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art plus》我寫Roger Eno & Brian Eno
Roger Eno & Brian Eno
伊諾兄弟的ambient美學色彩
文:袁智聰
說到英國前衞音樂傳奇性人物Brian Eno,大家都知道他是無人不䁱的ambient music教父,也是藝術搖滾樂手、著名製作人、音樂理論家、視覺藝術家等大師級名字。而他有一名同是音樂家、比他年輕十一年的胞弟Roger Eno。
回到1983年,Brian Eno夥拍加拿大製作人Daniel Lanois以及Roger Eno,發表了在ambient界享負盛名的經典專輯《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這是Roger Eno首張參與灌錄的唱片。然而在之後的30多年間,Eno兄弟並沒有正式聯袂合作過出版唱片。直至這個2020年3月,Roger Eno和Brian Eno終告帶來他倆首次以兄弟班名義灌錄的全新專輯《Mixing Colours》,由古典音樂名廠Deutsche Grammophon發行。
《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是他們以Brian Eno with Daniel Lanois & Roger Eno名義,為美國記者/導演Al Reinert執導的美國太空總署NASA載人太空任務「阿波羅計劃」紀錄片《Apollo》(影片後來改名為《For All Mankind》)所創作的配樂,影片紀錄了自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人類首次歷史性登月起至到1972年的多次登月任務。去年是「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50週年紀念,而Eno等人的《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亦以Extended Edition雙專輯形式再版發行,新增了《For All Mankind》部分的「重塑想像」全新配樂作品。而這也彷彿是Roger Eno和Brian Eno兄弟「復合」的端倪。
Eno兄弟都被歸納為「ambient音樂家」之列,不過兩者卻有著迥然有別的背景。Brian Eno是來自藝術學院,在Winchester School of Art取得fine art學位,他玩音樂但卻強調自己是「非音樂家」(non-musician);而Roger Eno則絕對是一名「真音樂家」——具有正統音樂訓練的他是在Colchester Institute修讀樂理,習樂時是演奏粗管上低音號(次中音號),但他在樂迷心目中則是一名鋼琴/鍵琴演奏家。對比Brian Eno以藝術概念為先的聲音,Roger Eno的音樂毋庸置疑是來得旋律優美得多。
在《Apollo: Atmospheres and Soundtracks》之後,Roger Eno便於1985年發表了首張個人專輯《Voices》,由Daniel Lanois監製、Brian Eno負責營造氛圍意象的sound treatment,為他建立起其唯美、詩意、憩靜的ambient鋼琴音樂風格(後來被納入new age music),Claude Debussy和Erik Satie都是Roger Eno的鋼琴音樂薰陶。
然而當Roger Eno在1988年帶來第二張個人專輯《Between Tides》裡時,當年聽得大呼驚喜,是他投向思古幽情的新古典室內樂(chamber music)路線,不再局限於ambient的框架內,也告訴了大家他毋須再要其兄Brian Eno的加持。
事實上,Eno兄弟聯手創作的音樂,可謂乃寥寥可數(當然也要提到他們為David Lynch的1984年電影《Dune》所創作的〈Prophecy Theme〉)。反之,在多年來Roger Eno卻有不少為樂迷所津津樂道的聯袂合作關係,比如他跟前The Dream Academy音樂才女Kate St John合作的1993年專輯《The Familiar》,已是一直叫我回味無窮的歐陸古雅之作,繼而他又跟Kate、跨越藝術搖滾與ambient電音的前衛結他手Bill Nelson以及ambient齊特琴演奏家Laraaji組成超級組合Channel Light Vessel;還有義大利室內樂團Harmonia Ensemble、前英國progressive house組合Drum Club成員Lol Hammond、英國前衛搖滾老祖名團Van der Graaf Generator的知性音樂人Peter Hammill、洛杉磯IDM電音單位Plumbline(本名Will Thomas)等各具異禀的名字,都曾跟Roger Eno聯袂合作灌錄專輯。
然後,Roger Eno才輪到跟胞兄Brian Eno正式合作。看到他們以Roger Eno & Brian Eno名義發表作品,作為他們的追隨者,誠然是有點動感。
《Mixing Colours》最早開始創作的作品,已是2005年的事,也是說這張專輯已差不多是跨越15年製作。
看到Roger Eno & Brian Eno之名義,亦反映出二人在合作上的主客關係——Roger把他的樂曲以數碼鍵琴灌錄出來,然後把音檔傳給Brian加以電音製作/聲響操縱處理,建造出soundscape氛圍。沒錯,那就是彷彿還原基本步到35年前《Voices》專輯的合作方式,只是他們已不用共處一所錄音室工作,大部分《Mixing Colours》裡的曲目,都是Brian Eno在火車旅程上掛上耳筒坐在手提電腦前進行製作,他視這些音樂為”train music”。專輯的18首曲目,皆有Brian Eno和跟他合作多時的音樂人兼軟件設計師Peter Chilvers主理的音樂錄象,而從三首先行單曲〈Celeste〉、〈Blonde〉和〈Slow Movement: Sand〉所帶來的短片可見,都是用上一片猶如在火車上看到的緩緩流動風景。
Roger Eno & Brian Eno在《Mixing Colours》裡祭出的ambient鋼琴音樂,仍是那麼靜謐詩情、美不勝收而叫人聽得怦然心動。而《Mixing Colours》也是一張圍繞著顏色為主題的概念專輯,從〈Celeste〉的天藍色和〈Blonde〉的金髮色,到〈Burnt Umber〉的焦棕色、〈Obsidian〉的黑曜石、〈Verdigris〉的銅緣色、〈Dark Sienna〉的深褐色、〈Rose Quartz〉的玫瑰石英粉紅、〈Cinnabar〉的朱砂色、〈Cerulean Blue〉的蔚藍色等。迥然不同的色調氛圍,從landscape到soundscape,但卻全是如斯貼近心靈的ambient音樂。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75的網紅orihararyoj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yoji Orihara Fretless bass player in Japan. Rarity players specializing in fretless bass. https://orioriori.exblog.jp Started installation work ca...
