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都忘不了的故事:非洲來的水】
前幾天我們分享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廣告。
除了在情感上給了我們很大的衝擊以外,它還是個非常經典的宣傳案例。
用最少的成本,卻得到巨大的迴響與討論。
怎麼做到的呢?來看看榮哲老師的微影評吧。
-
死都忘不了的故事:非洲來的水 / 許榮哲
你有同情心嗎?
我想你會說「有」。
你有同理心嗎?
我想你也會說「有」。
但問題是你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能走得多遠?
如果有人告訴你,千里之外的非洲,有一群孩子正在受苦,你會主動幫他們嗎?
我想,你遲疑了。
不用覺得丟臉,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一樣,對於太遙遠的世界,我們難以感同身受。
所以我們只能放棄?
不,說故事的人可以把「遠方」帶到我們面前,讓我們親身經歷,然後從此有了感同身受。
如何說故事才能讓人感同身受,永遠忘不了?
依植入腦門的程度,我們分別給予一到三顆星:
一顆星:出乎意料
二顆星:親身經歷
三顆星:死亡經歷
一顆星:出乎意料
大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都是走這個路線:意外→轉彎→結局
這樣的故事,我們已經講得夠多了,舉一個前面講過的例子【三個意外:編劇的第一堂課】https://goo.gl/2uGCyy
二顆星:親身經歷
親身經歷過的,肯定比耳朵聽來的,容易記得住,這不用我說,你也懂。
但我還是給你一組數據,好讓你對「親身經歷」多一點敬意。
美國學者,艾德格‧戴爾(Edgar Dale)曾提出一個叫「學習金字塔」的理論。
大意是「學習的方法」分成好幾種,有些效果好,有些效果差,把它們一個一個排列起來,就像金字塔的形狀一樣。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兩個星期過後,你學習得來的東西,還剩下多少?
如果是透過「閱讀」而來的,只剩10%。
如果是透過「聽講」而來的,剩20%。
如果是透過「圖片」而來的,剩30%。
如果是透過「影像、展覽、示範、觀摩」而來的,剩50%。
如果是透過「討論、提問、發言」而來的,剩70%。
如果是透過「報告、教學、模擬體驗、實際操作」而來的,90%。
現在,我們把上面的理論簡化再簡化,簡化到最後,那就是你講的故事,兩個星期後,聽眾只記得20%,但如果是聽眾自己體驗過的故事,那他們會記得90%。
誇大一點來講那就是:聽來的故事,兩三下就忘了,但經歷過的事,就算拿槍抵著你,也忘不了。
三顆星:死亡經歷
「親身經歷」有很多種,其中有一種會讓人從90%記得住,提升到99%忘不了,那就是「差一點死掉」的經歷。
底下這一支微電影「索馬利亞的水」,用一個簡單的方法,輕易的讓三顆星全都亮了起來。
而且是非常有層次的亮法:先是一顆星,亮!接著兩顆星,亮亮!!最後三顆星,亮亮亮!!!
微電影的內容是這樣的:
路邊,有個小販在賣瓶裝的礦泉水。
小販:「這是非洲索馬利亞的水。」
路人:「一瓶多少錢?」
小販:「10公里。」
一瓶水要價10公里?
等等,單位是不是用錯了?!
原來索馬利亞的孩子們需要走上10公里才能找到水源。如果有旱災,他們必須走上50公里。
一個合理的問題,卻迎來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
1顆「出乎意料」的星,亮了起來。
小販:「你需要走10、20……50公里才能得到這瓶水。你想要嗎?」
路人:「不!」
小販:「看來我今天一瓶水都賣不出去。」
許久之後,好不容易有個路人願意買了,原因是其中一瓶水「只」要拿「一公里」來換。
要如何拿出「一公里」來買水?
礦泉水攤位的旁邊有一台可以計公里數的跑步機。
路人必須在站上跑步機,貨真價實的跑上一公里。
當路人滿頭大汗的完成一公里的路程之後,才能拿到礦泉水,痛快的解渴。
勞動的汗水,換來解渴的礦泉水,這就是親身經歷。
2顆「親身經歷」的星,亮了起來。
當滿頭大汗的路人,喝下解渴的水時,小販提醒他看一眼,礦泉水瓶身上面標示的成分。
上面是這樣寫著:
成分:霍亂、小兒麻痺、傷寒、A型肝炎。
路人大吃一驚,喝下的水全吐了出來。
路人:「這些都是致命的疾病啊!這危險嗎?」
小販點點頭:「你願意喝這樣的水嗎?」
路人:「呃,不了。」
路人丟下礦泉水,頭也不回的走了。
從今以後,這個路人死都不會再喝來路不明的水,因為他已經死過一回了。
3顆「差點死掉的經歷」的星,亮了起來。
微電影最後打出:
「240萬名索馬利亞兒童沒有乾淨的飲用水
請分享這支影片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50公里的長途跋涉,換來的卻是死亡威脅!!!
