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說「能有機會寫下這篇專訪的我,覺得非常開心」是有些不負責任。完稿之後,來往調整最多的是引句裡的用詞,什麼會讓一個人面臨危險,什麼會讓一個人身邊的人面臨危險;之間,又確實摻著「希望更多人看見」的心情。
⠀
⠀
我常常覺得需要透過嚴格才能實踐的溫柔是不幸的,但終於有一天我需要選擇接受我們偶爾要被這種嚴格所保護。世界容易用言語判決使用者的心意,忽略言語和立場之間還隔著動機。明眼人或許看出這篇專訪每一個小標都脫胎自一首詩,而詩是我和阿報說話之後第一個感覺。
⠀
⠀
為什麼是詩?上好稿之後丟網頁連結給他,結果在訊息匣中點擊連結的時候跳出視窗:「网页存在安全风险,为维护绿色上网环境, 已停止访问」。意思是,這個世界將有許多人看不見這篇訪問吧?有些事情可以改成暗號,有些事情一旦改成暗號就再也不是原來的事情。什麼事情是前者,什麼事情絕對不能改變,我知道詩就是思索這件事情的事情,然而詩往往不能消滅問題。詩只能給我們面對問題的姿態。
⠀
⠀
阿報給了我一種姿態。能有機會記錄這種姿態的我,覺得非常開心。
⠀
⠀
⋯⋯
⋯⋯
⠀
⠀
——— 这里是原来的『湾湾独立音乐速报』,现在的 @小岛音乐速报,主要发布台湾原创音乐、独立音乐新歌、MV、演出等等相关资讯,如果你也喜欢台湾音乐,欢迎关注我(愛心)
⠀
⠀
點進小島音樂速報微博,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置頂文中這段自介。
⠀
⠀
這介紹不到一百字,明眼人卻能看出端倪。2020 年 11 月 21 日,當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隨主席李安步上星光大道揭序,這是中國全面撤出金馬的第二年,這邊觀眾習慣入圍名單裡不見中國作品的同時,那邊觀眾大概也習慣了轉播這檔事檯面上是看不見了。那晚,灣灣獨立音樂速報同步圖文轉播得獎動態,幾則發文都被新浪下架。速報頁面隨後出現一則新貼文,大意是對待一個頒獎禮,封殺到這般地步,真的至於嗎?
⠀
⠀
那則新貼文當晚即在微博遭到圍攻,相關博主及眾多網民紛紛開始舉報,認為他的微博名稱夾帶私貨;數天後,他甚至收到了新浪站台要求改名否則對帳號進行官方處理的私訊。
⠀
⠀
消息一出,三年來受灣灣獨立速報的資訊餵養、三十多萬追蹤者中,不少人挺身而出。有人是承著自己在這裡認識數不清台灣好音樂的情,有人是見得區區頒獎轉播被動刀的不平。這抗議竟真傳到新浪某位高管耳中,高管點了頭,不對這個匯集無數樂迷的站台下手。
⠀
⠀
然而一週後,灣灣獨立音樂速報的名字依舊被改成亂碼。
⠀
⠀
介紹寫「原來的」,是因這回終究不敵壓力,「灣灣獨立音樂速報」這個自 2017 年開站時就使用的名字,改姓成了小島。而之所以短短八十字裡「獨立音樂」、「原創音樂」並用,起因仍是「台灣」後面不能接「獨立」的潛規:
⠀
⠀
「你要跟他們解釋斷句是 台灣 獨立音樂,要找你碴的還是找,後來很多媒體省麻煩,就用了原創音樂這個詞。」原創音樂,使用時概念幾乎等於獨立音樂,為避文字獄而衍的新名目,到頭來簡介卻還得反過頭把這詞給列上才完整。
⠀
⠀
眼前螢幕裡的男子,唸「誰」的時候聽起來是「ㄕㄨㄟˊ」,說「年」的時候聽起來是「連」。他是原來的灣灣獨立音樂速報、現在的小島音樂速報始終唯一的經營者,更常把自己稱作編輯。熟的人都叫他阿報。
⠀
⠀
⠀
▍天線給了我天線的耳朵
⠀
⠀
2021 年 4 月,阿報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聽見對岸」發表了〈台灣「獨立音樂」簡史〉。現在,你知道為什麼獨立音樂四個字要加引號了。
⠀
⠀
該文從台灣的熱門音樂時期開始,順著解嚴後地下音樂萌芽、再轉化為如今獨立音樂概念的過程,約三十多年的歷史進行爬梳。文章一發,台灣社群上轉發者眾,除了史料本身激起的興趣,多少還有「這主題的文章出自中國人手筆」的詫異。
⠀
⠀
這不是阿報第一篇掀起討論的寫作。2019 年,他在〈年終總結之現場篇〉一文中,統計該年度有多少台灣樂團到中國演出,得出「台團批量上大陸」的結論,數據被報導者〈那些席捲亞洲的台式浪子與浪漫──獨立樂團唱出厭世代的微抵抗〉一文採酌;2020 年 6 月,緊跟當年台灣文化部補助名單公佈,阿報另一篇文〈在台團熱潮背後,了解下台灣的音樂補助是怎麼一回事〉,則向中國聽眾說明台灣音樂圈習以為常的制度,「音樂補助是大陸沒有的嘛,對於大陸很多網友來說,政府居然發錢給樂團做音樂,他們想都不敢想。」
⠀
⠀
不過,每篇長文末,總會導回小島音樂速報微博,「那裡比較熱鬧」。原有正職工作的阿報,寫長文是一年只幾次的事情,「聽見對岸」被他稱為年更號,比起小島音樂速報多時一天近十則台灣音樂情報的頻率,寫這樣有學究精神的論述,不是阿報最想做的事。
⠀
⠀
1992 年,他在福建出生。因為當地方言與台語高度相似,少年時期的阿報完全聽得懂電視上五月天唱的台語歌是什麼意思。阿報口音裡那份熟悉咬字,也原來是連上了我們對台灣國語的印象。
⠀
⠀
為什麼福建電視上有五月天?原因之一,是那個台灣音樂仍在中國舉足輕重的年代。阿報回憶 2006 到 2010 年間,身邊的人聽的是五月天、F.I.R. ,唱片行裡賣的是陳綺貞。
⠀
⠀
另一個原因乍聽有點玄,想想卻有道理:「就,我們家的電視天線,那時候收得到台灣電視的訊號。我可以看中視看台視看華視,我記得這三個電視台最主要⋯⋯」不對、先等一下,這合理嗎?
