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前線的醫護人員,獨自負重前行」
上週末,新北市一名 40 多歲的護理師,疑似因為疫情期間壓力過大,身心俱疲,被家人發現在臥室裡自縊輕生,看到報導的當下,我的心情十分沈重。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首當其衝的,就是一線的醫護人員,無論是長期積累的勞動問題,或是這段時間以來的壓力,都是我們必須正視的。
隨著疫情嚴峻,護理師的工作因此產生了許多變化。他們必須時時刻刻上緊發條,應付不斷更新變動的工作原則,直接面對病患與家屬與焦急與不安,甚至面臨像雙和醫院病患攻擊事件那樣的危險;除此之外,他們也因患者受苦或過世的過程可能引發的替創性創傷,甚至,更要擔心自己是否染疫、甚至承擔著擔心會傳染給家人的憂慮與緊張。
這些心理上極大的壓力,是不在一線的我們難以體會的。
然而,除了這些巨大的壓力外,他們的勞動環境,其實也相當艱辛。
由於此次疫情的傳染風險極高,一線的醫護人員必須隨時維持著防護裝備,有醫護人員為了減少來回穿脫的時間,甚至是不想造成防護裝備的浪費,而不得不在工作時避免喝水及如廁。
而負責負壓病房的護理師,如果遇到無法自理的病人,便要負起病人所有的照護工作,也就是所謂的全責護理(Total care),從灌食、換尿布、傷口換藥等等的工作,全都由護理師處理,加上許多的行政瑣事,都讓原先已經極為緊繃的護理人力,承受更大的負荷。
根據統計,光是今年 2 到 5 月,全國護師的執業登記,就減少了 795 名,而疫情最為嚴峻的雙北,也因為人力不足導致工作量爆增、壓力過重,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1 到 5 月台北市就流失 256 名、新北市則少了101 名執登護理人員,護理師的人力缺口問題,在疫情爆發後更顯嚴峻。
(關於護理師這段時間面對的衝擊與壓力,這篇報導有更多詳實內容:https://reurl.cc/XWLQ0E)
在這場面對疫情的戰役中,最前線的醫療人員替我們擋下了許多危難,但是,此刻的他們,處境卻是孤立無援。
我們實在不應該讓一線的醫護人員,獨自負重前行。
面對護理人力不足的問題,當務之急是必須改善最基本的勞動條件,無論是降低護病比、準時核發加班費與防疫津貼,或是疫情嚴峻期間提供更高的薪資報酬、休息住宿場所的協助等等,都是我們應該給予護理人員們,最基本的保障與報酬。
除此之外,護理師們這段時間以來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也應該予以協助。
一直以來,我們都非常關注心理健康的議題,去年 5 月在處理紓困預算時,我便要求衛福部應成立「心理衛生小組」,密切關注防疫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不僅要在疫情期間持續提供協助,並且在疫情趨緩之後也要保持追蹤,希望讓一線人員身心狀態獲得照顧;當時,衛福部對於此提案也給予正面回應,表示會結合身心科等資源,並規劃醫護人員的評估量表等,希望在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上,給予足夠的支持與協助。
未來,我也將持續關注並協助改善一線醫療人員的處境與待遇,無論是基本的外在支持,或是對於心理健康的協助,希望能減輕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的重擔。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量表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注產後憂鬱這麼久,我終於等到這本好書《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作者鉅細彌遺描述自己生產、產後低潮、憂鬱演變到產後精神病,以及如何靠著醫療與親友的愛走出來的心路歷程。鼓起勇氣寫下這本書,是他給自己最後的處方,希望藉此療癒自己以及讓更多人理解產後憂鬱的真實樣貌。
