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慟時,停止照顧他人,先好好照顧自己吧!】
人生中的悲慟時刻有多少?
大到失去一個人,或是我們每天都可能因為意外而感到失落
當你已經痛了,又該如何面對呢?
諾拉.麥肯納利在30多歲的年紀,在短短的數週內,
失去了丈夫、爸爸、以及未出世的兒子,接踵而來的打擊下,該如何走出?
或許,時間永遠無法撫平傷痛,但我們能找到不那麼痛的方式,繼續走下去
看看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怎麼說👉
新書好評推薦《悲慟的保存期限》http://bit.ly/2XLQjIR
📯小編報報📯原文有贈書活動喔!快到仲清老師的文章留言獲得抽獎機會
有時,經歷如置之死地般的傷痛,並不會讓我們愈挫愈勇,
即使有不可回復的傷口,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比較不痛的方式,繼續生活。
你是唯一一個真正經歷過你所經歷的一切的人,
唯有你知道自己該如何走過這一切。
本書作者諾拉.麥肯納利(Nora McInerny)三十多歲時,在幾個星期內連續失去了她的丈夫、未出世的孩子還有她的父親。她的人生因此分崩離析。
她從自己及陪伴他人走過傷痛的旅程中,體悟到:有時候,那些讓我們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歷,不會讓我們愈挫愈勇,它可能在精神上、情感上、經濟上和身體上摧毀我們。好消息是我們不需要事事應付自如,更不需要為了任何人,把酸澀的檸檬打成一杯爽口的檸檬汁。
取自《悲慟的保存期限》
******************************
這本書是陪伴我們自己與他人度過悲慟的小書,文字不多,但內容已經足夠。作者另外也有ted的演講,可以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hfQL3CoF0
我們可以用失落經驗去看待悲慟,那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驗過。請在閱讀完這篇文章之後,寫下閱讀心得。就在本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篇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兩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
作者即便在面對如此艱難的處境,依然不忘記幽默,看了心疼,又感覺佩服。祝福各位有失落經驗的朋友,藉著這本書的陪伴,能對過去的美好感恩,也能祝福自己,往後走出另一番美好的人生!
******************************
保重自己
【文/諾拉.麥肯納利】
就像我會批判別人說的每一句話,我自己也曾經對悲慟的人,說過無數次這樣的話:「你自己要保重!」
那就好像在說,當你周遭的世界正在分崩離析的時候,你還是會找時間敷上面膜,窩在那裡,配上一本書和一盞茶。那就好像,當你的心痛到你覺得它可能真的會碎掉的時候,你還是會想,我應該要去按摩一下。
「自我照顧」是當前的熱門話題。按照你問的對象的不同,它的意思可能指的是馬馬虎虎對自己好一點,到徹底縱容自己這兩者間的任何情況。或者,借用人類有史以來所發明的最糟糕的詞彙─「寵溺」,用像是美甲、修腳,還有在Netflix上馬拉松看片等方式來寵溺自己。
雖然我很樂意,讓你把這些當成找到對自己好的方式的簡易清單,但我認為這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借用我的朋友莎拉.蘇波─強暴倖存者兼行動家的話來說:「有的時候,世界上並沒有足夠的羽衣甘藍沙拉可以療癒我們。」
停止照顧他人
我發現照顧自己最重要的方式,不是吃一份美味的羽衣甘藍沙拉,而是停止照顧他人以及他們的悲慟。因為伴隨死亡而來的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你愈接近死亡,你就愈有可能成為其他人悲慟的寄託。
當我朋友的孩子去世時,她的阿姨告訴她:「我真不知道我要如何挺得過去。」
當我的另一個朋友的丈夫去世時,她的朋友告訴她:「你知道嗎?你沒有幫我撫平悲慟。」
在亞倫去世幾個月後,我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標題為:「注意聽我說!」而這封信的內容,則是責備我沒有回覆之前的電子郵件。
我們應該很清楚,不要對彼此做出一些事或說出一些話,但是我們顯然把持不住,因為我所見到的每一個悲慟的人都遇到類似的故事:有個女人在她丈夫的葬禮上,出現了她那關係疏遠的姊姊,為了幾十年前吵的架要求得到她的原諒;而有人的侄子跑來,索討他的祖母去世之前答應給他的那筆錢。
你和死亡的關係愈親近,就愈有可能完全陷入情緒的海難,而且愈有可能被那些明明會游泳仍不斷呼救的人拖下水。
優先考慮自己
被迫要去引導他人走出悲慟,其實是在某些情境下不得不這麼做─像是你並不想赴的咖啡之約,還有讀到你不想要周旋的人的簡訊。這些東西把你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給消耗掉,直到你沒有剩下足夠的時間和心力來照顧自己。
在你自己受苦的時候,你很難對別人說不。
你赤裸裸的,毫無防禦力。你不希望人們認為死亡讓你變成鐵石心腸。但它確實,至少會讓你變得有一點點這樣,或者說至少有一段時間會這樣。優先考慮自己和無情沒有什麼關係。我不管你是不是有去洗個泡泡澡,也不管你是不是從來都不做某一個瑜伽式。當前你能夠照顧好自己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不要再答應,去做你不想做的一些狗屁倒灶的事。
***
▎當你悲慟時如何設定界線?