⠀
⠀
「不是,我們離金門很近你知道嗎?那個電視信號到福建都清楚,大概就和廣東那邊常看到香港的電視是一樣的。」
⠀
⠀
青春期的阿報和家人搶遙控器,想看的是台灣樂團上節目打歌、廣告間的新曲 MV。為什麼想看?他說新世紀之初五月天《搖滾本事》演唱會,是自己第一次在螢幕上看見樂手操著樂器,有鼓、有吉他的舞台。
⠀
⠀
因為帥吧,阿報說。就像許多少年少女。
⠀
⠀
他要到二十多歲時,才發現台灣所謂「聽團仔」不少已把五月天劃到商業樂團的那一邊,這一點和阿報身邊的中國樂迷不同。包含阿報自己,至今都還對五團抱著當年獨立音樂啟蒙的好感。新世紀第一個十年沒有社群、自媒體,阿報心中的台灣音樂地圖描製除了電視,靠的是蝦米音樂和豆瓣兩大平台的音樂導介。
⠀
⠀
「以前只知道五月天陳綺貞這種大名字,什麼絲襪小姐,什麼女孩與機器人、法蘭黛、先知瑪莉,都是因為蝦米音樂的推薦機制做得很好,我才知道的。」
⠀
⠀
今年辭去工作回到福建的阿報,電視台不再收到台灣訊號。養成他品味的蝦米音樂,也在今年二月終止營運了。
⠀
⠀
其實,誰還看電視呢?中國的唱片行一樣在倒,台灣音樂的影響力也在中國漸弱。少年阿報上了大學,那時躺在宿舍床上聽癡了的透明雜誌、甜梅號、回聲樂團,至今還是他的最愛,彷彿有什麼停在那裡。
⠀
⠀
⠀
▍你看團時很近
⠀
⠀
從速報發文消息之速、簡史鑽研之執著,很難想像阿報本人只來過台灣兩次。2018 年,回聲樂團休團後睽違兩年重聚《巴士底之日十週年》演出,26 歲的阿報心想,是時候了。
⠀
⠀
18 歲的阿報,大學上的是物理系,一入學就加入吉他社。「這邊的吉他社,相當於台灣的熱音社,是玩樂團、搖滾那種的。」社團裡都是音樂同好,只不過大家聽的多是中國搖滾,痛仰樂隊、萬能青年旅店,聽台灣樂團的有但不是很多。阿報只能靠著網路來尋找台樂同夥。
⠀
⠀
「一開始都是打關鍵字,比如你在微博搜個安溥,搜到很多博文,那基本上提到的人都是喜歡安溥的,你就循著這些內容認識一些網友這樣。」
⠀
⠀
有了點和線,總會想到面。微博上,阿報找得到日本音樂速報,找得到英國音樂速報,就是沒有台灣。
⠀
⠀
然而,他並沒有立刻著手一個以台灣音樂為主題的自媒體。他最早創的是一個發表「洋蔥新聞」的站台。
⠀
⠀
洋蔥新聞語出美國一家生產諷刺新聞的媒體「The Onion」,後來詞彙延伸用於描述基於嘲弄目的所生產的新聞,多少包含造假和誇張的成份。阿報以音樂為題,寫了幾篇洋蔥,覺得沒意思。
⠀
⠀
「很多所謂音樂媒體,也就跟內容農場一樣,它可能是一些亂七八糟的文章,我想說沒有一個比較正規的音樂媒體來說一些事情,就覺得可以往這方面努力一下。原來那個號比較搞笑,寫了幾篇之後就放掉了。」
⠀
⠀
2017 年 10 月,阿報滿志躊躇,下定了決心。站台名字,他早在註冊前就擬好:台灣獨立音樂速報。他沒想到申請第一關就被系統自動拒絕,原因是「台灣獨立」不能使用。
⠀
⠀
「靠,我完全沒想到這件事吔!那時我很急,想說哇靠那怎麼辦,我要改什麼名字,一下子也沒有什麼好的想法,就想那把『台灣』改成『灣灣』好了,結果就這樣註冊下來。」
⠀
⠀
誰能逆料灣灣獨立這名字也只撐了三年。
⠀
⠀
隔年,他循自由行買好了機票,回聲演唱會的票約在台灣面交。第一次到台灣,一切新鮮,和合購門票的台灣歌迷一起排隊時,連坐下也讓阿報震驚。
⠀
⠀
「我們在這邊排隊都是站著的,因為我們覺得說地板可能比較不乾淨。那個台灣樂迷就拉我說你要不要坐著、要坐著嗎?我還猶豫了。」
⠀
⠀
還有許多。比方他和那人聊起自己當年在上海看了四十幾場演出,那人竟回「所以,上海那邊是只有台灣樂團可以看嗎?」比方他提起法蘭黛,那人竟回:「沒聽過欸,誰啊?」
⠀
⠀
訪問時我向阿報嚴正澄清,上述行徑可能屬於該名歌迷的個人問題,從中倒仍延伸探討不少觀察:阿報直言,相對於他身邊的中國樂迷對台灣樂團的認識,台灣樂迷對中國獨立音樂的了解在他看來確實遜之;此外,台灣聽眾的分眾程度也更高:
⠀
⠀
「我問他頑童是不是在這裡很紅,他說對,但那是聽說唱的人在聽的,他們是聽團仔,不怎麼聽頑童。但對我來說不是這樣,我聽台灣音樂不管你說唱還是搖滾還是什麼東西,只要是台灣音樂我都聽。反而在台灣,你們好像有分聽團仔是聽團仔,然後說唱仔是說唱仔?」
⠀
⠀
我沒告訴阿報,這群人在台灣更常被叫做嘻哈仔。
⠀
⠀
幸好這趟台灣之旅的經驗不只有距離。走進 Legacy,阿報在台前熾熱,意外發現台灣歌迷比中國聽團仔冷靜太多,「特別像北京這類的搖滾重地,或者迷笛這樣的音樂節,在大陸聽現場大家是狂叫狂撞的,歌與歌之間會問樂手等等晚餐要吃啥,」在中國,衝撞喚作「POGO」,音樂節若辦在一片草地,演出結束後大家會站在一片泥地上,「我覺得台下大家好安靜啊,我在大陸是最冷靜的,在這裡變成最熱情的。」