50公里的長途跋涉,換來的卻是死亡威脅!!!
50公里的長途跋涉,換來的卻是死亡威脅!!!
最短的時間、最少的成本,說故事的人就把「死亡」注入你體內,讓你永生難忘。
現在,千里之外的240萬名索馬利亞兒童,都與你有關了。
最後,請幫忙分享這支影片,因為它也是你的故事了。
──完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dale 學習 金字塔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死都忘不了的故事:非洲來的水】
前幾天我們分享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廣告。
除了在情感上給了我們很大的衝擊以外,它還是個非常經典的宣傳案例。
用最少的成本,卻得到巨大的迴響與討論。
怎麼做到的呢?來看看榮哲老師的微影評吧。
-
死都忘不了的故事:非洲來的水 / 許榮哲
你有同情心嗎?
我想你會說「有」。
你有同理心嗎?
我想你也會說「有」。
但問題是你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能走得多遠?
如果有人告訴你,千里之外的非洲,有一群孩子正在受苦,你會主動幫他們嗎?
我想,你遲疑了。
不用覺得丟臉,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一樣,對於太遙遠的世界,我們難以感同身受。
所以我們只能放棄?
不,說故事的人可以把「遠方」帶到我們面前,讓我們親身經歷,然後從此有了感同身受。
如何說故事才能讓人感同身受,永遠忘不了?
依植入腦門的程度,我們分別給予一到三顆星:
一顆星:出乎意料
二顆星:親身經歷
三顆星:死亡經歷
一顆星:出乎意料
大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都是走這個路線:意外→轉彎→結局
這樣的故事,我們已經講得夠多了,舉一個前面講過的例子【三個意外:編劇的第一堂課】https://goo.gl/2uGCyy
二顆星:親身經歷
親身經歷過的,肯定比耳朵聽來的,容易記得住,這不用我說,你也懂。
但我還是給你一組數據,好讓你對「親身經歷」多一點敬意。
美國學者,艾德格‧戴爾(Edgar Dale)曾提出一個叫「學習金字塔」的理論。
大意是「學習的方法」分成好幾種,有些效果好,有些效果差,把它們一個一個排列起來,就像金字塔的形狀一樣。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兩個星期過後,你學習得來的東西,還剩下多少?
如果是透過「閱讀」而來的,只剩10%。
如果是透過「聽講」而來的,剩20%。
如果是透過「圖片」而來的,剩30%。
如果是透過「影像、展覽、示範、觀摩」而來的,剩50%。
如果是透過「討論、提問、發言」而來的,剩70%。
如果是透過「報告、教學、模擬體驗、實際操作」而來的,90%。
現在,我們把上面的理論簡化再簡化,簡化到最後,那就是你講的故事,兩個星期後,聽眾只記得20%,但如果是聽眾自己體驗過的故事,那他們會記得90%。
誇大一點來講那就是:聽來的故事,兩三下就忘了,但經歷過的事,就算拿槍抵著你,也忘不了。
三顆星:死亡經歷
「親身經歷」有很多種,其中有一種會讓人從90%記得住,提升到99%忘不了,那就是「差一點死掉」的經歷。
底下這一支微電影「索馬利亞的水」,用一個簡單的方法,輕易的讓三顆星全都亮了起來。
而且是非常有層次的亮法:先是一顆星,亮!接著兩顆星,亮亮!!最後三顆星,亮亮亮!!!
微電影的內容是這樣的:
路邊,有個小販在賣瓶裝的礦泉水。
小販:「這是非洲索馬利亞的水。」
路人:「一瓶多少錢?」
小販:「10公里。」
一瓶水要價10公里?
等等,單位是不是用錯了?!
原來索馬利亞的孩子們需要走上10公里才能找到水源。如果有旱災,他們必須走上50公里。
一個合理的問題,卻迎來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
1顆「出乎意料」的星,亮了起來。
小販:「你需要走10、20……50公里才能得到這瓶水。你想要嗎?」
路人:「不!」
小販:「看來我今天一瓶水都賣不出去。」
許久之後,好不容易有個路人願意買了,原因是其中一瓶水「只」要拿「一公里」來換。
要如何拿出「一公里」來買水?
