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翻轉靠天吃飯宿命
2017年09月19日 04:10 林建甫
近來北半球風災頻頻,在太平洋這邊,台灣幸運躲過泰利颱風,但日本卻受到重創。而大西洋那邊,重創德州的哈維颶風(Harvey)剛走,被稱為世紀颶風的艾瑪(Irma)直衝佛羅里達,且後面的何塞(Jose)及凱蒂亞(Katia)也虎視眈眈。接二連三的颱風、颶風,每次都造成不少損失,特別是農業首當其衝。但進入數位時代,農業「靠天吃飯」的宿命有機會翻轉。
與工業、服務業相比,農業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科技連結的起步比較晚,但愈來愈多的專家指出農業科技的進步正在加速中。股神巴菲特、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貝萊德創辦人兼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投資大亨羅傑斯(Jim Rogers)等巨擘有志一同指出農業是最值得投資的項目之一。許多的科技大廠也加入戰局,Google Ventures投資計算機化農業網路公司Farmers Business Network,積極規畫the internet of agriculture的生態。科技業巨擘微軟(Microsoft)攜手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生技農業大廠孟山都(Monsanto)一同前進巴西推動農業科技新創投資計畫。
當前備受全球關注的農業已經與我們過去所認知大不同,不再只是單純的種植運銷技術,而是從品種選擇、生產規畫、環境技術,到物流、金流連結系統,以及消費者售後服務,甚至納入食品安全,形成一個廣大完整的生態系統。
而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關心食物安全,生產供應鏈透明化已經是大趨勢,加上更多先進的電子技術、資料收集與監測系統的進步與普及,讓農業科技日新月異,雖然起步較晚,但後勢看漲。
除了將新科技應用於農業生產,更多新穎的商業模式也與農業產生化學變化,成功地打進農業生產鏈,例如:美國貨櫃農場Freight Farms,將菠菜、萵苣等植物放在全封閉的貨櫃中裁種,透過無線通訊將貨櫃的溫度、溼度、攝影畫面傳給用戶的智慧裝置,方便遠端監測和控制。而且全密閉環境讓作物不受蟲害和雜草的影響,不需使用農藥,貨櫃保護保溫功能,並搭配LED紅燈、灌溉系統、液化肥料槽等機器設備,不僅使貨櫃農場克服了傳統農業的最大敵人「天氣」,並能保證生產出來的有機綠葉蔬菜的高品質。
令人驚艷的是,Freight Farms將這個貨櫃賣給其他人經營,每具貨櫃售價76000美元,由於貨櫃能放置的地點彈性大,也能放在都會熱鬧地區,不僅縮短了對於運輸的依賴,也提高報酬率。加上統包到位(Turnkey)的設計理念,高科技化設備的使用讓許多農業的門外漢都能很快上手,進入農業生產的行列。在美國已有不少人購買貨櫃,改行當起都會區的農民。
雖然現階段水栽法和溫室農業只適用於部分蔬果,無法完全取代傳統農業,但未來若能將成本控制在傳統農業以下,貨櫃農場有機會取代土地耕種,成為人民蔬果食物的主要來源。
其實農業科技近年來在台灣也備受討論,因為台灣ICT製造、資通訊產業的實力厚實,因此政府的「新農業政策」重點就是以農業為主,ICT製造、資通訊技術等技術為輔,整合農業所需要的垂直產業領域產業量能,藉由導入感測技術、智能機器裝置、物聯網系統、大數據分析及創新商業模式等思維,讓智慧化、數位化與台灣農業結合,打造一個智慧農業的產業生態圈。
未來,台灣農民不僅不用再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智慧農業也能驅動ICT、資通訊產業的成長,走出另一條自己的路,台灣發展智慧農業大有可為。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中國時報)
Search