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09/18-09/24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後梅克爾時代來臨 德大選選情膠著
德國總理梅克爾長達16年的總理生涯即將結束,26日將迎來大選,決定新任總理寶座獎落誰家。
根據最新的幾份民調顯示,中間偏左的社民黨依然以25%左右的支持度領先,若優勢持續維持,現任副總理蕭茲有望成為2005年以來首位社民黨總理。
不過選情仍有相當變數,因為梅克爾所屬的基民/基社聯盟,雖在接班的黨魁拉謝特屢次失態下,民調一直落後,但近期已將差距縮小到2-3個百分點,緊咬社民黨。
至於參選初期曾獨佔鰲頭的綠黨,由於黨魁貝爾伯克陷入抄襲爭議,加上在七月洪災表現乏善可陳,早早掉隊,目前支持度約17%。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選情膠著,各黨間支持率相差不大,將導致選後組閣的情況多變,至少有四種可能,後梅克爾時期德國政壇的下一步,仍未明朗。
❷美眾議院通過國防授權法案 台灣或有機會參與環太平洋軍演
美國眾議院於今日(9/24)通過2022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此項法案於9月初經過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審議並表決通過後,在本週進行了全院審議與表決,並於今日通過。
此項法案有3項條文與台灣相關。第1248條指出,國會建議美國國防部邀請台灣海軍參與由美軍主導、每兩年一次的2022年環太平洋軍事演習。
第1243條則建議美台國民兵強化合作,且必須向國會提交與台灣合作的可行性報告。
最後第1247條則說明協助台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重申奠基於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的美台合作。相比與過往的合作,包含許多進一步的國防實地演練規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通過的為眾議院版本法案。參議院版國防授權法案仍待表決,屆時兩個版本還需協商最終版本,並再次各自表決,才會送交總統簽署,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❸四方安全對話峰會 科技及區域安全成討論焦點
本日(24日)在美國華盛頓將舉辦由美、澳、印、日四國領袖所共同參與的「四方安全對話峰會」,峰會的目的為討論東海、南海等區域安全問題,以及疫苗、科技等議題。
峰會舉辦時間緊鄰在澳、英、美三國成立AUKUS印太安全聯盟之後,加上將討論區域安全問題,顯示出目前在南海等地區的安全相關問題迫在眉梢,已引起各國關注。
此外四國也將會討論建構半導體供應鏈的事項,四國會找出各自在生產供應上的弱點再補強。
疫情下半導體供應受影響,美中科技戰所帶來的連鎖效應、日本的汽車產能下降,都凸顯了目前各國的生產供應鏈有再加強的空間,也希望能在科技領域與中國抗衡。
峰會除了加深各國彼此合作的深度,也討論了包括中國崛起各國的應對方式,尤其面臨疫情的嚴峻局勢,使國際間的合作備受矚目,更詳細的內容也將在峰會結束之後公布。
#經時事
❶中國恆大瀕臨破產?或成亞洲最大債務違約
全球各地的投資人都在密切關注中國恆大集團(China Evergrande Group)的債務危機。若北京政府不介入,恆大有可能成為亞洲最大的公司債務違約事件,不只影響中國經濟,也將連帶影響全球供應鏈。
恆大成立25年來,在中國各省都有開發項目,激進舉債擴張的策略卻與中國的去槓桿行動、「三條紅線」制度相悖,再加上去年防疫封鎖措施影響房產銷售,造成如今的現金短缺。
截至今年6月底,恆大未清償債務總額約合880億美元,其中約42%的債務將在一年內到期,根據標普500的數據顯示,這是全球上市房地產管理/開發公司中最高的總負債。
在週三(22日)深夜,恒大召開「復工復產保交樓」專題會,其創辦人許家印親自承諾「保質保量順利交樓」是公司必須履行的義務與責任。
同時,恆大地產說明已協商解決了於23日到期、人民幣2.32億元的債券利息支付,但並未提及是否能支付於同日到期的美元債券利息。
恆大已聘任財務顧問,代表其可能進行債務重組,本週恆大股價一度跌破 2.3港幣,帶動港股跌勢。
❷白宮半導體峰會線上登場 願提高半導體供應鏈透明度
白宮23日召開線上半導體企業峰會,討論全球晶片短缺問題。各國企業代表將紛紛出席,如英特爾、BMW、蘋果、微軟、台積電、三星、美光和安培運算等。
由美國商務部主持,議題將有新冠病毒對晶片供應的影響,以及如何協調供應鏈。這是美國第三次召開半導體企業峰會,凸顯拜登政府認真看待晶片供應吃緊的議題,與會者也將討論美國補貼國內晶片製造的法案財源。
且美國正加強施壓企業提高供應鏈透明度,將要求企業填寫問卷,提供的晶片庫存、訂單及銷售。如企業未在期限內回應,當局可能將引用其他手段,要求產業向政府提供數據。
白宮同日也宣布,商務部、國務院和各使館將建立一個早期警報系統,確保能加快處理生產受疫情干擾的情況,管理美國與貿易夥伴的供應鏈,確保能更快速的應對疫情引發的生產中斷問題。
❸美歐9月PMI指數出爐 病毒影響使經濟放緩
研究機構IHS Markit於23日公布美國及歐元區9月的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估值,美國從55.4下降至54.5,為一年內新低;歐元區則從59下降至56.1,低於市場預期。
兩者皆顯示了在Delta病毒肆虐下,服務業需求減少,且製造業供應鏈受阻下,兩個地區的經濟成長速度放緩。
PMI指數是針對企業的採購經理人作的調查,介於0-100之間,若高於50,代表景氣正處於擴張階段,低於50則表示經濟正在緊縮。
