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待在家的時間長,除了吃飽.睡飽.運動,就是網癮發作,一直滑手機~
前陣子無意間看到BFFECT這個品牌覺得新鮮就認真研究一下,畢竟身為保養達人,就是想網羅所有好用的產品,讓自己更美 (自己說 哈哈哈
BFFECT是MIT台灣精華液品牌,第一眼吸引到我的是它的『價格』,很親民
相信這也是大家會考量的點 (很好用的東西如果太貴,也是有點點負擔
不過進一步搜尋相關資料才發現BFFECT在Dcard、PTT的beautySalon版評價都很好耶!
沒錯,價格漂亮又回購率極高的優良評價,說服我入坑了這款 訴求: 修復肌膚、緊緻毛孔的明星商品「10%維他命B3+2%淡紋四胜肽」
只要搜尋BFFECT就可以看到很多這支產品的使用心得,可以說是它的入門瓶,用過之後就會對品牌有信心,並願意嘗試其他產品喔!
我個人使用心得:質地偏濃稠,但很快的吸收、不緊繃也不黏膩。
當下對於緊緻度、保水度是有感的!如果對照產品價格有這樣的感受,真的覺得CP值很高!
使用幾天,睡醒之後覺得肌膚出油量比較少,也較有光澤,素顏看起來氣色也更好!
更讓我驚訝的是這個品牌竟然提供「30天滿意保證」!!!!!!
諸多保養品都是需要時間才看得出效果或有感受,30天滿意保證讓你大大使用,可以安心體驗也不用擔心花冤枉錢,是不是很棒 (雖然會扣點點手續費但品牌還是好大方><
除此之外,BFFECT產品已經推出到第三代,第三代商品都是由「教授級配方師」與知名「第一線皮膚科醫師」共同開發。甚至投入「IRB人體實驗」,把市場最熱銷的產品都買回來,用國際藥廠標準進行「盲測」,確定主客觀數據都勝出,才會讓產品上市。
這一點也是讓我覺得很特別的作法,畢竟有時候我們對大品牌就是有些迷思,產品經得起盲測實驗才真的能夠贏得消費者的心!
有這麼仔細生產的過程又CP值爆表的BFFECT,我真心大推!!!
獻給我愛的粉絲朋友,一起簡單變美麗
《BFFECT X 璟宣 Elissa 》
※官網連結:https://bfc.cool/D8rTN
※結帳輸入折扣碼【 Elissa 】就可以享滿699免運和滿1200折百元的優惠喔!
※私訊找小編:m.me/BFFECT
讓BFFECT做您 開啟好肌膚的第一支精華
如果其他肌膚困擾也可以參考 BFFECT 特別整理好的必買推薦
痘痘問題 >> 【戰痘瓶】Acno 敏感肌抗痘精華 30ml
美白需求 >> 【發光瓶】Kira 維他命C發光精華 30ml
肌膚舒緩 >> 【乖乖瓶】Calmer 高效修護精華 30ml
清爽保濕 >> 【玻尿酸】2% 多重玻尿酸 + 1% Na-PCA 30ml
達 特 醫 維他命c ptt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吃鳳梨改善飛蚊症?
你相信嗎?
我是存疑啦!
主要是因為研究方法學的問題:改善都是主觀的感受,客觀的測量是否足夠?
