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討厭默書。我討厭中文。」Jason忽然說,「我想,只要有一個願望足夠了。」👉Jason的願望:http://bit.ly/3qV3PHu
- - -
延伸閱讀:
「我想學中文」 後悔已經太遲了?
http://bit.ly/2MAP8dL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 iPad 版明周:
http://goo.gl/Ohgkt1
◢ 緊貼明周文化 ◣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Integrated Brilliant Education
#非華語學生 #少數族裔 #南亞裔 #第二語言 #非華語 #教育局 #母語教學 #移民 #歧視 #基層 #家庭 #學中文 #教學 #教師 #培訓 #土生土長 #香港人 #支援 #政府 #社會 #discrimination #明周專題 #我就是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孔德維 (Hung Tak Wai) 內容簡介: 既批判,又主張接納,清儒對基督宗教的包容源於「大國的自信」? 大清帝國的菁英如何在時代的變局中,重新思考「國家」與自身的責任? 爬梳史...
非華語學童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ロロ,各位同學,我哋再讀一次ロロロロロロ,好唔好?J a s o n ?」老師問。👉一Click就知 Jason 識唔識答:http://bit.ly/3prENjb
---
延伸閱讀:
放學後,惡補中文 如果有一個願望,我想……
http://bit.ly/3qV3PHu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 iPad 版明周:
http://goo.gl/Ohgkt1
◢ 緊貼明周文化 ◣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Integrated Brilliant Education
#非華語學生 #少數族裔 #南亞裔 #第二語言 #非華語 #教育局 #母語教學 #移民 #歧視 #基層 #家庭 #學中文 #教學 #教師 #培訓 #土生土長 #香港人 #支援 #政府 #社會 #discrimination #明周專題 #我就是我
非華語學童 在 喬寶寶 Qbob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ilence is the language of god
#喬寶寶 Proud to be a #Hongkonger!有系統、有協調之 #少數族裔 #中文 教與學政策,才對非華裔學童公平 湯家驊話:回歸之後,喬寶寶的故事可不會再發生。喬寶寶雖然是 #南亞裔人,但他做了15年公務員,但因為不識寫中文,所以一直冇職升。回歸之後,不識寫中文連公務員亦不可以做,根據統計處之資料,8成非華裔人士都是從事非技術性的勞動,非華裔人士亦只有少數可以取得教育及讀書機會。早在審視歧視條例時,早早已經反映中文教育會是一個大障礙。如果要非華裔人士可以與港人公平競爭,需要訂下一個有系統、有協調的少數教育政策
Category:
#News & #Politics
Tags:
#公民黨 #湯家驊 #立法會會議 #議員議案 #吳靄儀 #非華語學童 #中文教學 #公務員 #歧視條例 #教育局 #孫明揚 #喬寶寶 #qbobo
非華語學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孔德維 (Hung Tak Wai)
內容簡介:
既批判,又主張接納,清儒對基督宗教的包容源於「大國的自信」?
大清帝國的菁英如何在時代的變局中,重新思考「國家」與自身的責任?
爬梳史料,以清儒姚瑩、梁廷枏、魏源為例,看19世紀中葉中國儒者的自我定位與世界觀!
傳統儒教菁英的思維中,「教化」是國家與儒者的當然責任,不過19世紀初,卻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主張包容非儒教的族群。道光帝便曾親筆寫下「護國清真」的匾額,並下令重修河南的清真寺;而1840年代的戰爭以後,這樣的「包容」仍然遍及於基督宗教,更有一些儒者系統地解釋了「包容」異教的必要性。
相較於16-17世紀的明國和日本,這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在16-17世紀,江南的明儒和佛教徒因強烈的危機意識,銳意排斥基督宗教,不惜以武力相抗;同一時期,江戶幕府更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禁絕以十萬計的基督徒,徹底「鎖國」、「禁教」。
在本書中,我們則會看到19世紀中葉,曾接觸許多歐洲國家的官員姚瑩(1785-1853),承認其他宗教也可能是「天道」的一種,主張包容不同的宗教風俗;痛恨「異端」的魏源(1794-1857),也認為世界各族「秉氣」各異,不能以一教統覆天下;為了維持國際貿易而提議接納基督教的梁廷枏(1796-1861),則深信只要儒教與基督宗教充分交流,外國的異教徒終必師從周、孔。這些儒者並非單純以自身的信仰或官員管治的立場面對基督宗教,而是在「經世」的終極目的下,消化新知,考量現實,不斷修正他們的世界觀,維繫帝國的繁榮穩定。對他們而言,理解基督宗教的過程就是世界觀、新資訊與現實考慮三者互動的結果。
作者簡介:孔德維(Hung Tak Wai)
香港人,1991年出生,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研究學士及哲學碩士,香港大學中國研究博士。曾任訪問學人於中央研究院,並參與歐洲、海灣地區及東亞不同學術會議。現職沙特阿拉伯王國費薩爾國王學術與伊斯蘭研究中心研究員及香港中文大學伊斯蘭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自17世紀以來東亞少數群體的研究,尤集中於小眾的宗教團體與政府及與主流社會的關係,主要包括中國的穆斯林及基督徒與香港的少數族裔社群。
過去數年,不斷參與香港公民社會的各種活動,2011年創立文宣學社為清貧學童提供免費教育服務,並在不同非政府機構參與研究工作,探討非華語學生在香港的學習及就業困難。現為新創企業Glocal Learning Offices(GLOS)的研究總監,以國際關係為本,從旅遊、生活、教育、研究、社會、創作等範疇服務本地及國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