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香港人都對搬屋很有經驗,卻不一定明白「遷村」是怎樣一回事。
大浪灣村的出現,源自 1957-63年間,政府要在大嶼山石壁谷興建一個當時香港最大型的水庫(石壁水塘),為香港島供應食水。為此,世代原居於當地四條村落(石壁圍、崗背、墳背和坑仔村)、二百多名務農的村民大多接受了政府安排,分別在當時的新市鎮荃灣及大嶼山梅窩碼頭附近重建家園。
因為起水塘而搬村,石壁並不是首個案例。早在二十世紀初,英治政府便開闢水塘去解決本地食水不足問題。1920年代興建城門水塘,以至戰後1957年落成的大欖涌水塘,都曾將原來位於城門谷及大欖涌谷的村民搬到別處。座落於荃灣新村街的大屋圍,便是由政府興建,在當時用以安置因興建大欖涌水塘而受影響的村民。
但遷村有別於搬屋,並不只是收拾家當換一個地方繼續生活那樣簡單,更是與原居土地和農耕生活方式的告別。世代以石壁為根的墳背村村民,即使要離開家園,因為不想斬斷與土地及農耕的連結,因而接受了當時政府在毗鄰石壁的大浪灣為他們重建家園的安排。即使失去祖屋,傳統卻無法斷裂。新居所名為大浪灣村,於是1959年正式落成,不但建起兩排齊整的房屋,村民還獲分配農田、豬舍、果園,以至放牛畜牧的地方,繼續農耕作業。
雖然隨著人口老化,新一代外遷,這條七十年歷史的偏僻村落,傳統農業早已消失,然而八十後的Max To(杜學知,母親為墳背村村民),即使父母親在他小一時已舉家搬出港島西環村,在公共屋邨長大的他卻一直沒有真正離開過大浪灣,甚至在八年前暫離攝影師的工作,回來開設「片藍造」藍染工房 片藍造 Indigo 11.50,大浪灣村也成為他安身立命的地方, 開展的除了事業,也讓他發揮對生活,對大自然,對社區,對歷史的另一種想像和實踐。
用今日的講法,搬到大浪灣有點像「原區安置」,在規劃上讓村民延續了從前的社區網絡和傳統文化。杜學知形容,「搬出去的人最終不及留在這裡的幸福——一旦無了祖屋,成頭家也會散,有屋才能讓老人家及小朋友有接觸點。」
春季號《就係香港》以大嶼山為主題,當中重溫了石壁圍墳背村民當年遷村至大浪灣的一段歷史,也從八十後的視覺,了解鄉郊村落傳統對新生代的意義和價值。
歡迎訂閱 #linkinbio
#2021就係香港春季號 #大嶼山 #石壁水塘 #墳背村 #大浪灣村 #本地鄉郊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興文化創意園區裡最有看頭的,還是一家家進駐廠區內的在地創意工作室。日治時期建造的物料空間-興工一場、二場裡,共聚集15個藝術工坊,大致分為木、紙、布三大類。 像是「水色染」工作室把龜山島與大海潮水,融合成一幅「龜嶼共潮生」的美麗藍染布,現場也能體驗方巾的綁染及夾染的樂趣;另外還有用迷你織布機教遊...
藍染大嶼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簡單生活與東北角
疫情前,我經常出沒於水湳洞和金瓜石一帶,頻繁時甚至一星期造訪3~4次,慢慢種下對那片土地的情感與依戀。
去年開始工作型態改變,不再三番兩頭跑去東北角,但依然不時想起那片湛藍染有橙黃,富含氧化鐵的陰陽海;那隻雄偉坐鎮岸邊,沉思望海的大金剛;還有殘破不堪卻充滿詩意,述說輝煌歷史的十三層遺址。
5月初,趁著行事曆的空檔,拜訪久違又熟悉老地方,一解思念。
坐在熟悉的位置,前方是如水彩般暈開的陰陽海,背後是三層樓高廢棄的纜車站,雖然溫度有點高,但微微的海風吹拂,將一絲絲的壓力與煩惱帶走,那是一種舒適的狀態。
揹著新背包,沿著海岸線遊走拍照。
🏝台二線旁欣賞 #太平洋與基隆嶼
🍦探索迷人節理的 #南雅奇岩
⛲涓涓流水的 #黃金瀑布
🌊坐在山路旁遠眺 #陰陽海
🦍藍調時刻欣賞壯碩輪廓的 #金剛山
🏘暗夜點亮的 #黃金十三層遺址
自然美景與攝影,兩個要素就使我快樂,有時候生活簡單一下挺不錯的,如同Gaston Luga的背包,也是追求簡約風格,卻又相當時尚。
北歐的簡約風格,不只是一種設計,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有時候去除生活中過多的要素,回歸簡單生活,我們會更容易感到快樂,更容易感到滿足。
Gaston Luga是來自Stockholm, Swedwen的品牌,北歐簡約設計不論是日常使用、工作、旅行都適合,而且時尚襯托於不同的風格造型 #anywherewithGL
多種款式的背包可以挑選,選擇困難發作中~
請看官網👉 https://gastonluga.com/tw/
#粉絲專屬85折優惠碼:KangKang
另外,廠商追加5月限定贈品,至5/28(中歐時間),凡購買任一背包即送 #GL環保袋乙個
🛫全球免運,30天內免費退換
Gaston Luga #GastonLuga
藍染大嶼山 在 醒之暖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這幾年不斷疾呼💪
「淡蘭古道」北路和中路的起點都在暖暖,
那,#你猜猜北台灣古道步密集的小鎮在哪裡?
