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寫作 #紐約時報
✔︎「草莓」與「草莓果醬」,怎麼可以用 and 連在一起呢?
不管是像在 The Great Gatsby、Harry Potter 這種小說、還是 Mindset、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這種科普書、到紐約時報、時代雜誌這種新聞報章,大家都可以觀察到,成熟的英語母語寫作者,很常用各種修飾的句型,以利用最清楚的方式「表達文意」。
今天想跟大家特別分享其中一種用方法,這看似小小的觀念,不但在閱讀時可以大大的幫助我們,也可以幫助我們在寫作時,能更清楚表達我們想說的話。
今天要分享「伴隨結果」和「因果關係」的修飾方法,在主要句子的句尾加上逗號後,以「分詞形式」(Ving / V-ed) 呈現。
【伴隨結果,表達因果關係】
1️⃣ He kept lying to his supervisor, undermining the mutual trust between him and his boss.
(也就是That he kept lying to his supervisor 這件事,導致於他們兩個之間的互信減少 => 減少了他們的互信。但相較於直接用 That...當主詞去 undermines, 以附帶的關係表達,因果感沒那麼強烈,也比較可以表達只是眾多伴隨關係中的一種關係的語意)
2️⃣ The United States dollar continued its rise, reaching its highest level in six years against the German mark.
(美元持續升值,導致美元對馬克匯率來到六年新高,做reaching 的是 the United States dollar)
3️⃣ He recommended that the country sell about half of its gold reserves, raising fears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that other countries might do the same.
(他建議該國賣掉一半量的黃金儲備,這件事讓大眾很擔心其他國家也會做一樣的事情。這句話在 raise fears 的是 the fact that the country sell about half of its gold reserved)
在了解上面的用法後,我們再來看下面三句話:
1️⃣ He is very good at cooking, always impressing every guest with his meals.
2️⃣ He is very good at cooking and always impresses every guest with his meals.
3️⃣ He entertained his guests with his musical performance and impressed them with his meals.
看似「文法」上都行 (在台灣的英文寫作學習,很常只要求到文法正確),但以「句意」和「邏輯」來判斷,第1句和第3句就比第2句更恰當。
第3️⃣句的 and 所承接的左右兩件事情是實實在在的平行(用音樂表演娛樂、用料理來使印象深刻),但第一二句的語意,實際上「必須要很會煮飯,才能用料理使賓客感到印象深刻」。因此,相較於 2️⃣,1️⃣ 會是更多撰寫科普、小說的英語母語人士會使用的。至於2️⃣,我常常跟學生說,我們怎麼可以將「草莓」跟「草莓果醬」,用 and 連在一起呢?
有人不了解為什麼我對大學指定考科的中翻英的中文模稜兩可那麼在意,也覺得不需要過度在意。但因為「句意表達」,本來就是個很複雜的過程 (hence 議題),因此若不去 appreciate the complexity, 結果必然影響到大型考試的公平性。對於真理、真相的挖掘和探討,我想是每個受過教育的人,必然要扛起的沈重使命吧。
重述一次吧!這篇文章所介紹看似小小的觀念,在閱讀時可以大大的幫助我們,也可以幫助我們在寫作時,能更清楚表達我們想說的話。Happy learning!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中文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英語寫作 #紐約時報
✔︎「草莓」與「草莓果醬」,怎麼可以用 and 連在一起呢?
不管是像在 The Great Gatsby、Harry Potter 這種小說、還是 Mindset、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這種科普書、到紐約時報、時代雜誌這種新聞報章,大家都可以觀察到,成熟的英語母語寫作者,很常用各種修飾的句型,以利用最清楚的方式「表達文意」。
今天想跟大家特別分享其中一種用方法,這看似小小的觀念,不但在閱讀時可以大大的幫助我們,也可以幫助我們在寫作時,能更清楚表達我們想說的話。
今天要分享「伴隨結果」和「因果關係」的修飾方法,在主要句子的句尾加上逗號後,以「分詞形式」(Ving / V-ed) 呈現。
【伴隨結果,表達因果關係】
1️⃣ He kept lying to his supervisor, undermining the mutual trust between him and his boss.
(也就是That he kept lying to his supervisor 這件事,導致於他們兩個之間的互信減少 => 減少了他們的互信。但相較於直接用 That...當主詞去 undermines, 以附帶的關係表達,因果感沒那麼強烈,也比較可以表達只是眾多伴隨關係中的一種關係的語意)
2️⃣ The United States dollar continued its rise, reaching its highest level in six years against the German mark.
(美元持續升值,導致美元對馬克匯率來到六年新高,做reaching 的是 the United States dollar)
3️⃣ He recommended that the country sell about half of its gold reserves, raising fears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that other countries might do the same.
(他建議該國賣掉一半量的黃金儲備,這件事讓大眾很擔心其他國家也會做一樣的事情。這句話在 raise fears 的是 the fact that the country sell about half of its gold reserved)
在了解上面的用法後,我們再來看下面三句話:
1️⃣ He is very good at cooking, always impressing every guest with his meals.
2️⃣ He is very good at cooking and always impresses every guest with his meals.
3️⃣ He entertained his guests with his musical performance and impressed them with his meals.
看似「文法」上都行 (在台灣的英文寫作學習,很常只要求到文法正確),但以「句意」和「邏輯」來判斷,第1句和第3句就比第2句更恰當。
第3️⃣句的 and 所承接的左右兩件事情是實實在在的平行(用音樂表演娛樂、用料理來使印象深刻),但第一二句的語意,實際上「必須要很會煮飯,才能用料理使賓客感到印象深刻」。因此,相較於 2️⃣,1️⃣ 會是更多撰寫科普、小說的英語母語人士會使用的。至於2️⃣,我常常跟學生說,我們怎麼可以將「草莓」跟「草莓果醬」,用 and 連在一起呢?
