比,當然不能相提並論。鄰近的香港醫療費用,只要在公立醫院,都可以很少。但是卻要排隊,也不能夠讓你隨時隨地,想要指定看哪個醫生、哪一個科。都要經過層層轉介,還要排隊,並沒有那麼簡單。如果你不想等,當然可以!就要去「私家」醫療系統,付出高昂的醫療費用。
台灣今天的防疫工作,做得很不錯, 雖然不敢說全世界都在學,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有盡力守住,是有目共睹的。
靠著看文章的各位也同心協力戴口罩、洗手、少出門,背後政府投注了多少人力物力追蹤個案、把移民署的系統和健保署的系統連結在一起、製造口罩請藥局派口罩等等,而我們醫療人員則是負重前行的。
在台灣的大家,應該不必為了一個檢查,或一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的病,回大樓社區裡籌錢吧?(除了重病、癌症特殊藥物、罕見疾病特殊藥物特殊狀況外)
原因是什麼?是政府有在照顧你,也因為我們醫療人員長期被壓榨的結果。
回到剛剛護理師跟我分享的那件事情,沒錢出國當然不是有罪,心情不好我也能理解。護理師也沒有為了這件事生氣,頂多也是感覺到無奈而已。
但我們是為了防疫工作,配合政府的規定,才會「多嘴」詢問出國旅遊、接觸史,並不是要找大家麻煩。就是因為這一陣子很多醫護人員「多嘴」警覺又多管閒事,才會抓到那麼多案例。
生病固然身體不舒服,心情也跟著不會好,這一點我們都能理解。那麼也請大家體諒一下我們也在做防疫工作的責任。
也請珍惜台灣的醫療環境,這些都是得來不易的,不是理所當然的。
私家醫院醫生 月薪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普京曾在 7 年前承諾,在 2018 年前把公立醫院的醫生工資上調 2 倍甚至 3 倍,但「口頭支票」至今仍未兌現。縱然官方統計顯示,醫生的平均月薪相等於 1,120 歐元(約 9,700 港元),很多醫護人員卻質疑這是被醫院高層的薪水拉高。不同工會進行的調查發現,俄國醫生實際月薪僅得 600 歐元(約 5,200 港元),比信差還要少。
為了達到普京的工資目標,很多醫院的工作條件反而惡化。醫生不是被炒,就是降低工資級別,護士則被告知要做清潔工。根據 Deystviye 公佈,即使醫生工時不變,不少醫院卻在紀錄上扣減他們的時數。很多醫生現時甚至被迫無薪加班。
詳細全文:
http://bit.ly/2LbnrVB
延伸專題:
【英國醫生:10 分鐘診症時間太少】
http://bit.ly/2EsbXti
【象徵醫生專業的白袍,反而最易威脅病人?】
http://bit.ly/2vzg6H1
【伊拉克前軍醫:槍擊醫護人員,比恐怖分子更可惡】
http://bit.ly/2KRROQN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 http://bit.ly/2XdWXqz
私家醫院醫生 月薪 在 莊逸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Top 7%?
自從統計處出了最新的數字,有不少平台都把那些數字用不同方式的手法大事宣揚一個訊息:香港貧富懸殊非常嚴重。
今天我看見有幾個Analysts午飯時間圍在其中一張枱熱烈討論一篇有關個人及整體家庭收入排名的報道:「全港1成家庭年收入過百萬 你的人工全港排第幾?」他們的談話內容大致是飄飄然地覺得他們一畢業已經是香港的最高7%收入群,然後又覺得他們可以在三五七年之間飛黃騰達。
目中無人。錯重點。那一刻我只能苦笑。
「銀行幾時請埋啲咁幼稚嘅analysts?」
當然,他們想什麼,第一不關我的事;第二如果在投資銀行工作教了我一樣知識的話,最重要的一定就是不要開罪別人,內部的和外部的也一樣-- 別以為他比你年青好幾年你就可以欺負,難保幾年之後他是你的上司。所以我當然沒有去刺穿他們幻想的泡沫,畢竟還需要像我當年這樣的新血為人工而拚命。
簡單來說,他們在幻想眼前一百個人之中他們已經是最高收入的七個人。但這個統計只是包括現時全港逾341.9萬名打工仔,換句話說,全港有多於一半的人不是打工仔。而打工並納稅的人大多不是真的有錢人,而是每天也要為五倒米折腰的普通人。全香港這麼多高收入人仕,你真的覺得自己月入高於六萬元已經是全香港最cream of the crop的廿四萬人?輕輕一數,全港的醫院和私家醫生,中上環的律師,一大班高級公務員及官員,賣保險理財產品年薪過百萬什麼round table的才俊,還有這麼多不同銀行和專業人仕公司每一層樓也一定有一半月入多於六萬-- 我真的很懷疑這廿四萬數字的真確性。
全香港不被納入稅制的四百多萬人,生活困苦的當然不少。但當中其實真的有很多已經上岸。香港沒有capital gain tax,有很多人股票債券收息物業收租月入百萬也不被計算在內。高手在民間,不少大我只幾年的師兄師姐早年炒樓炒股票炒的士牌達至所謂的財務自由的大有人在,根本沒有月入和薪俸稅可交。甚至那些上一代賣quota的廠商富二三四代根本從頭到尾沒有被納入過稅制之內-- 不需要private banker教也知道可以不用出糧然後把洗費全都book左公司𥚃就可以。
平日放假如果留港消費的話你就會發現周末很多人排隊的食肆其實平日有很多人排隊!不需要工作但高消費能力的一群其實可能是香港的大多數。我們這些用時間換取月薪的人已經非常悲哀,他們還因為比別人多那一點點月薪就自我感覺良好...我只能引用江總的名言:「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
很多大概會説,不是每一個人也含著金鎖匙出世,這個我當然明白,因為小弟也不是。起跑線$60,000當然可觀,但值博率已經越來越低。但我在很早之前的文章已經提過,年代已經不一樣,為投資銀行賣命的ROI變得不值一曬;前途也非常有限,計起NPV比只幾年以前已經低了很多:2010畢業當年SFC新開MT出價$17,000,商業銀行的MT收$20,000;反觀2016年HKMA開MT出$40,000,我一些中大學mentee跟我分享說商業銀行MT也提價至平均$30,000;但同期大投行的Analyst起薪點依然停留於大概$60,000,花紅、補貼及福利更有減無增。競爭和工作量越來越大,學到的和支援卻越來越少。
慶幸自己的幸運還可以,但因為這一個收入而沾沾自喜未免太可笑。還有,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提高全港的入息中位數,改變普遍香港人的生活環境;而不是在J自己比人高一點點的月薪。你極其量只是賣時間賣得比較貴的蟻民。如果當年帶我入行的前輩還在的話,他也許會循循善誘地教導這些新血並且並重複他當年勸教我的至理名言:「Hayden, if you wanna survive, always remember-- you are just a piece of shxt until you get your ass out of here.」
福布斯排行榜也不會計月薪而是net worth。真正的有錢人收$1月薪就已經足夠。
私家醫院醫生 月薪 在 醫生薪水真的非常高| 蒼藍鴿評評理EP82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點我購買▷ https://www.phargoods.com/ # 醫生 # 醫生 薪水# 醫生 待遇# 醫生 年薪#醫師薪水#Dcard #Dcard評評理#高中生#學測#選填志願#工程師#薪水#住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