⠀
⠀
「然後柏蒼在台上問說『你們是從哪裡來的?有沒有人從新竹來?有沒有從桃園來的啊?』我就看說怎麼沒人舉手啊?在大陸假如台上喊到哪個地名,肯定就很多人舉手比大聲的。忽然心血一來,柏蒼問完一輪我就超大聲喊:我是從上海來的!!!」
⠀
⠀
他說,柏蒼嚇到了。那瞬間的阿報和身邊的人多不一樣,卻又多麼近。
⠀
⠀
⠀
▍為了避免開始
⠀
⠀
對聽團仔而言最幸福的事,或許就是待在音樂的世界裡。然而,現實是世界上永遠有音樂之外的事。
⠀
⠀
隨著社群趨勢,音樂人及其團隊也發展自媒體,將聲量與話語權從傳統媒體握回手心。對經營速報的阿報而言這一則以喜,他可以藉由翻牆使用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群追蹤音樂人,即時獲得新訊。阿報樂於在社群上追蹤台灣的樂評、音樂媒體,同時也信奉人肉推薦勝過音樂播放平台演算法。樂評在媒體的撰述、音樂人在社群上的互粉互推,對還有正職時一天頂多花一到兩小時整理速報題材的阿報而言,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
⠀
一則以憂,是中國對社群的管制再加上兩岸箭弦的繃緊,讓音樂圈裡的人常常彷彿是即將射出的箭。
⠀
⠀
「以前沒有社群,很多事情是大家都不知道。那現在,大陸樂迷如果平常不會翻牆的話,可能並不會特別清楚台灣樂團在一些政治或者社會議題上的表態,結果就造成一些認知分裂的情況。例如前幾年,脆弱少女組在社群上發佈了台獨相關言論,消息鬧大之後很多大陸歌迷就哇啊脫粉啊,因為他們原本聽這個團的音樂,感覺就是清新啊可愛啊,不會想到政治立場是對立的。反而是和我一樣常翻牆的人,很多事情早就知道了,反應沒這麼激烈。」
⠀
⠀
敏感的也不只對方。2019 年,台北市長柯文哲現身杜鵑花音樂節,上台獻唱音樂節主題曲,身後是傷心欲絕的官靖剛和美秀集團的劉修齊拿著吉他伴奏。阿報當天把影片上傳速報,後來卻看到劉修齊在 Facebook 上表示阿報只因他個人參與活動就把樂團的名字和柯文哲放在一起,會給人不好的聯想。
⠀
⠀
「我那個時候真的完全不懂台灣的政治你知道嗎?我想你一個市長出來講話,你樂手彈琴,這個有什麼啊?我完全無法理解。後來才知道台灣人對這個很敏感。」社群催化動輒炎上,但真正刺激神經警醒的仍是政治。兩岸情勢一動一靜,小島音樂速報信箱裡的檢舉信頻率可以說是地震儀了。早前因新疆棉事件,一系列藝人紛紛與品牌解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甚至有網民統計解約與沒解約的藝人名單,留言催促藝人解約,阿報發文表示希望藝人不需要被逼迫表態立場,隨即遭舉報禁言三十天;平素裡,發佈拍謝少年、盧廣仲新歌訊,總有人傳訊「台獨藝人的歌不要發了」,數量多寡而已。
⠀
⠀
網路外的世界,阿報也並不快樂。音樂推廣工作,在中國環境裡越趨艱難。
⠀
⠀
「在大陸做文化產業,在沒有創作自由的基礎上做這件事,經常遇到難以想像的荒唐事。我舉一個台團的例子,有台灣樂團歌詞裡面會寫抽菸,這很單純嘛,它甚至跟政治立場沒有關係,它就是講抽菸啊,但你這首歌在大陸有些城市就是不能演出,因為你報批的時候有關部門的人會覺得對青少年不好。我覺得哇這很莫名其妙吔?為什麼歌曲能在平台聽,演出卻不能演?類似的事情真的太多了,太多了,一次又一次削弱你的成就感。然後你就不想幹了真的。」
⠀
⠀
去年秋天,阿報終於遞辭職信。在上海聽了無數演出、度過一整段音樂職涯的他,又回到了福建,他最一開始聽見台灣音樂的地方。
⠀
⠀
現在的他接案糊口,經營小島音樂速報的時間多了那麼一點點。上一份工作留給他的,是他身上的媒體素養與判斷眼光。他懂得某些行規,例如在中國封殺也分等級,「像盧廣仲,他是歌曲可以聽,但演出不能來,這是半封殺;那像滅火器,他是歌不能聽、演出也不能來,那它是全封殺;何韻詩,她歌曲不能聽、演出不能來,人的名字也不能出現,這是徹底封殺,又是分好幾個檔次你知道嗎?」
⠀
⠀
近來小島音樂速報的發文稍稍增多,幕後的阿報眉頭皺得也沒少。有些音樂人有流量,有些剛起步,發佈情報時會不自覺大小眼嗎?點閱一定會高的音樂人醜聞八卦,要發嗎?會不會因為每每發政治敏感情報就被罵,而下意識自我審查?這一切,阿報說他不知道,說不定他已經被改變了。至今抵抗著壓力的,是每每他遇難時現身的同等善意,那是對台灣音樂一樣有愛的人們。
⠀
⠀