作者寫實的內容,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數度哽咽,許多清晰的場景和情緒也讓我不斷回憶起過去憂鬱的媽媽們和我的分享:「生了一個孩子,我的身體的某部分就此被割去」、「還好月中的窗戶是鎖死的,不然我好想跳下去」、「生完後覺得心好慌,不敢和自己獨處,我也不知道我在怕什麼」有次聽到最後情緒太滿、胸太悶,我竟反過來和產後的朋友吶喊「到底為什麼我們女人得承受這些!」
另外,作者發病時的幻聽、偏執暴怒和疑心病也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產後一年仍在網路上有許多負面、破碎的情緒發言。回想當時我心中竟浮現殘忍的疑問「怎麼這麼久憂鬱狀況還沒改善,生一個孩子性格變得好奇怪,」又讓我流下羞愧的眼淚。我這所謂專業人士實在太狹隘、武斷、無知,才會有這種毫無同理心的想法。
我認為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媽媽族群,作者針對產後照顧提出的多元面向,更適合每一個被媽媽生下來的我們閱讀。
**產後憂鬱症有時候就是沒有原因
首先,作者強調產後憂鬱症未必有明確的病因。她是白人中產階級、衣食無缺,產後有先生二十四小時強大的支持、母乳量充沛、也沒有婆媳衝突或世代間的育兒矛盾,英國醫療體系更提供多次產後到府的探視照顧。
在各項條件近乎「完美」的狀況下,她還是發病了,單純是因為她「剛好生了一個孩子、運氣又不太好」。
的確,在過去很多人認為產後憂鬱單純是新手媽媽育兒沒經驗,壓力太大才會發病,把孩子給別人照顧、睡飽就會「好」了。然而當醫療端漸漸了解此疾病後就發現,產後憂鬱受生理、心理和社會影響的複雜疾病,觸發的因子除了孕期、生產過程的不順、支持資源不足,還包括個人荷爾蒙的變化(例如曾有嚴重經前不悅的發生率也較高),甚至有生產經驗的孕婦發生比例還較高。
但我要提醒的是,統計疾病成因,是讓我們對疾病的發生更警覺,提早預防,降低傷害,而非硬把每個憂鬱的媽媽做分類。因為就是會有一些人和作者類似,找不出任何風險因子。執著於歸納原因,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她們自我懷疑而不敢求助。過去就曾有女生和我說,她的先生是神隊友、寶寶是滿月就睡過夜的天使,產後兩個月體重就恢復正常,但她還是覺得心情很糟、動不動就想哭,後悔結婚生子,覺得整個人生都被改變。但她和朋友訴苦時卻被冷回「妳明明沒怎樣啊!想太多了吧!」讓她不敢再和他人抱怨,甚至指責自己不知足。
**當媽媽呼救時,不任意評價、給建議
因此我認為要幫助產後低潮的媽媽不進一步惡化成憂鬱、精神病,第一步就是要認知到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即使她看起來好好,風暴仍可能無預警降臨。就好像不菸不酒健康生活的人也可能罹癌一樣,當朋友呼救時,請先別急著質疑、否定她們。
作者也建議,對於產後的媽媽最好的方式就是當她的啦啦隊,相信媽媽的能力與直覺,讓她來決定你能幫她什麼,而不是急著和媽媽搶工作。
即使你是出於好意,也請等媽媽主動開口,再給意見。就算你生過好幾個健康的孩子,也不要把自身的經驗強加在別的媽媽身上。好比「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帶小孩的啊!妳以後就懂了!」、「這個妳不行啦,我有經驗,妳先休息讓我來,」原因很簡單,因為寶寶是她的,不是妳的。
這也讓我想起,許多媽媽憂鬱的原因來自於餵母乳的各種困擾,好比奶不夠、塞奶、漲奶痛、睡眠不足,當媽媽求助時,很多人都是安慰「太累就別餵了,不懂妳在堅持啥!」、「餵母奶也沒比較好,妳這樣根本沒時間陪孩子,」雖然出自好意但不僅無效還可能讓媽媽更退縮,更無助。
我覺得比較好的作法應是先表達對媽媽的支持、並理解她糾結的原因。最近我就有一個哺乳媽媽,回診一坐下來就哭,說自己頻頻塞奶、發奶食物吃一堆仍不夠寶寶吃,不曉得該怎麼辦。我聽著也眼眶泛淚,除了握著她的手說「要不要繼續親餵,我們都支持你,」我也試著了解她堅持親餵的原因。原來她覺得大家都說母乳最好,所以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卻沒想到自己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是不是沒資格當媽媽。我後來告訴她「餵母乳一點都不算小事,母奶也不等於母愛,不需要靠餵奶證明你愛他、把他生下來你就是最棒的媽媽。」我相信這些話絕對比一句「那就別餵了」更有效果。
