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告🇹🇼🇭🇰】「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會議
據近年學界所悉,廣東的說唱傳統最遲在17世紀衍生了出版事業,「粵語」由口述傳統演化為書寫傳統。作為起源自南中國的重要語言,21世紀以粵語為母語者在全球約有一億二千萬人。不論是歷史學者慣見的包括畫報、粵謳、粵劇、粵語小說、教科書、翻譯文本(如1862年丕思業(Charles F. Preston,?–?)粵譯的福音書),還是近年社會關心的粵語歌詞、詩、散文、小說等等,都可以看到粵語書寫傳統延綿不絕的生命力。在2010年代,由於香港社會環境與市民身份認同的變化,社會漸次浮現「粵語文學」的概念,但我們對它的敘述卻正面對種種艱難。「香港文學」看似尚未決定收編、串連抑或拒斥「粵語文學」,而自「粵語文學」的概念成為香港的社會議題以來,「粵語文學」、「香港文學」的定義、由來與其知識系統的建置,均不斷形成各式論戰。
無庸諱言,「粵語文學」概念成為潮流與2010年代以來香港的「本土化」思考有密切關係,但早見於17世紀的「粵語書寫」卻反映「粵語文學」有其非政治化的由來。究竟今天香港的「粵語文學」是對嶺南「粵語書寫」的傳承、20世紀中末葉以來「香港文學」建構出來的分枝、抑或是2010年代創作者想像與努力的成果?是次研討會旨於探討「粵語文學」及「香港文學」的定義及其知識範疇的邊界,邀請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
會議日期及時間:2021年10月1日(五)19:00–21:00
會議地點:網上視訊進行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公眾名額:250人
公眾報名網址:一律採線上報名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QxGGFt53AsYDXAm04YWQiSQHy8Yr_d5lzBB08Png9TTSDfQ/viewform
(QR Code of Google Form)
公眾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21年10月1日(五)17:00止。
洽詢電郵:[email protected]
發表人:
李薇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
邢影,《伊索傳·驢仔》譯者
洛琳,文學評論人
梁柏堅,填詞人
鄧小樺,香港文學生活館
關煜星,《迴響》
(按筆劃排序)
主持人:
孔德維,臺港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真香港一去不返,如何將之保全?海外轉生是一種辦法,將一切回憶化作收藏,近年也越來越流行。Badges Story由一個Facebook 專頁,慢慢變成實體店,推廣港英殖民時代的各種像章,是一個好例子,創辦人Brian的眼光功不可沒。像章本身是一門專門學問,在國際社會比較普及,但香港還是相當小眾;我們...
「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島聚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斯里蘭卡反對把港口租予中共99年,都受到這種反殖意識所影響 的評價
- 關於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追星心理學】點解Mirror咁紅?同香港人社會身分認同有何 ... 的評價
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島聚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隨著近年香港「守護廣東話」的聲浪愈來愈高,社會亦浮現「粵語文學」之概念。到底什麼為之「粵語文學」?以母語書寫又有什麼文化和時代意義?
/
傳承?建構?想像?粵語文學在香港
Inheritance, Construction, or Imagination? Cantonese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據近年學界所悉,廣東的說唱傳統最遲在17世紀衍生了出版事業,「粵語」由口述傳統演化為書寫傳統。作為起源自南中國的重要語言,21世紀以粵語為母語者在全球約有一億二千萬人。不論是歷史學者慣見的包括畫報、粵謳、粵劇、粵語小說、教科書、翻譯文本(如1862年丕思業(Charles F. Preston,?–?)粵譯的福音書),還是近年社會關心的粵語歌詞、詩、散文、小說等等,都可以看到粵語書寫傳統延綿不絕的生命力。在2010年代,由於香港社會環境與市民身份認同的變化,社會漸次浮現「粵語文學」的概念,但我們對它的敘述卻正面對種種艱難。「香港文學」看似尚未決定收編、串連抑或拒斥「粵語文學」,而自「粵語文學」的概念成為香港的社會議題以來,「粵語文學」、「香港文學」的定義、由來與其知識系統的建置,均不斷形成各式論戰。
無庸諱言,「粵語文學」概念成為潮流與2010年代以來香港的「本土化」思考有密切關係,但早見於17世紀的「粵語書寫」卻反映「粵語文學」有其非政治化的由來。究竟今天香港的「粵語文學」是對嶺南「粵語書寫」的傳承、20世紀中末葉以來「香港文學」建構出來的分枝、抑或是2010年代創作者想像與努力的成果?是次研討會旨於探討「粵語文學」及「香港文學」的定義及其知識範疇的邊界,邀請粵語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分享他們對「粵語文學」的觀點。
日期及時間:2021年10月1日(五)19:00–21:00
地點:網上視訊進行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臺港國際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島聚讀書會 一八四一書店
公眾名額:250人