他也還有愛。「有時候你聽到一首歌,覺得幹這真的太屌了,我一定要讓全世界聽到,結果發出去沒幾個人理你,這個沒辦法,沒辦法。你只能承認說,同一首歌真的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只是不管怎樣,你當時肯定會心情不好,肯定會低潮,這麼好的音樂怎麼會沒人給你反饋呢?」
⠀
⠀
那怎麼辦?「沒辦法,就今天過了再想第二天的事情啊,就這樣。」
⠀
⠀
⠀
▍因為我錯過命運
⠀
⠀
此刻,小島音樂速報微博有近 39 萬人追蹤。變現的可能,阿報是想過,但沒多久就放下了。
⠀
⠀
「本身我就是一個搬運,我只是通過翻牆,把台灣的資訊轉移到大陸而已。我覺得這個稱不上是什麼多高明的技術,我只是做這樣一件事,讓更多人獲得資訊更方便而已。」
⠀
⠀
他自己成為了收到台灣訊號的那副天線。
⠀
⠀
天線的幸福是什麼呢?〈台灣「獨立音樂」簡史〉完成半年,阿報依然滿意,準備功課時他讀到「台客」一詞原來在台灣語境中經歷流變,從二十年前帶有土氣、流裡流氣的負面意涵,到如今大多偏向正面、支持台灣本土意識的形象,這是他原本不知道的。而因為他寫下,許多中國聽眾才知道。
⠀
⠀
訪問時,他說還有幾個詞他不懂,例如 8+9 和 1450。「你寫中文我還查得到,你寫數字這個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意思啊!」我向他說明,他哦了好幾聲,說他懂了。他明白的表情,讓這場訪問其中的幾分鐘,也成為了他因愛而獲得的東西之一。
⠀
⠀
那篇簡史,其實是在他被禁言三十天的期間寫的。
⠀
⠀
他還有很多想寫的,比方台灣說唱的發展,台灣電子搖滾的發展,但辭職以來也還沒有時間完成。他也依舊想念台灣——第二次、也是至今最後一次來台灣時,他除了參加簡單生活節,還看了好幾部電影。「我除了是音樂迷,還是電影迷。很多電影大陸看不到啊。」原來轉播金馬獎也是為了愛。今年,疫情成了另一道看不見的牆,和金門很近的福建忽然又顯得很遠。
⠀
⠀
我問,現在的台灣音樂,和當年他隔海聽見的台灣音樂有什麼不同呢?他穿過鏡頭看著我,說下面這段一定要寫:
⠀
⠀
「就,現在疫情下到我們這邊演出必須要先隔離,然後你回台灣也要隔離,不像從前那麼方便,導致很多音樂人必須做選擇,要嘛長期待在大陸,要嘛長期待在台灣。」他說,「從前是有些流行歌手會常駐大陸發展,現在有少量獨立樂團也走上這樣的路,在這邊一待就是大半年甚至一兩年的時間,把幾乎所有的事業都放在大陸。那就會導致一種現象啦,說真的:台灣是一個創作自由的環境,就像 Leo王在金曲獎說的,他想唱什麼唱什麼,想寫什麼寫什麼,但有的樂團只單純依賴大陸市場,就不得不順從大陸這邊的規矩。比如剛剛講的抽菸,你寫一首抽菸的歌不能在大陸唱,以後你就不會寫抽菸的歌了⋯⋯」
⠀
⠀
「我真的覺得很可惜、很可惜。在台灣的話你可能會寫一些別的,但你在大陸你只會寫這些歌,你就變得跟⋯⋯其實跟一般的大陸樂團沒什麼兩樣說真的。除了你身份證拿的是台胞證之外,你跟其他大陸樂團又有什麼區別了?我覺得台灣人你要分析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你之前能寫那些歌⋯⋯我不反對正常的文化交流,但是音樂人自己的路要怎麽走,還是要好好思考。」
⠀
⠀
不為自己可惜的,阿報為這些可惜了。因為那是他追逐著很久的地方。長大是發現原來自己想去的地方也有人想離開,這時到嘴邊的話倒只有淡淡一句「可惜了」。
⠀
⠀
或許不該說他是天線,天線是不懂追逐的。那年甜梅號到上海交通大學演出,阿報穿越幾十公里,從上海這頭追到那頭,只為了聽一場學生辦的音樂節裡在校園禮堂的演出,「我不是那個學校的人,沒有座位可以坐,只能站在很邊角的地方聽。那個場景想起來滿寒酸的,但還是很感動。那個時候音樂響起來,一切進入那個氛圍⋯⋯」
⠀
⠀
那是他唯一一次聽到甜梅號現場,因為後來甜梅號解散了。
⠀
⠀
他懂得錯過的滋味,直到今天仍努力不讓更多人錯過。
⠀
⠀
⠀
⠀
⠀
⠀
在福建,他聽五月天和陳綺貞長大 ——
專訪台灣獨立音樂微博「小島音樂速報」
facebook.com/biosmonthly/posts/4910417448988329
⠀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插畫_ Penn⠀IG@yanjin
視覺統籌_ 潘怡帆 Crystal Pan Photography
責任編輯_ 溫若涵
⠀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
⠀
⠀
文中標題皆改自顧城詩作:
