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瑜伽要學解剖學?》補充增訂篇
我覺得它提供了我更多元的角度去看待體位法的練習,進而引發出自省的對話,讓我能夠更有覺知的選擇我的練習。
瑜伽從來就不是競爭,不是與別人的競爭,更不是與自己的競爭。
很多人都是因為受傷而選擇瑜伽練習,但有趣的是在復健科或物理治療師端,往往又接到很多因為練習瑜伽而受傷的人,這不就是一個滿諷刺的現象嗎!
而假設教導的媒介是以動作為主的體位法,那當然需要一定程度的解剖學基礎。
如果要教比較高難度有風險的動作,或反過來想要教導透過練習可以療癒身體或恢復正常功能的內容,那對解剖學或說對身體的了解當然需要更多。
所以,夠用就好沒錯,但你要想清楚你要運用到哪個層級,才知道要學到哪個層級。
瑜伽很多的練習內容其實很好,但有點可惜的是因為不同派系強調的重點不同,有時候你想找或你需要的答案,並不在你正在練習的系統中,此時向外取經或看看解剖學的東西,也許能夠幫助你更知道自己在幹嘛。
以下簡單寫一些學習過的系統給我在瑜伽練習的反思。
✅ DNS
在DNS的課程中,我們學習矢狀面穩定,產生飽滿的腹內壓,讓身體整體達到穩定,然後產生好的動作。
開剪刀,就是指前方肋骨外翻,骨盆前傾,腰椎壓迫,更重要的是影響到身體整體的穩定,如果平常都習慣在這狀態做動作,身體慢慢會累積很多代償,甚至到受傷的風險。
所以當每次後彎練習的時候,我都會想一下這件事,到底我是在有控制的後彎,還是千方百計的破壞核心穩定。
✅ FRC
FRC的slogan是Control yourself。在上課的時候強調的重點總是這是內在的練習,你必須去感受關節的動作,而同時做好穩定中軸的工作,這些跟DNS部分的觀念又是重疊的。
另外,它又特別強調mobility跟flexibility的差別,活動度mobility是有控制的flexibility,放在瑜伽容易過度開髖伸展而失去控制的情況,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提醒。
✅ Anatomy Trains
在解剖列車中,深層的深前線等同於核心的筋膜線,其中大腿內收肌群一路往上也跟骨盆底肌跟橫隔膜相連,另外在步態穩定中,內收肌群的重要不下於傳統認為的髖外展肌群。
所以當我練習橫劈時,我也會想一下我到底是有控制的練習,還是一樣已經到破壞它的程度了,韌帶拉鬆了,是不太容易練回來的,等老了肌肉流失才是真正考驗的時候。
這些並不是散播恐懼,因為當然很有可能你練一輩子都不會怎樣,但你願意付出這個風險的代價是為什麼?
「風險控管,一切都是等價交換啊。」
有幾個常見的錯誤認知,例如:
練越深越厲害
老師可以我也可以
現在沒事以後也沒事
所以要真正看清楚自己的狀況,以及在練習的時候,當你要突破或被突破身體的極限時,不妨暫停一下,好好的往內看,思考一下當下腦中的想法是什麼。
Find your why
☑ 是Ego嗎?想追求什麼目標?
多多少少,例如我在練習的時候也有ego跟執著,我練單手倒立就是希望能夠趕快突破5秒可以拍照,大方承認是真正面對問題的第一步。
如果都沒有,那找到自己的專注跟練進階體位法本來就不是等號,那就都拜日式跟靜坐就好了不是。
☑ 為了這個,我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如果是倒立,就是比較多的肩膀穩定練習,大概推自己重量,這個水準在常做重訓的也許就普通。
☑ 當狀況不好,我能夠勇敢的踩煞車嗎?
例如今天手就是不穩,覺得狀況不好,那就減量或是乾脆休息,不練不會怎樣。
☑ 這些瑜伽練習,整體下來讓我精神越來越好,體態越來越均衡飽滿?