ambient 家具 在 陳德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九月號《Shopping Design》有個「真命咖啡店」專題,編輯部寫信來邀稿,想了想,我寫了吉印咖啡,謝謝店主雪茄接受我的打擾。🙏
文中提到的坂本龍一替那家餐館編排的Playlist在這裡,不瞞大家,我已心滿意足聽了兩個多月,並且從中發掘了許多新的favorite artists: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2YY3rAwm9tldNhlBmuMqgY
〈A Thoughtful Café〉
曾經在《紐約時報》讀到一則報導:移居紐約多年的音樂家坂本龍一,在曼哈頓的39街與萊辛頓大道附近有一家偏愛的日式餐館,他是店裡的常客,那裡的食物、擺飾、家具他無一不喜愛,偏偏——身為一位世界知名的音樂大師——他不太滿意店裡播放的音樂。
並不是那些音樂太吵雜(那畢竟是一家賣素齋的館子),而是,音樂有欠考慮(thoughtless),顯然,店主並沒有把心思放在音樂的挑選上。
我不確定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會因為一家店的音樂不對盤,無法在店裡久坐?特別是那些用餐的地點,這當然也包括咖啡館。城市裡的現代人,可能疏於留意了,人的五感其實是連動的,尤其身處於密閉的場域,空間內的各種細節,疊加出綜合的感受。這也是為何我總避免到即將打烊的館子用餐,當你一邊吃著香噴噴的炒飯時,身旁來來去去著拖地打掃趕著下班的員工,冷不防還有一股慘白的清潔劑味道竄入鼻心,你說,那盤炒飯還香嗎?
坂本龍一實在太愛那家店了,覺得「如果因為音樂就沒辦法去了實在很可惜啊!」回家後寫了封禮貌的email給店主,他在信中自告奮勇說:讓我來幫你們排歌單吧!不需要給我費用,只要能讓我在用餐時感覺比較舒適就可以了。
店主當然同意了,有哪一家店的主人可以回絕這個提案呢?
說起來,我也是會因爲音樂不盡人意而離開一家店的對聲音比較敏感的客人。千篇一律的Playlists是很危險的,它會讓人感官疲乏,最終變得充耳不聞,如此,那些標榜自己對咖啡豆多挑剔、對裝潢多講究的店家,其實很可惜地忽略了一個可以讓客人手裡的那杯咖啡品嚐起來更深刻的手段。
試想,一杯咖啡的味道,取決於豆子、水溫、水質、空氣、流速等多重變因交互作用後所起的幽微變化,同理,一家咖啡館的氛圍,也來自光線、色彩、器皿的材質、擺設的位置以及音響中流瀉出的音符等各種因子同時共振出的頻率。
台灣或者台北,有沒有哪一家咖啡館創造出了接近完美的共振呢?我以為是捷運永春站附近的吉印咖啡。我知道那家店還得感謝林強,去年在台南的某場聚會中,他指著桌邊一對安靜的Couple對我說:「這兩位是吉印咖啡的店主,吉印,你去過嗎?」我搖搖頭。時間過了半年多,直到今年春天我才推開店門,一走進去,內心就發出「啊哈!」一聲——是啊,對聲音的感受性強烈如林強,這裡確實是他會喜歡的地方。
店內播放的音樂,無法稱之為「歌曲」,用聲景(Soundscape)來形容比較貼切,無論是Ambient、極微電子、實驗碎拍或部落鼓擊,那些聲響就像一顆顆微小的彈珠,在空間內自然而然地撞擊、擺盪,最終被吸附到老公寓的建築肌理。
同一時間,牆壁反射來吧檯的磨豆聲、沖洗聲,鄰座偶爾傳來幾句低鳴的耳語(是的,人進到這裡,會自動降低說話音量),小小一家店,彷彿侯孝賢電影中某個忘了關機的長鏡頭,一切看似隨機發生,然而從室溫、音量到明暗,無一不是主人設想過的總和。
那身為客人的我們需要做什麼呢?就耐著性子坐在位置上,等待主人花長長的時間手沖一杯咖啡,也讓牆上的春聯提醒自己——和樂無諍、平安無事。
#ShoppingDesign #吉印咖啡 #真命咖啡店
ambient 家具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享譽國際的日本產品設計師 #深澤直人 將於「Panasonic 汐留博物館」舉辦日本國內首次個展。
熟悉深澤直人設計風格的朋友應該知道,他的設計哲學「#Affordance」便是主張環境中存在許多情報與事物,可由人們的感官直接知覺,而不是由人們詮釋、引導而產生。本展的意義也來自於此,展名「#Ambient」直譯起來雖為「環境」的意思,但深澤直人卻以「周遭」、「氣氛」來解釋,他認為設計師在環境裡過濾多餘情報與雜訊,汲取出被需要的訊息,將最應該在此環境中出現的產品設計出來,當設計師接收到那樣的環境訊息後,也能產出最適合這個環境裡的設計線條。而產品藉著設計師之手從環境孕育而生後,物品將會與環境再度產生交互作用,醞釀出「很好的生活氛圍」(いい雰囲気)。
對深澤直人而言,設計應「融合」於環境裡,他的設計作品通常不見得能解決什麼大型的社會問題,亦非類似生活智慧王的發明設計,而是有一種似曾相似的熟悉感,好像你覺得那個產品應該要出現很久了,但卻一直沒有人設計出來(ありそうでなかった)。也就是我在 #新一代後浪賞 會頒發的「#似有非有實用獎」的真義。
有趣的是,當你的生活中使用了深澤直人的設計,你會慢慢開始看周遭東西不順眼,希望讓環境也充滿著類似風格的產品。他的設計語彙不是用眼睛觀察感知,而是有一種無形的氣場,從產品漸漸擴散至外、像是香氣,那樣的影響無遠弗屆。
本次展覽便是蒐羅深澤直人在無印良品、B&B Italia、Magis、Panasonic等品牌中所設計的家飾與家具,打造出一個具有深澤直人「Affordance」風格的生活環境。暑假是到東京旅遊的旺季,如果你想要體驗一下在充滿著深澤直人設計的家裡生活會是什麼模樣,請把握機會觀展!