剛好有人寫了分析,
就轉來給大家參考~
我就不寫了~
#掠奪性期刊_後來有人查出來了
#這樣的文章在醫院裡用就好
#登上媒體就要接受檢視
#感覺網友比Reviewer認真^_^
[ 吃鳳梨對抗飛蚊症?還是建議看醫生 ]
最近幾日,一篇有關吃鳳梨可以減緩或消滅飛蚊症的文章在各個社群媒體瘋傳,大概看了不下五則貼文,覺得實在不對勁,就看了一下原始論文。不看不知道,一看不得了,這實在不是一個嚴謹的研究,研究結果必須要打上一個大問號。如果這種似是而非的結論,加上媒體的渲染,可能會造成一些負面結果。至於懷疑的根據與擔心,就請看下去。
#什麼是飛蚊症
眼球中有很大部分充滿著無色透明的膠狀物質,稱作玻璃體(vitreous body),正常情況下的玻璃體是澄清的,可以讓光線通過,在視網膜上成象。如果今天因為一些原因,讓玻璃體中的液體不再澄清,有一些懸浮物,就會影響成象,就好像眼前出現一隻打不到的蚊子一樣。
飛蚊症的成因,主要有幾種:玻璃體混濁(有懸浮物)、周邊組織出血流入玻璃體、周邊視網膜破裂、玻璃體後脫離(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
#文章來源
這一篇文章,標題是「Pharmacologic vitreolysis of vitreous floaters by 3-month pineapple supplement in Taiwan: a pilot study」,由輔英科技大學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洪啟庭、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陳福安、郭代璜、謝博銓教授、陳立材助理教授、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黃宣瑜教授;文章發表於 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
#文章內容
文章中找了共 388 位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依照分成玻璃體內懸浮物多寡,再分成兩小組,每天固定吃兩塊 100 克的鳳梨;另一組再分成三小組,分別給予每天 120、240、360 克的鳳梨。兩組每個月各追蹤一次,總共追蹤三個月。最後發現到了第三個月,所有組別的懸浮物數量都有減少,好轉人數比例 54.5% 到 74.2% 不等;玻璃體懸浮物有所減少的人數,與開始吃鳳梨前,呈現顯著減少關係。在討論中,作者也舉了一些關於鳳梨酵素(bromelain,鳳梨蛋白酶)的研究,試圖解釋實驗結果與機轉,最後作者做出以下的宣稱:
1. 鳳梨酵素可以為人類飛蚊症、PVD 與 玻璃體纖維化帶來新的研究觀點。
2. 持續食用鳳梨有助於飛蚊症的改善。
3. 這篇研究是全世界第一篇提出「每日補充鳳梨,可以作為目前飛蚊症常規醫療之外的便宜另類療法」的文章。
(原文:Our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pineapple supplement every day can offer a cheap alternative to current therapies for the vitreous floaters which is the first report in the world.)
感覺好像期刊論文該有的格式與格局都有了,但是細細一看,其中大有疑竇。
#懷疑的點
1. 沒有交代受試者背景
一開始的介紹提到了,造成飛蚊症有許多的原因,其實就連玻璃體混濁,也有許多成因。文章中沒有提到這些飛蚊症患者的病因或背景,就連男女與年紀比例都沒有提到。
2. 研究缺乏對照組
國小、國中就教過了,做實驗必須要有對照組,才可以知道應變變因和操縱變因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如果飛蚊症病人在實驗期間照常生活,但不吃鳳梨三個月,他們的飛蚊症會不會也改善了?這篇文章沒辦法回答。
在醫學研究中,大家可能有聽過安慰劑(placebo),這就屬於一種對照組實驗會使用的方法。另外,如果一開始設計實驗時,就想探究鳳梨的某個特定成分(例如鳳梨酵素)會不會才是改善飛蚊症的主要因子,也可以加入測試,會讓說服力大於僅止在討論章節中進行文獻探討。
3. 統計方法的錯用
在這邊使用了變異數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但這份資料的型態,應該不會使用 ANOVA 分析。
4. 措辭誇張異常
從文章第一句「 This survey is the first one in world......」,到文章討論也可見「the first report in the world」,似乎作者興奮得想向全世界展示這份研究成果,文中也可見其他似乎不必要的溢美詞句;搭配結果讀來,似乎少了一些期刊的嚴謹性。
如果這篇真的是確確實實的世界 number 1,大可以投到頂尖期刊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IF=79.258)、《刺胳針》(The Lancet, IF=53.254),或者眼科界的頂尖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F=3.384)啊!為何會投在一篇比較少人聽聞的期刊呢?