公眾報名網址:一律採線上報名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QxGGFt53AsYDXAm04YWQiSQHy8Yr_d5lzBB08Png9TTSDfQ/viewform
(QR Code of Google Form)
公眾報名期限:即日起至2021年10月1日(五)17:00止。
洽詢電郵:[email protected]
發表人:
李薇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
邢影,《伊索傳·驢仔》譯者
洛琳,文學評論人
梁柏堅,填詞人
鄧小樺,香港文學生活館
關煜星,《迴響》
(按筆劃排序)
主持人:
孔德維,臺港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
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924)
覺醒,誤知,連結
前文談及《七十年代》創刊,想不到還有不少讀友留言說是創刊時的讀者,有的還說一直讀到休刊號。一位讀友說,「七十年代創刊,帶動雜誌界百花齊放。」這是溢美之詞,不符合當時的情勢。
實際上,在六十年代的後期,因左派暴動的平息,港英對認同香港的推動,文革極左思潮在中國氾濫,但對西方追求社會主義平等的青年卻帶來正面幻想,這些複雜的思潮,使香港大專學生開始思索起生計以外的問題:我們活在怎樣的世界?我們是什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這些話題在大專界非常活躍。中文合法化運動,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是當時進步學生的思想傾向。逾百本青年刊物噴薄而出。1998年在藝術發展局贊助下,由吳萱人、何良懋主責編輯出版過一本書《七十年代青年刊物回顧專集》,收集、介紹和評述七十年代近百本青年刊物,刊登各書影,重刊各「發刊詞」。大致上說,早在五十年代出版並曾經引領風潮的《中國學生週報》,這時已有落後時代之感,終於在1974年停刊。代之而起的有港大的《學苑》、中大的《中大學生報》,中學生為主的眾多文社刊物,宗教機構出版物,這些刊物大都論及政治傾向與身份認同;專注於政治思想的,有《盤古》、《70年代雙週刊》、《知識分子》、《南北極》。《七十年代》只是其中一份,而且是唯一有影響力的左派背景的刊物。當時也有其他左派刊物,比如《新一代》《學生哥》《海洋文藝》等,但這些刊物因為走不出左派意識的局限,因此很快就辦不下去了。《回顧專集》認為是有親中背景的《七十年代》「辦得出色」,「覷準時機,出版策略勇進」。
回想當年,真的不是我有什麼能耐,而只不過是正統左派機構的思想框框太多,一方面敵情觀念強,顧忌多,另方面背後管家多,意見多,因此遇到一些新形勢新變化,一般都寧可謹慎從事,沒有中共當局的明確表態,就不去碰比較穩當。《七十年代》早期許多文章都出自《大公報》的才子之手,但他們反而無法在自己報紙上發揮。出版界的情況也一樣,有一位在中區左派出版大樓工作的編輯人員私下說,凡是這個大樓辦的雜誌,是一定不會被市場接受的。
此外,在左派單位工作的人,在工作、生活、娛樂、休閒甚而購物、醫療等各方面都自成系統,與香港一般市民的生活有區隔,那些蜂擁而出的青年刊物,和大專學生的思潮,他們都沒有接觸,懵然不知。我那時就香港眾多新出刊物的狀況,寫了一個報告給香港的左派領導,他們的反應是嘖嘖稱奇。
1971年1月29、30日,以台灣留美學生為主力的保衛釣魚台運動在美國六個城市爆發示威,反對1970年9月美日協議在1972年將冲繩交還日本,其中包括1968年被探測到有大量油田的釣魚列島。我從留學生出版的眾多保釣刊物中得到資訊,為此我就報導這樁事情詢問過左派領導,他的回答是「慎重處理,不要被人利用」。
這回答很可笑。但也反映了在敵情觀念主導下的中共心態。撇開保釣其後的走向,當時這是發生在留學生中的一樁大事,不能視而不見,更莫說要在留學生群中爭取讀者了。因此,我果斷地作了報導,摘錄了大量留學生刊物的文章,也請一位在《大公報》資料室工作的寫手,寫了關於釣魚台的油田和主權問題的長文。這樣的文章不會在正統的《大公報》刊登。事實上,保釣運動早期在所有香港左右派報刊中都沒有報導。左派要防止「被人利用」,右派就要維護台灣國民黨政權。
關於釣魚台歸屬問題,及日後保釣的發展,中國、台灣和海外知識人的角色,這幾十年來我已經有了不同的看法。但當時,純粹出自愛國保土的意向,認為美國將有爭議和有豐厚石油資源的領土,私相授受給日本,是應該抗議的。參與保釣的留學生,也是出自單純的動機,當然也夾雜著從封閉的台灣到了開放的美國之後的思想改變。那是台灣留美學生的左派思潮的萌芽時期,既代表覺醒,也代表誤知,但珍貴的是追求真理的精神。《七十年代》與他們契合,並共同探討國是,一起走著思想探索的道路,好多人都成了我們的作者和朋友。我對自己認識不斷解剖,在心路上同行的作者和讀者也一樣。保釣是我們連結的開始。
《七十年代》大幅報導和評論保釣運動,使雜誌在美加歐澳各校園的銷路激增。接下來是中美關係的突破,帶來了海外知識人的親中思潮。這思潮未必由我們帶動,但無可否認《七十年代》提供了載體,至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是後來我們認為應該檢討和改正的。(67)
圖1,1998年出版的《香港七十年代青年刊物回顧專集》;
圖2,1971年4月30日在華盛頓的保釣示威現場,學生領袖正發表演講。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真香港一去不返,如何將之保全?海外轉生是一種辦法,將一切回憶化作收藏,近年也越來越流行。Badges Story由一個Facebook 專頁,慢慢變成實體店,推廣港英殖民時代的各種像章,是一個好例子,創辦人Brian的眼光功不可沒。像章本身是一門專門學問,在國際社會比較普及,但香港還是相當小眾;我們以往曾合作,在美軍進出香港大本營的芬域碼頭,舉辦high table dinner,現在碼頭也不幸「去殖」拆除,一切更顯可貴。假如能通過像章等實物,配合文字研究解說,在官方改寫歷史之前,重構整段國際香港大歷史,也是為保全香港血脈出一分力。
00:00 開首
00:17 引子
01:05 對文物產生興趣源於戀英情意結?