延伸閱讀
設計的輪廓_深澤直人
http://designsurfing.biz/management/designer/4
展期| 即日起~2017.10.01(日)
場所| Panasonic東京汐留大樓4樓
(東京都港區東新橋1丁目5−1 4樓)
時間| 10:00-18:00
休館| 星期三、2017.08.14-16
門票| 1000日幣
Via:https://panasonic.co.jp/es/museum/exhibition/17/170708/
ambient 家具 在 orihararyoj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Ryoji Orihara
Fretless bass player in Japan.
Rarity players specializing in fretless bass.
https://orioriori.exblog.jp
Started installation work called "BGA (BackGround Ambient) “Toumei na Kagu" from 2010.
“Toumei na Kagu", meaning “Impalpable Furniture".
is an expression with the concept of
- Not background music
- Not a concert
- Not heat up.
In recent years, this activity has also increased.
Ryoji Orihara is looking for a performance request for BGA (Back Ground Ambient) "Toumei na Kagu".
There are various places where you can perform.
Shops (coffee shop, hotel, massage shop, spa, body preparation etc),
Event,
We are looking for various ideas.
ryoji orihara@gmail.com
織原良次/Ryoji Orihara
Fretless bass
三田村亮/Ryo Mitamura
Shooting
織原鉄工/Orihara Tekkou
Location
Saitama Japan
『BGA(Back Ground Ambient)透明な家具』は、無形のインテリアである。
https://orioriori.exblog.jp/28187617/
『BGA(Back Ground Ambient)透明な家具』は
〇BGMではない
楽曲を演奏す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長時間の受動的なパフォーマンスにより各シチュエーション特有の表情が生まれます。
〇ライブではない
メイン・アクトとしては成立しません。
漠然とある、透明なインテリアのようなものです。
〇盛り上がらない
盛り上がりません。
無形のインテリアとしての『透明な家具』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織原良次はBGA(Back Ground Ambient)透明な家具のパフォーマンスする場所、
お店(喫茶店、ホテル、マッサージ店、スパ、整体など)、
イベント、
各種アイデアを募集しています。
お気軽にオファー、ご提案など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
ryoji orihara@gmail.com
©2010-2019 BGA(Back Ground Ambient)透明な家具
ambient 家具 在 orihararyoj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Ryoji Orihara
Fretless Bass
Toumei na Kagu
(transparent funitures)
@konishi koffee/Okayama JAPAN
Dec.4,2016 Digest
フレットレスベース奏者織原良次
「透明な家具」@岡山 小西珈琲
2016年12月4日(日)
ダイジェスト
『透明な家具』は、無形のインテリアである。
『透明な家具』は、フレットレス・ベース奏者、織原良次が描く無形のインテリア作品。
設計された楽曲ではなく、空間に音を置くことにより動きだす時間が、音の快楽をもたらす。
無形のインテリアとしての『透明な家具』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透明な家具』- 織原 良次
transparent funitures - Ryoji Orihara
miD - 0001 (SONG X 039)
https://youtu.be/EX08hggM7Rg
http://mid-orihara.com/
http://www.songxjaz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