這個也必須很有覺知的去感受身體的狀況,特別是在離開練習後,你是一切都很好,還是甚至每個禮拜都要去針灸治療。
而最後想完一輪,也許你就能夠真正的了解:
「瑜伽體位法是工具,解剖學也是工具。瑜伽練習本來就不在體位法本身,而是透過它達到的自省,當你真正內在跟外在達到和諧,不需要用極端的方式用體位法證明自己,尊重身體,懂得適當踩煞車,這時候你美好舒適的瑜伽練習才真正開始。」
——
📌如果覺得這篇分享對你有幫助
📌歡迎按讚 留言 分享跟tag我
📌你的回饋是我持續寫文章的動力
#瑜伽 #瑜伽解剖學
#阿肯師閒聊系列
#自瑜瑜人的瑜伽老師
#kensyogalife
dns 哪個 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教學隨記》穩定度 vs 活動度
穩定度跟活動度哪個比較重要?
說句實話,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舉一個肩膀的例子好了。
你想到肩膀的穩定度訓練,你可能會想到平板,它是一個靜態的練習。
而你想到肩膀的活動度訓練,你可能會想到動一動拉一拉,是一個相對動態的練習。
所以如果一個人肩膀活動度不足,我們就做活動度的訓練,拉一拉伸展一下,然後肩膀就好了。
嗯,如果這樣就解決了,這個世界該會有多麼美好啊,當然某扣林啊!
這樣的二分法其實有點危險。
像上個週末的課程裡,課前我們做了簡單的肩膀活動度檢測,有部分同學的肩膀活動度是不太好的。
早上的練習裡,我們大部分都在做的是靜態的練習,甚至活動範圍遠小於會遇到阻礙的角度,也沒做任何傳統的拉伸,但在練習結束後大部分的同學肩膀活動度都變好了。
咦,這是怎樣一回事。
關節中軸化。
通常出現活動度障礙,在排除外傷等因素後,簡單講都會是神經肌肉控制跟協調可以去解釋的。
所以如果透過練習讓關節回到中立位,關節肌肉等的本體感覺受器接受訊號正確,通常就更能誘發正確的動作模式,而讓活動度變好。
而理論上,穩定度應該發生在活動度之前,Stability over Mobility,如果有上過一些相關的課就應該不陌生。
一個舉手動作,外觀看起來像是直接舉手,但身體內發生的事,簡單敘述應該是:
1 感覺身體關節的當下的位子
2 核心脊椎穩定
3 肩胛骨穩定
4 舉手的肌肉發揮功能
所以當前面的事情沒有好好的被執行,舉手當然受限,這時候一直伸展,可能效果就不會非常理想。
所以回想到DNS的命名,動態神經肌肉穩定,真的是很有邏輯,所以我們要的是動態的穩定。
所以活動度跟穩定度,其實是密不可分的啊。
「所謂的活動度,就是一個動態穩定度的總和。」
不過當然也不排除遠端的肌筋膜緊繃,而往內影響的例子,但這就是身體有趣的地方啊。
有空再聊更多摟。
#教學隨記
#教學隨記真的是隨便記
#dns #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
#關節中軸化
#kensyogalife
dns 哪個 好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DNS-C 課間閒聊
很多時候上課的討論,常會有非常多的啟發。
老師也聊到,針對dns原則的訓練,不同的身份會有不同的mindset。
如果今天是患者,因為身體明顯有傷或疼痛,可能他們會相對願意慢下來練好基礎動作。
但如果今天是是一般練習者,瑜伽,重訓,有氧都好,他們想的都是相對難的動作,這時候你要讓他們慢下來做好基礎動作的難度相對高,所以老師覺得這反而值得鼓勵。
舉我自己當例子,我可以從地板兩隻手推到倒立的變化停留一陣子沒問題,但是,有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我做到超級抖而且還無法完美的做好。
這樣到底哪個比較難?的確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老師一直提醒的,就是physiology,到處怎樣的練習方法,比較符合生理的原則,不需要要求完美,而是盡量的去符合生理的原則。
而我自己在教學,也會不停問自己如何在教導動作的同時,盡量符合身體的使用原則,即使我的學生的練習,從倒立,後彎,開髖,到基礎的練習都有。
不過這個還是牽扯到每個人對身體的價值觀啊。
當初你練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這真的是個很好的問題。
Physiology is the science of life.
#dns
#kensyoga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