⠀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
⠀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遠和近〉
⠀
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避免〉
⠀
一切仍明明白白,/但我們仍匆匆錯過,/因為你相信命運,/因為我懷疑生活⋯⋯⠀——〈錯過〉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1)」介紹 訪問作者:辛意雲 內容簡介: 論語──給我們安心、安身、立命。 孟子──給我們性善民本的處世哲思。 孔孟之道以「人與人性」為主體, 自我覺醒以及生命覺醒, 進而享有來自生命的悅...
「青春第二課簡介」的推薦目錄:
- 關於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青春愛讀書】20160529 - 青春第二課- 王溢嘉-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獨一無二之ㄚㄚ2 - 青春第二課閱讀記... - Facebook 的評價
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見築百講》贈書活動得獎名單】
感謝大家踴躍留言,以下五位將可獲得出版社贈書,請得獎者私訊粉專「地址」「收件人姓名」以便寄書。
下面就來欣賞一下網友提供的精彩文字和照片:
1. 羅謙 #雄中紅樓 (書中編號38)
對雄中紅樓之情有二,一是其承載著一段高雄的歷史,二是紅樓在三年高中生活中無可取代的青春印象。
雄中紅樓建成於日治時期,建成至今一直是高雄的高中教育最高學府,其在近百年歷史中孕育多位在各領域有傑出表現的人才,其中第二棟紅樓之上的彈孔與校訓,更是又記載著國民黨政府曾經對高雄、對人民、對本土的傷害,每每看到都感慨不已,也讓人感嘆這棟建築在高雄歷史中扮演的見證者角色。
而也讓我對這棟建築有著認同感的是三年的高中生活與之的相處,看過不少各地的紅樓建築,等仍然最愛雄中紅樓、還有穿梭其間的光影變化,常常下午拿著相機或手機,蹲在地上取景,只為捕捉紅樓與之間景色的最美瞬間,不知不覺待在雄中三年,在紅樓上課兩年間,它已經不只是一棟建築,更是一位老學長、我們一段故事的見證者。
2. 郭庭妤 #果貿社區 (書中編號65)
「果貿社區」的天空是圓的🙆🏻♀️
獨特而密集的建築特色,仍擁有一大片鮮綠的小型公園。四周緊臨著13幢大樓,各有屬於自己的編號和過去。
有熱鬧的市場,也有質樸的理髮廳、洗衣店。一應俱全的社區型態、帶有年代感的店家招牌,以及大廈中央的天井,都充滿著香港公共屋邨的影子(超級迷人)。
話雖如此,不少人會將果貿社區比做為香港的鰂魚涌海山樓,但總覺得果貿社區的壓迫感,還沒有香港來得高,反而還有一種可愛的感覺~
3. Fiona Jiang #逍遙園 (書中編號39)
印象最深刻的是近期修復完成,開放的↓第二階段日治時期建築:逍遙園
藏身現代都市裡的日式古蹟,假日下午來訪有導覽人員解說,參訪修復完成的歷史建築,彷彿走進時光隧道。
外觀看來是綠色莊園、木造與磚石打造的宅邸,從取名可想主人大谷心之所嚮的自由自在境界~『#逍遙園』
內部從食堂、書齋、炊事場......等皆可見日式細膩獨特的配置巧思,與融合西式文化的思想體現,遙想大港埔的熱帶農業風情與在地生活文化。
4. Huang TC
#海洋流行音樂中心 (書中編號90)
#高雄車站(Mecanoo設計新站體未入選,老車站編號40)
我喜歡高雄建築很多,一是流行音樂中心。
整個海音興建過程,每個工區都被我潛入拍照過,2016年9/17我曾潛入海音館拍攝地下層施作(連結照片),3月27日滿載測試當然要親眼來見證,我刻意挑2樓位置可以環視全場
根據史哲副市長表示,正式啟用後商演,目前預約熱烈,基於商業保密不能公開,昨天參與歌手都表達將在海音館正式商演
當天一樓場地並沒有啟用活動式伸縮座席,我從戶外進館剎那,迎來一陣冷氣,在觀眾席吹冷氣看表演真爽,一切都滿意👍👏
第二是新高雄車站,天棚設計是最大亮點,屋頂上、屋頂下都是特色,前幾天測試手機拍下雲朵天花。
5. 鄭原傑
#鳳山肉品市場 (書中未入選)
認識鳳山肉品市場,是在台北,台博館迴廊的「前行無畏」陳仁和建築展。肉品市場圓形的外觀吸引了我,走近一看模型,觀察其內部,發現更不得了。