5. 許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錯誤
隨便看看,就可以發現不少錯字與格式不一致
文章一開頭的作者服務單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被打成了「Chunmg Shan Medical Hospital」,多了一個 m。
表格中的 1st 和 2rd,前者有上標,後者沒有,那到底是要不要上標?
表格中的「3rd」竟然寫成「3th」,原本應該屬於 3 的 rd 還誤植到 2 那邊!這是國小高年級的英文課內容吧,這種錯誤太不應該。
93 頁尾,Müller and his ci-workers also found......,應該是想寫 co-workers 吧!
6. 期刊編審素質堪憂
看到那麼多的謬誤,除了作者要負一部份責任,期刊編輯也是。一篇被刊出的文章可以被找到那麼多荒謬的錯誤,編輯責無旁貸,也說明了這家期刊的編審素質堪憂。
#這到底是哪家期刊?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 這家期刊自 2005 年創立,到今年也活到了第 15 年。
再來很功利地看看所謂的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這家期刊在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網址: https://jcr.clarivate.com/ ,感謝網友提供)中沒有紀錄、也沒有 IF 資料,可能是被引用數或刊載量未達標準。
在查詢過程中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關於這個期刊的資訊並不多,但另外查到一個名字很像的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成立於 1818 年,是地球科學界的老牌頂尖期刊了,2017 年的 IF 值高達 3.893。看到這邊,是不是要懷疑一下這個《The 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有沒有可能屬於之前引起廣泛討論的「掠奪型期刊」(predatory journals)?
#對於媒體報導後的擔心
許多媒體的標題十分吸引注意力,彷彿每天乖乖吃鳳梨就可以扭轉飛蚊症。但從前面的幾個質疑,可以知道「每天食用鳳梨」與「改善飛蚊症」之間的因果關係尚不明確(連有沒有關聯都要打上問號),因此可能沒辦法期待每天吃鳳梨三個月之後,眼前打不到的蚊子會因此變少。
鳳梨雖然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C 與纖維,但也含有比較高的糖份,如果長期、大量食用,可能讓體重悄悄上升。
另外,鳳梨的升糖指數也高(65),而飛蚊症的患者有一大部分是年長者,可能同時有糖尿病,這時候就要非常小心地控制鳳梨的食用量;如果因為看到心無標題就開始大量吃鳳梨,對於血糖控制相當不利,這是看到報導後應該要擔心的。
#結語
總體而言,有個新聞讓大家正視飛蚊症,或許是件好事,但看到有些不合理的措辭,就要再三小心。
就算沒有把原始文獻找來看,也應當諮詢醫師 / 營養師,綜合評估後,再考慮是否選擇其他輔助治療措施。
期刊原始文獻連結(建議不要邊吃邊看,有可能氣到吃不下):http://www.jofamericanscience.org/…/10_34646jas150419_83_96…
附上熱心網友補充的文章與報導:
林慶順教授的質疑:https://professorlin.com/…/%E9%A3%9B%E8%9A…/comment-page-1/…
ptt 上的回文(也是引用林慶順教授的文章):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59108050.A.BE6.html…
吃鳳梨治飛蚊症有效? 醫師:勿延誤就醫治療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840134
偷渡之前寫的小文章,關於鳳梨為甚麼會咬舌頭的猜測:https://penscieve.wordpress.com/…/%E9%B3%B3%E6%A2%A8%E5%92…/
附圖是文章內幾個謬誤與誇張宣稱部分的截圖與標註
達 特 醫 維他命c ptt 在 劉育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5. 許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錯誤
隨便看看,就可以發現不少錯字與格式不一致
文章一開頭的作者服務單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被打成了「Chunmg Shan Medical Hospital」,多了一個 m。
表格中的 1st 和 2rd,前者有上標,後者沒有,那到底是要不要上標?
表格中的「3rd」竟然寫成「3th」,原本的 rd 還誤植到 2 那邊!這是國小高年級的英文課內容吧,這種錯誤太不應該。
93 頁尾,Müller and his ci-workers also found......,應該是想寫 co-workers 吧!
