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掉入「感覺的黑洞」]
有時候,學英文不只是學英文,也學到智慧。今天上午這堂線上英文課教的主題是「分手」,其中老師問我們emotions(情緒)與feelings(感覺)有什麼不同,當下我也愣住了,心想它們不是同義詞嗎?但是這個老師認為沒有任何一個英文字可以和另一個英文字相等,要我們要用多個字表達它們的相異。
後來他深入解釋之後,我很開心,發現自己不只學到兩個常見英文字的分野,也學到人生智慧。他說,
emotions指涉的是事情發生當下,我們產生的感覺,那是一時的﹑短暫的。
feelings不同,它指的是事情過去了,但是感覺一直在,相對比較長期且持久。
這麼一說,我就留意到我們日常的確是如此的,比如在職場,主管處置不公平,我們當下很生氣,這是情緒。但是有事過境遷嗎?很多時候並沒有,我們會一直放在心裡沈澱﹑發酵;好一陣子過後,談起這件事時,我們依然忿忿不平,這是感覺。再來,很多人談到原生家庭,即使現在中年,仍然感到受傷,小時的情緒成了永久的傷痕,痛的感覺一直在那裡,未曾褪淡,一生無法抹滅。
我自己是如此,在上班的你可能也是如此,或是內心依舊是個受傷小孩的你更是如此。也就是說,我們讓「情緒」擴大成「感覺」,然後掉進去無邊無界的感覺黑洞裡,再不斷翻回記憶裡,舔著傷口,讓自己憤怒依然﹑或抱怨如常。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自艾自憐,成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跟自己相處的模式。
但是最近有個例子,我發覺有人可以不是這個樣子,而此人在事業上非常成功,讓我有個不小的啟示,不斷向前行的人在遇到事情時,反應的確不同。一般人的情緒反應有以下三個階段,這些人多半只在第一個階段駐足一會兒,便頭也不回往前行,或是頂多到第二個階段,卻絕不會掉入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發生事實
事情發生了,有人就會產生各種認知與解讀,少數人只會停留在事實層面,不過度臆測,僅就事實看事實。
第二階段:產生情緒
情緒有可能是負向或正向,這跟認知有關係。同一件事發生,有人往好的認知,有人往壞的認知,這是心理學用在諮商界有名的「情緒ABC理論」,由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A(Affairs事件)發生了,會產生不同的C(consequence結果),有人高興,有人生氣,主要是因為過程中的B(Belief認知)不同,導致不同的情緒結果。
第三階段:掉入長久的感覺黑洞裡
沒有去察覺情緒,或是沒有做正確的梳理,情緒積壓久了,就變成感覺,形成對自己的印象﹑或對別人的觀感,以及對雙方關係的解讀。
回頭來講上面的例子,他在錄製影片時,每每遇到英文字都唸得很不輪轉。換作別人,當下一定有個情緒跑出來,感到不好意思,他並沒有,而是持續唸,唸得流利為止。接著換作別人,可能認為自己英文不好,遇到英文場合就產生自卑感,而他完全不迴避說英文,而且說不好時,絕不會說「對不起」。
可見得成功者心理素質之所以高,來自於他們遇事不會情緒化,而且不會藉此否定自己。會不會唸英文單字對他來說,根本不是個事兒,可是很多人就被打敗,從此不碰英文,最後英文當然學不好。這個情況,在其他地方也很常見,比如拍照不漂亮,從此不拍照;或是上台說話表現不佳,從此不上台等。
這兩年我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是「高敏感體質」,遇到事情會想很多,內心小劇場一齣戲一齣戲輪番上演,很干擾情緒﹑工作與生活,非常折磨人。相較於這類人,成功者不僅低敏感,甚至是鈍感。日本心理學博士植西聰在《鈍感力》一書中指出,「成功的人善用鈍感,克服敏感。」
一般人是還沒做就想出各種危險,鈍感的成功人士是做了才發現剛剛很危險。人類的行為概分兩種,一種是規避危險或損失,一種是追求歡樂或利益,所以我們一般人想著想著,各種情緒跑出來,接著就掉入感覺的黑洞,活在自卑感﹑罪惡感裡,內心能量大大耗損之後,連小小步都跨不出去,怎麼向前行?