1. 默默飄走
請注意,在任何其他社交場合我幾乎都不贊成這樣做。我會告訴你,你必須要跟你約會的對象坦承,你不想跟他們再見一次面,或者必須跟你原本最好的朋友,進行高難度的對話。但是你目前哀慟逾恆,而且你有很多事情要做,你沒有
義務回覆你收到的每一則簡訊,以及每一封電子郵件。
科技的奇妙之處在於,它讓我們得以和他人保持連結;而科技的可怕之處則在於,當我們只想要封閉自我時,它仍可以讓人們不斷地跟我們保持聯繫。我特此允許你不必回覆你所收到的每一封郵件。因為就是⋯⋯不想要。
2. 消失得優雅一點
好吧,科技還有一個可以加分的部分:那就是它讓我們可以同時向很多人,傳達難以啟齒的話題,一次全部解決。
無論你首選的聯繫方式是什麼,電子郵件、臉書,或者是我在寫這篇文章時還沒有發明的東西,都可以利用這個工具來告訴別人,你何時需要一些空間。內容不需要很長,只需要提醒人們,他們不知道你正在經歷些什麼,而且請他們不要太介意。
現在,我來寫一封信示範一下:
「嗨,我的朋友們!你們所有的愛和支持讓我受寵若驚,感激不盡!如果我最近沒有回覆你的訊息,請你耐心等我一下。我以前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我需要時間和空間,獨自去處理所有的事情。」
如此一來,即使是最讓你疲於應付的家族成員,對於你沒有唯命是從,也不會覺得你是刻意針對他,就算你的確有這樣的意圖。
3. 開誠布公
在情緒成熟的情況下,該去做的事當然是最難辦到的事,也是我的清單上列在最後的事。如果有個人和你夠親近,因此值得你去做這樣的努力,或他們是你生命中真正想要擁有的人,那麼當這場狂風驟雨平靜下來的時候,你必須告訴他們真相。如果他們夠體貼,他們就會理解。而如果他們跟大多數的人一樣,我也只能祝你們談話愉快。
***
▎如果你打算去看一個傷心欲絕的人,以下是相對安全的開場白:
1. 天氣
開玩笑的!你還有更好的話題。但是老天,你能相信下了這場雪嗎?
2. 死者令人稱道的回憶
還記得那個時候你們全都跑進河裡玩漂漂河嗎?或者他們在外面露宿只為了幫你搶到演唱會門票的時候?有的時候,死亡的可怕會蒙蔽你對這個人最美好的回憶。讓一些回憶歸位,對你來說會是一份禮物;有機會分享你深愛的死者最讓你喜歡的部分,這樣甚至會更好。
3. 死者身上令你欽佩的特質
想想你在一個人的背後能夠說盡的好話。現在當著一個愛他的人的面,把這些話說出來。我們都會在不同的人身上,看到不同的東西。透過別人的眼睛來看我們的親人,就像看到全新版本的他們。
4. 坦誠以對
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但是我想讓你知道我一直惦記著你。
.
以上文字取自
悲慟的保存期限:陪伴自己與他人面對生命重大失去的倖存法則(TED Books系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712
.
