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記錄剛拿到這本書時,心中油然而生的雀躍心情,此時腦子裡亮起的第一個念頭是,自己突然有機會透過它,因為這本「愛書人」,窺探別人讀了哪些書,是一位名人、是一位又或什麼樣的人、怎麼樣的職業或身分背景會讀哪些書。
就在前一天,我才從一部Netflix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談的是社群媒體如何入侵著我們的生活、佔據了我們曾經認為有空,且專屬於自己的時間,顯然的,這些社群媒體也奪走了我們閱讀的自主權。我不得不承認自己也深受其擾,我曾經認真的問著自己『我喜歡閱讀嗎?』,如果答案是YES,那麼自己空閒時是在滑手機、滑iPad還是在翻書?答案顯而易見,紙本閱讀佔據我的時間確實明顯減少了。
在約近一年前,自己驚覺了這件事之後,決心做了一件事《關掉所有行動裝置上APP主動訊息通知功能》,把時間的主動權還給自己,同時再也不更新私人FB,甚至一度想關掉Messenger,當然最後還是留下它,只是用它做為取代電話後,對外重要的溝通管道。少了這些擾人的主動APP訊息,傍晚收拾了廚房與經營頻道的事情後,就能躲在地下室書櫃旁,盤腿坐在我的黃色沙發上,在一盞溫暖的燈光旁,隨意選讀各式各樣的書。
『讀書』當下,是一個自己坦然面對自己,一個非常奢侈與私密的時光,在閱讀的世界裡,在一頁頁翻閱的紙本書裡,就只剩下你的想像力與對文字的最直覺感受,沒有人能左右你的思考連結或想像邊界,不用順著一則突如其來的灑狗血的新聞或炫耀生活美好的照片來左右著你。我不是要鼓吹遠離網路或社群媒體,而是用你的主觀主導權來管理它。那則Netflix紀錄片說得非常好,因為周遭所有社群平台都是免費的,於是你就成了它們的商品,它們將你滑過的軌跡,停留了幾秒鐘在某一種類型圖片上,主動丟給你怎樣的標題能引誘你點開它,這一切的一切都跟著你的名子、地理位置、學歷、交友狀況、經濟能力、社會地位一起包裝在免費裡,賣給了需要它的品牌。
成為一位『愛書人』何其簡單,只要自己願意把有限的時間分配一些給它。愛讀什麼書都可以加入『愛書人』行列。以自己為例,那些看似艱深的烘焙物理化學變化,在閱讀的當下,就能在腦子裏自動成畫面,而隨著同一主題鎖閱讀的書籍越多、愈廣,畫面就從簡單的鉛筆線條稿,逐漸清晰成充滿光影細節的生動圖像,這就是你自己心中僅用黑白文字,所堆砌起來的圖像,沒有任何人參與就專屬於你。
要我說閱讀實體書與電子書或網頁間最大的差異什麼,依自己的經驗是,當我在翻閱書架上同一類型,但不同紙本書間,卻找到奇妙關聯性時,例如是近似食譜、同一種發酵手法或對特定食材的介紹,我就能把將這幾本書攤在大桌面上彼此比對,這絕對不是iPad電子書,或網頁切換間所能獲得的最佳體驗。
移居加拿大前超級愛逛書店,幾乎周周報到,從高中時期開始,天天都得在賣酒釀餅、牛舌餅的攤子前等公車,我見證了重慶南路從川流不息人潮的興盛,一路走到一間間接連拉下鐵門閉店出清,我清楚的知道哪間書店專賣高普考參考書 (東大),那間店電腦程式設計書最齊全 (天瓏、儒林),哪一間雜誌可以任你翻 (三民、集文),哪一間企管書分類最完整,藏書量最多 (建宏),這些都曾經是自己周六或周日午后打發時間的唯一去處。連帶著轉角肯德基,城中市場巷子裡的大滷麵或餃子館,都是當時打發午餐,或是要搭公車回家前,會特意轉進城隍廟前的明星咖啡館一樓,買2塊俄羅斯餅乾或抹了橘子醬及鮮奶油的三明治夾心蛋糕帶回家的回憶,看似如此的一成不變,卻讓人從未厭倦,因為那個精采世界,正在當天滿意選購帶回家的後背包裡。
多年前居住在蒙特婁時,自己無意間發現了一間專賣食譜書的書店,書店盡頭是一個料理中島檯,書店老闆自己就是一個熱愛料理、烘焙的廚師。在墨西哥某海濱度假區,一間咖啡館被滿滿的各種二手書環抱,你可以一邊喝咖啡隨手拿起來翻讀,或是直接買下它,旅行結束想把隨身帶來打發時間的書,騰出來換成買到的紀念品,或機場免稅店的烈酒龍舌蘭酒(Tequila),就把讀完的書直接送給咖啡館老闆,同樣的因三年前到了台東宣傳自己第一本甜點書時,發現了食冊café架上的料理、烘焙藏書異常豐富,老闆【掃地大叔】是一位料理人、咖啡人,而後場烘焙廚房裡的【麥寇阿焙】,更是一位對付麵團易如反掌的麵包練家子,這些都非常有趣,出乎意料的不正式書店,它們默默隱藏在某個城市的某條街上,等待著旅行者的發現。
書店是城市裡的靈魂,它滋養並孕育了一群愛書人的文化,把他們帶進某一個作家筆下的世界,或是一個心神嚮往,卻還沒存夠錢或騰出時間前往的國家。那一間深藏你心底的心靈書店在哪裡呢?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