成功者不是贏在比較聰明,像是想很多,而是贏在行動力,亦即做很多,秘訣是停留在第一階段,看到事實即可,並且最好往好的方面去認知;至於第二階段產生情緒就省了吧,遑論第三階段掉入感覺的黑洞裡。
人難免有情緒,怎麼做到不掉入第三個階段?原諒(forgive)是最好的辦法,卻最難做到這個境界,因為我們一般人都誤解了原諒二字。今天上課的英文老師有很強的考字癖,而且他在拆解時,也存在著很深的哲理。對於forgive,他提出兩個意涵,打破一般人對原諒的迷思:
1. forgive不是要我們忘掉對方的錯誤,或是幫對方找理由,或是忽略自己受傷的感覺,而是幫助自己從怨恨中解放,重新感到自由。
2. forgive不是因為對方有好的品格,而是展現我們人格高尚。
原諒不是為了對方,而是為了自己。這個解釋,很能夠讓人從情緒中釋然。如果一直不原諒對方,以為用負面情緒可能勒索對方,報復對方,讓對方活在痛苦中;事實不然,情緒綑綁的是自己,而窒息的是自己,身在地獄裡的也是自己,因此原諒是唯一自我解救之道。
想想看,我們一直有哪些感覺長期困擾著自己?裡面一定隱藏著對於某個人不原諒。請試著原諒對方,鬆綁自己,像天空的雲朵,輕起來,飄起來。不論工作或生活,走出負面情緒,拋開不良感覺,自由能夠幫助每個人更輕鬆地成功。
*** ***
免費斜槓講座【斜槓2.0必修課】課程報名:https://enstar.cc/Z6vcF
有任何課程問題可以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line.me/R/ti/p/%40bfj9781d
更多洪雪珍老師影片:https://reurl.cc/jD2nn
--------------------------------
洪雪珍最新著作《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各大書店有售,歡迎馬上網路訂購:
博客來:https://pse.is/38r6sl
城邦讀書花園https://pse.is/38a3h5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pse.is/39u6gp
誠品網路書店:https://eslite.me/395zmf
Pchome:https://pse.is/38h6nl
圖/2019年德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艾利斯abc理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懷有的善意與期待會反過來折磨我們。
你很努力地成為帶著善意去替他人著想的「好人」,結果卻怎麼樣呢?你老是期望落空,越想就越覺得自己被反咬了一口,於是感到怒火中燒。
時間久了,你甚至怪罪起相信那種人的自己,所以想放下對他人的期待、努力變得冷漠無情。被他人所傷,憤怒累積久了,最後找上門的就只有悲傷。
取自《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
*********************************
各位朋友,晚安:
「對某人懷有期待,而這份期待又能完全得到滿足,無疑是最完滿的結局,但有時期待會帶著通往失望的快速鍵。」
當我們對人「失望」的時候,請回頭檢視我們的「期望」。
我們的「失望」,跟我們的「期望」,息息相關。我們「失望」了,不代表就是對方的錯。
要願意這樣想,真的很難,也可能很痛。我們信仰的某種價值,可能就此崩解。
不過,痛苦是成長的開始。藉著痛苦,我們接納屬於我們的痛苦,並且藉此滋長能讓我們自由飛翔的翅膀。
祝願您,當我們痛苦時,能多看見自己事前的種種期望,而非直接認定對方有錯!
*********************************
【文/ 李東龜】
怎麼能這樣對我?