免費雲林斗六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31518593550668/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臉 書 watch 版面 設定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時,經歷如置之死地般的傷痛,並不會讓我們愈挫愈勇,
即使有不可回復的傷口,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比較不痛的方式,繼續生活。
你是唯一一個真正經歷過你所經歷的一切的人,
唯有你知道自己該如何走過這一切。
本書作者諾拉.麥肯納利(Nora McInerny)三十多歲時,在幾個星期內連續失去了她的丈夫、未出世的孩子還有她的父親。她的人生因此分崩離析。
她從自己及陪伴他人走過傷痛的旅程中,體悟到:有時候,那些讓我們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歷,不會讓我們愈挫愈勇,它可能在精神上、情感上、經濟上和身體上摧毀我們。好消息是我們不需要事事應付自如,更不需要為了任何人,把酸澀的檸檬打成一杯爽口的檸檬汁。
取自《悲慟的保存期限》
******************************
這本書是陪伴我們自己與他人度過悲慟的小書,文字不多,但內容已經足夠。作者另外也有ted的演講,可以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hfQL3CoF0
我們可以用失落經驗去看待悲慟,那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驗過。請在閱讀完這篇文章之後,寫下閱讀心得。就在本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篇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兩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
作者即便在面對如此艱難的處境,依然不忘記幽默,看了心疼,又感覺佩服。祝福各位有失落經驗的朋友,藉著這本書的陪伴,能對過去的美好感恩,也能祝福自己,往後走出另一番美好的人生!
******************************
保重自己
【文/諾拉.麥肯納利】
就像我會批判別人說的每一句話,我自己也曾經對悲慟的人,說過無數次這樣的話:「你自己要保重!」
那就好像在說,當你周遭的世界正在分崩離析的時候,你還是會找時間敷上面膜,窩在那裡,配上一本書和一盞茶。那就好像,當你的心痛到你覺得它可能真的會碎掉的時候,你還是會想,我應該要去按摩一下。
「自我照顧」是當前的熱門話題。按照你問的對象的不同,它的意思可能指的是馬馬虎虎對自己好一點,到徹底縱容自己這兩者間的任何情況。或者,借用人類有史以來所發明的最糟糕的詞彙─「寵溺」,用像是美甲、修腳,還有在Netflix上馬拉松看片等方式來寵溺自己。
雖然我很樂意,讓你把這些當成找到對自己好的方式的簡易清單,但我認為這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借用我的朋友莎拉.蘇波─強暴倖存者兼行動家的話來說:「有的時候,世界上並沒有足夠的羽衣甘藍沙拉可以療癒我們。」
停止照顧他人
我發現照顧自己最重要的方式,不是吃一份美味的羽衣甘藍沙拉,而是停止照顧他人以及他們的悲慟。因為伴隨死亡而來的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你愈接近死亡,你就愈有可能成為其他人悲慟的寄託。
當我朋友的孩子去世時,她的阿姨告訴她:「我真不知道我要如何挺得過去。」
當我的另一個朋友的丈夫去世時,她的朋友告訴她:「你知道嗎?你沒有幫我撫平悲慟。」
在亞倫去世幾個月後,我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標題為:「注意聽我說!」而這封信的內容,則是責備我沒有回覆之前的電子郵件。
我們應該很清楚,不要對彼此做出一些事或說出一些話,但是我們顯然把持不住,因為我所見到的每一個悲慟的人都遇到類似的故事:有個女人在她丈夫的葬禮上,出現了她那關係疏遠的姊姊,為了幾十年前吵的架要求得到她的原諒;而有人的侄子跑來,索討他的祖母去世之前答應給他的那筆錢。
你和死亡的關係愈親近,就愈有可能完全陷入情緒的海難,而且愈有可能被那些明明會游泳仍不斷呼救的人拖下水。
優先考慮自己
被迫要去引導他人走出悲慟,其實是在某些情境下不得不這麼做─像是你並不想赴的咖啡之約,還有讀到你不想要周旋的人的簡訊。這些東西把你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給消耗掉,直到你沒有剩下足夠的時間和心力來照顧自己。
在你自己受苦的時候,你很難對別人說不。
你赤裸裸的,毫無防禦力。你不希望人們認為死亡讓你變成鐵石心腸。但它確實,至少會讓你變得有一點點這樣,或者說至少有一段時間會這樣。優先考慮自己和無情沒有什麼關係。我不管你是不是有去洗個泡泡澡,也不管你是不是從來都不做某一個瑜伽式。當前你能夠照顧好自己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不要再答應,去做你不想做的一些狗屁倒灶的事。
***
▎當你悲慟時如何設定界線?