複雜的構造,將肉品市場平面分割眾多扇形,其中一塊圓心角最大的扇形有坡度,坡度上有階梯,看起來彷彿是……看台?難不成這個大扇形是肉品市場的集會空間嗎?蓋得那麼優雅,好比古羅馬時期的半圓形劇場。
然而,有關於肉品市場的簡介是這麼寫的:分割的小扇形是貨車卸載豬隻後,令其走進場的通道,通道逐漸收攏,豬隻走向圓心依序上台,買家即在類似劇場的空間出價,交易完成後豬隻便被趕下台,送至屠宰場。
的確,肉品市場的大扇形空間就是劇場,觀看的是豬隻這一生最後卻也最華麗的演出,這一切歸功於陳仁和建築師精心的設計、安排。在鳳山肉品市場,數十年來,無數的豬隻登台,揮灑青春血淚在扇形的劇場上。
有一句話這麼說:「如果屠宰場的外牆是玻璃做的,任誰都會是素食主義者」。每當想到鳳山肉品「劇場」的「演出」,我就對餐桌上的豬肉起敬畏之心,除感念牠們的犧牲之外,別浪費食物,是我目前唯一能做到的。
#小編最後補充:
大家的留言都很精彩,遺珠之憾很多,就像《見築百講》未免也沒選到許多精彩建築,我們未來也會繼續推出更多活動跟大家互動~
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臺北文學季 公車捷運詩文(第二季)※
楊佳嫻〈貓毛情歌〉(節錄)
模擬一頓孤獨盛宴
貓在貓的角落
我在你的吧台
貓以為我是布景
雨以為我永遠不會再
約你去晚餐
為我笑一個吧我的
罐頭,即使你不是食物
是沉默的小閃電
我不是剪刀,其實是雲
在這小抽屜裡愛你
像貓毛愛著一切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楊佳嫻 創作,Instagram:yang_chiahsien
#ShuchuanChen 手寫
#李蕪 襯圖(貓主角:#馮五億)
#許靈勻 朗讀,粉專 許靈勻 - Amy Hsu,Instagram:amychickhsu
#潘之敏 朗讀,粉專 潘之敏Vicci Pan,Instagram:mylunapan
※聆聽演員潘之敏、許靈勻饒富韻致的合作朗讀,請至「#臺北文學季」頻道:
https://youtu.be/SRhPizDFNlI
※主辦單位 臺北市文化局
※活動粉專 臺北文學季
※規劃執行 《文訊》雜誌社
※楊佳嫻
台灣高雄人。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臺北詩歌節協同策展人。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金烏》,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小火山群》、《貓修羅》,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九歌105年散文選》,合編有《青春無敵早點詩:中學生新詩選》、《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簡介引自《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
※許靈勻
原為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歷經幾次對工作的疲乏和對表演的熱愛交織對抗,毅然決然辭去工作,投入表演。主要作品以獨立製片、學生製片、廣告、MV等。
※潘之敏
演員,編劇。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於北藝大電影所參加演員課程時,被李啟源導演發掘,2011年出演電影長片《河豚》,擔任女主角與共同編劇,同年入圍台北電影節、曼漢姆影展,波蘭華沙影展競賽片單元,並獲瑞士日內瓦影展國際影評人獎與發行獎。近年亦曾參與演出電影《粽邪》、公視新創電影《無法辯護》,公共電視《一把青》、人生劇展《加蓋春光》、植劇場《戀愛沙塵暴》,與多部短片、廣告、mv與舞台劇演出。表演工作之餘,亦投入編劇領域,2019擔任恐懼罐頭系列之《租屋》編劇。
※感謝《#文訊》及其聯絡人基銓,與以上諸位協力者。
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1)」介紹
訪問作者:辛意雲
內容簡介:
論語──給我們安心、安身、立命。
孟子──給我們性善民本的處世哲思。
孔孟之道以「人與人性」為主體,
自我覺醒以及生命覺醒,
進而享有來自生命的悅樂,開展智慧。
儒家思想是一種代代更新的思想,
為現實人生尋求最適當、最廣闊的生命位置。
我們要如何了解傳統經典,從中汲取智慧?
