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真想 ]從工業時期的模式-泰勒主義系統 下解放 一起來打破他 #k編
.
泰勒所謂的現代方法,就是指他自己的方法。「在各行各業的重要部門中,所有被應用到的不同方法與工具,永遠都會有一個方法、一件工具會比其餘的都來得更快也更好,」他如此寫道:「唯有針對使用中的所有方法和工具進行科學研究與分析,加上準確而細微的動作和時間研究,才能夠發現或發展出最好的方法及最佳的工具。這涉及全面以科學逐步取代機械藝術中的經驗法則。」
.
我們的數位世界可能會教泰勒吃驚,但是談到現代商業全受電腦控制的現象,泰勒還會被其他很多事嚇到也說不定。他無法預見亞洲的興起、也無法預見每天工作八小時的理想,以及女性在勞動力的地位亦然。然而,我們再次看到,沒有什麼事物像我們對未來的看法一樣,過氣的速度那麼快。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推薦目錄:
- 關於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在 哈佛商業評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在 假啞港女。霍千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在 哈佛商業評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創新,從辦公室開始
一個世紀以前,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把馬表和科學管理的原則帶進辦公室,大大提升了辦公室的效率。如今,設計良好的辦公室,功能絕非僅止於提升效率,更重要的,還可能是促進企業成長的策略性工具。
本期雜誌介紹許多著名企業重新設計辦公室的案例,不但促進了團隊成員間的合作,更激發出許多創新點子。
-全文詳見HBR最新第九十八期:打造最佳辦公室http://goo.gl/voOR5S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在 假啞港女。霍千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學失守,中學遭殃,最後連大學都要中伏,
簡直就像傳染病一樣令香港要從稚子開始腐爛。
教育改革令教育界七勞八傷,
又盲目套用西方教育方法,比如將「活動教學」、「愉快學習」奉為圭臬,但很多中學老師最怕遇到小學用活動教學的學生,因為他們的底子通常較弱,在記性最好的年紀卻不主張他們背誦,美其名是「愉快學習」,但實情是語文 (無論中文還是英文)哪有不需要背誦就能掌握語感的?結果是愈緊貼「愉快學習」的根基就愈薄弱。
中學也是哀號連連,從母語教學到語言微調,足以証明政府推行政策不過長官意志,一意孤行,一代莘莘學子的前途從此斷送,難怪一眾名校都爭相變為直資,即使撇除更多資源不說,學校更大自主性就能避免「跟車太貼,車毀人亡」了。再者,教改十年,看看趕走了多少好老師?無盡的文件、無聊的進修課程、朝不保夕的一年合約,學校到底在經營什麼?老師成為消費性零件,學生就是輸送帶上的未完成品。
現在連大學都不能倖免。
看一個地方有沒有希望,必先看它的教育。九七以降,耗費不到廿年,就能讓這裡從小學到大學都染上不治之症,實在是種厲害的技能,或者說,是有系統的毒殺。
"這是比古代「二桃殺三士」更「高明」的現代計謀:政府不提供「桃子」作獎品,就將所有大學、院系關入無法逃脫的、自相殘殺的角鬥場。這是「將別人碗裏的飯搶過來吃」的低等遊戲,讓教授們本應專注於教學與研究本身的精力不得不轉向如何搶飯吃。申請研究經費又多了一重非學術的干擾和壓力。"
劉笑敢:三問教資會 論大學之道
近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倡議「科學式管理」,憑數據來重新分配大學的資源,理念備受爭議。退休教授、著名學者劉笑敢在《明報》世紀版撰文,分享他對新制度的所思所想,歷數這種思維模式,如何令大學被名牌化。
原文分為<教資會,你憑什麼?>、<哲人從未遇過的辯題:研究經費可反映學術水平?>、<大學成了名牌,又如何?>,《評台》把這三問集合起來,和讀者論大學之道。
因此,原文非常長,難以節錄,敬告讀者觀看全文:
『這是比古代「二桃殺三士」更「高明」的現代計謀:政府不提供「桃子」作獎品,就將所有大學、院系關入無法逃脫的、自相殘殺的角鬥場。這是「將別人碗裏的飯搶過來吃」的低等遊戲,讓教授們本應專注於教學與研究本身的精力不得不轉向如何搶飯吃。
這種市場化、標準化管理模式讓我們想到曾在二十世紀前期美國工廠大行其道的泰羅制。泰羅(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是發明「科學式管理」的鼻祖,其管理的首要目標是提高生產效率,方法是標準化。這種管理模式的確為工業發展帶來過高速增長,但是也將工人推到了極端緊張乏味的工作之中,工人不再是一個個獨特的、活着的生命,而是創造利潤過程中的「標準件」。這種模式在工業界已經過時,但卻被西方教育界某些人當作法寶。香港教資會之實際決策者更趨之若鶩,一味追求市場效益和量化標準。潮流之下,大學教師承受的壓力與日俱增,師生關係日益淡化,教授愈來愈像流水線上的工人,學生愈來愈像流水線上的產品。在管理者心目中,人不見了,只剩下數字和名次。
沒錯,研究項目申請成功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學科之學術水準和研究實力,但這只是對某些學科更適用的一項標準而已,而這項標準本身也不完全可靠。
事實上,當今世界著名哲學家沒有誰是靠競爭研究經費而寫出優秀著作的。Isaiah Berlin不是,John Rawls不是,Donald Davidson也不是,勞思光、唐君毅、牟宗三都不是。顯然,一項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和學術能力並不與所花經費成正比。不花公帑一分錢,卻寫出優秀著作,不但得不到鼓勵,反而要受到懲罰,這是對誰有利的政策?』
詳見:http://tinyurl.com/nkd9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