1. 默默飄走
請注意,在任何其他社交場合我幾乎都不贊成這樣做。我會告訴你,你必須要跟你約會的對象坦承,你不想跟他們再見一次面,或者必須跟你原本最好的朋友,進行高難度的對話。但是你目前哀慟逾恆,而且你有很多事情要做,你沒有
義務回覆你收到的每一則簡訊,以及每一封電子郵件。
科技的奇妙之處在於,它讓我們得以和他人保持連結;而科技的可怕之處則在於,當我們只想要封閉自我時,它仍可以讓人們不斷地跟我們保持聯繫。我特此允許你不必回覆你所收到的每一封郵件。因為就是⋯⋯不想要。
2. 消失得優雅一點
好吧,科技還有一個可以加分的部分:那就是它讓我們可以同時向很多人,傳達難以啟齒的話題,一次全部解決。
無論你首選的聯繫方式是什麼,電子郵件、臉書,或者是我在寫這篇文章時還沒有發明的東西,都可以利用這個工具來告訴別人,你何時需要一些空間。內容不需要很長,只需要提醒人們,他們不知道你正在經歷些什麼,而且請他們不要太介意。
現在,我來寫一封信示範一下:
「嗨,我的朋友們!你們所有的愛和支持讓我受寵若驚,感激不盡!如果我最近沒有回覆你的訊息,請你耐心等我一下。我以前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我需要時間和空間,獨自去處理所有的事情。」
如此一來,即使是最讓你疲於應付的家族成員,對於你沒有唯命是從,也不會覺得你是刻意針對他,就算你的確有這樣的意圖。
3. 開誠布公
在情緒成熟的情況下,該去做的事當然是最難辦到的事,也是我的清單上列在最後的事。如果有個人和你夠親近,因此值得你去做這樣的努力,或他們是你生命中真正想要擁有的人,那麼當這場狂風驟雨平靜下來的時候,你必須告訴他們真相。如果他們夠體貼,他們就會理解。而如果他們跟大多數的人一樣,我也只能祝你們談話愉快。
***
▎如果你打算去看一個傷心欲絕的人,以下是相對安全的開場白:
1. 天氣
開玩笑的!你還有更好的話題。但是老天,你能相信下了這場雪嗎?
2. 死者令人稱道的回憶
還記得那個時候你們全都跑進河裡玩漂漂河嗎?或者他們在外面露宿只為了幫你搶到演唱會門票的時候?有的時候,死亡的可怕會蒙蔽你對這個人最美好的回憶。讓一些回憶歸位,對你來說會是一份禮物;有機會分享你深愛的死者最讓你喜歡的部分,這樣甚至會更好。
3. 死者身上令你欽佩的特質
想想你在一個人的背後能夠說盡的好話。現在當著一個愛他的人的面,把這些話說出來。我們都會在不同的人身上,看到不同的東西。透過別人的眼睛來看我們的親人,就像看到全新版本的他們。
4. 坦誠以對
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但是我想讓你知道我一直惦記著你。
.
以上文字取自
悲慟的保存期限:陪伴自己與他人面對生命重大失去的倖存法則(TED Books系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712
.
免費雲林斗六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31518593550668/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臉 書 watch 版面 設定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每一個政治人物都是網紅,我們受得了嗎?
雖然這個趨勢早在幾年前就出現、成形了,但看到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成立個人的 Youtube 頻道之後,我覺得值得好好聊聊,也自我反省一下。
(蔡英文總統的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ingwen831)
作為在台灣最早開始推動草根媒體與公民媒體的其中一人,我其實一直很希望看見更多政治人物,透過網路自媒體,直接與公民溝通。
( 2006 年歷史回顧: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weblog/005799.html )
不過到現在,政治人物網紅化已經成為常態,我可以隨意 tag 總統,也可以到總統的臉書、IG、Twitter、LINE、YouTube 帳號下留言(跟許多機器人湊熱鬧)。不只總統,每一位政治人物大概手上都有以上的社群媒體全套方案,那麼台灣的政治公共溝通,變好了嗎?
對,沒有。所以過去的我想得太簡單了。可是,我到底想漏了啥?