當然也是暖暖💞💞
前不久,我爭取了一點點市政府的經費,為暖暖與碇內之間的「#頂寮山步道」設置標牌,全線共七支。
我不只會勘,還盯著他們驗收(真的很機車吼)。
你可能會想說,從龍門谷騎機車到暖東苗圃大門口咻一下只要五分鐘,誰會大費周章花上一個多小時高高低低走山路❓
其實,來一趟你就知道箇中滋味了。
從龍門谷一路順著稜線通到暖東苗圃。中間經過幸福華城後方,近得以鳥瞰台北大鎮、遠得以眺望基隆嶼;當然,換個方向還可以看到台北101。
更特別的是,你會經過剛好滿100歲的「#第二地帶標」。
那可是(大正九年)由日本陸軍省在軍事上設立的石標柱。(全基隆完整保存至今的已經沒剩下幾根了‼)
這些都是重要的資源☀
我總是開玩笑說「#暖暖七堵是基隆的蛋白區」,但我們只要好好經營,絕對可以靠步道與古道翻轉,並且引以為傲。
沿路驗收的路上,我碰到一對夫妻,他們伉儷自創的「#小O路線」就是用火車串連的:
暖暖火車站 ➡ 暖壽山 ➡ 清法戰爭古戰壕 ➡ 暖暖運動公園 ➡ 暖東苗圃 ➡ 頂寮山步道 ➡ 第二地帶標 ➡ 龍門谷 ➡ 四腳亭火車站 ➡ 噹噹噹噹 ➡ 暖暖火車站。
半天的步道之旅推薦給大家。
誰說暖暖只能靠遊覽車式的旅遊❓
這種愜意而自在的小健行不但貼近文史,也進入生態。在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中已經逐漸成為國內觀光的主流。
不信,咱們一起走走你就知道了。
🟨🟩🟦🟪🟧🟥
加碼演出:
至於已經漸成風潮的暖暖淡蘭古道,我們不斷變換招式,讓年輕人帶領,期待走出暖暖的淡蘭特色。
👄一個是用嘴吧喊
請嘉禾到暖暖高中呼籲走出「#暖暖青年壯遊之路」、畢業朝聖之旅,當然是從淡蘭古道開始,還能完全符合108課綱的素養教育,培養能帶著走的能力
👣一個是用腳去走
請嘉禾解說隨身裝備的特性、體驗山林的氣息,用慢板的調性徒步,在山裏頭的溫煦陽光下甩開藍染的多彩多姿,我們在中元節試驗了一場慢板暖暖淡蘭古道。
至於大家關切的、淡蘭古道門面 -- 暖東舊道陶板說明牌毀損一事,我們也持續跟觀光及城市行銷處聯繫,預計 9月中旬完成修復。
大家屆時若有上山,再拍照回傳分享。
#感謝市政府與暖暖區公所的支持
#感謝潘大哥等在地熱血步道志工長期的維護
王醒之
#再說一次北台灣古道步密集小鎮就是暖暖
藍染大嶼山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中興文化創意園區裡最有看頭的,還是一家家進駐廠區內的在地創意工作室。日治時期建造的物料空間-興工一場、二場裡,共聚集15個藝術工坊,大致分為木、紙、布三大類。
像是「水色染」工作室把龜山島與大海潮水,融合成一幅「龜嶼共潮生」的美麗藍染布,現場也能體驗方巾的綁染及夾染的樂趣;另外還有用迷你織布機教遊客織布,或者讓遊客親手做陶版畫、陶花器的工作坊。
喜愛動手做木工的人,這裡的「麥子木工房」也能小小滿足都會人的木工夢。此外,為了讓親子共遊,這裡的玩紙工作室不只有造紙的DIY,更以紙箱創造出兒童玩樂的紙迷宮。對於喜歡手作的人來說,這裡有太多好玩的體驗課程,肯定一天也玩不完。
藍染大嶼山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嶼山石壁附近的大浪灣村,有4位年輕人不怕偏僻,在村內成立了香港首間藍染工房,「藍染」是傳統天然染布方法,利用草本植物「木藍」提煉而成的染料,染製深淺不同的棉布,他們把布料製成布袋、衣服,還推出工作坊,推廣傳統工藝之餘,還讓人看見一種藍天綠水成就的美麗。
facebook搜尋︰片藍造Indigo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