03:11 收藏古物竟要寫信去英國?
05:45 有想過開辦「欣賞徽章課程」?
06:14 最令人找回舊香港感覺的文物,會是...?
08:00 舊有的東西,是失去了才懂珍惜嗎?
09:00 收藏古物與犯國安法的距離
09:49 Farewell香港歷史上「美軍來了」的地方
11:42 香港的身份認同議題,是別國的曾經
13:50 香港的「World City」身份,早在昔日發光發亮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張愛玲 筆下的《傾城之戀》,寫的是來自上海的失婚婦人白流蘇遠赴香港,與回流的浪盪子范柳原在愛情角力中找回真情的故事。 張愛玲深愛《紅樓夢》,她的作品也處處有着《紅》的影子,在大歷史下的私歷史。
《傾城之戀》是兩個小人物的愛情故事遇上日軍侵佔的歷史洪流,是舊時代女性在新舊思想中的掙扎,是無根浪子面對不了自己的身份認同。不禁讓人想起,那麼我們這個時代呢?在我城動盪不安中,人是如何自處?如果出走,又是否還有回望的鄉愁?
這次借《傾》的故事,放在2019年香港重新演繹微電影,我們特邀宋以朗先生借出居所,在古韻中,感受張愛玲筆觸。固然篇幅有限,難比小說豐富,更莫論其內蘊精神價值。但我想,對於香港,對於香港人,就如書中所說:「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塌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拍攝那日陽光依舊,陽台仍栽着張愛玲最愛廬山一角的兩株花草。
#傾城之戀 #宋以朗 #張愛玲一百年 #宋淇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它是個瘋狂的想像,但是也是個務實的想像 — 臺灣有一天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吳奕柔。
「就這樣而已,很簡單,我希望我說自己是臺灣人的時候,我不會再被質疑。」—— #唐紹齊。
鬼島學運初心者 Angelina 邀請到了她的學運偶像們:在紐約 #KeepTaiwanFree 遊行喊到哽咽的「大聲公大哥」同時也是「ITASA 全美台灣學生會會長」唐紹齊,以及抗壓力擔當「臺灣大學前學生會長」和「#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吳奕柔,來和我們談談如何坐上政治參與 這條賊船、怎麼身為誠實豆沙包又怎麼被媒體、網軍罵翻,以及一起聊聊臺灣光明的未來~
---
鬼島之音 Ghost Island Media 出品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hostislandm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ghostislandme/
更多節目:https://ghostisland.media/
如果想要與其他年輕人一起耕耘臺灣的話,請發摟 鬼島青年學運大使 Angelina Chen(IG:https://www.instagram.com/angelinaxjelx/)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
https://www.instagram.com/taiwanyouth/
Intercollegiate Taiwanese American Students Association
https://www.instagram.com/itasanational/
本集由 Angelina Chen 主持 製作 剪接
執行製作 Trevor Liu
專案指導 Yu-Chen Lai
監製 鬼島之音 Ghost Island Media
特別感謝 George Tang 唐紹齊 與 Michelle Wu 吳奕柔 接受採訪
音檔來源 QuinnCorporateSvcs 、 香港邊城青年 與 三立新聞台(完整影片依序如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iqnDlKMkM
https://www.facebook.com/HKOutlanders/videos/183167099693279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JqmHSnnlo
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追星心理學】點解Mirror咁紅?同香港人社會身分認同有何 ... 的推薦與評價
早前Mirror 成員Anson Lo 生日,再次掀起城中一班神徒出沒,實行海陸同步祝教主生快。今集《五分鐘心理 學 》就同大家繼續講追星,以 社會 心理 學 同大家 ... ... <看更多>
香港 人 身份認同 社會 學 在 斯里蘭卡反對把港口租予中共99年,都受到這種反殖意識所影響 的推薦與評價
社會 輿論現時談到「香港移民問題」,全都在談投資、置業、搵工、福利… ... 若然把這種身份認同扭曲成香港人的民族主義,那麼我們就會跟搞中華民族主義的小粉紅無異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