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桂聯芳」,就是某一年,金門同時考上五個進士。 至於什麼父子都考上進士的、考到很前面名次的,那就 不在話下,也是 ... ... <看更多>
進士第幾名 在 科舉有多難? 有台大醫科難嗎? 秀才、舉人、進士是什麼 ... 的推薦與評價
秀才#舉人#進士與進京趕考是什麼關係呢? ... 開幕慶前500名$990/科,結帳時輸入「CHEAP2206」再打9折(太佛了啦 ) #elevo #艾樂維#線上學習平台參考 ... ... <看更多>
進士第幾名 在 進士的意思 :: 台灣社會團體查詢網 的推薦與評價
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因为明经科较易,而五十岁登进士第,已经很年轻了。,進士係指科舉入面最高嘅功名等級,通常每次科舉都有幾十人,當中考第一至三 ... ... <看更多>
進士第幾名 在 Re: [請益] 蘇軾與曾鞏的名次- 看板gallant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Corycat (Cory)》之銘言:
: 蘇軾參加考試時,主考官歐陽脩懷疑蘇軾的文章是他的弟子曾鞏所作,就列為第二
: 那曾鞏是第幾名呢?
: google的版本有:1.第一名
: 2.根本就沒去考
: 3.其他名次
: 宋史的蘇軾傳跟曾鞏傳,都沒有記載,到底曾鞏考第一名的典故哪裡來的?
: 蘇軾傳
: 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歎曰:「吾
: 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
: 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
: 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複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後以書見修,
: 修語梅聖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聞者始譁不厭,久乃信服。
: 曾鞏傳
: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
: 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
: 進士第。調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
: 討官。
這裏有一份負責部編國家歷史的先生考證過這一段歷史
還包含了與韓愈相關的內容
分享過來提供大家做個參考~
===================================================
<<全文>>
韓愈、蘇軾考進士
王窓賢
過去部編本國文所選韓愈文章,作者介紹:「韓愈……德宗貞元四年(西元七八八年)
赴舉,三試不第,至八年方中進士。」這段文字讓筆者疑惑,科舉不是三年一考嗎?怎
會五年中,韓愈參加了四次? 另外講解蘇軾生平,說到歐陽脩給蘇軾禮部試第二名時,
曾有學生提問第一名是誰,筆者竟答不上來。 經過一番查閱才瞭然,今將所得臚列,供
教學參考。
唐科舉略述
唐代科舉,大致每年舉辦,稱為歲舉。二百八十九年間,僅停辦了二十五次,停辦最長的
是在高宗儀鳳元年(西元六七六年)至調露元年(西元六七九年),長達四年。而唐玄宗
、憲宗則是年年貢舉,德宗也僅在貞元二十年(西元八○四年)停一次而已。元馬端臨《
文獻通考》及清徐松《登科記考》有詳細資料可資查索。
那時的錄取人數極少,以進士科來說,高宗永徽五年(西元六五四年)才錄取一人,高宗
鹹亨四年(西元六七三年)所取人數是有唐最多的一次,也不過七十九人,其次是玄宗開
元元年(西元七一三年)錄取七十一人。整個唐朝平均錄取人數大約二十四人,而應試人
數大約在一千至二千餘人,所以錄取率極低。