我是屬於會在人際關係中犧牲自己的類型,也經常聽到別人說我善良,我總是優先考慮別人,盡量不把自己的立場強加在他人身上。
可是,事情卻與我的付出背道而馳,要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真的好難。就算剛開始關係良好,但只要對方說出一句無心的話,我就會感到很受傷,關係疏遠的情況也反覆發生。
我對男友也是全心全意付出,漫不經心的他總是忘記家人的生日,所以我事先打聽了他家人的生日,在前兩天事先傳訊息提醒他,有時還會代替他準備生日禮物。要是男友有一點小感冒,我就算是熬夜工作,也會親自熬煮木瓜茶,裝在保溫瓶內拿去給他。
我從三個月前開始偷偷編織要送給男友的背心。因為想在聖誕節給他一個驚喜,所以我目測他的體型後,經歷了不斷拆開重織的過程,最後終於完成了誠意十足的禮物。
後來,引頸期盼的聖誕節到來,我懷著興奮的心情把禮物遞給男友,得到的卻是冷冰冰的反應:「哦,我什麼都沒準備耶……畢竟我本來就不做這種事。還有,雖然很謝謝你送我禮物,但我原本就不太穿背心之類的。穿在夾克內感覺很笨重,在室內穿又覺得悶,你怎麼不事先問我一聲啊?」
雖然我很想大吼:「我花了多少功夫才織完這件背心,你怎麼可以說這種話?」當場卻什麼話都說不出來,因為咄咄逼人不是我的作風。我帶著很失落的心情回家,忍不住為過去花在男友身上的時間和努力感到空虛。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似乎該離開這個男人了。
***
體諒與期望的相互關係
你現在覺得很失落、很受傷,正處於氣頭上。
「他怎麼可以這樣?」
「是人就不該這樣對我吧!」
「那人不能這樣對我吧?」
「我付出了多少啊,他把自己想要的都拿去,卻只因為不喜歡而說出那種話!」
你很努力地成為帶著善意去替他人著想的「好人」,結果卻怎麼樣呢?你老是期望落空,越想就越覺得自己被反咬了一口,於是感到怒火中燒。時間久了,你甚至怪罪起相信那種人的自己,所以想放下對他人的期待、努力變得冷漠無情。被他人所傷,憤怒累積久了,最後找上門的就只有悲傷。
被曾經深信的人拋棄或背叛,猶如尚未穿上鎧甲之前就被長矛刺中般疼痛。碰到這種經驗時,會失去對人的信賴、不自覺地關上心扉,從這些角度來看,無疑是一大損失。或許,此時也有許多人像你一樣,對曾經深信的人感到失望,活在痛苦之中。
但首先,我想對你說的是,結果不好並不代表過去付出的努力就一文不值。在你想為男友付出的行為背後,有著珍惜兩人關係的情意,你為了讓這段關係更加美好,所以才會欣然投資時間與努力,朝著期望的方向竭盡全力。我希望你至少別忘了自己曾經喜歡那個人,而且一起共度的美好時光,也還猶如昨日般歷歷在目。
男友怎麼可以這樣?當然有可能了。假如你經常在被某人傷害後反問這個問題,就有必要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性格。希望你第一步先想想,你在這段關係中「期待」的是哪一點。想必你在編織要送給男友的背心時,一定想像過他收到這份驚喜後大受感動的模樣。
對某人懷有期待,而這份期待又能完全得到滿足,無疑是最完滿的結局,但有時期待會帶著通往失望的快速鍵。聽到他說「我不怎麼喜歡背心」時,你的期待落空,產生惆悵的情緒。假如「期待」是銅板的正面,自然就有「挫折」在背面伺機而動。
男友收到了一份心意滿滿的禮物,卻說出如此冷酷的話來,這種行為當然不可取,而且我也能理解你傷心、生氣的原因。只不過假如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而且與他人的關係中也持續受到相同的傷害,你就有必要深入思考其中緣由了。
在心理學中,我們通常會著眼於受傷的人擁有何種「常識」。常識通常以「假如A,就應該B」或「當然應該怎麼樣」的形式出現,有人稱之為「責任」或「道德法則」。可是,當這種常識與為某人著想的行為、對某人的善意混為一談時,對那人的期待就會跟著上升。期待越高,也就越容易失望。
假如你認定自己的行為是為了那個人好,而且如果去問一百名路人,有九十名以上都會同意這是「好的」行為,你對於那人應該要表示感謝的期待也會跟著提高。換句話說,我們懷有的善意與期待會反過來折磨我們。
我們會下意識地相信,其他人的想法與自己差不多,但實際進行問卷調查,就會知道大家意見紛歧的程度令人瞠目結舌。針對同一個問題,也會根據報紙是保守派或激進派,產生喜歡或不喜歡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多數人贊成的某個提案,對其堅決反對的人也不在少數。這種現象之所以出現,原因就在於各人性格與成長環境不同,偏好的價值與看待世界的觀點自然會有差異。
心理學稱此為「主觀現實」。大部分在人際關係中出現的衝突,都是因為對彼此的世界理解不足,無法將真心傳達給對方所致。