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是「 #網紅」?在我的定義中,網紅就是網路時代出現的 #新名人。在網路之前,名人早已存在,他們的特點就是擁有強大的吸引力,能夠調動眾人的注意力。
而現在的網紅更擅長於把自己的「公領域」與「私領域」模糊化,讓 #自我呈現 與 #公開展示 難以分辨。網紅比過去的名人更像是你的朋友,總是直接對著你說話、一開始看起來粗糙的呈現,更讓大家感覺是「自己人」。
在一開始,網紅之所以能紅,不靠主流媒體的吹捧,也不須承襲既有的名聲遺產(例如上一代名人交棒),而是靠我們一個又一個點擊、按讚、LIKE、訂閱、轉發、留言...才得以合理化自己的名聲。概念化來說,就是「#名聲生產民主化」。
記得以前的綜藝節目主持人都有師徒制,例如張菲是倪敏然帶出來的,胡瓜是張菲帶出來的,浩角翔起是胡瓜帶出來的,以此類推。但現在有任何一個綜藝類 Youtuber 需要這些綜藝圈大哥大姐帶嗎?一個都沒有,每個我們現在知道的頂級網紅,都是靠著自己紅起來的。
那麼要如何成為網紅呢?根據我的歸納,網紅具備三種特色,簡化為 3D:#Different、#Dazzling、#Deep。
Different #反骨網紅:特立獨行、離經叛道,凸顯反傳統元素。例如 小玉 Xiaoyu 。
Dazzling #耀眼網紅:擅長表演、創作、自己可以完成包裝跟行銷。例如 蔡阿嘎 。
Deep #專家網紅:垂直於特定社群、專精主題的專家。也被稱為某某宅、OO達人之類的。例如 電獺少女-女孩的科技日常。
當然,能夠成為網紅的,通常在 3個 D 都能得到很高的分數。以上舉例的幾位,只是我個人認為他們在某一個層面特別突出。
政治人物變成的網紅,其實也都有以上 3D 的特色。首先,政治人物使用社群媒體,透過各種內容(文字、圖片、影音、直播)直接對網友說話,其實就是與過往的政治人物形象很大的背離,就是在反傳統。他們抱著玩偶或貓、曬著手指、吃著便當、剪頭髮、直播遊戲實況、參與其他網紅的節目...其實都是試圖在嚴肅、甚至時常令人生厭的政治環境下,凸顯自己的親切感跟人味。
台灣大部分的政治人物講話其實不吸引人,除了 柯文哲、 韓國瑜 、 立法委員 黃國昌 等少數政治明星,很少有政治人物能夠讓支持者覺得耀眼,他們就主要朝耀眼網紅的路線走。(不支持者當然就覺得礙眼了)
而承擔解釋政策、提高部會好感度的內閣首長跟各部會部長,像是行政院長 蘇貞昌 、副院長 陳其邁 Chen Chi-Mai、科技部長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內政部長 徐國勇 等等,則是主要朝「專家網紅」的路線邁進,盡量呈現專業,給人信任、可靠的感覺。
之前 呱吉 宣布參選時,不少人都以為是網紅試圖透過參選造勢獲得免費廣告,但這其實解釋不通,因為他當時自己能創造的觸及跟擴散,就已經大過主流媒體能給賦予給他的了。所以,其實我們應該反過來看,現在已經到了新的階段,是政治人物積極地想成為網紅,參選甚至成為手段之一。
當政黨背書、樁腳插拔、傳媒公關都效益大減,政治人物就必須先是網紅。這有點像是以前很多媒體人、主播、藝人成為政治人物,以及很多政治人物後來去媒體當名嘴一樣。政治人物誕生、取得能量的方式跟管道,隨著傳播環境巨變而變。
柯文哲是網路名人、唐鳳也是網路名人。很多政治人物也是因為在網路上紅了才有人氣,才有底氣參選、或因此被列為不分區立委。
我預期,未來只會有更多的網紅投入政治。投入政治的一位位網紅也會改變台灣的政治版圖,成為一股重要勢力。
這樣的改變讓政治終於成為眾人之事了。
只要先成為網紅。
......不過,政治人物全面網紅化,以及越來越多網紅政治人物化,卻會讓一個原本還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變得很嚴重,那就是「資訊津貼」。
之前在討論「終結放榜新聞」時,也有討論到資訊津貼這個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57428408085863