**男人也可能會有產後憂鬱
最後作者也強調,產後憂鬱絕非媽媽的專利,爸爸同樣會發生。在陪她度過這場風暴後,她的先生也產生創傷症候群,因此角色互換,輪到她來陪伴先生,夫妻間的關係也更親密。反觀台灣,對男性產後憂鬱症的關心和資源更少得可憐,爸爸不僅沒產假、經濟壓力變大,也因為無法在產後提供長時間陪伴與支持,在育兒的起點就被邊緣化。有些爸爸會感覺太太的注意力全轉移到新生兒,家中「地位」不保,再加上華人社會過度強調男兒有淚不輕彈,即使憂鬱也不敢說。各種壓力炸鍋下,負面情緒往往扭曲成憤怒、不滿、冷漠、逃避,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夫妻在孩子一出生後,就開始衝突不斷、互看不順眼。
我認為要化解這些矛盾,除了政策上應儘速調整讓爸爸也有產假,縮短育兒進度落差外,更重要的是社會要給男人更多哭與脆弱的權利,性別分工不該如此刻板,伴侶之間本來就是互相照顧,彼此安慰,沒有誰該永遠堅強。
回到醫療本身,過去當然也有很多針對產後憂鬱的研討會,但多半偏向純學術的分享。若產科醫師、助產士、產後護理人員、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能多方交流遇到的實際案例,或許更能促進一線人員對疾病的了解,幫助到更多媽媽。好比書中提到英國到府關懷的助產士,第一時間發現作者白天在家畫大濃妝、神色有異,無需倚賴任何評估量表就將她列入高風險族群加強關懷。但在台灣,多半只請媽媽自填一份「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一位產婦就說,產後心情就夠煩、夠混亂了,表單文字生硬難以理解,看了根本一個頭兩個大,只覺得壓力好大又要被打分數,憂鬱指數瞬間爆表。
最後我想說的是,面對產後憂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衛教單張與口號,而是讓更多人理解產後混屯的狀況,用更溫柔、更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受傷求助的媽媽。這本書,或許就是個最好的開始,推薦給大家!
#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
#防疫讀好書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量表 在 洪櫻娟醫師。身心紓壓聊天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時序進入秋天,天氣變涼了,秋天是很多疾病好發的季節,也是身心科門診忙碌的時候,提醒大家要多留意身心健康。
除了門診以外,洪醫師在有限的時間裡也會盡量安排對民眾的演講和院內醫療人員的訓練,因為比起在診間一個一個慢慢衛教,一場演講就能傳遞正確觀念給很多人,能帶給團體和社會的更多正面影響。
這週二下午洪醫師應邀至 #阮綜合醫院產後護理之家 演講關於 #產後憂鬱症 的主題,院內專業的護理人員們也提出許多臨床上遇到產婦的情緒困擾問題做討論。
迎接新生命的誕生原本應是充滿喜悅的,尤其在少子化的台灣,每個孩子都是捧在手心的寶貝,市面上有許多養胎補身的資訊和書籍,就是要養出頭好壯壯的健康寶寶。但是媽媽的身心健康是孩子健康的根本,憂鬱的母親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影響是終身的,研究顯示產後憂鬱對孩子的影響除了可能造成早產和孩子發展遲緩,也可能影響將來學校適應和行為問題,甚至與孩子成年後的適應不良和憂鬱症有關。可惜關於媽媽身心健康的資訊和書籍卻很少。
產後憂鬱症可能會有自殺和殺嬰的風險,社會新聞上偶而會看到媽媽帶著孩子尋死,造成許多令人遺憾的家庭悲劇,其實都是有跡可循,並且可以治療和預防的。
產後因為賀爾蒙變化,約85%的媽媽都會經歷包含煩躁易怒等情緒,稱為 #產後憂鬱情緒(baby blue),通常兩周內可緩解,不影響日常生活和照顧寶寶的能力,也可以和孩子產生依附關係。