而PMI又分成製造業與非製造業的指數,9月的預估資料顯示,美國製造業 PMI 從 8 月的 61.1 降至 60.5,而服務業 PMI 從 55.1 降至 54.4。
不論從需求端還是供給端來看,雖然PMI指數都高於50,但數字正逐步下降,經濟成長速度仍受到病毒肆虐的影響,逐漸放慢。
china pmi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oe:「中國經濟接下來會走緩,中國央行很高機率會繼續增加金融寬鬆度,美國收錢,中國放錢,大家都需要資產價格穩定或者上漲,才能避免民間消費萎縮。」
中國2021年上半年中國GDP年增12.7%,自疫情以來,中國經濟成長過於依賴外需,但內需依然疲弱,原因在於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夠強勁。到目前為止,既沒有等到報復性消費反彈,也沒有看到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強勁反彈,2021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23.0%,兩年平均增速為4.4%,大幅低於2019年的全年8.0%。2021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年增12.6%;兩年平均增速也4.4%,也明顯低於2019年已經很低的全年5.4%。
中國央行發布的2021年第2季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5.1%;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占49.4%。比起上季,這些數據略有上升,但是和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第4季相比,當時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8%,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占45.7%,消費信心跟疫情前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居民防禦性儲蓄的增加,也體現了對未來一個階段的審慎。另外,居民收入兩年平均成長5.2%,略低於經濟增速,「這說明很多成長沒有轉換為百姓收入的增加」。
前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余永定說,6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年增速分別為11.8%、0.3%,增速差達到11.5%,是1996年有資料以來的最大值。生產資料是物質生產所需的資源和工具,生活資料則是生活所需的消費品,「當前內需疲弱阻礙了PPI生產資料向生活資料的傳遞」,下半年仍存在穩成長的壓力。一、二季的數據反彈並不算非常強勢,並有持續放緩的跡象,尤其在消費領域,遲遲未能反彈至疫情前的水準,加上信用政策偏緊,使得整體需求端復甦偏弱。另一方面,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指數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已經連續3個月回落,這是先行指標,可預期後續隨著出口有所走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上半年經濟中,外需出口的貢獻更突出,但受到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增加、國際航運貨運運力緊張、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等影響,外需現在高位回落的風險在加大,中國內需疲弱,出口又面臨風險,面對下半年的經濟成長放緩壓力,余永定主張「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加上適應性的貨幣政策」,有鑑於當前地方財政收支壓力較大,他認為中央財政可以適當發揮更大作用。中國是從疫情反彈最快的經濟體,上季GDP年增率達18%,但這種V型經濟反彈正在放緩,經濟學家表示,市場本來就預期經濟會從高位回落,並隨去年低基數效應消失,但這次從中國例子看到,經濟疲軟來得比預期早,現在可能會波及全球。
路透社分析認為,中國第二季經濟成長放緩原因是原材料成本上漲侵蝕工廠獲利,而新的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打壓消費者支出。路透社調查51位經濟學家的預測中值,第二季GDP可能年增率為8.1%,預計第二季成長將從第一季的創紀錄成長18.3%放緩至 8%。其中零售銷售、工業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關鍵數據也都將放緩,迫在眉睫的問題是中國出口放緩、消費疲軟和不良貸款增加將是近期中國經濟的隱憂。
野村控股分析師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比五年前更大,認為中國經濟在疫情期間與疫情後的發展,其他國家可能也會出現同樣情況,中國復甦放緩也強化工廠通貨膨脹可能已見頂,且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進一步放緩的觀點,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將暗示近期全球將出現通貨緊縮壓力,尤其是對工業金屬和資本貨物的需求將減少,最近中國人民銀行削減大多數銀行必須持有的現金儲備以促進放貸,雖然中國人民銀行表示此舉並非是再次刺激政策,但對大多數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要求下調50個基點的幅度出人意料,加劇市場對經濟放緩的擔憂。