應試及第後,只是取得出身,具備了做官的資格而已。若要入仕,必得通過吏部銓選考試
,如此才能脫去平民褐衣而著官服,所以吏部試又稱「釋褐試」。
韓愈考進士
韓愈在貞元二年(西元七八六年)秋離家,來到京城。貞元三年為了獲得參加禮部試的資
格,先詣州縣求舉(是何州何縣,韓愈並未透露),通過了,便參加貞元四年的禮部試進
士科考試,結果落榜,貞元五年再次落榜。這二年皆由禮部侍郎劉太真知貢舉,宋王欽若
等人所編《冊府元龜》卷六五一記載:「太真性怯懦詭隨,其掌貢舉,宰臣姻族,方鎮子
弟,先收擢之。」武則天時曾以糊名法用於吏部試判,但未成定制,而唐世科舉之柄,又
專付之主司,一旦遇到劉太真之輩,極易產生弊端,加上韓愈並無權貴援引,個性又狂傲
,不合流俗,自然要落榜了。
貞元六年,由禮部侍郎張濛知貢舉,韓愈未赴試。韓愈在<祭十二郎文>說是回去探視侄
子老成,劉國盈《韓愈叢考》認為這是對死者的慰藉語,其實是回去省視嫂子鄭氏,並娶
妻范陽盧氏。張清華《韓學研究》疑他與盧氏結婚也在此時。貞元七年,根據孟二冬《登
科記考補正》所載,是由禮部侍郎張濛知貢舉,但未畢事,由刑部侍郎杜黃裳負責放榜。
結果韓愈又落榜。
貞元八年,由兵部侍郎陸贄知貢舉,錄取進士二十三人,韓愈進士及第,年二十五。試題
為明水賦(今存《韓昌黎全集》外集卷一)、禦溝新柳詩,已佚。是年此榜,皆天下傑出
人選,時稱「龍虎榜」。從韓愈後來所寫<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憶昔初及第,各以
少年稱。」<祭虞部張員外文>:「往在貞元,俱從賓薦。司我明試,時維邦彥。各以文
售,幸皆少年。群遊旅宿,其歡甚焉。」可想像韓愈及第時的興奮情景。
貞元九年,由戶部侍郎顧少連知貢舉,取進士三十二人,柳宗元、劉禹錫進士及第,元稹
明經科,白居易貞元十六年進士及弟,這年進士取十七人。
韓愈於貞元九、十、十一年考吏部博學宏辭科,皆不中。其中一次已合格,卻被中書省黜
落,這就是韓愈<上宰相書>所說的「四舉於禮部乃一得,三選於吏部卒無成」,因此不
得不應方鎮徵辟去做幕僚。貞元十二年七月入汴州董晉幕府,為試秘書省校書郎、觀察推
官。貞元十五年秋入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幕府為節度推官。貞元十七年秋冬,去長安,從調
選,才選授國子監四門博士。
宋科舉略述
唐代科舉大致採歲舉方式,宋初承襲此制。趙匡胤在位十七年,只於第十五、十七年各停
一次貢舉。太宗、真宗、仁宗有時連二年、三年、四年,甚至連五年停辦,並不一定。仁
宗嘉祐二年(西元一○五七年)十二月五日才下詔改為每二年貢舉一次。英宗治平三年(
西元一○六六年)十月六日下詔禮部每三年一貢舉,後來的元明(二者開國初期除外)清
皆沿用此法。
宋朝進士科錄取人數,太祖時,常在十人上下,開寶八年(西元九七五年)錄取最多,為
三十一人(因開寶七年停辦)。太宗時大量增加,錄取人數最多的一次是四百零九人。至
仁宗時,規定以四百名為限,但常超出此數。
唐代舉子參加禮部試,一旦錄取,即取得進士資格,宋初亦如此,禮部奏上,稱合格進士
。太祖開寶五年閏二月合格進士被太祖召對講武殿。開寶六年三月,太祖另於講武殿各賜
紙劄,別試詩賦,命殿中侍御史李瑩等人為考官,自此殿試遂為常例。因而禮部貢院向皇
帝奏聞的本科中式進士稱為合格奏名進士,等到參加殿試通過後,才真正獲得進士資格,
即及第進士。
殿試中常有遭黜落者,如太祖開寶八年,禮部合格奏名進士二百九十人,第一名王式,殿
試時只取了三十一人,第一名改為王嗣宗;仁宗天聖八年(西元一○三○年)合格奏名進
士四百零一人,第一名歐陽脩,殿試時選了二百四十九人,第一名改為王拱辰,而歐陽脩
則改為甲科(第一甲)十四名。仁宗天聖二年(西元一○二四年)、嘉祐二年殿試皆不黜
落。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西元九七七年),殿試後釋褐,賜綠袍靴笏,不久即拜官,後成定制
,不必像唐朝得通過吏部試才能釋褐拜官。
蘇軾考進士
蘇軾在嘉祐元年五六月間與弟轍父洵抵京師,住宿開封興國寺。七月十三日朝廷任範師道
、王疇等人負責開封府解試。秋,蘇軾兄弟應試,與林希、胡宗愈等人同試於景德寺。宋