什麼是資訊津貼呢?維基百科的解釋很清楚了,大家可以看看:
「資訊津貼(Information Subsidy)是一個公共關係及新聞學上的術語,意指消息來源以新聞稿、投書、購買版面等方式,讓媒體工作者快速取得資訊,減少採訪上的各項成本,並藉此控制議題的設定。
新聞工作由於講求時效性,媒體或是記者因為有截稿時間的壓力,在極度有限的時間、採訪預算下,通常無法輕易掌握所有的新聞來源,所以會傾向以較低的「成本」取得資訊,或是使用成本較低的資訊來協助完成新聞工作。
消息來源以各種方式主動提供訊息給媒體,降低記者撰稿及尋找新聞來源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金錢、心力等成本,協助記者在截稿時間前順利完成採訪工作,並藉此影響記者撰稿的方向、內容或態度,進而獲得針對特定議題的發言權、詮釋權。當記者在時間壓力下無法以更高成本完成採訪工作時,通常會樂意使用消息來源提供的資訊津貼。」
出處: https://zh.wikipedia.org/zh-tw/資訊津貼
在政治人物還沒有全面網紅化的時代,資訊津貼早就存在,例如透過新聞稿、獨家消息、「消息人士指出」、「黨政高層表示」等等方式,影響媒體的報導方向跟內容。
不過隨著媒體環境巨變,廣告量下滑、人力不足、點閱率引導碎片化的即時新聞爆增,記者深入挖掘議題與讀者深入了解議題,都是種奢求。資訊津貼的價值比起之前就更高了,到現在我認為甚至都不能稱為「津貼」,而是變成每天新聞的主角了。各位可以看一下主流媒體,現在是不是幾乎都用政治人物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發表的內容來改寫成新聞。我自己的觀察是這樣。
當具有新聞價值的政治人物(包括執政、在野、中央、地方.....)大量地提供自製的內容,而新聞媒體又競逐即時新聞時,新聞越來越變成只是幫政治人物把他們在臉書上的發言改寫一遍,不管是認真嚴肅的內容,還是更受歡迎的討喜親民類內容。
廣電媒體需要管制的邏輯基礎來自於頻譜有限,屬於公共資源,應該做最有效率的應用,黨政軍也因此退出三台。但進入網路時代,有限的不再是乘載的內容,而是我們的注意力(以及清醒的時間)。
於是所有人都在卯起來競爭同一塊有限的餅(注意力),競爭力道越來越強,加上主流新聞媒體幾乎完全喪失把關的能力跟資格,臉書或 Youtube 又不斷加強過濾氣泡,我們看似獲得了很多來自政治人物的一手資訊、撇開了糟糕媒體的中介,政治人物看起來也都更開放、更透明也更親民了,這也會讓身為公民的我們覺得自己蠻偉大的,但如果靜下來想想,會發現這排擠掉了一些對公共討論來說很重要的價值。同時,其他的新聞議題(例如昂貴的國際新聞),也可能因此被便宜的政治網紅資訊津貼排擠到不見了。
#更新:另外一個目前還看不太出來的問題是:因為原生網紅想跟政治網紅合作拍片、或是曾經合拍過片而有些微交情,會不會讓網紅們不願意批評、不想得罪政治網紅呢?不管他們平常拍的主題是什麼,原生網紅也是意見領袖,但被政治網紅收編之後,會不會就因此更加自我審查了呢?
我當然不是說,政治人物主動透過自媒體跟公眾溝通這件事,現在完全變成一件壞事。只是我原本認為應該是對社會有淨利益的事情,現在卻覺得沒那麼肯定了。
總之,我想我們也只能時時提醒自己,就算是自己支持的,也不能被網紅化的政治人物牽著走。
延伸閱讀:
網紅參政 VS 政治人物網紅化
https://medium.com/%E9%9B%86%E7%9F%A5%E6%9C%83%E6%89%80/%E7%B6%B2%E7%B4%85%E5%8F%83%E6%94%BF-vs-%E6%94%BF%E6%B2%BB%E4%BA%BA%E7%89%A9%E7%B6%B2%E7%B4%85%E5%8C%96-8ec89aacc7eb
截圖來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4zSg7Yu2q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