中國今年將全年經濟成長目標設定在6%以上,低於分析師預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多應對不確定性的空間。路透調查顯示預計到2022年經濟成長將進一步放緩至5.5%,由於經濟復甦出現失去動力的跡象並且仍然不平衡,預計政策制定者可能會在今年底前推出更多措施來提振經濟活力,中國人民銀行宣布15日起全面降準,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釋出1兆人民幣的長期資金時,外界就猜測中國經濟由高速變成走緩,本周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率為7.9%,雖然符合預期,但已明顯放緩。相較於擔心通貨膨脹再起的美國,顯然中國更憂心的是經濟放緩,中美經濟的兩樣情及貨幣政策的背離,代表的是受疫情干擾的全球經濟將更為複雜難解了。
中國央行擔心、也發現經濟有放緩跡象,才要降準釋出資金、刺激經濟。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則是被認為正「攀上顛峰」,經濟是否過熱進而讓通貨膨脹再起,由於受到2020年疫情的干擾,許多國家經濟運行情況與表現,都偏離正常軌道出現特異現象;例如中國去年首季嚴重衰退6.8%,4月還降準刺激經濟,但在疫情控制後即快速反彈,而因當時許多國家經濟封鎖、生產受挫,讓中國的出口大好,不論是出口或是GDP占全球比重都增加。今年首季成長率因2020年基期低出現18%的高成長,人行貨幣政策朝向緊縮,但半年不到又再次朝向寬鬆。
美國的經濟在經歷去年的衰退後,今年隨著Biden上台後數兆美元的大手筆財政政策,加上疫苗注射率持續提高到近6成左右,部份州注射率更高達8成,經濟解封、生產復元後,美國經濟迎來最大的反彈,首季成長率達6.4%,第2季預估可達9.8%,今年成長率預估可達6-7%,以美國經濟的規模,第2季如果真能創造近兩位數的成長率,雖然同樣有2020年基期低的因素,但還是非常驚人,也因此外界都預測美國經濟已到頂峰;與此同時,5月通貨膨脹飆上5%,也讓通貨膨脹是否再起的爭論不斷,聯準會雖然按兵不動,但從公布的褐皮書可看出,內部對通貨膨脹問題是有爭論與憂心,本周公布6月通貨膨脹數據則再上揚為5.4%。
正是這股情緒─中國經濟已放緩、美國經濟又已見頂,影響著金融市場,讓上周全球股市下跌,而中美經濟情勢的差異,也讓兩國央行的政策走向相反:至少短期如此,對觀察者與市場而言,這種情況又顯得更複雜,對中國而言,在各國經濟與生產逐漸復元後,原先「一支獨秀」帶來的出口高成長率將逐漸回歸正常,這時會更容易凸顯的反而是中美貿易戰持續、歐美的經濟圍堵與孤立等負面因素。雖然今年成長率預測可達8-9%的高成長率、出口成長率也維持兩位數成長,但實際上去除去年衰退因素之後,真正的成長率只有5%多,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稍低於維持就業需求的6%的成長率,出口成長率也逐漸很下走,因此官方必須重回「保成長」的刺激經濟之路。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1/07/14/china-economy-growth-slowly-faster-than-expected/
https://www.storm.mg/article/3809695?page=1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5608611
china pmi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oe:「中國2021年的景氣會復甦的不錯,歐美的終端需求很強,台韓中日等製造業出口國,經濟受惠會很明顯。」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預估,中國2021年第2季經濟增速將達到12.2%左右,全年經濟成長率則可望達到9.4%,中國2021年第1季的經濟成長率為18.3%,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鋼表示,2021年第2季中國經濟增速年比上升,除低基期因素外,工業、投資、外貿等主要經濟指標也在改善,5月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比成長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12.4%。1至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成長15.4%,目前中國中國的就業形勢也在好轉。5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為2019年1月以來最低,中國官方「就業優先」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21年前五個月,中國全國城鎮新增就業57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52.2%,5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將成長8.5%,世界銀行指出,中國的復甦已經從公共投資擴大到消費。由於出口活躍,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被壓抑的需求得到釋放,預計中國2021年增速將加快至8.5%。