礦泉水攤位的旁邊有一台可以計公里數的跑步機。
路人必須在站上跑步機,貨真價實的跑上一公里。
當路人滿頭大汗的完成一公里的路程之後,才能拿到礦泉水,痛快的解渴。
勞動的汗水,換來解渴的礦泉水,這就是親身經歷。
2顆「親身經歷」的星,亮了起來。
當滿頭大汗的路人,喝下解渴的水時,小販提醒他看一眼,礦泉水瓶身上面標示的成分。
上面是這樣寫著:
成分:霍亂、小兒麻痺、傷寒、A型肝炎。
路人大吃一驚,喝下的水全吐了出來。
路人:「這些都是致命的疾病啊!這危險嗎?」
小販點點頭:「你願意喝這樣的水嗎?」
路人:「呃,不了。」
路人丟下礦泉水,頭也不回的走了。
從今以後,這個路人死都不會再喝來路不明的水,因為他已經死過一回了。
3顆「差點死掉的經歷」的星,亮了起來。
微電影最後打出:
「240萬名索馬利亞兒童沒有乾淨的飲用水
請分享這支影片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50公里的長途跋涉,換來的卻是死亡威脅!!!
50公里的長途跋涉,換來的卻是死亡威脅!!!
50公里的長途跋涉,換來的卻是死亡威脅!!!
最短的時間、最少的成本,說故事的人就把「死亡」注入你體內,讓你永生難忘。
現在,千里之外的240萬名索馬利亞兒童,都與你有關了。
最後,請幫忙分享這支影片,因為它也是你的故事了。
──完
dale 學習 金字塔 在 Shoppinglin歌唱分享/歌唱教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頭棒喝(...
# 教學不是演講
「課程」與「分享、演講」是截然不同的事。這其實也是我最近一兩年才學到的事。但是絕大多數教學經驗淺(在 5 年以下的老師),無法理解這是什麼意思。
我在這裡寫一下兩者的分別:
- 「分享、演講」:老師不在乎學生學不學得會,只要在台上講得爽就行
- 「課程」:老師非常在乎,你下課就要馬上學的會。
而有沒有把握住這個核心的課程設計心態,在一開始就可以決定學生學成率的高低。
這件事與以下事情無關:
- 投影片好不好看
- 題目是什麼
- 用什麼形式(影片、音頻、文字、互動)表達
而是如何在開課的一開始,就設計出一個「可以在學生當場下課就能驗收成果」的課程,才是整件事的中心重點。
## 舉例:烹飪課
比如說一個老師想教學生在下課後學會如何煎出一條完美的白鯧魚。那麼重點絕對不是花上一堆時間說明講解火候怎麼控制,魚肉的鮮度。
而是一開始目標就要訂成「下課後學生能夠煎出一條不破皮又漂亮的魚」。那麼:
- 不破皮的小套路
- 挑選新鮮魚的小套路
- 火、鍋、油的小套路
才會是一開始的教案重點。接著再基於這個教案,去設計互動學習方式(影片、音頻、文字、互動),讓學生能夠完全吃透。
唯有先造出一個「實用教案」,老師才能基於這個教案去不斷翻新改造。而不是打開 keynote 披頭就開始寫「自己的心得」,許多課程淪為雞湯、當場聽得爽,但是聽完課「用不起來」,主要也絕大多數是這個原因。
# 學習金字塔
承接上一章,如果老師將教學當作「分享」。那麼我還要分享另外一件慘事:那麼就是不管投影片設計的如何牛逼,這堂課的學成率注定也是 10% 以下。
這不是我說的,而是有科學實驗數據佐證。
**美國學者艾德格‧戴爾(Edgar Dale)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在初次學習兩個星期後,透過閱讀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10%;透過聽講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20%;透過圖片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30%;透過影像、展覽、示範、現場觀摩來學習能夠記住50%;參與討論、提問、發言來學習能夠記住70%;做報告、教學、模擬體驗、實際操作能夠記住90%。**
線上課與線下課的根本差別就在於:
- 一般的線上課,無論老師如何精心拍影片。限於格式,學生還是只能「被動」從影片或文字內「想像學習」
- 而線下課,老師可以透過一系列的方式,示範、演練,同學們可以習作、演練、被糾正,形成「主動」式的學習效果。
要設計出高留存的線上課,重點不在於老師的教材影片怎麼拍,甚至影片根本也不是重點(還有很多種其他形式可以做線上課,況且線上課一支影片只要超過 5 分鐘,學生就會不耐煩),而是如何讓學生在線上拿到教材就能夠直接用起來。
在線上課裡面促成:
- 展示
- 討論、提問、發言
- 實際操作
這才是高留存課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