閱讀這門技藝,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思索解讀。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只可落實於現代或當下,
亦可見其在時間脈絡中不朽的刻痕。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提出人生中七本重要必讀之書,因傳統思想從中貫穿,可以認識中國文化與學術,極為重要,但一般大眾又該怎麼讀?
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由熱愛閱讀的辛意雲老師親自為讀者大眾解惑,特以三冊,獻給讀者作為人生必讀的案頭書。
作者承接錢穆先生提出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包含:《論語》、《孟子》、《莊子》、《老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將這七本經典深入剖析,供讀者作為人生的閱讀參照。作者曾受邀講述此系列課程,深入剖析,如今因應廣大讀者的期盼親自重新編寫增訂,十分精闢而珍貴,期望能為讀者解惑之外,更可讓大眾理解傳統文化的奧祕,並落實於現代生活。
此系列共約五十萬字,預計分為三冊出版,第一冊為《論語》、《孟子》,第二冊為《莊子》、《老子》,第三冊為《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讀者可依序閱讀,貫串七書之思維邏輯。傳統經典以新眼光新視界展讀與理解,更可見其雋永及現代性。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共三冊: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1)
2020年新書預告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莊子、老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2)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3)
第一冊:《論語》、《孟子》建立了「人學」。
第二冊:《莊子》、《老子》看見生命自由的真諦。
第三冊:《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了解宇宙與生命的內在秩序。
作者簡介:辛意雲
師承錢穆先生,現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長期宣講儒學及其精神、中華文化,希望能讓大眾的日常生活,享有傳統國學之美,體驗古人所展現的生命情調。曾參與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製作。2008年接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新竹IC之音廣播電台的共同邀請,開設《論語辛說》節目,以深入淺說的方式詮釋孔子語錄,頗受各界好評。2010年獲得第十四屆台北文化獎,爾後陸續推出《論語辛說》、《莊子辛說》、《墨子辛說》、《老子辛說》系列有聲作品。
長期在台北藝術大學授課,也長年指導建國中學國學社達四十餘載,講說國學經典,致力開啟學生的心智與潛能,讓學生在生活節奏快速的現代,仍能體會傳統文化的底蘊,開展智慧。著有《辛老師的私房國文課:從經典中學習生活智慧》、《辛老師的私房美學課》等。
出版社粉絲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偽婚世代:沒有不幸,只是不幸福的人們」小說介紹
訪問作者:楊嘉玲、 陳怡璇
內容簡介:
『你因為愛,決定和一個人攜手展開第二人生,
但你有多少把握,這段婚姻可以一起走到終老?』
如果再讓你選一次,你願意走入婚姻嗎?
楊嘉玲心理諮商師,與陳怡璇編劇家,兩人聯手創作
生活裡所有困擾我們的習題,都是情感問題,
本書將「故事」融合「心理」,將「人生如戲」做最深刻的展演。
小時候,我們總是聽大人說,女孩幸不幸福,要看得是她之後嫁得好不好。婚姻,用某個傳統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女人的第二人生。
於是,我們想問:
如果婚後的人生,失去了愛和自我,這算不算是一種偽婚?
如果婚姻生活不如預期,我們還有機會重新選擇,重新來過嗎?
結婚,結婚。
你結的,是真的婚?還是假的婚?
《偽婚世代》講述四個閨蜜一同從高中畢業,告別了青春愛情的世界,一下子來到人生四十的路口:四個女人,四種生活,四道難題。
明明是在同一條起跑點,相似年紀和背景下出發的四個女孩,為什麼來到婚姻這條線上,每個人的命運完全各異。
有人結婚,擁有令人欽羨的家庭,卻發現老公給不了情感上的交流;
有人單身,擁有令人嚮往的生活,卻在自由世界裡找不到心的歸屬;
有人在婚姻裡失去了婚姻,第三者卻是自己;
有人在婚姻裡什麼都做到位了,付出全部的自己,卻失去了尊重。
讓我們軟弱的,不是外遇,或者第三者介入,
而是在婚姻生活中看見「失落的自己」。
你,能勇敢去愛,
勇敢面對婚姻、面對你內心對歸屬的渴求嗎?
結婚,原本是燦爛的美事,讓我們因愛結合,打造屬於自己的家庭。
結婚,原本是自我的延伸,帶我們完整不同的人生階段。
結婚,原本是溫暖的依偎,讓人有勇氣一同面對生命的挑戰。
如果,在婚姻裡失去了愛和自我,感覺不到溫度,算不算是偽婚?
我們,是否有重新選擇的權利?該怎麼選,才不落入無愛的寂寞?