《彭博》分析,中國近期加大力度干預市場,包括遏制大宗物資價格飆漲、嚴管加密貨幣,甚至釋放出售國家儲備金屬以穩定市場的訊息,中國正在採取越來越強有力的措施,以控制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這些舉措違背了習近平曾發豪語要讓市場自由化的允諾,中國當局限制國有企業海外商品的參與情況,要求中國國內銀行持有更多外幣、嚴審加密貨幣交易所、考慮限制動力煤價格,還禁止經紀商發布看漲的股票指數目標,國外寬鬆的貨幣環境也讓中國壓力很大,自2021年1月以來,中國官員已多次警告資產泡沫,甚至在大宗商品飆升開始引發通膨風險之前,中國就已經鼓勵股市降溫。中國外匯監管機構亦曾發話,指稱以人民幣進行投機的公司「注定要失敗」,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警告,全球通膨可能不會像一些專家預測的那樣曇花一現,中國央行行長易綱也表示,中國面臨從四面八方而來的通膨和通縮壓力,不能放鬆警惕。
中國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Michael Pettis直言,中國面臨的問題是龐大的債務,以及更嚴重的金融體系風險,不可能放棄對市場監控,但「在道德風險下,中國越想穩定市場,市場就越不穩定。」,近日來,中國大宗商品的價格不斷上漲,但消費者支出表現不佳,導致製造商的生產能力受到制約,疫情後急需複甦的中國經濟面臨新一輪風險。
中國國務院召開會議,指出大宗商品價格在短期內快速上漲使得企業生產經營面臨困難,要求幫助企業應對原材料漲價。這已經是國務院常務會議連續第三次關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問題,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官方製造業採購人指數(PMI)降至51,不及預期;價格指數升至近年高點,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環比大幅上漲,5月製造業購進價格指數升至2017年1月以來最高點。調查企業均反映,原材料成本上揚,增加了製造業成本,對增加用工保持謹慎。
然而,家庭支出仍然疲軟,生產商難以轉嫁原材料上漲的壓力,這導致生產者利潤率下滑,抑制了企業的未來生產,經濟成長的前景受到威脅,2021年以來,銅和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一路上揚,漲幅達到20%以上。經濟專家認為,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全球大流行後供需關係尚未恢復平衡造成的。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Alicia Garcia Herrero:「由於被壓抑的需求,全球商品價格正在上升。中國和與建築有關的商品,如鐵礦石和銅,情況尤其如此。從2020年開始的刺激措施仍然存在,仍然是由基礎設施驅動的。」
隨著中國武漢肺炎疫苗接種的提高,以及全球各國逐漸放寬針對疫情的限制措施,工業化國家的需求比供應方恢復得更快。許多主要商品出口國是受疫情打擊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生產仍低於疫前的水平,造成商品價格因為供應短缺而上升,大宗商品上漲的背後也有金融投機。由於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全球範圍內有充足的的流動性,導致大量資金流入商品期貨市場,最近幾週,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多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表示擔憂,呼籲對供需進行更嚴格的管理,打擊投機行為。這導致一些金屬價格回調,但鑑於全球需要的改善,這樣的修正可能不會持續太久。
中國央行還突然宣布上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現行的5%提高到7%,這將限製商業貸款機構的銷售,應對人民幣連續的大幅上漲,人民幣走強在一定程度上將抵消大宗商品價格商上漲的影響。但這一政策調整顯示,監管機構同樣擔心,升值後人民幣將使中國的商品在外國市場上更貴,阻礙中國製造業的復甦,不過,由於消費支出表現不佳,中國央行不太可能為了平穩大宗商品價格而撤銷經濟刺激措施。由於消費者價格上漲會直接影響生活成本,引起社會不穩定,中國官方更注重消費者通脹而不是生產者成本。
原材料快速上漲引發了系列連鎖反應。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銅和其他大宗商品的消費國,中國的經濟需求影響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同時受到上漲的影響,中國部分企業開始囤貨,部分企業則面臨原材料短缺的困境,供應鏈受到明顯影響,對正常的經濟運行秩序造成損害,一些中國生產商選擇暫時停工,或放慢生產速度,等待價格穩定。但如果全球需求繼續上漲,而供應愈發不足,這種策略會適得其反,由於成本上漲,製造商對招募新工人保持更謹慎的態度。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5552939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73064
https://www.voacantonese.com/a/china-consumer-pmi-economy-20210602/591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