[ 吃鳳梨對抗飛蚊症?還是建議看醫生 ]
最近幾日,一篇有關吃鳳梨可以減緩或消滅飛蚊症的文章在各個社群媒體瘋傳,大概看了不下五則貼文,覺得實在不對勁,就看了一下原始論文。不看不知道,一看不得了,這實在不是一個嚴謹的研究,研究結果必須要打上一個大問號。如果這種似是而非的結論,加上媒體的渲染,可能會造成一些負面結果。至於懷疑的根據與擔心,就請看下去。
#什麼是飛蚊症
眼球中有很大部分充滿著無色透明的膠狀物質,稱作玻璃體(vitreous body),正常情況下的玻璃體是澄清的,可以讓光線通過,在視網膜上成象。如果今天因為一些原因,讓玻璃體中的液體不再澄清,有一些懸浮物,就會影響成象,就好像眼前出現一隻打不到的蚊子一樣。
飛蚊症的成因,主要有幾種:玻璃體混濁(有懸浮物)、周邊組織出血流入玻璃體、周邊視網膜破裂、玻璃體後脫離(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
#文章來源
這一篇文章,標題是「Pharmacologic vitreolysis of vitreous floaters by 3-month pineapple supplement in Taiwan: a pilot study」,由輔英科技大學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洪啟庭、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陳福安、郭代璜、謝博銓教授、陳立材助理教授、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黃宣瑜教授;文章發表於 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
#文章內容
文章中找了共 388 位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依照分成玻璃體內懸浮物多寡,再分成兩小組,每天固定吃兩塊 100 克的鳳梨;另一組再分成三小組,分別給予每天 120、240、360 克的鳳梨。兩組每個月各追蹤一次,總共追蹤三個月。最後發現到了第三個月,所有組別的懸浮物數量都有減少,好轉人數比例 54.5% 到 74.2% 不等;玻璃體懸浮物有所減少的人數,與開始吃鳳梨前,呈現顯著減少關係。在討論中,作者也舉了一些關於鳳梨酵素(bromelain,鳳梨蛋白酶)的研究,試圖解釋實驗結果與機轉,最後作者做出以下的宣稱:
1. 鳳梨酵素可以為人類飛蚊症、PVD 與 玻璃體纖維化帶來新的研究觀點。
2. 持續食用鳳梨有助於飛蚊症的改善。
3. 這篇研究是全世界第一篇提出「每日補充鳳梨,可以作為目前飛蚊症常規醫療之外的便宜另類療法」的文章。
(原文:Our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pineapple supplement every day can offer a cheap alternative to current therapies for the vitreous floaters which is the first report in the world.)
感覺好像期刊論文該有的格式與格局都有了,但是細細一看,其中大有疑竇。
#懷疑的點
1. 沒有交代受試者背景
一開始的介紹提到了,造成飛蚊症有許多的原因,其實就連玻璃體混濁,也有許多成因。文章中沒有提到這些飛蚊症患者的病因或背景,就連男女與年紀比例都沒有提到。
2. 研究缺乏對照組
國小、國中就教過了,做實驗必須要有對照組,才可以知道應變變因和操縱變因之間的關係。簡單來說,如果飛蚊症病人在實驗期間照常生活,但不吃鳳梨三個月,他們的飛蚊症會不會也改善了?這篇文章沒辦法回答。
在醫學研究中,大家可能有聽過安慰劑(placebo),這就屬於一種對照組實驗會使用的方法。另外,如果一開始設計實驗時,就想探究鳳梨的某個特定成分(例如鳳梨酵素)會不會才是改善飛蚊症的主要因子,也可以加入測試,會讓說服力大於僅止在討論章節中進行文獻探討。
3. 統計方法的錯用
在這邊使用了變異數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但這份資料的型態,應該不會使用 ANOVA 分析。
4. 措辭誇張異常
從文章第一句「 This survey is the first one in world......」,到文章討論也可見「the first report in the world」,似乎作者興奮得想向全世界展示這份研究成果,文中也可見其他似乎不必要的溢美詞句;搭配結果讀來,似乎少了一些期刊的嚴謹性。
如果這篇真的是確確實實的世界 number 1,大可以投到頂尖期刊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IF=79.258)、《刺胳針》(The Lancet, IF=53.254),或者眼科界的頂尖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F=3.384)啊!為何會投在一篇比較少人聽聞的期刊呢?
