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設計讓生活更便利!更安全!】
#就是吸塵器很有名的dyson
James Dyson設計大獎從2005年首屆舉辦以來,先後投入超過 1 億英鎊支持教育或公益相關的突破性設計,至今資助高達250多項發明作品。看重台灣創新能量,James Dyson設計大獎連續七年在台徵件,初賽由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學生李彥寬奪下冠軍,兩組優異獎得主分別為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學生黃姿琪、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郭馨媛與倪偉星。
冠軍與優異獎作品將代表台灣前進國際舞台,與來自全球28個國家或地區的設計好手,共同角逐30,000英鎊高額獎金,更有機會將設計理念落實於日常應用。
一起來看這次的冠軍與優異獎作品:
🎖冠軍-zerogap,貼心打造「來廁自如」創新輪椅產品
台灣許多公共場所設有無障礙廁所,即便如此,行動不便人士如廁時,必須以兩側扶手為支撐,緩緩移動至馬桶上方,仍存在安全上的疑慮。
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學生李彥寬洞察這項需求缺口,設計作品「zerogap」為全新型態的輪椅產品,透過可以向外開展的扶手與前後調整的椅墊,縮短輪椅與馬桶之間的距離,無需旁人協助就能擁有舒適且安全的如廁體驗。
台灣人口老化嚴重,預計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藉由優化輪椅設計,為長者、行動不便或身障人士帶來更友善的環境空間。
🎖優異獎-Walk Oxygen 行走版氧氣面罩
疫情持續於全球蔓延,口罩成為民眾外出不可或缺的配備。但長期戴佩口罩可能造成缺氧、胸悶等不適情形,對於平時有戶外運動習慣的人尤其如此。
由此延伸,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學生黃姿琪著手設計一款融合防疫口罩與氧氣裝置的運動夾克。Walk Oxygen將氧氣製造機設置於夾克中,通過管線將氧氣輸送至口罩,即使在疫情期間必須戴著面罩運動,也能確保吸入充足的氧氣,維持運動成效與呼吸品質。
🎖優異獎-LightAid 劃時代的急救設備
你知道嗎......台灣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面對無預警的突發性心臟停止,市面上雖已有許多電擊急救設備,民眾卻因擔心操作不慎而對施以援助有所遲疑。
為了解決問題,減少遺憾,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郭馨媛與倪偉星設計出全新世代的急救設備,LightAid結合CPR(心肺復甦術)與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並透過語音教學與圖示,指引救援者先將AED貼片黏貼至患者身上的正確位置進行電擊,再施以 CPR 急救。
CPR 裝置更採用帕斯卡原理的液壓系統,輸出雙倍力量,協助緊急救援人員保留體力進行更長時間的心肺復甦術,更藉由握把兩側的操作提醒燈示,確保救援者以正確姿勢進行施壓,提升救活率。
#BeautiMode #Dyson #JamesDyson #JamesDyson設計大獎 #設計
aed設置 位置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國際間相繼開發科技工具,如運用無人機載運AED或開發APP讓民眾協助運送來提升AED可近性。台北市政府消防局、衛生福利部以及保全業者共同研發「全民守護者」APP,除揭示全國公共場所AED地圖,當有人突然心跳停止倒下時,也可透過APP呼叫119,再通知周邊的志願者取得最近的AED病人周遭的「守護者」先行前往CPR,或是取得最近的AED帶到病人身邊,在救護車到達前,爭取時間及時展開救援。
不過,專家表示,台灣現行萬台AED雖有上述APP可搜尋,但在其設置與數量更新上仍不夠完善,且資訊傳遞不夠及時,未來仍有改進空間。
新加坡自2015年起開發「myResponder 」APP,報案的同時案件可同步顯示APP,並顯示AED地圖,呼喚500公尺範圍內的志願者,攜帶AED前往案件地點;英國消防局則自西元2017年開始試辦無人載具運送AED 計畫,當119 接收電話同時 , 由EMS(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急診醫療服務)遙控無人直升機,將運送AED到患者身邊。
事實上,台北市政府消防局、衛福部與保全業者共同研發「全民守護者」APP,顯示全國公共場所AED地圖,當有人突然心跳停止倒下時,也可透過APP呼叫119,再通知周邊的志願者取得最近的AED帶到病人身邊。