袁燮《絜齋集》卷十七<先公墓表>:「光祿公(即袁轂)秋試開封,實為首選,而東坡
蘇公第二。」可知開封府解試榜首是袁轂,蘇軾第二,轍亦中選。蘇軾不在四川州縣取解
,而老遠來開封應試,一因「聞京師多賢士大夫,欲往從之遊,因以舉進士」(蘇洵<上
張侍郎第一書>);二因開封府分配到的解額較多。
嘉祐二年正月六日,以翰林學士歐陽脩知貢舉,王珪、梅摯、韓絳、範鎮,並權同知貢舉
,歐陽脩辟梅聖俞為小試官(《宋會要輯稿》說點檢試卷官,《石林詩話》說參詳官)。
受詔後徑赴貢院,與外界隔絕,直至考試畢,共鎖院五十天。當時參加禮部試的舉子共六
千五百人。
禮部試時,蘇軾所作<刑賞忠厚之至論>為歐陽脩所激賞,本欲以冠多士,疑門人曾鞏所
寫,就給蘇軾第二名(關於想當然耳的故事,教師手冊都會提及,此不贅述),春秋對義
給予第一。歐陽修主試時,以論、策的份量高於賦、詩、對義,所以在禮部試名次的排定
,蘇軾第二名,第一名是李寔(《文獻通考》作李實)。
三月五日,仁宗禦崇政殿,考試禮部合格奏名進士,試題為:<民監賦>、<鸞刀詩>、
<重巽以申命論>。蘇軾所作今僅存「論」一篇。此次殿試錄取了進士科三百八十八人(
另有諸科三百八十九人),第一甲第一名是章衡,以下依次是竇卞、羅愷、鄭雍、朱初平
(依據《宋會要輯稿》選舉二),蘇軾名次必在前五名之外,蘇轍所寫蘇軾墓誌銘說是「
中乙科」,顯然是第二甲。聯經出版社李一冰《蘇東坡新傳》:「章衡得第一,為狀元,
眉州蘇軾得第二,為榜眼,皆進士及第。」是弄錯了。宋孫汝聽《蘇潁濱年表》:「丁亥
,放章衡以下及第出身,轍中第五甲。」此時殿試分五甲,蘇轍恰在第五甲。
孔凡禮《蘇轍年譜》嘉祐二年條:「《太平治跡統類》卷二十七引李復圭《紀聞》,謂是
科登第者,首章衡,軾居第六,轍居第十五。」這說法是錯誤的,孔凡禮曲解了原著。
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類》卷二十七:「丁亥,賜進士章衡等二百六十三人及第,一百二
十六人同出身,是歲,進士與殿試者,始皆不落。」以下有小字註:「李復圭《紀聞》雲
……章衡、竇卞、鄭雍、呂惠卿、蔣之奇、蘇軾、曾鞏、朱光庭、曾布、宋希、史元道、
王韶、梁燾、蘇惟賢、蘇轍、劉元喻。」只羅列姓名,並未標示名次。而《宋會要輯稿》
則明寫「以新及第進士第一人章衡為將作監丞,第二人竇卞,第三人羅愷並為大理評事通
判諸州,第四人鄭雍,第五人朱初平並為兩使幕職官,第六人已下……」由此可證明小字
註所載並非名次,而是臚列當年中進士,後來有名望成就者的名單而已。
茲再舉例證明,《太平治跡統類》又說:「八年三月,賜進士許將等一百二十七人及第,
六人同出身,諸科二百四十七人及第同出身。」以下小字註「許將、范祖禹、孔武仲,沈
括,呂陶。」《宋會要輯稿》:「以新及第進士第一人許將為大理評事,僉書奉國軍節度
判官廳公事,第二人陳軒,第三人左仲通為兩使幕職官,第四人范祖禹,第五人龔原試校
書郎知縣。」更可證明《太平治跡統類》的小字註所載名單並非名次,所以孔凡禮《蘇轍
年譜》所引蘇軾第六名,蘇轍第十五名,是不能採信的。
【參見】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311707/
全文的參考網站: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2330399/
================================================================
所以宋代科舉與現代的考試差不多,不是只有考一科而已,而蘇軾是某一科目的最高分與
第二高分,但章衡是殿試由皇帝欽點的,是確實的狀元
李寔是總分最高者~為禮部會試的狀元
蘇軾是會試單科狀元 (春秋對義) 與 榜眼 (論)
--
沒有力量作為後盾的正義,是毫無用處的;
沒有正義作為根基的力量,只是一種罪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5.118.144
※ 編輯: tmcharvard 來自: 163.25.118.144 (06/11 19: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