5. 許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錯誤
隨便看看,就可以發現不少錯字與格式不一致
文章一開頭的作者服務單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被打成了「Chunmg Shan Medical Hospital」,多了一個 m。
表格中的 1st 和 2rd,前者有上標,後者沒有,那到底是要不要上標?
表格中的「3rd」竟然寫成「3th」,原本應該屬於 3 的 rd 還誤植到 2 那邊!這是國小高年級的英文課內容吧,這種錯誤太不應該。
93 頁尾,Müller and his ci-workers also found......,應該是想寫 co-workers 吧!
6. 期刊編審素質堪憂
看到那麼多的謬誤,除了作者要負一部份責任,期刊編輯也是。一篇被刊出的文章可以被找到那麼多荒謬的錯誤,編輯責無旁貸,也說明了這家期刊的編審素質堪憂。
#這到底是哪家期刊?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 這家期刊自 2005 年創立,到今年也活到了第 15 年。
再來很功利地看看所謂的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這家期刊在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網址: https://jcr.clarivate.com/ ,感謝網友提供)中沒有紀錄、也沒有 IF 資料,可能是被引用數或刊載量未達標準。
在查詢過程中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關於這個期刊的資訊並不多,但另外查到一個名字很像的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成立於 1818 年,是地球科學界的老牌頂尖期刊了,2017 年的 IF 值高達 3.893。看到這邊,是不是要懷疑一下這個《The Journal of American Science》,有沒有可能屬於之前引起廣泛討論的「掠奪型期刊」(predatory journals)?
#對於媒體報導後的擔心
許多媒體的標題十分吸引注意力,彷彿每天乖乖吃鳳梨就可以扭轉飛蚊症。但從前面的幾個質疑,可以知道「每天食用鳳梨」與「改善飛蚊症」之間的因果關係尚不明確(連有沒有關聯都要打上問號),因此可能沒辦法期待每天吃鳳梨三個月之後,眼前打不到的蚊子會因此變少。
鳳梨雖然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C 與纖維,但也含有比較高的糖份,如果長期、大量食用,可能讓體重悄悄上升。
另外,鳳梨的升糖指數也高(65),而飛蚊症的患者有一大部分是年長者,可能同時有糖尿病,這時候就要非常小心地控制鳳梨的食用量;如果因為看到心無標題就開始大量吃鳳梨,對於血糖控制相當不利,這是看到報導後應該要擔心的。
#結語
總體而言,有個新聞讓大家正視飛蚊症,或許是件好事,但看到有些不合理的措辭,就要再三小心。
就算沒有把原始文獻找來看,也應當諮詢醫師 / 營養師,綜合評估後,再考慮是否選擇其他輔助治療措施。
期刊原始文獻連結(建議不要邊吃邊看,有可能氣到吃不下):http://www.jofamericanscience.org/…/10_34646jas150419_83_96…
附上熱心網友補充的文章與報導:
林慶順教授的質疑:https://professorlin.com/…/%E9%A3%9B%E8%9A…/comment-page-1/…
ptt 上的回文(也是引用林慶順教授的文章):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59108050.A.BE6.html…
吃鳳梨治飛蚊症有效? 醫師:勿延誤就醫治療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840134
偷渡之前寫的小文章,關於鳳梨為甚麼會咬舌頭的猜測:https://penscieve.wordpress.com/…/%E9%B3%B3%E6%A2%A8%E5%92…/
附圖是文章內幾個謬誤與誇張宣稱部分的截圖與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