每個人都透過大小不同的格子觀看世界。比如說,有些人把紅色、橘黃色、赤紅色都簡約為紅色,以鏤空的格子觀看世界,有些人則會根據明度和彩度,將紅色至少區分成五種以上顏色,用很細密的格子觀看世界。
可以接納每個人的差異到什麼程度,還有將這差異視為「不同」而非「錯誤」,正是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到頭來,願意認同與我不同的人,能夠合作到什麼程度,即顯現了那人的成熟度。
認知治療師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說明,使我們維持發怒狀態或更怒火中燒的,不是對方的行為本身,而是我們對於該行為的解釋,並將此稱為簡單好記的「ABC理論」。儘管我們很容易認為,在產生衝突的兩人之間,是促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引起了情緒結果C(Consequence),但事實上引發負面情緒、使其加劇的關鍵要素,在於解釋該事件的個人信念系統B(Belief system)。這個信念系統是由個人認定的期待與常識所構成。
‧收到禮物就應該心存感謝。
‧就算禮物不合心意,也必須考慮到送禮之人的心意。
‧沒有準備聖誕節禮物,即是不愛對方的證據。
‧不想看對方臉色才送禮物,這種行為毫無意義。
‧雖然內心很受傷,但當面發火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
依照你的信念系統,假如男友重視與你之間的關係,收到心意十足的禮物後就應該感到高興、心存感激,但他卻沒有表現出這些反應,讓你覺得很失望難過。可是,信念系統果真是大家一致認同的常識與認定的價值嗎?假如你期待對方也信奉那一套「假如A,就應該B」的常識,並對此懷著很高的期待,你的失望感自然就越大。
***
不表示感謝的權利
心理學家會建議,如果將這種認定的常識改成以下適應性的說法,就能減少相同情況下產生的負面情緒:
‧收到禮物的人表示感謝,我會覺得很高興,但不是非得如此。
‧喜不喜歡我贈送的禮物是那人的權利。
‧要是男友主動準備禮物給我,我會感到很開心,但如果真的很想收到,我可以主動開口。
‧生氣時能坦率地告訴對方。
送禮物時,如果對方表示感謝,我也會覺得很開心,但世界上並沒有對方一定要感謝我的規定。即便是花了再多心思所準備的禮物,對方都有不喜歡它的權利。
「你來我往」是人際關係中經常發生的遊戲。若是對這個遊戲上癮,就會不自覺地產生期待,認為對方為我著想的程度要與我相當,並視此為理所當然。當這種期待碰壁時,就會朝對方發火或感到受傷。然而,要對方察覺這種期待是很困難的。
「我並不是想收到什麼報答,但至少對他人好五次,那人也總會表現一次誠意,這才是人之常情吧?」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這麼說。
雖然能夠理解你對他人產生期待的心,但我仍想和你分享以下兩點:第一,會對你好的人,就算不對他抱持期待,他也必定會這麼做;第二,不會對你好的人,你期待越高,就越容易失望。內心沒有任何期待,對方卻出乎意料地對你釋出善意,你就會獲得全然的喜悅。
假如你經常為人際關係感到失望,不如事先將「你來我往」這個想法抹去,改成「單純給予」怎麼樣呢?許多人都是在不求回報的分享中找到了幸福。不過,要是真的覺得很難做到,那就請盡量避免單方面地想要付出什麼。此外,既然已經高高興興地付出了,就試著別期待獲得回報,或對此大發脾氣吧。
.
以上文字取自
為什麼你替別人著想,自己反而受傷?:放下對他人的期待,活出內在價值,與不完美的世界和解
博客來:https://bit.ly/2Tmx3ks
誠 品:https://bit.ly/3g6yWeU
金石堂:https://bit.ly/2WO2y9d
木馬文化 ECUS Publishing House
https://www.facebook.com/ecusbook
.
已額滿 6/14已額滿_免費台南新希望健康講座_您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83251235180580/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艾利斯abc理論 在 並用「艾利斯的ABC理論」重新解讀情緒產生的原因A是事件 的推薦與評價
ABC理論 一般我們認為「事件創造出我們的情緒」,不過Albert Ellis卻對這種想法提出質疑,並用「艾利斯的ABC理論」重新解讀情緒產生的原因A是事件,B是認知的意思,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