但若是症狀持續或較嚴重,就要注意是否是 #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發生率約10-15%,在產後4周到一年內都可能出現。症狀類似重度憂鬱症,可能包含:幾乎每天都會有以下困擾: 情緒低落或易怒,對寶寶有負面感受,擔心自己會傷害寶寶,食慾及睡眠困擾,整日提不起勁,不想與人接觸,覺得自己沒用或充滿罪惡感,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詳見附圖),是目前用來篩檢產後憂鬱症的工具,用簡單的十個問題,若分數在10分以上就可能產後憂鬱的風險,建議專業人員介入評估。目前在阮綜合醫院的產後護理之家也有例行的篩檢,當產後媽媽有身心上需求時就能及時提供協助。
懷孕生產是非常辛苦的過程,過程中需要身邊親友的支持,絕不是母親一個人的事。另一半的陪伴,同理和溝通,親友的支持,加上實質上的協助,適時提供育兒上的援手,讓媽媽能有喘息的機會,都是協助媽媽度過這段「產後黑暗期」最好的方法。
關心的方式也很重要,千萬別成為豬隊友,常見的錯誤說法如: 「為母則強,不要想太多,你要堅強一點,為孩子好就要餵母乳,不要太自私,你已經夠幸運了,以前的人也沒有產後憂鬱…. 」產後憂鬱是生理因素,不是患者自己能控制的,錯誤的關心反而會造成更多壓力。
媽媽是24小時工作全年無休,而且一輩子都卸不下的工作,有快樂的媽咪才有健康的孩子和幸福的家庭。
❤️快樂媽咪的8個秘訣:
1. 承認你壓力很大: 千萬別硬撐,適時休息,學會放手。
2. 睡眠充足: 睡眠是身心健康的根本,有長期睡眠問題一定要根本治療。
3. 考慮優先順序: 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將事情排出優先順序,掌握好最重要的事。
4. 屬於自己的獨處時間: 即使24小時全年無休,也要擠出一點時間,一個人喝喝咖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5. 給自己創造心流: 培養休閒興趣,當專注做一件事時,就能暫時將煩惱拋開。
6. 把眼光放遠: 遇到煩惱卡住的時候,設想十年後的自己,會如何看待這些事,心境自然容易轉換。
7. 加強和另一半的連結: 當了媽媽以後,心思容易放在孩子身上,也別忽略了另一半,良好的夫妻關係是幸福家庭的核心。
8. 表達感謝: 不管過得多辛苦,每天練習對身邊美好的人事物表達感謝,就會擁有越來越多正能量。
#產後憂鬱症
#阮綜合醫院產後護理之家
#阮綜合醫院身心科
#洪櫻娟醫師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量表 在 護理人員壓力量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PDF] 我國護理人員心理健康調查與預防策略2014年12月15日· Occupational Stressor Scale; NOSS)」,進行全國臨床護理人員職業壓力普查,探. 討工作壓力源與心理健康,同時 ... ... <看更多>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量表 在 「護理師」工作壓力大招募堪憂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TVBS新聞APP最即時立即下載→http://bit.ly/2ch35Gb○訂閱頻道,最新資訊馬上接收→http://bit.ly/2flUkiY. ... <看更多>
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量表 在 護理人員壓力量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PDF] 我國護理人員心理健康調查與預防策略2014年12月15日· Occupational Stressor Scale; NOSS)」,進行全國臨床護理人員職業壓力普查,探. 討工作壓力源與心理健康,同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