一本結合心理師與劇作家觀點的小說,跳脫傳統敘事節奏,共同描寫「關係在失溫之後、離婚之前」,那細微的變化與幽微的情感,為何我們的婚姻沒有不幸,卻依然無法感覺到幸福。
透過「婚」,與「不婚」的困境,將「婚姻內」、「婚姻外」的所有糾結和難題,以四個女人的人生展開,投入大家熟悉的角色設定和社會現象,將現代人面臨家庭問題而衍生的各種社會責任、心理探討,一一演繹。
作者簡介:楊嘉玲
國家考試及格之諮商心理師
啟點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
身分多元,喜歡遊走在感性的諮商師、作家,和理性的創業者、講師之間,尋找生命不同面向的平衡點。擅長透過文字,爬梳人心中複雜的情感;近年開始學習小說和劇本創作,期待用生動直接的方式,融合「心理」與「故事」,將「人生如戲」做最具體的展演。
【代表著作】
《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2018,采實文化)
《早點這樣想,該多好》(2018,大田出版)
《心理界限》(2017,采實文化)
《身體語言,懂這些就夠了》(2018,大雁文化)
《為什麼我們的關係總是卡卡的》(2017,大雁文化)
《別人的情緒,你讀懂了嗎?》(2016,大雁文化)
《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2015,大雁文化)
作者簡介:陳怡璇/編劇家
曾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創意電影故事得主。大愛電視台合作編劇、三立都會台華劇編劇、好故事工作坊合作編劇;啟點文化授課講師。
從事編劇工作十餘年,創作超過三百小時連續劇劇本。作品類型豐富,無論是愛情偶像、奇幻古裝、感人紀實、現代都會,皆屢創佳績。擅長透過故事,創造情感流動的空間,讓人不知不覺掉進戲劇的世界裡,看見自己。除了持續創作外,亦將多年的寫作經驗彙整成課程,協助人們說出自己的故事。
【代表著作】
《竹音深處》、《蘭心飄芳》、《剩女保鏢》、《美味的想念》、《兩個爸爸》、《有愛一家人》⋯⋯等電視劇。
出版社粉絲頁: 銀河舍 Milky Way Books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五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介紹
訪問作者:阿布 醫師
內容簡介:
30分鐘急救極限到了……
我們停手,就代表了一切的結束;
然而我們不停手,一切就不會結束嗎?
▌寫下這一篇篇手記時,他仍是青春帶點莽撞、滿懷醫學想望的學生;
曾經的實習醫生,如今已是主治醫師,成為帶領那些年輕自己的人。▌
◆◆◆
我還活著,
但是有一個比我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倉促而忙亂地離開了;
死前的最後半個小時竟然是我、
這個沒大她幾歲的實習醫師,
在拚了命地代替她心臟的功用……
◆◆◆
‧他著迷凝望著主治醫師的手在患者身上自信輕飛,似一支精湛完美的命運之舞;也是同一雙手,在宣布病人搶救無效後,頹喪地垂下血汙白袍身側,瞬間蒼老。
‧他戰戰兢兢地赴火車站「面交」眼角膜,四周人們毫不知情擦身而過的是一層透明遺體,剛從死神手中被奪下,即將新生。
‧每天為病人抽第一管血,趁病人清早迷迷糊糊,只求「一針見血」,沒想到一個不小心換他被針扎!等待著血液感染結果的宣判,他忍不住開始為自己的生命倒數……
每一位醫師,都曾拿手術刀會抖、面對病人得戴口罩掩青澀,也都經歷過無數拚了命急救,最末仍得向死神投降的心痛。《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正是每名醫者莫忘的初衷,急診室、內科、外科、燒燙傷中心、小兒科……人間最赤裸裸歡生悲死的場域,激盪出精粹而坦露、碎心亦溫馨的生命火花。
生命的實習輪轉,撞擊著每個醫師都曾有的初心,更是使一名醫者生出仁心,對生命最無盡的扣問。
作者簡介:阿布
1986年生,現為精神科專科醫師。
著有散文集《實習醫生的祕密手記》(寶瓶文化新版,2019);本書於2013年由天下文化初次出版,入選台灣文學館文學好書推廣,銷售創佳績,並獲多所高中、職列為推薦閱讀。書中收錄的〈拍痰〉獲第五屆懷恩文學獎首獎,並選入國中國文教材,〈結繩記事〉獲第三十四屆聯合報文學獎散文評審獎,〈移植〉獲2011中興湖文學獎散文組第三名,〈面具〉獲第二屆新北市文學獎散文佳作,〈臨行密密縫〉收入《耕讀──150本閱讀的小美好》(五南)。
另一本散文作品《來自天堂的微光》(遠流,2013),獲第64屆「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兒童少年讀物獎,並入選文化部第36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並著有詩集:《此時此地Here and Now》(寶瓶,2018),《Jamais vu似陌生感》(寶瓶,2016),《Déjà vu似曾相識》(遠景,2012)。
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獨一無二之ㄚㄚ2 - 青春第二課閱讀記...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青春第二課 閱讀記五年級結束了美力閱讀後,我開始參加許多學思達教學法的相關研習,上了幾次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的研習,開始喜歡「青春第二課」這本書。 ... <看更多>
青春第二課簡介 在 【青春愛讀書】20160529 - 青春第二課- 王溢嘉-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關鍵的階段,此時除了必須面對功課壓力,更要學習關於 青春 的知識。王溢嘉老師的多年來一直高踞暢銷書排行榜,書中對於人生道路上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