然而,呼叫服務目前僅限台北市,北市消防局緊急救護科科長黃曉芳表示,該APP目前推行一年半來,僅1萬9千人下載,且只有8000人註冊可接受「召喚」,或許是因此APP是「利人而非利己」,推動上顯得吃力。
社團法人台灣公眾除顫發展協會秘書長吳俊毅表示,雖現在政府設有APP,但設置與更新上不夠完善,如地圖白天晚上皆顯示捷運站有設置AED,但實際上結束載運時間根本無法入內取得使用,沒有即時的資訊傳遞,也有地點早已取消設置但未更新。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急診部主治醫師馬惠明則認為,使用APP「隨機召喚民眾」,可遇不可求。因此或許可建置系統將AED即時資訊回報到消防中心,只要民眾報案,中心便可教他們如何施作CPR和指示AED的位置;或是可與計程車或是外送業者結合,一旦接獲報案,消防中心可派遣至APP,由鄰近的「AED車隊」接單,將AED載往事發地點。
但吳俊毅強調,除APP外,政府應規範將AED設置在場所明顯處、推動AED制度化認證、教育人員認證資格等多元資源整合,才能建立永續性機制,解決問題。
aed設置 位置 在 臨床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VF的最佳治療方式,即為去顫電擊。VF發生之後,一分鐘未給予電擊,則成功率減為7-10%。如果在前一分鐘立即給予電擊,則存活率可達90% 。因此,儘速電擊在VF之緊急治療中扮演決定性功能。 VF如果發生在醫療院所之內,則3分鐘之內,應給予電擊。若發生在醫療院所外之一般地區,則3-5分鐘之內,應儘速給予電擊。研究調查指出,發生VF猝死時,3-5分鐘內給予CPR及AED,存活率高達41~74%。這是電擊VF的努力方向。因此,也衍生出自動體外電擊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與公用電擊器(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or, PAD)。 在院外地區發生猝死的VF,在3~5分鐘之內,如果立即給予CPR,及使用AED,存活率可以高達41~74%。 AED是一種半自動式之電擊器(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亦有完全自動之電擊器),因為步驟三之電擊,必需經由施救者親自按下按鈕,才能發生電擊效果。 AED是經由兩個電極貼片,置於病人的胸前,依照機器電極片之圖示貼上,一個置於胸骨右側,另一側置於心尖位置。 貼上電極片之後,將導線插入AED中,此時,機器會出現EKG,會自動分析是否VF。如果是VF,機器會發出語音指示:「給予去顫電擊!」。當AED 自動充電後,電擊按鈕會亮起來,施救者就按指示,直接按下,去顫電擊。 使用AED的注意事項 若病人裝有心律調節器(pacemaker),或心臟內自動去顫器(ICD),應離開該裝置5公分,避免直接貼在這些裝置之表皮上來做電擊治療。貼上之前若有水份,應先拭乾,若胸毛太多,應先剃除。有其他藥物貼片,應先拿掉。 若病人裝有心臟內自動去顫器,先等 ICD發生電擊作用,30-60秒後,再貼上AED。 如果病人有生命跡象,不要貼上AED。 如果病人在水中,先移出,迅速擦拭胸前水份,再貼上AED。 在冰上或雪上,亦可以使用 AED。 搬動病人時,不要作AED之心律分析,以免誤差。 AED使用的是雙向波電流,能量為120-200焦耳左右,每次電擊均是同一能量。其效果與單向波之360焦耳相同。 單型性或多型性VF,如果心跳速率超過AED內預設數值,則AED亦可電擊。但有些AED,則無法電擊VT。 1~8歲之兒童應使用適合兒童規格的貼片與AED。 小於一歲之嬰兒,勿使用AED。 醫院內亦可裝設AED,尤其在特定地區無法在3分鐘之內得到電擊器支援時,應訓練其醫療人員使用AED,發揮立即電擊急救之功效。 如果將AED置於公共場所,以供緊急使用,稱為PAD(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or)。例如:機場候機室、學校、監獄、購物中心、賭場、或大型運動會。依據美國心臟協會之建議,設置AED的地方,具有以下之特點: 經常會有心臟突發的例子。(估計為每1000人一年中,有一個病例) 如果經一般急救系統(EMS),5分鐘之內,無法到現場提供電擊器。 如果5分鐘之內,EMS可以到達,並可以辨認心跳停止,給予CPR及貼上AED。 AED之推廣,應配合EMS之系統運用,及一般民眾對於心跳停止之認知與CPR之必要性。
https://medclinical.wordpress.com/2020/07/19/%e4%b8%89%e8%87%aa%e5%8b%95%e9%ab%94%e5%a4%96%e9%9b%bb%e6%93%8a%e5%99%a8-a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