有人不了解為什麼我對大學指定考科的中翻英的中文模稜兩可那麼在意,也覺得不需要過度在意。但因為「句意表達」,本來就是個很複雜的過程 (hence 議題),因此若不去 appreciate the complexity, 結果必然影響到大型考試的公平性。對於真理、真相的挖掘和探討,我想是每個受過教育的人,必然要扛起的沈重使命吧。
重述一次吧!這篇文章所介紹看似小小的觀念,在閱讀時可以大大的幫助我們,也可以幫助我們在寫作時,能更清楚表達我們想說的話。Happy learning!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中文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My top 10+1 books of 2018
照慣例,在一年結束時我會和親朋好友分享我一年中最喜歡的十本書 (好啦,今年硬是多一本,太難抉擇了!)。
今年意外地開始寫成部落格,感謝follow這個粉絲專頁的 您/你/妳,願意當我的聽眾。所以要比以前更認真寫了。這是按照我閱讀的時間順序。
- The Art and Adventure of Leadership
Warren Bennis 是我很推薦的領導力大師。他的書常常將領導中顯眼和幽暗的兩面都兼顧。這本書用到 Art "藝術” 和 Adventure "冒險” 來詮釋,再恰當不過。藝術和冒險最終焠煉出來的就是韌性帶出來的力量。當leader的人讀起來會很有感,很受激勵,然後不是心靈雞湯那種激勵。
- Easternization (有中文)
世界秩序平衡搖擺之際,除了中美關係以外,本書觸及的層面更廣至整個東方 “回神過來”的現象,當然其中還是以中國為主。當中描述到中美以外的許多國家。在許多細微的現象中看見權利平衡動盪中的蛛絲馬跡。
- No Room for Small Dreams
剛剛過世的前以色列總理的著作,這是我在長途飛行中讀到欲罷不能的一本。他講述許多經歷的重大危機 (恐怖攻擊,人質,國際譴責,等等)。在每一個時間中說明他的思考邏輯。更值得學習的是他並非每個領域都精通,但他自主學習到至少可以判斷別人的諫言和知道怎麼問問題,真的是一種授權卻負責的領導力。
- The Souls of China
一個信仰被禁止數十年的大國,在將好幾億人拉至貧窮線之上後,似乎在心靈層面有個需要填補的空間? 書本作者非常忠實描繪三個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在有限的範圍中如何摸索信仰。最後他問,是否在中國按了“reset" 從零開始的信仰,會呈現一種前所未見的價值建立模式?
-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有中文)
這是好幾年前的書了。胖胖的700+多頁一直盤據我的書架,今年才鼓起勇氣面對它。 然後當然是一個個追劇般地過癮。人類歷史仔細看時,除了偶有的突破和偶爾閃爍的人性光輝外,常常讓人失望。但時間軸拉長後,能見到整體還是向上的。不過作者寫這麼胖的一本,就是在提醒和平得來不易,一個愚蠢的決定就可能讓一切倒退嚕。
- China's change,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這本我找不到中文,甚至連英文紙本書都很難找。這個關於中國的分析是從過去朝代的興衰 (少則數十年,多則數百年),跟外國人說明中國的哲學和世界觀,如何讓她從無數次的衰敗中再度活過來。他把這些特質整理成 “China's X factor"。如果沒時間讀書的,可以參考作者在香港的一場演講 (文章中有附)
- The Fighter's Mind
人人都需要意志力,但以打鬥競賽為業的各種運動員更是如此。什麼因素讓他們能越挫越勇?作者是神力女超人電影導演的老公。他從各式fighter 的採訪中,看見人的鬥志從何而來。從各式武術和打鬥中,回歸到fighting 的初心。
- The Big Picture
英雄電影不斷出續集,和電視劇越來越像電影製作規模的現象,背後有個許多息息相關的因素 (全球化,大數據,資金風向,中國,等等)。本書是觀察好萊塢和影視業多年的記者,雖然這不是小說,但背後的故事比很多電影都要精彩。我喜歡這本是因為它不八卦但有很多秘辛。
- 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有中文)
人類學家寫過去不稀奇,能寫未來就需要超凡的功力了!這位寫出兩本暢銷書的以色列教授,再次出手,比前兩本還猛! 我喜歡的書會挑戰我的觀點和思考模式。這本書在我心中有疑問時總是在幾頁後回答我的問題,好像作者總是比我多走了幾步棋。這種書很難全面認同觀點,但對思考模式的擴張,就像是開外掛一般強大!
- Bruce Lee, a Life
我不是李小龍的粉絲,但讀完這個傳記後,深深覺得他成為一個國際的象徵絕不是單憑運氣。現在講到的跨界融合,講到東方西方混搭,講到刻意練習和對卓越的瘋狂追求,原來李小龍早就走在世界的前頭!作者調查他突然猝死的種種線索,有自己的一套推論 (熱衰竭)。但無論正確與否,他短暫的生命十足精彩。
- Bad Blood (有中文)
昨天才分享完的精彩故事,不用再多說了。警世故事之外,我坐等電影出來啊~
所有的鏈接 (以及有中文版的鏈接)都在文章中:
https://dushuyizhi.net/my-top-101-books-of-2018-今年最愛的十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